海洋润泽上海上海关注海洋

2012-03-21 09:56上海市民立中学200041姚维国
地理教学 2012年23期
关键词:海洋上海教材

上海市民立中学(200041) 姚维国

海洋润泽上海上海关注海洋

上海市民立中学(200041) 姚维国

人类文明正迎来第四次浪潮。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21世纪,“海洋革命”将开启人类“蓝色经济”时代。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主题是: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倡导通过创新型科学与技术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共存,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馆以“人海相依”为展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海洋和海岸开发与保护、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三个角度,介绍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成就和发展目标,传达中国人民关爱海洋、构建人与海洋和谐关系的海洋事业发展理念。值此盛事来临之际,由此思考与海为伴的上海,能否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强化海洋知识教育,提高上海未来公民的海洋认识,提升生活质量。

一、关于上海未来公民需要新海洋知识的思考

1.人类生存与海洋贡献

人类的故乡“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它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及食物资源。在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显见的今天,人类越来越把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蓝色的海洋。发达国家依靠在海洋高科技中的领先地位实施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不仅抢占海洋空间和资源,而且都把发展海洋高科技当作海洋开发的重中之重。2002年,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海洋战略》;2004年,美国出台了21世纪的新海洋政策《21世纪海洋蓝图》,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2004年,日本发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发展海洋产业正成为世界高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也于2007年出台了《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无人岛等开始加强管理,采取有序性、保护性开发。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发达国家的目光正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就经济而言,2009年全球现代海洋产业贡献的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23万亿美元的4%。201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3万亿元,海洋经济增长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这也预示着海洋经济未来蕴含的巨大增值空间。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我国拥有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岛屿6000多个,邻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可主张的管辖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大多“重土轻海”。今天,渤海遭受石油开采以来最严重的海洋污染重创,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重视海洋知识学习、提高公民海洋意识是应为之举。

2.上海发展与海洋情结

地名中有“海”字的上海,七百年前,只是扬子江口堆积而成的沙洲,一个小小的渔村,这村镇只有七八条街巷,居民不到一百户。村民以捕鱼为业,家家张着捕鱼的网,小河边上横着几十只小船,水面群鸭浮游其间。今日的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长江与东海江海交汇处的地理空间位置哺育它快速地成长。近几年,上海更是在不断“长大”的土地上,屡屡出手东方大港--洋山港等海洋工程大手笔,为上海的新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一经推出,广受欢迎。海宝有多重象征,但最重要的是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与海洋的密切程度以及海洋文化的辐射力。说起上海,最有特色的应该是海派文化。上海承接长江,面向大海,海纳百川,包容了多元文化,逐渐造就富有独特韵味的海派文化。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此外,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它的韵味已与上海水乳交融,体现在城市的诸多方面。如上海的建筑文化,体现出中西并存、中外合壁、艺术交融,典型的有外滩的特色建筑、石库门、里弄洋房等。又如上海的音乐文化也是“土洋”兼有,既有“紫竹调”“梅花三弄”“广东音乐”,又有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当然,海洋润泽上海这座城市不限于此。海洋为上海不断提供“新鲜”的土地,扩大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生存空间,造就了如今的江南造船厂、浦东飞机场、金山石化总厂等生产用地。上海因靠海,海风带来上海适宜的气候环境,使上海天空中比内地城市如重庆,少了一些雾和尘埃,临海、海风有利于空气的净化。上海的水运、养殖、海洋天然气开发等海洋产业更是创造了丰厚的效益。

3.上海未来与海洋认识

近几年,上海重大的发展都围绕海洋展开。南隧北桥工程沟通了上海本土与长兴岛、崇明岛,使台风、大雾不再成为联系两地通道的障碍;崇启大桥更是连接崇明与江苏启东,使江苏的黄海之滨成为投资的沃土;东方大桥、洋山港的建成,使上海的集装箱运输量跃上新的台阶,为成就上海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2010年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12.5米水深全线贯通,这项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水运工程,历时12年,消除了千百年来长江口“拦门沙”对长江航运的制约,打造出一条全长92.2公里、底宽350-400米的双向水上高速通道;能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实载吃水≤11.5m)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兼顾满足第五、六代大型远航集装箱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过长江口的要求;崇明“东滩生态城”已于2012年2月开工,它是由道路桥梁、市政公用设施、水系湖泊、绿地景观组成,这里将建设一个以 “生态、低碳、长寿”为特色,集生态城镇、绿港农业、湿地公园三大园区为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生态示范区。还有长江江心的青草沙水库工程为上海开辟了第三水源地,大大改善了上海饮用水的水质等等,所有这些都着眼于上海未来的发展。此外,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制定的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定为不低于15%,高于其GDP增速。

21世纪,国家规划把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航运、经济、贸易中心,这必将要求面海依江的上海,以更包容的心态,迎接更多层次的四方来客,引发上海新一轮多元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内涵也将随之更丰富,上海的公民需要有意识去积极参与这项变革。

海洋是一个动静结合、连接水陆的复杂系统,充满了魅力,没有靠海的内地都渴望多了解大海,居住在海边的上海人更有必要更新传统的海洋知识,了解新海洋,利用大海资源,利用连海优势,具备海一样的胸怀,发展上海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提升生活品质。

