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的宗教观

2012-03-31 11:41陈思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裘德基督哈代

陈思艮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哈代的宗教观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在其作品中有直接的反映,从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督教教义的展现和反基督的倾向,笔者将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哈代作品中的基督教精神

哈代少年时期受到基督教熏陶,形成了其作品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情结。正如哈代研究专家F.B.皮尼恩曾指出的那样:“没有别的作品,甚至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像《圣经》那样对哈代的思想和性格有着如此深远而持久的影响。”[1](P218)

博爱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包括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个层面,要求人们博爱、包容和自我完善,并且提出爱的永不止息。在《远离尘嚣》中,哈代为男主人公取名为加百列·奥克,这个名字就体现了一定的宗教内涵,加百列是上帝宝座前的七个天使长之一,他给人类宣读了上帝的救赎计划,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在《远离尘嚣》中,加百列就是这样一个天使形象,他勤劳、善良、博爱,他对芭丝谢芭的爱就是一种“永不止息”的爱,虽然遭到拒绝,但没有心灰意冷,没有心生怨恨,而是不断地给予芭丝谢芭支持和帮助,鼓励她面对生活和感情上的种种打击,他甚至还帮助自己的情敌农场主波尔伍德。正是这种无私而持久的爱拯救了芭丝谢芭,也为加百列赢得了爱情和财富。在加百列·奥克身上,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得到了完美体现。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根基之一,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家都受到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从《圣经》等基督教著作中汲取营养。哈代的作品也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和意象。《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安吉、亚雷,都有《圣经》原型。安吉在《圣经》中的原型是天使,正如其名字Angel一样,带给了苔丝爱情和幸福。在刚得知苔丝失身之后,安吉难逃传统思想的束缚,抛弃了苔丝,离家出走。后来,随着见识和阅历慢慢增长,他能够接受苔丝的过去,返回苔丝身边,带给了苔丝真正幸福、美满的日子,尽管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依然帮助苔丝完成了自身的救赎。亚雷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他狡诈、邪恶,就像引诱夏娃吃下禁果的蛇一样,一手造成了苔丝的悲剧。苔丝的原型可以看作是夏娃和耶稣的混合体,苔丝遭到纨绔子弟亚雷的强暴,从而酿成了一生的悲惨命运,这和“失乐园”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同时,苔丝具有善良、执着、勤劳、纯洁等传统美德,有着基督耶稣的影子,她一生的坎坷经历和基督耶稣有着相似之处。安吉作为天使的化身,给苔丝黑暗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安吉的暂时离去,既是对苔丝的惩罚,又可以看作是对苔丝的考验,看她能否经受得住魔鬼(亚雷)的诱惑。苔丝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认为安吉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熬过苦难之后,一定能看到天堂。“在世上,我们经受苦难;在世上,我们有离合悲欢;在天堂,我们永远不离。”[2](P100)这种信念感动了上帝,安吉终于回到苔丝身边,给她带来了幸福和快乐。苔丝对安吉忠贞不渝,心甘情愿地接受考验,好似耶稣对上帝的虔诚追随。

哈代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怀有一种深沉的罪感,这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在《创世纪》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蛇的蛊惑和欺骗偷食了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遭受劳动和生育之苦。这就是原罪之起源,因为祖先犯下的错,人类在一出生时就带有罪恶,要经受一定的苦难。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曾多次提及苔丝的祖先,旨在表明苔丝的悲惨命运和其祖先纵情享乐有着潜在的联系,苔丝似是在替祖先赎罪。苔丝因被亚雷强暴而产生了自卑感,认为自己是个不洁的女人,一直带有深切的罪恶感,起初不敢接受安吉的爱。后来,虽然接受了安吉,但她始终将自己置于丈夫的附属品的地位,心甘情愿地抛开个人幸福。又如,在《一直在忏悔而不得救赎》中,亨察尔认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无法被原谅,无法获得救赎,因此在遗嘱中写道:“不要告诉伊丽莎白说我死了,也不要为我悲伤。不要把我葬进神圣的墓地。不要请教堂执事为我敲丧钟。不愿意任何人来为我送葬。”[2]特洛伊中士被人看作是虚伪、轻浮和邪恶的资产阶级代表,在酿成了范妮的悲剧之后,他始终无法摆脱宗教罪感意识。

二、哈代作品中的反基督意识和异教倾向

哈代曾对基督教抱有狂热的信仰,但是,青年时期的哈代受到时代的影响,逐渐看到了教会的黑暗和虚伪,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反基督倾向,带有一定的异教色彩,这表明哈代对基督教开始了批判和反思。

哈代的小说中有许多善良的人,他们没有得到上帝的关爱,过着悲惨的生活。苔丝美丽、勤劳、善良、纯洁,却遭受命运的无情戏弄,当苔丝遭受亚雷的欺负和侮辱时,上帝却没有站出来帮助她,哈代因此而感叹:“哪儿是苔丝的保护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庇护世人的上帝呢?他是不是像那个好挖苦人的提斯比说的另一个上帝那样,正说着闲话儿呢?再不正在追逐猎取呢?再不正在路上旅行呢?再不睡着了,唤也唤不醒呢?”[2](P125)显然,哈代在这里对上帝是加以嘲讽的,对上帝所代表的正义和仁慈提出了质疑。

哈代还将矛头指向了腐朽的教会和虚伪的牧师。亚雷给苔丝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却摇身一变,成了传道的牧师,这无疑是极大的讽刺。在《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怀着虔诚的信仰,一心向往基督寺大学,由于世俗的偏见,却多次被拒之门外,裘德因此而发出了不满的呼喊,哈代借裘德之口嘲笑了教会人员的无知和无能。《两份雄心的悲剧》讲述的是两个牧师的悲剧故事。约书亚和科尼利厄斯担心父亲出身技工而且酗酒会影响他们的前程,看着父亲溺水而不去相救,并向妹妹隐瞒了实情。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基督教教义,但依然受到村民们的尊敬,约书亚后来成为牧师,村民们为此欢呼雀跃,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在这里,哈代不仅讽刺了牧师的道德沦丧和虚伪丑恶,更讽刺了社会民众在教会的摆布和蒙蔽之下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为教会的玩偶。

哈代很早就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十分认同,并在作品中予以肯定。基督教会宣扬理性,要求人克制欲念,这种违背人性的做法遭到了哈代的抨击。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直接表达了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向往:“我觉得咱们又回到古希腊那种尽情享乐的生活里去了;咱们看不见疾病和忧愁了……”[3](P398)

哈代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在《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切尔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肯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落后的经营方式,最终败于代表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对手。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让哈代认识到上帝不是万能的,人并不是必须守着神的意志,而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他逐渐形成了“进化向善论”思想,完成了对于基督教的反思和超越。

作为一个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哈代摆脱了宗教枷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反思。他的宗教观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深层次的统一。他深谙基督教的精髓,呼唤博爱、宽恕、救赎等美德,同时善于结合新思想,用文字对基督教进行改造。

[1]F.B.Pinion.A Hardy Companion:A Guide to the Works of Thomas Hardy and Their Background[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6.

[2](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A].哈代文集[C].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英)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A].哈代文集[C].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裘德基督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无名的裘德》中淑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