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间艺术的传播与拓展

2012-03-22 11:18沈葳
新闻爱好者 2012年4期
关键词:拓展民间艺术传播

沈葳

【摘要】本文针对天津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以期为天津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下及今后的发展寻找适合、适当、适用的途径。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播;拓展

天津在文化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孕育出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杨柳青的年画、泥人张的彩塑、风筝魏的风筝、刻砖刘的砖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曾经有过繁荣的时期,但在当下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落寞的迹象。本文就天津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现存问题和传播、拓展进行分析,以期为天津民间艺术的发展寻找方向。

“民间”一词本身就界定了民间艺术的阶级性,它是社会基层平民百姓的智慧结晶,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孕育成长,满足群体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艺术创作。就地域而言,在农耕时期,天津民间艺术在本地甚至周边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在当下呈现出来的现象是“面临着失传,受到漠视,眼看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1]出现这种现状,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强势文化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从历史的角度看,民间艺术的产生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在满足生活需求之后发展到具有审美功能,它反映出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凝结着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以杨柳青年画为例,曾经有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的盛况。而今,随着“年味”逐渐变淡,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背景的年画也出现了落寞的景致。“在某些人眼中,传统的民间文化等同于没落和粗俗,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2]只有现今的文明才是现代的、先进的、有价值的。这些思想认识上的改变在无形中侵蚀着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于与生活实用性的紧密关联,它必须在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才具备生存的土壤。”[3]然而,当下市场经济时代,工业化大生产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不断膨胀,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物质追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以传统手工业方式为主的民间艺术显现出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疲态,这正是人民群众需求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城市化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为民间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和原动力的民俗活动渐渐被强势文化同化,民俗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没有了民俗活动的滋养,视觉形象载体——民间艺术也随之淡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加之民间艺术的内容过于传统、制作周期长、消费群体狭小、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年轻人不愿涉足其中。天津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刻砖刘的砖雕正在经历这样的尴尬时期,唯一的传承人刘书儒已至古稀之年,却仍然没有找到合适、满意的传承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正因时代的变迁、建筑形式的改变、装饰装潢方式的日新月异而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面临即将消失的窘境。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遗憾。

传承方式封闭。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身授,没有文献、图片、录像等相关资料可以参考、查证;另外“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存在‘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许多行规,甚至还有不少民间艺人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狭隘思想的影响,不愿将技巧传授给新人或在教新人时总是留下精华来保全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如此一来,民间艺术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吸引力”。[4]受民间艺术的这种相对封闭的传承方式限制,必然会出现其发展缺乏人才储备,导致传统绝技在自我保护中失传、消亡。

要保护民间艺术不是仅仅将其请进博物馆,这样的保护只能算是保存。这里所说的保护是要保护民间艺术的“活体”,是对于传承人及其技术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还要寻求今后的发展,面对民间艺术发展现存的困难和所处的困境,需要做的是抛掉浮躁之心、认真寻找解决的途径。下面就民间艺术在现代语境下寻求发展、广泛传播和拓展创新思路方面进行探索:

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品牌建设。天津传统民间艺术要生存、要发展,躲避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不现实的。恰恰相反,应该积极地融入市场竞争洪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扩大艺术交流和经济交易领域。借鉴西方成熟的品牌战略思路(CIS),将天津地区各种民间艺术以系列的形式汇集成一个整体,以集体性形象进行包装,创建民间艺术创意产品品牌,合作共赢。当然这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发起并研究决策,给出指导性的政策支持,由各区县政府牵头支持主办,由文化传播公司承办,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主导,联手各种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并组织大型会展进行宣传,把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局面变成整合形象,重拳出击,以集约式、整体化、系统性的面貌出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系列性的形象出现可以带动本地区民间艺术形象整体提升,这样的形式变化可以改变天津地区内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影响力不均衡的现象。同时,品牌建设能带动民间艺术品的创作、开发,形成系列的产品,从地区形象、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扩大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系统化科学研究。“就当前的情况看,民间艺术的生存产生的问题,也是与研究的落后和无序分不开的,任何一种事业的发展若没有理论的正确指导,其后果当是不堪设想,民间艺术正处在这样一种境地。”[5]改变民间艺术发展的尴尬局面,需要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需要文化部门组织力量、投入大量经费、设立专门机构来系统整理、深入研究。可喜的是,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天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冯骥才先生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成果之一。

改变传承方式,教育培养接班人。民间艺术要寻求在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花大力气拓展民间艺术工作者队伍,拓宽从业人员、创作人员的成分、层次,“变个人传承为社会传承(改变传承方式)即变师徒和家庭制的个人传承方式为全体人民的社会传承”。[2]其途径有三:

一是在美术教材中加入传统民间艺术内容。我国学校教育现有的美术教材中,民间艺术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所占比例,至高等教育阶段(除国内个别开设专门专业系科院校之外)几乎成为空白。“造成我国美术教育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艺术界长期以来对西方艺术的崇拜,对本民族艺术的漠视……所以,在我们现有的美术教育中积极开拓我国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开拓传统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2]有利于在青年人中拓宽民间艺术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民间美术的有效措施”。[2]

二是在民间艺术形式的衍生地开办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班。聘请老一辈民间艺术传承人举办培训班,培养各年龄层次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让民间艺术的群众基础更广泛地扩大,从中选拔优秀的人才,纳入民间艺术创作团队。

三是民间艺术传承人改变传承习惯。在政府的指导下,在前两种解决途径的基础上,广泛培养人才,重点传授经验,还可以在地方甚至全国范围组织民间艺术作品的专业比赛,从中选拔人才,建立多元化人才储备。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经验、绝技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研究、学习。

民间艺术要跟上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民间艺术要想发展,从创作内容、形式等方面,要在保持原有内容的同时注意反映当下的生产、生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期受到更广泛民众的欢迎。从传播载体说,民间艺术要充分利用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现代生活中网络已经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离不开的传播介质。其载体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网站、手机、电影、电视……将传统民间艺术与这些新兴的或现代的传播载体进行“嫁接”,拓展传播渠道,争取更广泛的认知,达到普及的目的,争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不无补益。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天津民间艺术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实践性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10034]

参考文献:

[1]冯骥才.抢救与普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43卷第3期.

[2]李智偉,张超,曾明,陈谦.从民间美术现状论传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3]吕胜中.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J].美术研究.1994(1):56-58.

[4]苏立丁.浅谈民间艺术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J].剑南文学.2010(10下):90.

[5]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J].美术观察.1997(2):11-13.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系动画教研室主任)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拓展民间艺术传播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