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务教学的问题剖析与路径探究

2012-03-31 12:34
关键词:新闻学实务课程

刘 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新闻实务教学的问题剖析与路径探究

刘 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的新闻实务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专业教学与传媒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的比例被大大压缩、实践教学有课程无体系。新闻实务教学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媒介融合时代的新要求,新闻实务教学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新闻实务;教学问题;教学改革;路径

近年来,新闻院校辛苦培养的学生得不到新闻单位的认同,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新闻系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和新闻业务能力,有的甚至点名不要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据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2009年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就业率中,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最低,处于C+档(≥75%)[1]。与此同时,新闻教育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学术界也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观点与主张。

一 国内新闻实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按照学科划分的一般规则,新闻学往往分为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大领域,与之相对应,前二者构成的“新闻史论”通常被称为“学”,后者又被命名为“新闻实务”,通常被纳入“术”的范畴,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各项专业技能。应该说,新闻史论与新闻实务共同构建了新闻学的基本框架,二者不可偏废,新闻学就是在“学”、“术”之间的张力中得以不断发展的。那么,新闻业界为什么对新闻实务教学更加关注,也更为不满呢?其原因在于,新闻学的实践性非常强,新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于其产品——学生的水平,新闻单位的职业性特点又促使媒体更关注其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而学生采、写、编、评、摄等技能则是最容易被识别的。这样,似乎新闻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体现在了新闻实务教学中,概而言之,目前国内高校本科层面的新闻实务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专业教学与传媒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国内新闻教育虽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900多个学科点遍布全国,在校生突破20万人,学士、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学位体系业已建立,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从总体看,这种繁荣之下包含泡沫,“显学”背后隐含危机。作为应用性学科,新闻学教育首先应该满足新闻实践的需要,因此,源自实践、回归实践是新闻学教育的基本路径。然而,当下的新闻学教育恰恰正在与这一基本路径背道而驰。一方面,许多院校的教师对传媒实践缺乏基本了解,有的甚至连一篇消息也没有发表过。这当然与目前高校的用人机制有关,一般本科院校专业教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事实上,对于教授新闻业务课程的老师,我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博士学位,而是在新闻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于目前高校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很多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人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而被拒之门外,引进的博士则往往不具备业界经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传媒工作流程和方式的教师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新闻工作的核心与方法。另一方面,很多新闻院校的实务课程设置不合理,既无法回应新闻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跟不上现代传媒的发展步伐。譬如,在传媒进入多媒体的“融合”时代,很多学校的“新闻写作”课程依然遵循纸媒时代的要求,教学理念与案例甚至比当今传媒现状要落后10-15年。这样的专业教育自然无法培养出传媒需要的人才。

(二)实务教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

多年来,新闻教育一直笼罩在“新闻无学”的阴影之下,为了证明“新闻有学”,进而谋求新闻学科的合法性,众多新闻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术界选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新闻学的教育与研究中强化理论色彩,于是“重理论轻实践”逐渐成为新闻学教育的一个历史弊端。基于此,在很多新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史论教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实践教学。比如,很多学校的新闻采、写、编、评等实务课程的课时被大大压缩,有的专业核心课程被集中在大一、大二上完,高年级反而没有什么专业实践课程。事实上,新闻实务课程应该也必须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个人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史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又呈现“高不成,低不就”态势。所谓“高不成”是指史论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所谓“低不就”则是指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地”,学生实践技能的操练也仅是浅尝辄止。

(三)实践教学有课程无体系

新闻的实践教学往往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实务课程密不可分。然而,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虽有课程却没有形成体系,教学方法也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的有限实践。一般来说,国内新闻院校的新闻实务课程基本为每门54个课时,最多不超过72课时,在如此有限的课时中要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集合起来,实在有很多困难。加之,绝大多数新闻院校基本不安排专门的实训课程,实践课时严重短缺。这样一来,不同专业课不得不各自为政,学生整体的新闻技能无法得到全面训练。此外,近年来的“考研热”也成为实践教学不成体系的重要因素。不少学生从大三阶段就开始准备考研,由于很多院校的研究生考试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论功底,这样,考生们往往会在新闻史论上花费大量时间,新闻实践则被认为是最浪费时间、对考研最没有帮助的课程,“一切为考研让路”令很多院校无法安排高年级的实践教学。

二 当前新闻教育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期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十年,高等教育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新闻学这样的应用学科,这些要求显然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培养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该被提升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高度,与之相对应,新闻教育则要在夯实基础理论与强化实践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寻求平衡。

