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丁·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空间问题

2012-04-12 03:45傅立宪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空间性空地海德格尔

傅立宪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空间是什么?当我们如此发问的时候,就已经将空间看成一个现成的存在者,进一步讲亦即将空间作为一个呈现于主体面前的对象。“空间”从字面上理解乃是虚空和间隙,总的来讲似乎是“虚无”,所以空间不同于其他的存在者,以至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认为“空间看来乃是某种很强大又很难把握的东西”。这一问题乃是在存在者层次上提出的,而海德格尔对待空间问题乃是从存在论角度出发的。于是问题便转换为:“空间如何存在,以及空间究竟是否能具有一种存在。”[1](p86)海德格尔并未给出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空间是与存在相关的。这里的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中的最高存在者,也不是存在者整体的存在,而是作为虚无的存在,因此空间与存在一起隐而不显。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论述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在世存在;中期是历史性的存在;晚期是与语言相关的存在。而空间问题也具体体现于这三个阶段。

一、空间与“在世存在”

海德格尔早期探讨存在是乃是从一特殊的存在者即此在出发,此在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能够领会自身的存在。①实际上此在就是与存在具有本质关联的人,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存在一样是不可翻译的,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的概念。所以要想理解空间,也必须从它入手。“在世存在”具体化为“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而“在……之中”已经表明了空间性,进一步讲也就是世界的空间性。

1.空间与世界。首先的问题是世界在空间中,还是空间是在世界中?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在……之中”领会为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之中,例如人在建筑之中。以此类推,人在世界之中,亦即人作为一个存在者在另一个叫做世界的存在者之中。如此理解的空间表现为存在者之间的位置关系。那么世界作为存在者也存在于空间之中。然而空间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转向,他认为不是世界在空间中反倒是空间在世界之中。这绝非是简单的、纯然的颠倒,关键的问题在于对世界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将世界理解为空间中的存在者乃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里的世界是要么被用作存在者层次的概念,即世界之内存在者的整体;要么作为存在论中存在者整体的存在。然而“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无论从存在者层次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个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2](p75)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应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被理解,应作为此在生活在之中的东西。这里的“在之中”并非是两个存在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建构,“‘之中’[in]源自inna-,居住,逗留。‘于[in]’意味着我已住下,我熟悉,我照料”。[2](p63)确切地讲就是此在依寓世界而居住,而自然界中的现成存在者则是无世界的。海德格尔明确区分了生存论意义上的“在之中”与作为存在者层次上的一个现成存在者在另一个“之中”,但这并不是说此在不具有空间性,而是此在本身就具有一种空间性,这种空间性首先是生存论的,必须以在世为前提;这种空间性唯有以世界为基础才有可能。在此意义上,世界不在空间中,而是空间在世界之中。

2.意蕴的空间。因缘和意蕴是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根据和目的。“因缘中包含着:任一事了却在某事或某种状态中……因缘乃是世内存在着的存在:世内存在者向来已首先向之开放。”[2](p98)作为世内存在者的存在因缘整体也包含了空间因缘,而与此在照面的存在者在这种空间因缘中得到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因缘构成了意蕴,即“含义的关联性整体”,[2](p102)可以说意蕴是世界的意义结构,在此基础上空间在世界中才得以展开。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在世界中的展开具体表现为去远和定向。“去远说的是使相去之距消失不见,也就是说去某物之远而使之近。”[2](p122)确切地说去远是使事物近,把事物带上前来与此在照面。这里的“近”首先并非是指在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距离,亦非事物与此在之间的距离。事物与我们来照面乃是基于世界赋予的意义和我们的理解,世界之中存在者的位置并非随意、毫无目的地摆放,而是已经消散于“含义的关联性整体”,即意蕴之中,只有在其中才有可能与我们照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它们存在的特性及它们是何种事物,并加以寻视,使其上到手头。故海德格尔认为“去其远首先与通常就是寻视着使之近,就是带到近处来,也就是办到、准备好、弄到手。”[2](p123)所以必须首先在生存论意义上把握去远,而距离乃是由去远活动发现和测量的。

定向是确定或制定方向,同去远活动一样都是由世界的意义结构和操劳活动中的寻视所规定的。“寻视操劳活动就是制定着方向的去远活动。”[2](p126)这里的方向并非是任意给定的,它是在意蕴世界里各个位置的相互关联中产生的,并且总是在此在朝向某个存在者中被理解。为了更加方便此在与事物打交道,方向便由标志事先固定下来。标志并非是与此在无关,或是此在随便选择的事物,相反标志乃是一些特殊的事物,在某个场所当中要么是其位置恒久不变,要么就是其位置的变化具有循环往复的特性,并且方向就是此在基于对这些特殊事物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如许多地理学家所所指出的,绝大部分民族都是根据太阳、北极星、附近的河流和山脉等特殊的事物作为其标志而产生方向。甚至这些规定方向的事物会产生认同感,例如古埃及人不仅通过尼罗河来获得方向,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比尼罗河峡谷另一端的的更加优越和文明。”[3](p31)但是,一旦方向被确定下来变成抽象的规则,方向的源始性关联,即此在与其他存在者的关联便被遮蔽了。因此,空间是基于此在在世生存的理解而展开的,它乃是意蕴的空间,并非首先是中性的、客观的、抽象的。后者往往基于前者才得以可能。

