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亲密度的研究进展

2012-04-07 12:14李丽娜马红霞史爱华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适应性子女

王 莹 李丽娜 马红霞 史爱华

(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家庭亲密度的研究进展

王 莹 李丽娜 马红霞 史爱华

(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家庭亲密度 家庭成员 焦虑

家庭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第一个微观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社会化的各个方面,其对于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外部因素来看,家庭关系尤其是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已被以往的研究充分证明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一个重要而具有长效性的影响因素[1]。亲密度高的家庭,能够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温暖和情感性支持,有利于子女人格的塑造和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相反,对于亲密度低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冷漠或父母对子女专制的态度,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

1 国内外关于家庭亲密度研究的归纳

有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好坏与家庭的照料息息相关[2]。李合群、沈彬的研究指出家庭关系不良和缺乏适应性的家庭体系以及具有明显偏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神经症的形成有可能的影响,或可推测为青少年神经症患者的潜在原因之一。同时低亲密度的家庭环境也更易促使患者形成神经质人格[3]。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在诸多家庭因素中,功能性因素(母亲的监督、亲子关系或亲密度等)对个体的适应状况有直接预测作用[4]。家庭功能可以发挥集体效应,从而摆脱困难,缓冲不愉快或不幸事件的影响,应付外来压力或紧张,使整个家庭成员处于祥和、幸福的生活中[5]。研究表明,家庭成员情感关系越好、亲密度越高,出现问题时做出改变的能力就越强,生活在此种家庭,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与客观现实易于保持一致,而且自我概念比较灵活,有利于适应新环境,维护身心健康,因而家庭亲密度对自我和谐有积极作用[6]。良好的家庭或家族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家庭成员有着重大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对家庭成员的健康长寿有着积极的作用[7]。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抛弃过去单独探讨某个或者某些家庭因素的研究范式,转向将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研究。沙鹏、周玉婷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提出“家庭亲密度(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差,则越容易表现出社交焦虑。由于在亲密度低的家庭中,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气氛不融洽,不仅易使孩子感到孤独、压抑,变得沉默,且易使孩子感到焦虑。因此,应重视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改善,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8]。Amy Weisman、Grace Rosales和Jennifer Kymalainen等提出拉丁裔和非洲裔家庭的成员,反映家庭的凝聚力对对抗情绪困扰有一定的保护作用[9]。Garrison CZ、Waller JL和Cuffe SP等指出在一个多元分析中,只有家庭的凝聚力与发病有关,青少年忧郁症的发病率与家庭的情感密切相关[10]。另有研究指出,家庭环境是焦虑症患者走出焦虑的跳板和适应社会的试验田。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即心理应激至关重要[11]。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的总体抑郁、焦虑之间均

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初中生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差,在家庭中的适应越差,其越容易表现出抑郁和焦虑,这可能是由于在亲密度低、适应性差的家庭中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气氛不融洽,这不仅使儿童感到孤独、压抑,变得退缩和沉默,而且易使儿童感到较大的压力而引起焦虑[12]。近年来家庭亲密度越来越受重视,但大都是关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有关焦虑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方面的研究极少。

2 国内家庭亲密度的差异

2.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在性别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性别差异可能和不同性别个体的个性特征以及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女孩子通常情感丰富细腻且依赖性较强,和家人的关系通常也会更亲密;而男孩子的情感通常比较内敛,且传统观念也更加推崇男性独立自主的特点,所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如女孩子那么亲密。

2.2 城市家庭亲密度高于农村 农村处于一个闭塞的环境中,父母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其教育观念比城市的父母落后,因此其学生有什么事不愿与父母交流,最终使其与父母的亲密度降低。

2.3 经济收入不同,家庭亲密度程度也不同 中低收入家庭成员为了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奔波,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谋生上,彼此的交流和娱乐时间很少,在这种生活的压力之下家庭的亲密度会降低。而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或者由于工作投入太大或者生活过度奢华、空虚,反而不及收入一般的家庭和谐、亲密。经济收入中等偏高的家庭,生活环境宽松,家庭成员间更亲密融洽。

3 家庭亲密度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及对焦虑形成的影响

3.1 家庭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的基本功为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和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有显著的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青少年所感受到的温暖与理解越多,其自尊水平越正常,感受到的温暖与理解越少,其自尊水平越偏离正常。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中,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父亲的过分保护对女生的自尊有极显著的消极影响,但对男生无明显影响。母亲的过分干涉和保护对男生的自尊有显著的消极的影响,但对女生没有。

3.2 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如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会使子女体会到更少的亲情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和总体孤独感。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如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会让子女产生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

3.3 家庭亲密度对就业焦虑有一定影响 家庭越民主,子女、亲子关系越好,子女越不易焦虑。然而,有些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来培养教育子女,无形中也会给子女的就业带来了压力。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情况下,父母要调整对子女的就业期望,降低子女的就业心理压力。

4 对测量工具的评估

关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由Olson等编制,费立鹏等翻译和修编,包括2个分量表,共30个项目。通过比较2次回答(实际与理想)的结果,判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情况。此量表测量后的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及趋集效度都较好,表明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评价的一致性在不同时间均稳定、一致。

综上所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高、家庭功能良性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人格上往往独立、积极、稳定而成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患焦虑症的概率相对较小。能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热心而富有感情,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更倾向于取得成就。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降低其焦虑感。

[1] 邓丽芳,徐 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53

[2]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

[3] 李合群,沈 彬.青少年神经症的家庭亲密度及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28

[4] Shek Daniel T L.Family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Genetic Psychol,2006,163 (4):497

[5] 金 琼,李晓驷,季益富,等.神经症患者家庭功能特点及患者与父母间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J].安徽医学,2011,32(5):576

[6] 汤家彦,姜国瑞.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07

[7] 贲智勤,沈永江,李锦诚,等.长寿家族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3244

[8] 沙 鹏,周玉婷.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宁夏大学教育学院,2011,3:465

[9] Amy Weisman,Grace Rosales,Jennifer Kymalainen,et al.Ethnicity,Family Cohesion,Religiosity and General Emotional Distres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Relatives[J].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2005,193(6):359

[10] Garrison CZ,Waller JL,Cuffe SP.Low family cohe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ts[J].Evidence-Based Mental Health May,1998,1:458

[11] 宋 燕,吴逸明,吕 梅,等.应对方式及社会家庭支持对焦虑症患者影响的相关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3):153

[12] 阳德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健康心理杂志,2001,9(6):417

(2012-03-14 收稿)(王一伊 编辑)

B 844

C

2095-2694(2012)05-645-02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适应性子女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