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对策

2012-03-29 02:34余晓慧
军事体育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体科学康复教材

余晓慧 熊 伟 周 璐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现状

由于从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育者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选用混乱、教学内容缺乏适用性先进性、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就业率低的状况。如一些院校课程中医学课程较多,但学生毕业后获教育学学位,无法获得医师执照,造成学不懂、用不上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不实用、不合理,致使学生缺乏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素养、运用工具能力差 (计算机、英语水平弱)、专业知识基础不牢,知识迁移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差。直接后果是人才培养质量差、就业率低,专业与职业分离现象愈来愈严重,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2 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借鉴国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基础雄厚,能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这类复合型人才具体从事教学、科研、健身指导、健康管理、康复指导与治疗、营养指导、养生保健、体质测评等领域工作。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可调整、制定及设计课程体系,它们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主体。

3 建造合理的课程体系

3.1 改良课程设置

表1 国内外体育专业公共课程设置对比

课程设置决定了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特色[1]。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行的教学内容、推陈出新。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必修及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人文性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家杨叔子指出:“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2]欧美人文基础课程占课程的40%,我们也需学习适当增加一些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课程。

我国高校近年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公共选修课中要求理科学生修满一定的人文学分,文科学生修满一定的理科学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列为理科。但由于学生认识不足,混学分思想泛滥,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等人文素养,降低了学生的基本素质、适应能力、竞争应变能力。学校管理部门可加强对这些课程教学、考试的管理,提高学生对完善自身素质的认识,必要时可改为公共必修课,确保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共同完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程。在专业基础课,各高校可根据不同培养层次定位确定其课程。如立足于运动医学的科研、教学、临床的人才培养的北京体育大学等重点体育院校,与定位为社会健康、康复服务的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可略有不同。

表2 不同定位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选修课程可随时代需求添加,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爱好与个人定位,提供多种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充分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前沿性。也可以科学和谐发展的眼光,把最新的体育事业和科技发展动态融入课程设置中[3]。专业基础课程需保障其足够的学时,保证教学效果。近年国内一些高校学习、引进国外著名大学课程小型化设置,目的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将专业基础课也大幅度缩减学时学分。经过几年实践证实,课程小型化只适用于选修课程,不能运用于基础课程。因为基础课程是学生专业的基石,基础薄了,学生就丧失了知识的迁移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不能实行一刀切,用一种标准对待所有课程。

3.2 教学内容、方法

各高等体育院校 (系)在教学改革中,可充分根据学校具备的办学条件、定位,强化优势,形成特色。运动人体科学是新兴交叉学科,综合院校有多种优势,如与生命科学院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及档次,并与物电学院、数学计算机学院合作研究用于竞技体的各种辅助设备,与人文学院合作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发挥不同学科视角优势,多角度研究,拓宽思路。在教学内容上,专业基础课中可将最新知识、技术、方法、理论加入课程中,夯实专业基础,具备宽厚专业基础的学生才有扩散、发展学科知识的能力,考核这类课程务必严格如闭卷考试。因为创新源于基础,具备了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创新才避免成为无源之水。在教学中课程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保留、增加,保留与健康、运动相关的主要内容,删减与疾病治疗、分类过细过专的医学内容。因为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与医学交叉的学科,不是纯医学学科门类,取之交叉重合部分,并根据体育学生相关文化基础稍逊的情况适当降低难度,教学深入浅出,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专业限选课中,既重原理的讲授,又重视技术运用的讲授,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学之能懂,学之能用,加大了学习的兴趣。这类课程可选用录像教学、实例分析、动手实践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理论至实践,实践至理论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任选课目的是为扩大学生视野、能力,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因此范围需广,内容需新,更新需快,科目可每年更新。术科讲授可根据培养目标变化,如定位于服务竞技体育的院校可讲授竞技体育内容,定位于服务大众健康的院校可着重讲解健身知识方法技巧、原理、应用,不过分追求提高运动水平。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术科的学术架构的搭建。

改革教学方法,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与学生互动,调动其积极性,避免坐等填鸭的被动听课。例如诱导学生根据已学的正常人体生理、生物化学、营养学规律,推断运动人群、亚健康人群的生理、生物化学、营养学变化。在中医养生康复学、推拿学、运动处方等课程中给予案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规律作出诊断、处置意见,教师予以点评,加深学生印象。鼓励学生提问,发散性思维,教师解答时重在过程不急于给出答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建立教学团队,形成老、中、青结构合理、互相交流提高的教学科研队伍。

4 课程实施

4.1 教材建设

教材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可依凭中医院校教材,适当加入体育、运动、健康的内容,组织本专业专家将一些实用、新生内容编入教材,编撰专用于全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用教材。这样可避免了以往多年来,本专业选用中医、西医院校教材,无本专业专用教材的尴尬局面。也避免了全盘选用体育院校主干教材,产生与培养目标的偏差。体育主干教材专门论述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中与运动相关的内容,而运动人体课程专业的大多数院校服务定位于对象是广大有健身、预防、康复养生需求的普通人群。多数学生不会就业于运动队和体育科学研究所。在教材编写中,应兼顾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先进性,根据学生对人体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和健康、康复、健身的需求合理、准确地把握教材深度、广度、方向。如营养学可以普通人群营养为主,辅以运动营养内容,康复医学可加入体育康复的多种方法,生理、解剖学、临床医学可详述与心脑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等与运动、保健相关的内容,并在解剖学、推拿学等需直观性强的教材中加入大量图片,发行辅助的音像资料。

4.2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命脉,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求。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富有创新精神的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性强的学生。可鼓励教师多开发新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向教学内容中注入运动人体科学的前沿成果、新动向、新方法,培养学生用已学知识推断新规律的能力。抓住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多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并在操作过程中总结探索成功或失败原因,引导学生思索科学原理、机制,激发探求科学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创新打下基础。在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中,让学生参与对全校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在实践中掌握巩固课本知识,并获成就感,为将来从事体质测试与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在健身原理与实践、营养学、针灸学、推拿学实验部分,引领学生去健身中心、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进行健身指导、营养指导、康复实践,既完成理论至实践的飞跃,又完成了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的全面教育,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1]严德一.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趋势与培养对策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5~38

[2]汪海涛.高等师范体育专业现状与体育师资改革的思考 [J].四川体育科2001,(2):74~75

[3]金瑞静,等.安徽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2):118~120

猜你喜欢
人体科学康复教材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群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