二、关于上海高中地理教育需要增加海洋知识教育的探讨

1.地理教育与海洋知识

地理学是作为和哲学、医学并列的三大古典学科之一。哲学研究人的思想,医学研究人的身体,地理学研究人身外的世界,外面的世界都是地理研究的范畴,海洋也不例外。如今的海洋,不再是一个简单自然系统的概念,而是如钱学森对地理系统所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且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它内部复杂,又与外界环境要素有密切的联系,当然也影响着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高中地理学科是基础教育中唯一横跨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的学科,作为地理环境组成之一的海洋,地理学科是中学生认识海洋的主渠道。在人海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以地理视角观之、究之,则有利于人们立体认识海洋。早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上海的陈国新老师就曾经呼吁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海洋国土”观念的教育,并开展了许多海洋知识的教育探索实践活动。裘腋成老师则编著《海洋未来的财富》一书,在资讯不发达的当时,为中学地理教师开展中学海洋知识教育提供了重要讯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洋神秘的面纱正日益打开,今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已不同于往日。像我国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几千米以下,观察深海世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2.海洋知识与差异要求

尽管教材永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但目前的上海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教材,已经增加了不少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时事信息。尤其是融进大量上海乡土地理知识,如上海大卖场的布局、上海人口金字塔以及长三角的形成等,这呼应了上海课标中的“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的理念诉求,使得教材充满了“乡土味”。在上海的高中地理课标中,与海洋知识相关的一些要点分散于各模块中,如潮汐设置在“月相”、海岸地貌设置在“地貌”,等等。

人教社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中,关于海洋开发、人类与海洋的协调发展分七方面学习内容:海岸带的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等。教材出现了崇明东滩图文资料,并设置了问题。问题是这样的:“根据下面有关崇明东滩的背景资料,说明不同时期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的变化(由围垦为农田转为休闲度假区的建设)”。人教社选修教材2中,还设置开放性问题或任务:“想一想,造陆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举办一期以海洋开发为主题的宣传栏”。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生活化的、终生的、维持生活、提升生活的学科。以“维持生活”而言,地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可以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将来的未知情景,为个人发展选择提供信息支持。“提升生活”意味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个人根据区域差异来欣赏各区域的人文的和自然的景观,提升精神内涵。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地理教材中文版中,海洋知识专门设置了一块“人海关系最密切的海岸线”内容,并附有这样一则地学制图实验:“附美国加洲部分海岸线图,识别沿岸地貌”。这不仅要求学生识别海岸线、解释成因,并分析沿岸运输的方向,还需要实验分析如果海平面上升10米或下降6米,沿岸区域将如何变化。显然,它十分重视学习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海洋”知识。

上海高中地理课标中的关于海洋学习要求除了分散部分则相对集中于“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模块,要点是“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海洋权益”。在“实践与应用常规形式”中要求“讨论海洋利用的特点及其开发现状”,在“说明”中“要介绍世界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进展”。在与之对应的上海高中地理教材上册中专题15海洋中呈现了三部分内容: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教材最后的思考和实践中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面积很小的岛屿会引起严重的国际纷争?”与上海高中地理配套的教参中还对教学提示:“为什么钓鱼岛、南沙群岛问题会成为敏感的国际政治问题?”“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他们分别属于什么领域?”等等。

在上海高中地理教材和配套的教参中,分散的海洋知识为海洋知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教材的问题设计也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在内容聚焦上,与其他模块相比,海洋板块教材中“上海乡土味”就不够了。上海是海边城市,因海而生,又不缺少海洋素材,“海洋”知识理应在教材中得到更多的照顾。

3.上海高中地理教育需要与之匹配的海洋知识教育

从全国国家地理课程看地理的生活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从上海来看,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从美国来说,“提升生活”,地理知识有助于个人根据欣赏各区域的人文的和自然的景观,提升精神内涵。因此,是否可以在“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及开发”教材模块中加入上海的一些较新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海洋工程,以此增强上海教材的乡土味,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更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并增加学生自豪感。

对上海学生而言,以往去上海海边,见到的是泥质海岸,黄色的海水,大小金山受海域阻隔,不便于考察。洋山港开发后,洋山岛的山和基岩海岸,成为不可多得的海岸地貌学习、实践考察的资源,引入教材与课堂,引导学生观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直观认识海岸地貌类型。而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作为全国最大的水运工程项目,受台风、流水、波浪、潮汐等影响,工程十分复杂,可以设计坡度性问题,增加思维容量,了解海洋的复杂性。上海地理教材中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图,很清晰,一目了然。但对领海基线没有强化认识,其实它是学生认识我国海洋疆域界线、强化“海洋国土”意识的基础之基础。领海基线有三种,我国采用的是直线基线,即连接岛岸基点的直线。在大陆沿岸上和沿海岸外缘岛屿上先选定某些点作为基点,将这些基点的每两个邻近的基点之间连成直线,为领海基线。领海基线内水域称为内水,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海岸线比较曲折和沿岸有一系列岛屿的国家,因此,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海水水域,还不是领海水域,而是内水水域。清晰领海基线、领海范围,对于学生“海洋国土”观念的增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在海洋权益日趋冲突的今天尤为重要。当然,上海学生认识海洋不单局限于上海的临海海域,世界海洋是一个系统,他们实际是无法割裂清楚的,但世界上各海域特点有差异,也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作迁移分析。

课标制定地理教育的最低标准,引导教材编制,教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载体与素材。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借助于教材,筛选内容,引进教材外的知识,丰富课堂;教师还可以依据课标,自行组织教学内容,实施个性化、有区域特点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探究。每年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海洋日”,2011年由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在上海共同举办“携手看海去”系列活动,活动分:“在线答题、了解海洋科普知识”“国际海洋日

猜你喜欢
海洋上海教材
上海电力大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上海之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