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看虞舜在世界文明史的作用与影响

2012-04-09 00:25郭辉东吕芳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文明

郭辉东 吕芳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 长沙 410005;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从东西方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看虞舜在世界文明史的作用与影响

郭辉东1吕芳文2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 长沙 410005;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世界文明是一个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论文采用“以类相从,时代为序”的纵横比较研究法,纵横四海,神游五洲,以中国和虞舜在世界文明史的作用与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百家之精华,拨千年之迷雾,将众多历史的碎片由点到线再扩展到面地连接起来,把古史传说、经史典籍与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进行鉴析与印证,以4000多年前的虞舜作为切入点上下求索,把整个世界文明史作为一个可以扩展到过去和未来的统一过程,求得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径选择的启示。

虞舜;世界文明进程;东西方文明比较

一 虞舜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时空坐标中的位置

(一)虞舜活动的年代距今已有4100多年

距今八千年至一万多年前,长江、黄河流域已经种植稻谷、栗沗和饲养家畜,使人类最终与动物界分离,逐步开始 了文明历史的演进过程。距今八千至四千年前,中华大地出现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蚩尤、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等创世英雄和历史伟人或圣德之君,人们称之为人文初祖或三皇五帝。有关三皇五帝的几个组合,去掉重复的,一共有13位古帝。比较通行的五帝之说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五帝之一的虞舜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湖南永州九嶷山考古发掘表明虞舜是五帝中唯一有秦汉以前陵庙和地下文物相印证的。

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原因是中国文明具有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初,中华大地就形成了华夏族,还有被华夏族称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20世纪初“中华民族”之名逐渐演变成中国诸多民族的总称。

从伏羲到尧舜禹,起止年代为公元前5341—前2146年。夏朝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虞舜是夏朝以前的古帝王,距今已有4100多年。《通鉴外纪》所载《春秋命历序》表明,虞朝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146—前2173年。[1]21-59

(二)虞舜活动的空间处于中国上古文明源头地带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以黄河、华山为南北之界,中国位于东南。《正义》载:“河,黄河;山,华山;从华山及黄河以南为中国也。”《尔雅》载:“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之内。”《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载:“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中国现今的疆域是五千年来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各族的部落、部族在长期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五千年至四千年前,黄河、长江中下游等地形成了六大主要文化区。虞舜活动的空间处于中国上古文明的源头地带。中国上古行政区划,西汉以前认为九州系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尚书·舜典》载:“舜肇十有二州”。虞舜活动的疆域,似疑在禹贡所列九州再加并、幽、营三州。舜崩后的归葬地在荆州辖内的“江南九疑”。

(三)虞舜及夏王朝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

伏羲时代起始于公元前5341年,尧舜禹处于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多年的承前启后时期,他们活动的地区陆续进入了铜石并用时期,母系氏族制正转变为父系氏族家长制。尧舜禹是夏朝以前的古帝王,从《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记载可以看出,他们是有文献流传,有年岁、有事迹的古代君王。

虞舜者,有虞氏,名曰重华,称舜帝,又作帝舜,简称舜。《史记·本纪第一·五帝》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然后禹践天子位”。

公元前21世纪,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有阶段和国家组织的第一个王朝——夏。夏朝起讫年为公元前2146—前1675年。禹死传子而不传贤,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传统的氏族成员推举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天下为公转变为天下为家。夏及其以后的商、周三代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三代的疆域中心在中原地区,但周围的附庸国很多,尤其是西周王朝分封到各地的诸侯,控制着华北平原直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就为中国能够形成绵延数千年文化传统准备了重要的地域聚合条件。

二 虞舜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的作用与影响

(一)五帝之一的虞舜在中国上古文明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尧舜禹是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相传为圣德之君。虞舜在五帝之中居末,在尧舜禹之中居中,他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历来向往的道德典范,在中国上古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特别推崇尧舜,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们曾赞颂“帝有虞氏之德之盛,如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以“尧天舜日”、“德自舜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来赞美他,称道他是“死而不朽”的圣人。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

