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音乐与哈尔滨都市音乐文化的形成

2012-04-08 00:55
关键词:东正教基督哈尔滨

关 杰

(1.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150080;2.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3)

·文学与文化研究·

基督宗教音乐与哈尔滨都市音乐文化的形成

关 杰1,2

(1.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150080;2.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3)

基督宗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是音乐的宗教,从希伯莱民族发源之时,其民族乐器和歌唱的文化就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基督宗教自19世纪中叶传入哈尔滨后,其音乐文化融入哈尔滨,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色的哈尔滨都市音乐文化。哈尔滨不仅成为融汇不同国家、民族音乐特色的“西方音乐”的表演场所,而且,基督宗教音乐文化已将这个城市深深地浸润和熔铸,并以其潜意识的模式将城市人的心灵结构进行了无形的整编。基督宗教是理解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关键。

基督宗教;西方音乐;哈尔滨;都市音乐文化;音乐之都

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于1908年,是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1961年创办,迄今已举办了30届;世界最大规模的钢琴演奏会是2006年第28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当天的“千台钢琴演奏会”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10年6月,中国哈尔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音乐之都”的称号。哈尔滨百年音乐历史是如何开始和发展的?为什么在一个小渔村的基础上,能建立一个国际化的音乐之都?这其中,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深刻的启示。在这种历史和传承中,既有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基因,更有基督宗教、西方音乐的元素。

一、基督宗教与“国中之国”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松嫩平原南端,堪称鱼米之乡。“哈尔滨”满语“阿勒锦”,意为名誉、荣誉;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40-50。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中国对日本割地赔款。次年沙俄利用这一时机,以联合制日为诱饵,诱迫清廷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由此,形成一条以哈尔滨为中心、纵横满洲全境,长达2800多公里的“丁”字形铁路,俄国及欧洲至诸多国家外侨开始大量迁入,从而带来了哈尔滨的根本变化[1]40-50。

哈尔滨城市中的南岗区、道里区被称为“国中之国”。“因为中东铁路哈尔滨附属地的划定使之成为国人权利难以企及的‘国中之国’,沙俄谋划者将其变为帝国‘黄俄罗斯省’属下的一个殖民地城。即俄国人自己称谓的‘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2]大量俄侨及各国外侨汇集在这里,通过中东铁路及其多样化的路径进行商品经销和贸易往来,很快把哈尔滨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通过中东铁路及其他多种渠道媒介,西方宗教及其西方音乐传入哈尔滨。

一座城市当它的文化构成发生变化的时候,其性质和城市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便发生了根本改变。在哈尔滨的“国中之国”这一洋人的世界,其生活方式呈现出的完全是一种另类的文化样态。它不仅具有全球化城市的基因要素,而且这种“全球化改变了城市的传统定位,城市从面对国内经济和当地经济转而面对全球经济。而城市一旦很大程度上非本国化了,那么它无论从存在还是功能上讲,都不再是当地的”[3]。20世纪初叶的哈尔滨城市已被纳入世界总体范域。

大批外国人(俄国、波兰、犹太、丹麦等)进入哈尔滨之后,由于宗教信仰的需要,相继给这座城市带来基督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大小教堂及其他拜占庭式、巴罗克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精美建筑布局在“国中之国”,尤其集中在1400米长的中央大街两侧[1]578。至1937年,哈尔滨有东正教19所,基督教30所,天主教5所,伊斯兰教5所,犹太教2所。

二、基督宗教音乐与哈尔滨的音乐机制

自基督宗教、西方音乐传入哈尔滨之后,哈尔滨“国中之国”的西方音乐不仅占据和充满着南岗区、道里区,同时渗透和影响着其他区域的传统音乐,逐渐成为哈尔滨城市的主体音乐。

(一)希伯来音乐文化

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为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合称”双希“文化。西方音乐建基在基督宗教文化基础之上,基督宗教建基在犹太教基础之上,犹太教属于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文化为亚伯拉罕后裔所创。①在西方文化研究中,对基督教发挥的作用重视不够。首先是我们在自觉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走入了以为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的误区。其次,我们在学术领域,一提到基督教往往会出现某种简单化的态度,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把基督教政治化。参见高士杰《基督教精神与西方音乐传统》,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3期。

首先,希伯来音乐文化的发源应早于希腊文化。

公元前1446—1406年,摩西五经②摩西五经是旧约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已经形成。希腊最早的文化是公元前700—800年时的荷马史诗,同希伯来文化相差700—800年的时间。早期教父查士丁(Tustin Martyr约100—165年)就曾提出过苏格拉底之所以看出希腊宗教神的虚假,因为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认识了上帝,他们的哲学是上帝的礼物。希腊人向巴比伦人学到了天文学,向埃及人学到了几何学,在音乐、文艺方面也莫不如此[4]。

