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作家范渊研究三题

2012-04-09 00:25郝润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李梦阳弘治君山

郝润华

(西北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明代作家范渊研究三题

郝润华

(西北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范渊是明中期桂阳(今湖南汝城)籍文人,行为高洁,享誉当时,又擅诗文创作。由于其别集早佚,文献无征,学界不能对其生平、交游及文学成就展开研究。论文从有关文献辑录出范渊诗歌15首,且予以校证。并通过蛛丝马迹的文献记载对范渊生平及其与“前七子”等文人的交游情况作出考证研究,以为范渊是明中期诗文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

范渊;汝城;生平;作品;交游

本栏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汝城县委县政府承办的2012年“周敦颐与汝城暨理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

一 范渊生平事迹考略

范渊(约1457—1512),字静之,号君山。明桂阳(今湖南汝城)人。范渊生年不详,然而李梦阳《七峰歌寿范郎中渊》云:“六载为郎不爱身,五十生儿将白首。”此诗作 于正德元年(1506),时范渊五十岁,才迁任刑部郎中,李梦阳亦同時迁任户部郎中,次年李梦阳即被刘瑾罢职归乡,可推范渊出生时间约在当在景泰七年(1456)。

雍正《湖广通志》卷三十五载:范渊,桂阳人。中弘治二年己酉乡试榜。弘治九年(1496),范渊登进士第,继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据《明武宗实录》卷八记载,范渊在员外郎任上,曾持节册封郑府东垣王等藩王。正德初年,刘瑾专权,以韩文为首的大批官吏遭到贬谪或罢职。正德四年(1509),范渊被贬到威州(今四川理县)任知州。雍正《四川通志》卷七上载:“范渊,桂阳人,正徳中以郎中谪威州,选番民子弟入学宫,敎以诗书,淑以道义,自是番民慕义归顺,民建祠祀之。”他还修建学校,对当地教育事业有所贡献。雍正《四川通志》卷五中载:“保县儒学,在县南,旧在县西,明洪武中建,正德中知州崔哲、范渊相继增修。”正德五年,刘瑾败,范渊即迁任云南签事,六年,升任云南按察司副使。《明武宗实录》卷七十二载:正德六年二月,“升……云南佥事范渊、扬州府知府邓文质俱为按察司副使。……渊,云南;文质,广西”。按,同治《桂阳县志》卷十九“艺文”录有布政董天锡的《范君山遗爱录序》一文,云:“吾友范君山渊……初筮仕刑曹主事,谳狱平恕,人以无冤称之。继迁员外郎、郎中,声望益著。正德间,逆瑾用事,刻铄缙绅,君山遂以事谪守威州。威在蜀为边徼,素称难治……君山倍加振作,择其可教者教之,民用不变,文风远及荒裔,州人衘戢遗□为生祠祀之,未几,擢滇南宪副,威人不远数千里相携问候,是岂有所驱迫而然哉?平易之归,至诚之动,自不能已也。君山卒于滇南,易篑有作,谓‘报君匪懈,涉世无欺’者。盖自道其实,亦可见其平日所养,至死不乱焉。……君山与予同举丙辰进士,又同观政都台,仕刑曹,复同司,极亲且厚,其殁也,悼之,殆不能已。”此文叙范渊生平较详。今人谓刘瑾被诛后范渊曾任过京官,此事文献无载,恐不足信。

关于范渊卒年,万历《郴州志》卷十六称范渊“后升云南副使,卒于官”。范渊升云南副使时间是正德六年二月,似正德八年(1513)卒于任。按,边贡《哭同年范副使渊兼悼亡友徐博士祯卿同空同李子作》诗有“旅殡春移玉垒关”之句,并自注曰:“徐卒于京。”“范卒于蜀。”按,徐祯卿去世是在正德六年三月。王守仁《徐昌谷墓志铭》曰:“正德辛未,三月丙寅,太学博士徐昌谷卒,年三十三。”[1]云南与四川交界,故亦可作蜀地观。据刘化兵考证[2],边贡此诗作于正德九年。故范渊卒年至迟在正德九年(1514)。范渊《绝笔诗》说“五十八年事已休”,其享年为五十八岁,若将其生年定为景泰七年(1456),则其卒年当在正德八年(1513)或九年。又,《明武宗实录》卷九十九载:正德八年四月,“癸卯,升福建按察司佥事罗善为云南副使”。可见,在正德八年四月罗善任云南副使之前范渊已去世,则范渊卒年当在正德八年。