一是在尧舜禹三朝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尽管舜践帝位只有三十九年,但在此前“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至年五十八尧崩”,加上“帝舜荐禹于天”,“舜在帝位治天下五十载升于至道”。中国古代的礼仪起源于虞舜时代,《礼记》、《淮南子·齐俗训》中多次提到“有虞氏之礼”、“有虞氏之路”、“有虞氏之旗”、“有虞氏之库”等有关文明礼制的描述。他以乐教天下,“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史记·乐书》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舜歌《南风》而天下治”。歌词是:“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相传毛泽东故乡韶山因舜驻足演奏韶乐而得名。后来孔子闻韶乐于齐,“三月不知肉味”。舜举用22人治理国家,分掌教育、农事、工程、司法、典礼、天文等,也就是说黄帝草创的国家,到舜时已趋完备。虞舜在摄帝位、践帝位和举荐大禹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的功绩及其思想的光辉,过去似乎低估了。

二是厉行新政,功勋卓著。虞舜在政治上雷厉风行,敢作敢为,所做的一些大事为日后“垂衣裳而天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1)举用八恺、八元,惩罚四凶、四罪;(2)弘扬九德,宣扬五典,制定五礼,施行五刑;(3)分天下为十二州,划定封界;(4)把五年一巡狩定为制度,督促诸侯恪尽职守;(5)改革刑制,宽恕为先;(6)立政修教,教人以伦;(7)庶政惟和,万邦咸宁;(8)举荐大禹,治理水害。

(二)虞舜是中华民族历来向往的道德典范和大公至德的圣德之君

对于虞舜的品德和德政,《尚书》、《史记》等经史作过高度评价。《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无论虞舜到哪里,都可以化解原有的矛盾,吸引众多的人和谐相处。“舜入于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

舜为人子、为人夫、为臣、为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典范。《尧典》、《舜典》、《大禹漠》中涉及对舜的评价有:孝感天地,舍己从人;大公至德,允执厥中;德为善政,政在善民;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任贤勿二,野无遗贤;柔远能迩,蛮夷率服;天成地平,垂拱而治。比如:“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竟也’。久喻教而有苗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2]192-402虞舜处事公平,中道而治天下。他提倡并践行“允执厥中”、“允执其中”、“执其两端”的中庸之术,意即人们处世行事千万不要走向两个极端。“极高明而道中庸”,“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被历代儒者和统治者视为纵横天下、无往不胜的旷世胜经,对当今领导者执中行权与构建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明代薛瑄撰的《济南府重修舜庙碑》曾赞曰:“有大圣人之道,而功被于天下万世者,固宜为天下万世之所崇奉”;“夫舜之所以为大圣人者,以其为人伦之至,而精一执中乃万世道统之源”。

(三)弘扬舜帝道德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舜帝的德政是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丰碑,舜帝的品德和功德,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其后裔有40多个姓氏,直系后裔有陈、王、胡、孙、姚、虞、田、袁、车、陆10姓,后裔人数达2.6亿之众,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港、澳、台和美国、东南亚各国为多,舜裔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陈立夫先生倡议,1982年在台湾发起成立“世界至孝笃亲总会”,1985年更名为“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至今已召开20届国际大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弘扬舜帝道德文化,有利于加强海内外舜帝后裔的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 亚欧大陆是世界古代文明舞台的中心,世界文明中心有由东向西再绕向东的发展趋势

(一)数千年来亚欧大陆是世界文明舞台的中心,但以地中海为界分为东方与西方

摩尔根、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学说,曾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哲文明”时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金属器、文字、城市、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等,是文明的重要外在标志。人类学者认为其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目前学术界比较推崇荷兰学者鲁克荷恩的判断方法,其标准是在三个基本条件中只要具备其中两个,可称之为“文明”。这三个条件是:(1)在一定区域的聚落中已经有好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城镇、集镇或城市;(2)已有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或借用部分外族文字而形成自己的文字;(3)已有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和进行仪典活动的中心场所。[3]33