其次,希伯来音乐文化是以上帝自显的方式传达和启示的。

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无法避开基督宗教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圣灵显现的问题。其实很多西方宗教神学家们早已对神圣自显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探寻和研究。中国音乐界一般都认同西方教会的历史作用及其西方音乐家们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特别对于音乐创作中的“灵感”的诸多表现特征的探索均表现出积极的态势。但在西方宗教信仰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还存有一定程度的对立[5]。对此,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和理解有关基督宗教的问题。因为,以“灵性”一词涵盖具有基督教内涵的学术研究在学界已成共识,这对于西方音乐本质的认识具有特殊意义,也是学术研究的历史必然。如《旧约》“撒木耳记”大卫弹里拉为扫罗驱除缠身的“恶魔”的故事;“约书亚记”关于以色列人吹角呐喊使耶利哥城倒塌的故事;“列王纪”“现在你们给我找一个弹琴的来。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灵就降在以利沙身上”的故事等。

(二)基督宗教音乐奠定了西方音乐的基础

基督宗教音乐特指教堂音乐。如在安提阿教会兴起的启应式的歌唱法,产生于基督教教父伊格那修(Saint Igratius)所作的一个梦,他梦见许多天使用对唱的方式用诗歌赞美上帝。不久这种形式就传遍各地[6]24。

圣安布罗斯主教引用东方曲调编辑了“安布罗斯平咏调”,正是这个调子,影响了以后的格里高利平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14世纪的复音音乐、现代记谱法、和声法、调式的范型、音乐理论、音乐学院的建立等等都与格里高利平咏有着内在的关系。很多音乐家的作品中都引用格里高利平咏曲调[6]29。另外,基督宗教信仰是音乐家成长的重要基石。如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柏辽兹、舒伯特、勃拉姆斯等著名音乐家的很多作品都是其信仰的表白。

(三)哈尔滨的基督宗教音乐、西方音乐文化氛围

1.教会音乐的传播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各种形状和风格的教堂,每个教堂都有献诗的诗班,加之数不清的各种家庭教会的诗班,他们每周六或周日必有一次或多次的献诗活动,诗班人员每一次至少要唱2~4首赞美诗,还包括代诗人员引领所有信众集体唱诗的内容,这样的唱诗每次至少5~7首。而且,在这些赞美诗歌曲中,有外国古典音乐、著名大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如贝多芬、门德尔松、西贝柳斯、马丁路德作品。特别在《新编赞美诗》中,大作曲家的作品比比皆是。还有各国民间歌曲,如荷兰、印度、意大利、日本、波希米亚、美国、缅甸以及大量的中国信徒根据中国古代乐曲和现代乐曲进行的创作等。而且,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完全是免费的。

2.基督宗教及宗教音乐的世界性(本土化)特征

基督宗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从希伯来民族发源而来的时候,其民族乐器和歌唱的文化就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之后,当它传到罗马,就将拜占庭音乐吸收到教会。传到法国,又将高卢音乐引进教会。传到西班牙,再次将摩沙拉比音乐引入教会。它传遍西方各国,就将各国的音乐吸纳接收。当它进入中国后,又将中国音乐融入其中,如燕京大学的范天祥、赵子寰就根据中国曲调编辑一套《民众圣歌集》。同样当它进入哈尔滨的时候,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工商界知名人士武百祥就将北方流行的民间曲调收集起来,编成了以《圣经》诗篇为歌词的《诗篇百篇集》。

基督宗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及犹太教、伊斯兰教等自18世纪先后进入哈尔滨,并在与其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以其多样化的风格特色,逐渐融入哈尔滨的本土特色,完成其同化、融入的历史过程。如基督新教是在1863年,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受苏格兰“圣经协会”派遣来哈。1866年先后在阿什河(即阿城)、三姓(今依兰)等地散发圣经,游行布道。而天主教传入黑龙江地区始于清代。“1838年,教皇16世令在满洲设立教区。委派法国传教士前来负责传教管理工作。”东正教传入中国是在1727年开放了恰克图这个边城与帝俄通商以后,帝俄的东正教教士便开始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区传教。1903年,以哈尔滨为起点的中东铁路通车,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的重镇,在俄罗斯信奉东正教的人特别多。这些人涌入啥尔滨,也把东正教带入这座城市。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创建于1903年,创始人为一些俄国犹太人。1907年,由哈尔滨市犹太人出资在埠头区炮队街56号建筑犹太教堂。20世纪60年代以后,犹太人出境,犹太宗教公会于1963年11月关闭[1]40-50。