据嘉庆《郴州总志·典籍志》记载,范渊曾著有《君山诗稿》、《民训》等著作,但在通行书目中均难以找到,可见,早已散佚不存。因此,无从得知其全部创作与学术成就。

二 范渊佚诗校笺

范渊擅诗,嘉庆《郴州总志·人物上·乡贤》云:范渊“著诗若干卷”。又此《郴州总志·典籍志》据县志载有《君山诗稿》,云“明桂阳范渊撰”。可惜早已散佚。明人董天锡称范渊“为诗文清新古淡,类其为人”(董天锡《范君山遗爱录序》)[3]。又据李梦阳、王守仁等记载范渊生前写有绝笔诗,当时许多文人有和诗。可见其诗歌成就之一斑。据笔者查考各类文献,范渊现存诗歌作品约有15首,其中清代邓显鹤编《沅湘耆旧集》卷十二录范渊诗4首,并小序云:“有集,未见,兹从其家钞本摘录数首。”[4]其余大部分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方志,现全部辑录并校证,如下:

《镇江府倅朱正蒙疏允归田诗以赠之》

□自秋江分手后,客窗灯火废襟期。黑头致仕饶君皂,白眼看人笑我痴。桂水钓船浮月夜,竹园书屋种花时。年来亦有家山思,好待从头和旧诗。

按陈白沙先生作通判家传引佥事此诗,谓三、四语以介石浮云目之,五、六语以春风沂水拟之也。

《和明经朱甘节引退诗》

眼底何人问宝刀,渔舟沙角且拴牢。乾坤与道应常在,世事忙人只自劳。对景赋诗无杜老,开门问俗有神尧。竹园久不闻音 秏,阑药于今长几高。

谢却红尘底事劳,春田入望雨如膏。静观造化随吾分,不羡人生与世遭。绿水一湾渔棹近,靑 山数点野堂高。读书还记十年约,别后何人问缊袍。

《绝笔诗》

五十八年事已休,白云一笑过沧洲。报君匪懈终何补,垂老无功可自收。喜有诗书传子姓,谁题文字谢交游。郴山月落江花冷,还为潇湘寄早秋。

按,以上四首均录自《沅湘耆旧集》卷十二(清道光刻本)。此《绝笔诗》后录有王守仁所作《跋》,并编者小注曰:“君山之殁,一時名人如何大复、李崆峒、徐祯卿、边廷实輩,皆挽以诗。”

《鸟撤感怀》

千山怀古郡,骑马踏斜阳。石路穿云壑,人家散野荒。天涯魂欲断,春梦夜偏长。未了男儿事,其如两鬓苍。

按,该诗辑自嘉靖《贵州通志》卷十一“艺文志”,无诗题,云“范渊诗”。万历《贵州通志》卷十四“艺文志”亦有收,诗题作“鸟撤感怀”,但文字有异:“千山”,万历《贵州通志》作“看山”。据下句“骑马”,当作“看山”是。“石路”,万历《贵州通志》作“夷落”。“两鬓苍”,万历《贵州通志》作“两鬓霜”。诗系范渊之作。范渊生平未在贵州任职,但正德五年至七年,其在云南任签事、按察司副使,此诗当作于任职云南游历贵州时。

《失题三首》

其一

云翠空濛曙色收,西风吹动半山秋。山头月好楼头看,莫剪芙蓉带水流。

其二

半倚青峰江上屏,月华常自宿空 。老僧锄药晚归去,金磐一鸣山更清。

其三

隐约楼台积翠浓,石阑深处落花红。谁携明月更斗酒,都付浮生一笑中。

按,以上三首载嘉靖《洪雅县志》卷五“艺文志”,无诗题,云“国朝范渊签事”,显系范渊之作。正德五年,刘瑾败,范渊迁任云南佥事,诗盖作于当时。

《失题》

人皆沉苦海,佛独示慈航。昨日风波恶,慈航忙不忙。

按,该诗亦载嘉靖《洪雅县志》卷五“艺文志”,无诗题,云“国朝范渊签事”,显系范渊之作。正德五年,刘瑾败,范渊迁任云南佥事,诗盖作于当时。

《过月珠寺用石刻原韵题赠淸轩上人》(录三首,贵州按察佥事范渊静,桂阳人)