数千年来亚欧大陆是世界古代文明舞台的中心,亚欧大陆的古代文明是当时最先进,在数千年中对人类发展贡献最大的文明。古代腓尼基人以地中海为界分为东方与西方,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为“ASU”,意即“东方日出处”,后来转化为英语“Asia”。中国、印度、埃及、古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属于东方,希腊、罗马属于西方。[4]

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曾说过:“万物源于水”。人类最初的主要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海滨及其与山地交汇的边缘。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19世纪以来一直被世界史学界公认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誉之为“文明的摇篮”。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地区性宗教发源地和最先传播地也都在亚欧大陆。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表明,“文明的摇篮”还有爱琴文明和印第安文明。

(二)大漠草原金戈铁马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和融汇

在地球最辽阔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心腹地带,纵横着一条总面积达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沙漠地带,东起大兴安岭西侧,西抵黑海北岸伏尔加河——顿河草原,其东、南、西三方临近东亚、南亚、西南亚、中西欧农耕区。这一条一望无边的低洼地带,是东西方两大不同文明体系以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接触地和碰撞点,历来是金戈铁马的游牧民族冲击农耕民族的出发地,亚欧大陆的历史基本上是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和演进的。

亚欧大陆的这一心腹地带,地处亚、欧、非三洲交通要道上,《地缘政治论》的作者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称之为“心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称,联接中国和西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经过的,是东西方交通和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必经之路。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以及数十项实用技术,都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美国学者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马克思更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段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中华大地以每年400毫米降水线为界,东南是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西北是少受甚至不受东南季风影响的干旱地区。这条降水线,也是东亚大陆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大体边界。农耕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固定难移。游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今日行而明日留,随畜逐水草往来”,来去无定。为了阻止游牧民族的骑兵驰突,中原农耕民族被迫不惜人力物力修筑万里长城,这一人工屏障成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所谓金戈铁马,指的是金属武器和高大强壮的战马。马的驯养和炼铁技术的发明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东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动物的地方,也是最早乘骑动物的地方。冶铁技术是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在小亚细亚率先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二千纪末,整个亚欧大陆处于一片骚动之中,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等文明中心,都遭到了拥有战马和战车部落的蹂躏。游牧部落用骑兵取代了战车,马和青铜或铁制武器的结合,促使游牧部落发起了两次席卷诸多文明中心的大规模入侵浪潮。第一次约在公元前1700—前15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是手执青铜武器,驾着马拉的战车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约在公元前1200—前11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是骑在马上,用铁制武器作战。[5]10-11

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和二千纪,来自两河流域西北部操闪米特语的诸游牧部落相继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 1729年巴比伦王国被半农半牧的亚述人所灭;公元前 1720—前1570年埃及被来自西亚的游牧部落希克索斯人征服;几乎相同时间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被北方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摧毁。[6]154

公元4世纪初起,被称为“五胡”的五个游牧部落,即匈奴、鲜卑、羯、氐、羌,陆续在中国建立了史称“十六国”的政权。1226年蒙古人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从辽阔的东北亚草原出发,蒙古铁骑几乎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在被征服的地区建立了四个大汗国和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朝。

(三)世界文明中心有由东方发端,不断向西方移动再绕向东方的移动趋势

历史是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历史的偶然性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世界文明史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呈螺旋形式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演进过程。既没有一成不变的单行线,也没有必然要经过的点。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文明中心的位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波丹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到了世界文明史各阶段都有一个中心。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所定的文明史则是从中国讲起。黑格尔在波丹和伏尔泰的基础上,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东方世界,认为中国是世界历史和文明的发端,再经过印度、波斯到埃及。

湖南师范大学刘景华著的《人类六千年》认为:“古典文明时代是从东方开始的,包括了近东的两河流域、埃及、波斯、小亚、南亚的印度、远东的中国。公元前5世纪时,古典文明的中心西移到了欧洲东南部的希腊。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更西边的罗马成了文明的中心”;“16、17世纪是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18世纪是大西洋西岸争霸的英法两国;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有世界工场及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可以算世界的中心;到了20世纪下半叶,往西越过大西洋,西半球的美国毫无疑问占据了世界中心的位置”;“不少人预言,21世纪的世界将以亚太为中心,恰好这也是从美国向西移动,人类文明6000年历程,世界文明中心则绕地球转了一圈”。[7]114