哈尔滨在接受西方宗教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自治、自养和自传原则的确立。哈尔滨人接受西方宗教达半个世纪之久。“1954年,哈尔滨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之后实现10个宗派15个教会的大联合”,实现了基督宗教在哈尔滨城市本土化的过程。哈尔滨的哈市工商界知名人士武百祥、赵禅唐等所创立的“哈尔滨中华基督教会促成会”即属此类。如武百祥在1914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和赵禅唐一起,正式加入哈尔滨基督教路德会。这是丹麦路德会国外布道会(差会)建立起来的中华基督教信义会关东大会。1925年武百祥、张子才、齐东野3人代表哈尔滨信义会去辽宁省凤凰城参加四年一届的信义会大会,1926年,武百祥等信徒组成了“哈尔滨中华基督教会促成会”。

其二,自然迭交。教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均由外国传教士主管,但由于一些外国传教士的去世以及逐渐离开哈尔滨回国等,所以,他们将管理教堂的工作传递给中国人主管。如哈尔滨东正教的发展模式。东正教传入中国是在1727年开放了恰克图这个边境与帝俄通商以后,帝俄的东正教士便开始进入中国的东北地区传教。之后,哈尔滨市的东正教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传入。光绪二十四年(1898),沙俄向哈尔滨派遣一支筑路队伍中的契阔夫神父于8月3日(星期天)在香坊霍尔瓦特庄园(田家烧锅)附近用苇席搭成简易教堂,首次举行东正教礼拜仪式。光绪二十五年(1899),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在香坊军政街(香政街)建成。次年,在南岗新市街中心广场(博物馆广场)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这是经沙皇亲自批准建造的两座教堂(另一座在莫斯科)之一[1]40-50。

1908年,中东铁路沿线建成教堂14座,哈尔滨市有东正教堂7座。至1930年,全市建立大小东正教堂23座。其中,20座教堂隶属俄罗斯正教哈尔滨教区,1座隶属俄罗斯正教北京传道团,2座隶属俄国塞尔维亚流亡教廷。哈尔滨教区奠基人、首任主教麦弗基,1920年,经西伯利亚到哈尔滨在圣母领报教堂、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任职。之后接任此职位的有梅列基担大主教、聂斯托利大主教。1947年10月,“哈尔滨中国东正教会”成立,由何海林担任教会首脑,聂斯托利代表“传教委员会”将圣母领报教堂“交给教会”,作为中国籍东正教徒宗教生活的场所。1948年,聂斯托利被中国政府逮捕引渡苏联,尼堪德尔继任大主教。1955年,莫斯科牧首区承认中国东正教会有自主地位,1956年,尼堪德尔回苏联,自主的中华东正教会成立,任命王玉林为主席[1]40-60。

其三,各自为政。走自己的路线,发展自己的宗教事业。伊斯兰教即属此类。乾隆三十五年(1770),回人杨华先随移民迁至阿城,并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筹建清真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因谋生、经商和流散在黑龙江省各地的伊斯兰教信奉者(主要是回族),又陆续流向和移居到哈尔滨上号(香坊)和傅家店。从山东、河北等地投亲靠友的穆斯林也来到此地。20世纪20年代,又相继建立顾乡清真寺、清真西女寺、清真东女寺、太平清真寺等,宗教活动较为频繁。这些清真寺中,以清真东寺为代表,其中一些寺院办有回民小学校,为创办民族教育事业作出过历史贡献。从1946年起,哈尔滨市回民联合会和东北回民联合总会成立直到今天的发展,全市信众总人数达40 420人[7]。

其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出现了家庭教会的新形式。自1978年以来,中国家庭教会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三自教会”,已经成为中国基督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潜在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基督教是理解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关键

(一)全人类的仪式音乐

一部欧洲文明史就是一部基督教传播和同化其他民族的历史,是各种文明交往、碰撞后被基督教整合的历史[8]。同理,一部欧洲音乐史,依然是一部基督宗教圣咏的传播历史,不论这圣咏传播到哪里,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的被同化、被整合的历史。

亚历山大(Bobby Alexander)强调,“仪式由两个因素组成:表演和转换”[9]。

如果把整个西方音乐看做一个建立在基督宗教基础之上的一个大的全人类仪式音乐活动的话,那么,她是从犹太教拉开序幕的,是灵性文化滋养了她的初期生长;然后犹太教从东方世界走向西方,①犹太教发源于东方,在圣灵的指引和带领下,保罗传福音的路线由亚洲转向欧洲,由东方世界走向西方世界。即从希伯来文化开始走向希腊文化,是理性文化完善了她的童年认识,是基督宗教沐浴了她的成熟,从而使得她开始走向欧洲文化和更多的世界各国文化,之后又重新走向东方,走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走向哈尔滨。她以哈尔滨为起始点,向国内其他城市发展,如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武汉、广州、香港、澳门、南京、宁波、奉天(沈阳)、大连、长春等,并向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进发。根源是犹太教。这是一个统一的文化发展脉络,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类仪式音乐活动不仅有着她的源头,更有她终极的目标。“西方音乐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一种几乎遍及世界范围的现象,它既没有被限定在西方社会之内,也没有被排除在非西方社会之外”[10]。“音乐是连接人类的一条全球性的纽带”[11]416。