云翠空蒙曙色收,西风吹动半山秋。山头月好楼头看,莫剪芙蓉带水流。

云容山翠阁霏微,风落 疎钟欲夕晖。行看月珠亭下竹,一双黄鹄近人飞。

削出青天月半藏,东风岁岁自含芳。寒江影落孤云没,竹院清分小簟凉。自在僧多朝市远,未归人已鬓毛苍。凭高便欲望乡国,断雁一声秋色长。

按,原小注“范渊静”当作“范渊静之”,脱“之”字。“静之”为范渊之字。此诗录自嘉庆《洪雅县志》卷十八。又该志卷二十四载:“月珠寺《明月楼》诗,宋程少免,石刻已磨灭矣,今所存者二,其碑俱长丈余,高二尺,一载君山范渊静诗,一载台峰熊相诗,范书似苏文忠《洞庭赋》……”按,此“静”下又脱一“之”字。故此三诗当为正德五年至六年范渊在贵州任按察司佥事时所作。

《松林禅馆》

晚凉驱马来山寺,山寺晚钟还未鸣。云翠半连天脚近,松阴一路石头平。老僧茶灶初浮白,过客襟怀笑碧青。奔走不知尘里过,百年人世总相轻。

按,此诗载道光《荣县志·艺文志》,云“(副使)范渊桂阳人”。显系范渊之作。正德六年,范渊迁任云南按察司副使。诗盖作于当时。

《青华洞》

青华天上一游观,欲赋新诗点缀难。洞口见花春未老,石门留月夜生寒。古人有乐心先得,造化无根此足看。谁到昆池决天脉,不须重洗旧肠肝。

叠叠青山望不穷,青华洞口立西风。群公有句题多尽,石磴无梯路亦通。殊胜可人闻洱海,深幽佳处更崆峒。草花香带南来雨,行过短亭流水东。

按,此诗载康熙《云南通志·艺文志》,云“范渊郴阳”。显系范渊之作。正德五年至七年,范渊在云南任签事、按察司副使,二诗当作于其时。“群公有句题多尽”句,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九作“群公有句题应尽”。

以上15首诗,据笔者考证,当全部为范渊作品。

三 范渊与“前七子”等文人之交游

康熙《郴州总志·人物》载:范渊“后升云南副,卒于官,何景明、李梦阳诸公咸和其诗以为挽。”可见,范渊不仅长于诗歌创作,而且与当时“前七子”文人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等为诗友,常相唱和。惜范渊著述均已散佚,亦无传记、墓志可查,故其交游情况,只能从明中期个别文人的诗文集中探得蛛丝马迹。

据笔者考察,范渊与李梦阳有很深的交游,检李梦阳《空同子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校刻本),他写给范渊的诗有三首,即:《七峰歌寿范郎中渊》、《汉江歌送范子之桂阳》、《哭亡友范副使渊其族孙进士永銮寄其絶笔诗到》,悼念范渊的诗有一首:《有哀》。何景明《大复集》中收有何景明写给范渊的诗一首:《挽范君山和其绝笔诗》。边贡《华泉集》中收有他写给范渊的诗二首:《哭同年范副使渊兼悼亡友徐博士祯卿同空同李子作》、《同年范君山绝笔之作次韵》。徐祯卿《迪功集》中收有他写给范渊的诗《送范静之遷威州五首》等。