(二)“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

近年来,伴随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传媒业逐渐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所谓“媒介融合”是指把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采编作业有效整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并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传媒新趋势直接带来了新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事实上,美国的新闻院校从2002年就开始培养“多媒体记者”,这类记者掌握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工作,为多种媒体提供新闻作品。从2006年开始,“媒介融合”概念引入中国,国内传媒业开始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改革。“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势必会提升传媒人才的培养标准,有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会产生对两类新型人才的需求,“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这类新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传媒管理人才,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体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然而,这种归纳只是说明,新闻传播教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强化综合技术培训,形成技术与能力的增量。也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要走技术化道路,这无疑会形成新闻传播教育的‘偏向’。[1]”基于此,仅仅针对单一媒介教授学生相关新闻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闻实践的需要。因此,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了新闻教育界必须着力研究的课题。

三 新闻实务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一)理念定位:回归新闻本体

新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是否完全一致?有学者强调新闻教育的职业化特质,认为:在新闻教育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学院重点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的纯理论的研究,而是传授最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基本采写技能和基本价值观,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严格的职业基础训练。这种新闻学基础训练的严格性不亚于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对学生的职业训练[3]。也有学者强调新闻教育的人文性,指出:“新闻教育要合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回归其应具有的人文品质,维护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价值,综合性地开发人在身心活动层面、政治社会层面、历史文化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人伦道德层面和批判精神层面的价值认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新闻教育的人文性。”惟其如此,“新闻教育才能成为推动新闻改革、建设社会文化、促进民主政治的重要角色,才有其存在的价值。[4]”事实上,新闻教育的职业化与人文性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也是新闻教育界一直以来争论的话题。我们认为,无论强调职业化还是人文性,新闻教育的核心是“新闻”,这是新闻教育的本源。换言之,回归新闻本体是新闻教育的理念定位。一方面,要强化新闻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是新闻教育的根本;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强化新闻教育的人文性,诚如美国学者James W.Carey所言:“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5]”

(二)教学思路:倡导整合性

从本质上说,新闻学的三大领域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应该倡导整合性思维。在史论教学中,在告诉学生基本新闻理念与历史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从理论、历史的高度审视新闻实务;在应用新闻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具体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导入理论和历史的思维。再比如,按照工作流程和内容,新闻实务通常被分为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与摄像等不同类型。长期以来,关于应用新闻学的研究就围绕这些领域分门别类地展开。事实上,分类只是为了研究问题的便利。这种专门性研究方式的优势不言而喻,即便于“挖深井”,对新闻实务各个环节的基本理念与技巧都能有的放矢地予以研究。另一方面,其劣势也非常明显,这类研究往往囿于相对微观的视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免限于孤立。以新闻写作的传统研究为例,“一些人喜欢把研究精力花在不同体裁细小的区别上,常常为某一概念争论不休。实际上,如果对新闻报道的基本原理不明晰,对新闻报道的整体驾驭能力不强,越是在细枝末节上花费精力,就越难形成完整的新闻观,就越容易犯教条、僵化、狭隘的错误。[6]”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闻学者叶春华教授就尝试提出“大新闻业务观”,他将分门别类的研究称为微观的新闻业务观,即“小新闻业务观”。应该看到,“新闻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紧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基于这个“统一体”来研究新闻业务的观念就叫“宏观新闻业务观”,即“大新闻业务观”。

(三)师资培养:强调多元化

与30年前师资“青黄不接”相比,今天的中国新闻教育界的师资可谓“人才济济”。但是,如果我们在考量现有师资力量的所有元素中,加入“新闻传媒反馈”和“学生反馈”两个因素,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差距。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5个教授中有4个坚决同意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新闻学院的教授。[7]这表明美国的新闻教育更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虽然别国的经验不能简单套用,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闻教育必须重视师资培养的多元化,不仅要有高学历,还要有丰富的业界经验。在现有高校用人体制难以松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延聘新闻界具有丰富经验的新闻人担任新闻实务课程的主讲教师,或者因人设课,专门设置实训课程,请一线记者担任指导教师。

:

[1]童兵、黄其萃.中国新闻教育创新的压力和动力[J].中国记者,2010,(9):25 -27.

[2]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0,(3):71 -73.

[3]李希光.中国新闻教育未来之路[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7.

[4]单波.反思新闻教育[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4):38-44.

[5]James W.Car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J].国际新闻界,2002,(3):8 -11.

[6]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7.

[7]李希光.中国新闻教育未来之路[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5.

G16

A

1004-342(2012)05-47-03

2012-03-21

“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39030059)的系列成果之一;也是“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教学质量工程——校级精品课程《新闻采访》建设项目”(40010003)系列成果之一。

刘勇(1978-),男,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系主任。

猜你喜欢
新闻学实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