(二)不同文化特质的“西方音乐”在哈尔滨的传播与表演

哈尔滨“国中之国”的“西方音乐”成为哈尔滨城市的主体文化精神。因为带有不同文化特质的“西方音乐”,它的基础是格里高利圣咏(吸收东方音乐要素和西方各国音乐要素的文化形态),它融合了它所走过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要素和音乐风格特色,带有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诸多国家的音乐成分。

哈尔滨是一个国际化的音乐大都市,是融汇贯通不同国家、民族音乐特色的“西方音乐”的表演场所。免费的宗教音乐每周以公开场合的表演形成在各大教堂的演出早已将这个城市深深地浸润和熔铸,并以其潜意识的模式将这个城市人的心灵结构进行了一个无形的整编。它既是城市的集体无意识显现,又是城市文化精神的真实表露。

基督宗教自19世纪中叶开始传入哈尔滨,就历史地与这个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历史早已选定了哈尔滨这个城市,哈尔滨不仅早已被纳入人类总体仪式音乐表演之中,并且经历过曾经有过的一段辉煌,历史早已将“音乐之都”的特质无条件地赐予这个城市……历史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侨音乐家离开这个城市的空白时段,将一批中国本土音乐家从国外、国内的不同地方输送到了哈尔滨,并通过他们再次将经过华人音乐家创意理解之后所形成的“西方音乐”的思想和技法传递给这个城市②如著名作曲家汪立三的作品《他山集》(20世纪80年代初,汪立三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期间创作的作品)被人称为第四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巴赫的48首钢琴大小调;第二个里程碑是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现代意识的复调;第三个里程碑是兴德米特的德国十二音体系;第四个里程碑就是汪立三的《他山集》,创作了一个五声调式集锦:降A徵、升F商、A羽、G角、F宫(参见2011年5月8日在哈师大举行的汪立三钢琴作品研讨会上孙德伦的发言)。[12]。今天,历史重新将“音乐之都”的名分再度归还给这个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城市。

基督宗教及其西方音乐在哈尔滨的历史发展早已将其“总体”规律默默地展现给人们③格里高利圣咏将不同地区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各不相同的拉丁语仪式(莫扎勒布仪式、高卢仪式、安布罗斯仪式、凯尔特仪式)逐渐被纳入罗马仪式中。亨德尔的音乐就是集德、意、英甚至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极品。巴赫的音乐构架好像是由宇宙的原始力量支配的——巴赫代表了西方音乐努力追求达一千年的那个理想。他创作了将艺术与科学珠联璧合的音乐,因而感动了人们的心——如同星座的运动那样具有宇宙性、真理性和必然性。。正如生命的细胞遵从其染色体的指令,一定会履行它的使命那样,我们也遵从从头顶那颗照亮艺术之星的指引和激励[11]416。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总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李治亭,田禾,王昇.关东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71.

[3][美]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0.

[4]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1-82.

[5]高士杰.理性面对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基督宗教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6).

[6]杨周怀.基督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7]哈尔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哈尔滨伊斯兰教简介[EB].2008年6月3日百度网。

[8]陈树林.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斯的命运[J].世界哲学,2007,(4).

[9]ALEXANDER B C.Ritual and Current Studies of Ritual:Overview[G]//STEPHEN D,GLAZIER(ed).Anthropology of Religion:Handbook.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7:139.

[10][美]伯尔曼.以色列的德国犹太人和室内乐:西方音乐史中的民族音乐学意义[G]//布鲁姆,伯尔曼,纽曼.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M].刘志红,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287.

[11][美]梅纽因,戴维斯.人类的音乐(The Music of Man)[M].冷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6.

[12]关杰.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教育30年回眸[J].艺术研究,2009,(3):77.

Christian W estern M usic and M usical Culture of Harbin City

GUAN Jie
(1.School of Music,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Christianity is aworldwide religion and it is also a kind ofmusical religion.When itoriginated from the Hebrew nation,the ethnic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culture of singing have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After the Christianity came to Harbin in mid-19th century,themusic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Harbin itself have been integrated together.And in its localization process,ithas become a unique style.Harbin is not only a city which integrateswestern music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but also a city which is influenced by Christianmusic which has been influencing the people's inner world.Christianity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music in Harbin city.

Christianity;western music;the culture ofmusic in Harbin city;city ofmusic

B979;J639

A

1009-1971(2012)04-0084-05

[责任编辑:郑红翠]

2012-03-09

黑龙江省文化厅重点课题(省艺科立字[2008]40号)

关杰(195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宗教现象学、宗教仪式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东正教基督哈尔滨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东正教的圣诞节不在12月25日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大蛋糕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中国东正教的现状与反思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在东正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