(一)与“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交游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一称崆峒)山人,庆阳(今甘肃庆城县)人。弘治五年(1492),举陕西乡试第一,弘治六年中进士,十一年(1498)任户部主事,后迁户部郎中。弘治十八年(1505)草拟《上孝宗皇帝书》,得罪外戚张鹤龄兄弟,下狱,幸得明孝宗保全。正德元年(1506)户部尚书韩文秘疏请诛刘瑾,奏疏出梦阳之手,不幸为刘瑾所知,韩文等皆被斥逐贬谪,梦阳也“矫旨谪山西布政司经历,勒致士”。解职西行回乡,次年春,又被刘瑾矫旨逮入京,下锦衣卫狱,后被释放,归开封。正德五年(1510),刘瑾伏诛,次年春,梦阳复官为江西提学副使。九年,解职归开封闲居,潜心创作。嘉靖八年农历十二月(1530)去世。卒后弟子私谥“文毅”,天启初年追谥“景文”。有《空同集》六十六卷行世。《明史》卷二八六有传。李梦阳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前七子”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梦阳与范渊的相识当在弘治年间。弘治九年(1496),范渊中进士,继任刑部主事,弘治十年夏,梦阳守制结束,回京,旋授户部主事,二人得以相识。正德元年二人同升任郎中,范渊过五十岁生日,梦阳作《七峰歌寿范郎中渊》(《空同集》卷二十)一诗,为范渊祝寿,时范渊五十岁。七峰,在范渊家乡桂阳(明代属郴州,今湖南汝城县)。诗中有“六载为郎不爱身,五十生儿将白首。湘南新鲊红胜玉,燕京髙会多名酒。岁岁登堂娱笑歌,歌我七峰为尔寿”数句。可证。据《明武宗实录》卷八,范渊任刑部员外郎时为弘治十四年。据“六载为郎不爱身”,范渊中弘治九年进士,继任刑部主事,又任员外郎,至此已六年,是该诗当作于正德元年。正德初年,范渊似有过返乡之旅,梦阳作《汉江歌送范子之桂阳》(《空同集》卷二十)诗,该诗被“云间派”诗人宋徵舆称为“清适,似迪功”[5]。诗中有云:“莫倚仲宣能作赋,洞庭南接桂阳城。”正德七年,范渊在云南按察司副使任上病卒,梦阳正在江西任提学副使,便作《哭亡友范副使渊其族孙进士永銮寄其絶笔诗到》(《空同集》卷三十三)一首,诗云:“絶命秖传词烂熳,窜身谁述路间关。”梦阳收到范渊族孙范永銮寄来的范渊绝笔诗,知好友范渊已在关山之外去逝,不胜悲痛。并作《有哀》诗悼念。此诗虽未写明为何人哀,但从“思向桂山歌偃蹇,月明天碧况闻猿”二句来看,显然是为范渊而作。

(二)与何景明的交游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河南信阳)人。终年仅三十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有《大复集》。

何景明与范渊交游也是在弘治年间。何景明中弘治十五年进士,此后便通过李梦阳与范渊相识。何景明《大复集》卷十三有《赠范君》一首,写给范辂(字以载,范渊之从侄),诗中曰:“君山燕泉各一时,晩逢范君亦其偶。范君古貎更好古,问之君山乃其祖。……君山十年絶相见,见君如见君山面。”君山,即范渊,是范辂的族叔(笔者按,并非“祖”)。燕泉,即何孟春,与李、何均有交游,亦郴州人。何景明作此诗时范渊在云南任签事。《大复集》卷二十七有《挽范君山和其绝笔诗》,则作于正德八年范渊卒后,诗中云:“一别人间真异世,十年天上可同游。鱼龙寂寞潇湘冷,谁采苹花荐晩秋。”表达对范渊的悲悼之情。

(三)范渊与边贡的交游

边贡(1476—1532),字庭实,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初授太常博士,迁兵科给事中。正德九年,任河南提学副使。嘉靖初任南京太常寺少卿,七年,转南京刑部右侍郎、太仆卿、户部尚书。嘉靖十一年(1532)卒。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正四杰”。有《华泉集》行世。

边贡与范渊为弘治九年同科进士,自此相识,并在弘治年间与“前七子”文人相唱和。边贡《华泉集》未载二人酬唱之作,但卷六收有《哭同年范副使渊兼悼亡友徐博士祯卿同空同李子作》,全诗如下:

五年奔走别朝班,涕泪长因旧侣潸。在楚早伤徐孺子,游梁今哭范君山。孤魂夜绕青枫阙徐卒于京,旅殡春移玉垒关范卒于蜀。两地荒坟吊何日,梦迷岐路只空还。

按,据刘化兵考证[2],该诗作于正德九年。此年冬,边贡起任河南提学副使,赴大梁(今河南开封),与此年秋已从江西罢官归家的李梦阳相见,梦阳示以所作《哭亡友范副使渊其族孙进士永銮寄其絶笔诗到》,边贡即作此诗。复作《同年范君山絶笔之作次韵》,云:“灵均实抱湘流恨,子美虚怀蜀道游。惆怅桂阳山下冢,断猿衰鹤领春秋。”范渊卒于云南,葬于桂阳(今湖南汝城)。