二、历史性的空间

海德格尔中期的思想依然是以存在为主题,但是对于存在的理解不再以此在为出发点,而是从存在自身理解存在。与存在相关联,这个时期空间乃是作为历史性的空间,主要表现为空间的开放和空间的生成。

1.源于存在的历史性。海德格尔是基于存在与真理的关联来理解存在的。这里的真理并非是形而上学意义上作为本质的真理,而是存在的真理,亦即存在的无蔽性。海德格尔用“林中空地”这个比喻性的词来描述作为无蔽的存在的真理。“林中空地”并非是绝对的澄明,而是光明和黑暗的游戏之所,于是存在并非是绝对的显现,而是在显现的过程之中遮蔽自身。“此种显现必须发生于光明之中。唯有借此,显现者才能表明,亦即显现。但光明就它那方面而言基于一敞开和自由,此敞开和自由使光明有时能够照亮。光明游戏于敞开并在此与黑暗相争。”[4](p46)在此意义上,存在表现为历史性的存在。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解,“历史并非意味着任何事件时间上的顺序,不管这些事件如何重要。”[5](p77)“作为生成的存在是历史;由此出发,历史的本性必须如此规定,即摆脱变化和发展的设想,摆脱历史学的态度和说明。”[4](p55)而存在必定是空间中的存在,存在的真理即“林中空地”乃是空间上的隐喻,实际上真理的发生、存在的显现和遮蔽也必然需要一场所。且“林中空地”不仅是存在的真理,同样适合来描述与存在相关的空间。因此空间也具有历史性。

2.空间的开放和生成。首先,“林中空地”带出了存在的空间性,并使得这一空间性保持开放。在海德格尔那里,林中空地是光明和黑暗、显现和遮蔽的,进一步讲存在的真理并非是确然、恒定不变的,因此世界作为意蕴的空间,其意义也并非是确然的,可以被我们穷尽,相反它始终是不断开放着的。这个开放的空间具体表现为在场与缺场的游戏。“林中空地将不只是在场性的林中空地,而是那自身遮蔽的在场性的林中空地,是自身保藏的林中空地。”[4](p47)“自身保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在场相对的缺场,但却又是一种以缺场方式的在场。其次,空间并非是静止的、固定的、绝对的同一,而是差异的聚集和生成。在自然界中的林中空地,空间乃是产生于树木的边界,产生于树木与空地的交互之中。没有空地的树林和没有树木的空地所产生的空间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树木,林中空地就不复存在,得到的乃是无法把握的广袤和虚空;全部都是树木,林中空地也不复存在,在相互遮蔽的枝叶间,得到的乃是混乱的空隙。海德格尔认为空间的本质在于“空间空间化”,空间化的意思是开辟、拓荒、清理。“一个空间是被清理出来的某种东西,即在一个边界之中。边界不是某种事物终止的地方,而是像古希腊人所认识的那样,边界是物的现身的起点。”[5](p154)因此空间并非毫无边界的广袤和虚空,也并非单单测量所把握的三度空间,空间是有边界的,此边界乃是物的边界。希腊神庙作为一物和艺术作品,并非只是孤立地占据一个位置,它凭借其屹立,显示出暴风雨的狂暴;凭借其宁静带出海洋的凶猛,一道带出海洋的宽广;凭借其材质的光泽带出了阳光,衬显出天空的广袤和大地的延伸。“一件作品通过成为一件作品,为广袤设置了空间。‘为……设置空间’,此处特别是说,开放空间的自由并在其结构中设置这种自由。”[5](p45)真正的空间是在物的边界中展开和生成的。

三、空间与语言

在海德格尔晚期的思想中,语言成为主题,故在此阶段空间与语言相关。

1.空间是否是一种语言或是具有一种语言?很多学者认为空间是或者具有一种语言,此学说中大概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空间自身就是一种语言,空间被赋予动物性和社会性。首先人跟动物一样都具有领域性,即有自己的领地,从而与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此距离能够传达出各种意义,例如友好、敌对、安全、危险等。同时此空间也能够传达社会的意义,例如社交距离、亲密距离、社会公共空间、私闭空间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过其他手段来塑造空间,从而传达意义。画家、雕塑家、建筑师都试图创建一种有意义的空间形式。总的来讲,空间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表达意义上才有可能。但海德格尔并未从此角度出发来论述空间。他所指的语言并非仅在交流和表达意义上的日常语言和技术语言,而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进一步讲它是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语言既非言谈,它敞开了世界的意义,亦非创立,它建立了历史的真理,而是语言的保藏,它让那自身言说的语言道说。”[4](p112)具体来讲它是一种指引,呼唤着天、地、人、神四元。海德格尔思想中空间和语言也是相关的,但空间是由语言规定的,并借助于语言的命名和呼唤而得以展开。