(四)世界文明史上值得令人深思和探讨的奇特现象

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多个灿烂的文明发祥地。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国,是当时最先进的、最早的“文明摇篮”,还有爱琴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在这些古文明中,只有中国具有独立起源、持续发展两大特色。而其他古文明却中断或衰落了。印度古文明到公元前1800年出现衰落之象,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1000年左右便中断了,埃及古文明公元前 500年便衰亡了,爱琴文明持续时间仅2000年左右,玛雅文明持续时间仅1000年。[8]11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文化堪与中国春秋至秦汉时代和印度列国至孔雀帝国时代的文化相媲美,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涌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孙子、管子、韩非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存。古希腊涌现过大批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百科全书式学者,其中影响最大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蕴含了后来各种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被誉为西方文明源头。希腊文明后来被罗马所继承和发扬,从欧洲文艺复兴至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世界文明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入侵,曾使许多古老文明中断或毁灭,但在中华大地上任何外来势力只能侵占它的土地,却无法征服它的文化和人心,外来势力最终只能被中华文化所同化。

世界文明史中有七大奇特现象,值得令人深思和探讨。

奇特现象之一:地球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速度绕地轴旋转一圈是一天,为什么世界文明中心移动一圈却要花五六千年?

奇特现象之二:火药与罗盘是中国传入西方的,西方人却用罗盘和火药装备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奇特现象之三:在中华大地上任何外来势力只能侵占它的土地,为什么外来势力最终只能被中华文化所同化?未来的中国能不能走出兴勃亡忽的周期律和治乱兴衰的历史怪圈?

奇特现象之四: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古希腊、古罗马为什么都能人才辈出?巨人们的影响为什么至今仍存?

奇特现象之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一书中认为: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远远落后于亚洲和欧洲,到公元1500年,美洲大陆才达到了西欧在公元前1500年、中东在公元前35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为什么1774年独立的美国在200多年之内能够成为世界上一超独霸的唯一超级大国?会不会遭遇或者说能不能走出霸极而衰的轮回?

奇特现象之六:人类的祖先是谁?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人之何以为人?人类怎样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危险?人类文明能不能企盼外星文明获得生机?地球会不会面临灭顶之灾?要不要打造承载人类文明的末日方舟?

奇特现象之七:东西方哲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探索、追寻和向往能不能殊途同归?为了使人类走向最美好、最理想的时代,从古至今引起了多少东西方哲人的上下求索,“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最后的喜剧”,闪烁着人类理性和良知的辉煌光芒。

四 异彩纷呈的世界古文明发源地

(一)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国古文明

世界上公认的独立起源的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印度、埃及和古巴比伦,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而一脉相承。世界上也没有那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国土疆域,5400多公里的黄河与6300多公里的长江及其流域是中华大地的腹心,母亲博大胸怀中泉涌出来的乳汁,哺育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为中华文明的演进提供了丰富物质资源和广阔活动场所。从尧舜禹开始,中国历经若干个改朝换代和更迭兴衰,叫做: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人类出现的26个文明(后来又把文明数量扩大到37个)进行考察后得出结论,只有5个文明还在生存中,其中远东文明是古典中国文明的第二代。[9]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地是蒙昧和野蛮时代的事,三皇五帝从伏羲算起,中国文明已有近8000年。中国自古就有修史的传统,自有文字产生以来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古籍。近百年来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遍及全国各地的史前遗址有7000多处,地下文物给古史传说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不断把中国文明史向前延伸,远古文明历史比文献古籍记载的时间要长得多。

现代考古学的新成就,好比一部又一部“无字地书”,也是没有经过人为篡改的真实可靠的史书。只要采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倡导的“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进行实事求是地鉴析和印证,就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考古发掘一次次证明:构成中国文明诸要素发生和创始的时间,比古籍史典所记载的要早得多;中国文明是多元一体的,黄河、长江流域等不同的文明发源地有六、七个之多;中国文明史不只五千年,远古初始文明的起始时间至今已有八千或一万年以上;中国农业发源最早,陶器制造时代最早,文字发明最早,乐器发明最早,玉器为世界独一无二,冶铜与西亚基本同步;中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的排序,不应排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之后。