(四)范渊与徐祯卿的交游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授大理左寺副。正德五年(1510)任国子监博士。正德六年卒。享年三十二岁。颇有才,擅诗,人称“吴中诗冠”,与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同称“吴中四才子”。弘、正间受李梦阳思想影响,倡言复古。著有《迪功集》、《谈艺录》。

徐祯卿与范渊相识当从弘治十八年徐中进士开始。正德四年,范渊因得罪刘瑾被贬为威州(今四川理县)知州,临行前,徐祯卿为其送行,作《送范静之迁威州五首》(载《迪功集》卷三)。诗中云:“吾怜范巨卿,悃愊不邀名。作吏竹林下,清风讼狱平。与君同得罪,独窜夜郎城。万里巴江水,相思猿狖鸣。”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徐祯卿于正德五年(或六年)作《田中筑舍修治树艺》诗,首联曰:“庄生卧濠梁,范子去海隅。”按,此“范子”当指范渊,此时范远在云南,徐已归隐江南。徐祯卿卒于正德六年,范渊则于正德八年下世,二人的京城之别不想成了永诀。

(五)范渊与当时文人杭淮、王守仁、李濂、鲁铎等人的交游

杭淮,字东卿,别称双溪,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曾官刑部主事、湖广按察使、河南左布政使、南京太仆寺卿、总督南京粮储右副都御史。有《双溪集》八卷行世。李梦阳《朝正倡和诗跋》曾叙及在户部时,同“宜兴杭氏兄弟”唱和,《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五云:“(淮)与兄济并负诗名,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陆深诸人递相唱和。其诗格清体健。在弘治、正德之际,不髙谈古调,亦不沿袭陈言,颇谐中道。”

杭淮与范渊交游时间主要在弘治十二年杭中进士始至正德初年间。杭淮《双溪集》卷八有《清华洞》诗,据其自注,为悼念范渊之作。诗云:

万壑西来见兹洞,不知开辟是何年。玄宫虚灵秘造化,白日洚洞生云烟。著脚重关愁鬼魅,举头一窍见青天。出门怅望来游客,石壁题诗尚俨然。(伤范君山之亡)

雍正《云南通志》卷三“大理府太和县”载:“青华洞,在城南八里,悬岩滴乳,石窍玲珑,日月光照可行十余里。”故“清华洞”亦作“青华洞”。据《明武宗实录》卷一二七、卷一九五,杭淮于正德十年七月至十六年正月期间任云南按察司副使,该诗当是杭淮在任职云南期间游清华洞时追念范渊而作。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弘治九年进士,除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因劾宦官刘瑾,被谪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丞。后被起用,任左佥都御史兼南赣巡抚,以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封新建伯,总督两广。正德末退官。嘉靖八年卒,谥文成。有《王文成全书》一百二十八卷。《明史》卷一九五有传。《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王新建守仁》载:“先生在郎署,与李空同诸人游,刻意为词章。”王守仁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他与范渊也有交游。(同治)《贵阳县志》卷二十一录王守仁《跋范君山宪副绝笔诗后》,云:“此吾故人范君山绝笔也。君山之殁,予方以谪宦奔走,不及一哭吊,读其诗,为之泫然涕下,而文字谢交游之诣,犹不能无媿。正德乙亥冬,君犹子侍御以载,持以见示,书此,以识予感而归之。”正德乙亥为正德十年。

鲁铎(1461—1527),字振之,景陵(今湖北天门)人。好学不倦,不喜交游。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李东阳爱其才,任编修,预修《孝宗实录》。正德五年(1508),奉命出使安南。次年,迁任国子监司业,旋升南京祭酒,改北京。后以病辞官,嘉靖初年,以原官起用。次年又辞官归籍。后多次征召,均辞。卒,諡文恪。著有《戒庵文集》二十卷、《鲁文恪公文集》十卷。《明史》卷一六三有传,《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有《鲁祭酒铎》小传。