2.四元世界的空间性与语言。空间常常表现为可测量和可计算的距离或是由此延伸的三维空间。我们将它称为技术化空间,它乃是基于科学和技术的思维方式,“世界的对象化使得人们以计量的方法看待和处理时间和空间,然而人却不知道时间和空间的真正的本质。”[5](p129)真正的空间源于与物的亲近。这里的“亲近”不同于在世存在中的“去远”,虽然二者都表现为切近,后者是在操劳的寻视中,事物才上前与人照面,且事物本身是无世界的;而前者发生在物的本性之中,这里的事物是有世界的。因此,要想理解空间,首先要理解物,并且我们会发现物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发生了转变。海德格尔早期的思想中,物是基于此在在世存在而被理解的,它作为上手之物和手前之物,更多具有一种器具的意义,只有建立在此在操劳寻视的过程中才能够被带上前来,与此在相照面,从而使其具有空间性。到了后期,虽然海德格尔依然探讨存在,但此时不再从此在出发,而是依托于存在自身,故物不必从此在处获得意义,其自身存在就有意义,但此意义乃是语言所揭示的。“正是语言告诉了我们物的本性,如果我们考虑语言自身的本性的话……在所有我们人类能够由自身一道带入言说的呼唤中,语言是最高的和首要的。”[5](p146)诉诸于语言,海德格尔认为物的源始的意义乃是聚集,但是由于转译和日常语言的使用,此意义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谈论的事物”、“事件”、“显现”、“上帝”、“心灵”等。确切地讲,物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且这四元乃是本源的统一,它们并非绝然分离,而是交互的,每一者的本身都反射它者的本性,即镜子游戏。在此游戏中,物物化,世界世界化,并且空间得以展开。以桥为例,它提供了一个位置、场所,但它并非仅仅限于那个位置,它带出了河流、两岸的景致、过往的人们、被连通的城市、天空等,即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故桥为四元产生了空间。

空间的展开离不开语言。空间与物和世界相关,可以表述为:凭借于物物化,世界世界化,空间空间化。但是语言却“表现为所有关系的关系,凭借于它呼唤物和世界。”[4](p139)

语言又是如何呼唤物和世界的到来?乃是通过对事物的命名。“在命名中,获得命名的物被召唤入它们的物化之中了。物化之际,物展开了世界。”[6](p13)且在命名中空间也一道被带出来。例如,海德格尔在分析特拉克尔的一首题为《冬夜》的诗歌时,其实也隐含了空间的维度。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冬夜的场景,而作为场景则不可避免地具有空间性。雪花、窗子、钟声、餐桌、树、门槛等事物在命名中,被呼唤至人们的面前。给事物命名过程中,同时也赋予其空间性。我们简单分析诗句中“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这两句。语言使雪花被召唤而达及在场,同时雪花也一道带出了天和地:雪花乃是从天空飘落,而洒向大地;“在窗外”不仅告知了雪花与人相关联,也揭示了雪花的空间性;晚祷的钟声在鸣响中,由远及近回荡在飘雪的空间中。我们由此可知,被命名的雪花作为一物,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世界,并开辟了安置四元的空间。诗中描述的场景不是被命名事物简单的堆砌,描写的过程是屋内和屋外的更替,从而空间有序地展开。

虽然海德格尔思想中空间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但都是在不同的程度和侧面对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空间的批判。在海德格尔那里,空间不是一个将作为主体的人置于其中的中性的客观对象,也非像列斐伏尔和戴维·哈维所认为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是存在的空间,更多是人存在的空间。“古代的关于空间的词语Raum,Rum说出了空间的意义。Raum意指一个为定居和住宿而清除和开辟出来的场所。”[5](p154)而居住不是在一个被设置好的空间里的居住,而是居住使得一切地方和空间成为可能。海德格尔对于空间的揭示,乃是对人类居住的思考,也是对现代技术下人类无家可归的困境的回应。人类无家可归的困境并不仅仅在于房屋的短缺,而在于今天的人们并未学会居住;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人类迄今为止没有把居住的困境当作困境”。[5](p161)因此,要想摆脱困境首要的是对此困境作出回应,并同时对与居住相关的空间作出思考。

[1][德]马丁·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孙周兴,编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Yi-Fu Tuan.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M].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74.

[4]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5]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New York:First HARPER COLOPHON,1971.

[6][德]马丁·海德格尔.通往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空间性空地海德格尔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空地一体化技术在IFTD试飞中的应用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假如你有一块空地,千万别做庭院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借助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有效突破英语的“时间性”难点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水利规划的空间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