对于文明起源的界定,只要把古史传说、经史典籍与地下文物进行鉴别分析和比较研究,就能复活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文明。《尚书》记载的是尧舜禹时期的史实,《竹书纪年》基本准确记载了从尧到周幽王历代帝王世系、在位年数,还补充了《尚书·尧典》和《史记》所缺少的内容。再把《周易》、《山海经》和诸子百家记载的历史碎片加以连接,中国古文明的真实面目就越来越清晰。

《易传》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帝王世纪》载:“伏羲氏作瑟,三十六弦,长八尺一寸。”

《世本》载:“女娲作《笙簧》。”

《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涣就是木浮水上,象征着筏和船。

《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温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拾遗记》卷一载:“黄帝采首阳之金,铸为鸣鸿刀。”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者七十余人。”

《通历》载:“帝喾造埙。”

《竹书纪年》载:“帝舜二十五年肃慎氏向舜贡献过弓矢。”

《墨子·非儒》载:“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

《世本·作篇》载:“舜作陶”,“鲧作城郭”。

《初学记》卷二四引《吴越春秋》逸文说:“鲧作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本经训》载:“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洪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舜以为圣。”

《越绝书》载:大禹时,“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入海”。

《史记·河渠书》载:大禹治水时“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李斯《仓颉篇》载:“仓颉作书,以教后诣。”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

《淮南子·泰族训》载:“苍颉之始作书,以辨百官,领理万物。”

距今4600年至5000年之间,黄帝与炎帝部落的阪泉之战和黄帝与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战争规模之大之惨烈,世所仅见。在以石为兵、以木为兵的时代,以蚩尤为首领的南方九黎族部落就使用了铜兵器,以铜为兵,铜头铁额。黄帝部落还发明了指南车以明四方。

中国100年来的一系列考古重大发现都为上述史籍记载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比如: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唯独汉字青春永在;舞阳贾湖七孔骨笛已显现八千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湖南澧县古城墙的发掘证明我国远在距今6000年多前已有城墙和城市的出现;位于距九嶷山舜帝陵不远的玉蟾岩遗址三次考古发掘表明人工栽培稻距今已有 12500多年,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得的最早收获;原始陶片已有1.8—2.1万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陶器制品。

(二)古代文明最早发祥地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是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古希腊人称其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地理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述,南部由巴比伦城得名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苏美尔,北部称阿卡德。考古资料证明,约公元前7000年两河流域北部山地边缘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公元前5000年后期苏美尔进入铜铁并用时代,产生了最早的苏美尔文明,两河流域成为古代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三千纪初叶,来自小亚细亚或叙利亚的外来移民带着新技术到达位于地中海东部中间的克里特岛,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优美、最有特色的文明。地中海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气候条件较宜于用浆或帆推动小船航行,水手从克里特岛可乘风扬帆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沿海地区,地中海成了地中海区域的贸易中心。古代文明的数千年中,中东是创始力的中心,农业、冶金术、文字、宗教和城市生活等重大发明,都是从这一中心传播到各地。不幸的是在几千年中,两河流域总是战争频繁,没有像古埃及、印度和中国那样,有一个较为长久统一的王朝。

公元前1894—前1595年,处于两河流域中部和东西方商道交叉点上,出现了一个称雄一时的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把全部两河流域统一起来,形成了西亚第一个奴隶制大帝国。汉漠拉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后人称之为《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在序言中宣称巴比伦应担负起“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的使命。

汉谟拉比死后,统一的两河流域又重新出现各邦互相争夺的局面,而四周的游牧民部族又纷纷侵入两河流域。公元前558—前530年庞大的波斯帝国崛起,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波斯帝国疆域包括埃及、印度西北部、伊朗、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中亚和欧洲的部分地区。显赫一时的波斯国王大流士(约公元前558—前486年)所作的承前启后的改革,奠定了波斯帝国主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公元前500—前449年,大流士一世及其后继者发动希波战争,被英勇捍卫自己独立的希腊城邦所击败。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侵入波斯,给外强中干的波斯帝国最后一击,波斯王宫被付之一炬。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最后一个国王——大流士三世败亡,波斯帝国也就崩溃了。