按,鲁铎《鲁文恪公集》卷二录有《送范静之秋官便道展墓》诗,从题目来看,似是范渊任职刑部时,概作于弘治十五年鲁中进士至正德初年之间。

李濂(1488—1566),字川父,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受学于李梦阳。正德九年中进士,授沔阳知州,后迁宁波同知、山西佥事,嘉靖五年归乡。著有《嵩渚文集》、《汴京遗迹志》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嵩渚集》提要云:“濂少年尝作《理情赋》,其友左国玑持以示李梦阳,梦阳大嗟赏,访之吹台,濂自此声驰河、洛间,既罢归,益肆力于学,遂以古文名于时。”《明史》卷二八六有传。

李濂与范渊交游情况不详,李濂中进士时,范渊已作古,似未有交往。但李濂《嵩渚文集》卷二十八有《延庆寺集答范秋官》:“明州城边春可怜,垂杨古寺东风颠。君倾王甕酒如乳,我驻紫骝花满天。黄鹂碧草已三月,越舞吴歈还□□。□薇欲落饮须醉,无向流波悲岁年。”诗中的“范秋官”似指范渊,当作于李濂在京考试时,通过其师李梦阳与范渊相识,当时范渊正任刑部郎中,时间约在弘治末年至正德四年间。李濂《嵩渚文集》卷二十九又有《追和范君山绝笔韵》:“绝代文名死不休,白头诗思满沧州。梦回南岳人何在?赋吊长江泪未收。万里图书随老去,五云城阙忆同游。风流儒雅千年事,肠断燕台碧草秋。”当是正德十年左右为悼念范渊而作。按,从“五云城阙忆同游”来看,二人似有过交游。李濂与范辂有交游,曾作《金陵歌送范御史以载》(《嵩渚文集》卷十三),此不赘述。

据以上考述,范渊与“前七子”等作家的交游基本是在明孝宗弘治九年到明武宗正德七年之间。尤其弘治时期,正是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等文人活跃文坛时期。弘治十一年(1498)李梦阳任户部主事时,与王守仁、杭淮、边贡、徐祯卿、顾璘等频繁交往,明人朱安 《李空同先生年表》记载:

一时郎署才彦,有扬州储静夫、赵叔鸣,无锡钱世恩、陈嘉言、秦国声,太原乔希大,宜兴杭东卿,郴李贻教、何子元,慈溪杨名父,余姚王伯安,济南边廷实,后又有丹阳殷文济,信阳何仲默,苏州都玄敬、徐昌谷,南都顾华玉,皆能游思竹素,高步艺林。

《明史·李梦阳传》又称:

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 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

一群高中进士并在各部担任郎官的年轻才俊,他们在一起作诗、雅集、唱和,“暇则酒食会聚,讨订文史,朋讲群咏,深钩赜剖,乃咸得大肆力于弘学,於乎!亦极矣”(李梦阳《熊士选诗序》)[6]。引领了当时的文学风气与潮流。这里虽未出现范渊的名字,但他一定是参加了这些聚会与诗歌唱和活动的,从范渊与“前七子”等文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正德初年以后,因刘瑾擅权,以李梦阳为首的诗人群体陆续被贬或被罢,纷纷离开京城,但范渊与他们仍然保持着联系,直到他去世。范渊远赴威州之前,徐祯卿写诗为其送行,范渊去世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徐祯卿、杭淮等都有和范渊绝笔之作及悼念诗。可见,他们之间交情之深厚,亦可见他们对范渊文学成就的认可。

以上通过对范渊与李梦阳及“前七子”等文人之间交游的考证,可以说明一个事实:范渊也是明中期诗歌复古运动的一名重要人物,也为明中期的诗文复兴做出了贡献。

[1][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二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刘化兵.徐祯卿年谱匡补及质疑[J].山东社会科学,2005,(1).

[3][清]钱绍文等.同治桂阳县志:卷十九艺文[M].清同治六年木活字本.

[4][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M].清道光二十三年邓氏南村草堂刻本.

[5]陈子龙等.皇明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91.

[6]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M].明万历三十年刻本.

(责任编校:张京华)

G256

A

1673-2219(2012)09-0023-05

2012-09-01

郝润华(1964-),女,甘肃武威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李梦阳弘治君山
龙江剧《弘治私勘》
李梦阳与郑岳关系考辨
桐君山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君山美学生活馆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笔道颜真卿
李梦阳诗歌与西北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