(三)尼罗河谷埃及古国

古埃及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埃及大致相当。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流经埃及境内长约1200多公里。埃及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从南到北贯穿其间的尼罗河,是滋生埃及文明的生命之流。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就从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公元前3500年发明了象形文字。古埃及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建筑、雕刻、绘画、文学、科学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写真传神的特点。

大约公元前4000—3500年,尼罗河流域便孕育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古埃及由法老进行统治,法老自称为“太阳神之子”。第一王朝至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征服为止,分为26个王朝,加上波斯统治时期的5个王朝,共有31个王朝。中王国时期开始,埃及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政府组织挖掘了一个人工湖——莫伊利斯湖,并开凿了一条运河将它与尼罗河沟通起来,使8000多公顷的沼泽地变成良田,还挖掘了一条运河将红海与尼罗河连接起来,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主干交通线的航运网。金字塔是古埃及最高统治者的陵墓,散落在尼罗河畔的80多座金字塔成为世界奇观,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高达146.59米,塔基每边长233米,整个金字塔用230万块大石块建成,每块石头重约2.5吨。胡夫继承人哈夫拉的金字塔高达143.5米,其附近有一座高20米、长57米的天然巨石雕成的狮身人面像,据说是根据哈夫拉的面形雕塑的。

(四)印度河流域印度古国

印度之名源于印度河,梵文意为海洋、江河。古代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不丹在内的南亚次大陆。在地理上大体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距今5000年前的印度已有了铜器,农业开始较快发展起来。公元前 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人民已经使用文字,公元前2300年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城市国家,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村社而形成,产生了灿烂的哈拉巴文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雅利安人大规模进入南亚次大陆,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致使印度文明曾一度中断。公元前6世纪印度文明再度兴起,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又被称为“早期佛教时代”。公元前 4世纪后半叶,位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王国征服北部印度许多国家,形成一个地域性霸国。随后,孔雀帝国兴起,统一了除半岛南端之外的次大陆,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被杀之后,印度出现了王朝迭兴和小国林立的局面。

公元前11世纪初期,印度出现了梵文字母文字,迄今所知道的符号约有500个。印度现今可释读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铭文。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分别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以《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为原型创作的。古代印度人在数字上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宝贵贡献,他们发明10个数字符号,大约在公元9世纪由阿拉伯人将这套数字符号借鉴过去,后来被称之为阿拉伯数字而逐渐在全世界通用。

(五)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

古希腊的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岛屿、克里特岛以及小亚细亚的西部沿海。古希腊的文明史是从爱琴文明开始的,爱琴文明又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乃至西方文明的开端。爱琴海中有48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克里特是第一大岛,扼欧、亚、非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要冲,北达希腊大陆,南通埃及,东至小亚细亚,南抵意大利西西里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克里特岛荟萃了各地的文化成就成为希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和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距今五六千年前,爱琴海区域就有了一簇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灿烂古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出现最早的奴隶占有制国家起,到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灭亡止,爱琴海地区的上古国家存在约800年。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开始使用青铜器,出现宫殿建筑和象形文字。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荷马时代,希腊民族的象征荷马史诗相传由盲人诗人荷马写成,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个世纪的口头传说。公元前1000多年,希腊人就向海外移民,逐渐在东西方各地建立许多殖民地城邦。公元前 900年左右,根据传入的腓尼基字母创造了24个希腊字母,逐渐完善了拼音文字。公元前8至6世纪,希腊半岛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国家,这些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镇组成城邦,意即城市国家。古希腊人是最热衷体育运动的民族,公元前77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希腊性的运动会。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一跃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公元前337年春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城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希腊联盟。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腓力二世遇剌身亡后,其子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亚历山大是古代世界征服者中举世无双的出色统帅,公元前334年他率军东侵灭掉了波斯帝国,辉煌壮丽的波斯王宫被付之一炬。公元前326年又率军自阿富汗高原南下,占领了印度河流域。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包括了原来的希腊、西亚、埃及、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等地。他的部队回归会师巴比伦城,拟即以巴比伦城为首都来统治他那庞大帝国,却突患恶性疟疾死了,死时才33岁。亚历山大远征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得以交流和融汇,将西方的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了东西方两种文明。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六)古罗马文明发源地意大利

意大利是伸入地中海的一个靴形半岛,古罗马文明的发源地是意大利。公元前5000年左右,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今天的西班牙和法国迁移到意大利,主要靠捕鱼和打猎为生,后来也学会了饲养家畜。公元前2000年起,一些属于印欧语系部落从东北方的多瑙河流域分批进入意大利,这些人统称为意大利人,他们学会了使用青铜工具,公元前1000年这些部落进入铁器时代。意大利人中有一支叫拉丁人,公元前510年统一意大利,公元前575年用石头砌成人口达120万的古代世界最大的罗马城。公元前2世纪建立了庞大的罗马帝国,公元前58—前51年著名的军事统帅凯撒(公元前100—前44年)率军进攻并征服高卢,当时的高卢包括法国、比利时及瑞士、德国、荷兰的一部分,之后两次派兵攻打并征服了不列颠。

当希腊文明的发展进入高潮时,在希腊西边的意大利半岛兴起了罗马文明。当希腊文明走向衰落时,罗马文明又进入了发展的高潮阶段,并且逐渐向四周征服扩张,最后成为一个囊括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大帝国。古代罗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古罗马文化吸收了许多民族的优秀成果,在文学、哲学、史学、法学、自然科学、建筑与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900年左右,希腊人根据传入的腓尼基字母创造了24个希腊字母,逐渐完善了拼音文字。到罗马时代,罗马人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文,拉丁文渐渐成为西欧、北欧各国文字。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颁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罗马法的基本准则是“真正的法律应该对一切人有效,应该永远有效,应该是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早在6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把一年定为365天,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在古罗马时期正式产生,凯撒的历法纠正了埃及太阳历中每年将近四分之一天的误差。

(七)美洲印第安古文明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前美洲的居民统称为印第安人。1492年哥伦布初航抵达美洲时,误以为到达了他梦想的、亚洲印度,故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即印度人。所谓地理大发现,实际是西欧人寻找通往东方航路的偶然结果。

在15世纪以前的三四个世纪里,欧洲与近东、印度、中国有着相当多的经济贸易联系,联系的纽带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从欧洲去东方的主要道路有一条陆路和两条海路。陆路是从小亚细亚沿黑海、里海和中亚,一直到中国,类似当今的亚欧大陆桥通道;海路之一从地中海边的叙利亚,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横渡印度洋到印度;海路之二从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穿过西奈半岛到红海,再穿过印度洋到印度和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东方是“香料盈野,黄金遍地”。游记发表后引发了欧洲冒险家到中国和印度去的黄金梦。但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地中海东部兴起后,几条商路被控制或阻闭了,故而必须开辟新道路。按照地圆说绘制的世界地图,激发了哥伦布从西边去探航东方的愿望,并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资助。1492年8月3日起航,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带着黄金回到了巴罗斯港。哥伦布发现的地方其实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1507年被称作“阿美利加洲”。大航海的最后一幕,是英国人库克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探测,澳大利亚的原意是“南方大陆”。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为欧洲人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殖民贸易、殖民掠夺创造了条件,也是人类开始全球化步伐的标志。面对茫茫大海和陌生世界,探险家是需要非凡勇气和敢于冒险进取精神的,向外传播基督教福音的基督教徒,一手持《圣经》,一手仗宝剑,对开拓冒险有着异常的偏爱,这就是欧洲人之所以能够发现新大陆的文化和心理原因。

按照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假说,距今三四万年前至一万八千年来自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沿着太平洋西北海岸通过当时还有冰封的陆桥由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散居各地形成了许多部族与部落。印第安人在封闭的环境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自成一体的古文明。现代人类享用的玉米、可可、西红柿、南瓜、马铃薯、甘薯、木薯、菠萝、辣椒、花生和烟草,最先都是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16世纪以后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4]

美洲印第安文明有三个文明中心,即位于今天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位于南美安第斯山区今秘鲁一带的印加文明。由于美洲文明同外界没有联系,三大文明中心之间也很少交往,致使这些文明大大落后于亚欧大陆。印第安文明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方面有着杰出成就。玛雅人创造的太阳历,一年分365天,精确度达到误差不超过一分钟。托尔托克人建造的太阳金字塔,底部边长达220—230米。玛雅人的象形文字有800多个符号,至今未能有人解读。

从西方探险家的帆船到达美洲新大陆、非洲南端之角和澳洲南方大陆那时起,人类历史就翻开了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新篇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即开始在美洲拓展殖民地。近现代美洲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延伸。特别是1774年独立后的美国,按照自己的国情,创造了一种开拓进取、面向未来的新型文明。美国文化和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古代巴勒斯坦。美国现在的国家制度、教会、家庭基本结构、个人基本价值观念,都来自上述古文明的悠久传统。例如美国人津津乐道的自由、平等观念以及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结构,在古希腊、古罗马都可以找到根源。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有自由、民主的概念,古罗马的军事民主制,也有分权的组织形式。

五 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启示录

(一)功被于天下万世者,必为天下万世所崇奉

虞舜在五帝之中居末,在尧舜禹之中居中,他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始祖,是中华民族历来向往的道德典范和大公至德的圣德之君,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虞舜的品德和德政是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丰碑,对于他的作用和影响,过去似乎低估了。他的功德被于天下万世,因此必为天下万世所崇奉。弘扬舜帝道德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世界文明是一个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

世界文明史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呈螺旋形式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演进过程。盛极而衰,丕极泰来。既没有一成不变的单行线,也没有必然要经过的点。人类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文明中心的位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明中心。但是,过分强调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或亚太中心论,都有失偏颇。史学研究者和大智大德者,应当两脚踏东西文明,一心作宇宙文章,关注整个人类世界,既要跳出东方,也是跳出西方。

一些西方学者曾经预言:在全球形式的未来世界中,文明将从西方转向东方。著名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断言: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器和融合器。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的希望。历史学家希望中国在人类进入大同之域时,应当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及大一统的传统,能够发挥融合器的作用。

(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之福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既是多元的,也是和谐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基本色彩。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之福,在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生物多样性上也是如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只能在共生共荣共和共赢的道路上取长补短,不断发展。

(四)人类必须学会在多样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从宇宙飞船上观看我们人类居住的蔚蓝色星球,地球小得只像一个村庄。当今的世界已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21世纪既是充满希望和发展机遇的时代,又是一个困难重重、竞争激烈且危机四伏的岁月。人类必须学会在多样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生存,以平等的身份、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善于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上与各类学说、主义、理念进行对话与交流,进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五)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胜前人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不仅可以登月球、访火星、下深海,而且可以分裂原子、改变物种,甚至克隆人类本身。宇宙充满着谜团,世界充满着希望。人是万物之灵,人类进步是永远无止境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演进,不管还会经历多少艰难曲折,人类社会终将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和更全面的进步。

(六)坚持科学发展,中国的未来和对世界的贡献都将不可限量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前列,没有那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完整地延续下来的国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所在。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当今的中国,唯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创新,坚持科学发展,以更加宽阔的胸襟走向世界,中国的未来和对世界的贡献都将不可限量。

[1]郭辉东.三皇五帝不可否定,舜葬九嶷不可置疑——三皇五帝之说及舜葬九嶷考辨[A].舜文化论文集:第一辑[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万里,刘范第.虞舜大典:古文献卷[Z].长沙:岳麓书社,2009.

[3]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世安.世界文明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刘景华.人类六千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责任编校:张京华)

G03

A

1673-2219(2012)09-0001-08

2012-05-09

郭辉东(1947-),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研究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吕芳文(1939-),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文明
文明礼让
文明礼让
礼让文明
文明的摇篮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醉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和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