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以及运用和推广

2012-04-12 05:02
关键词:龙场心学梧州

黄 震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王阳明“心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以及运用和推广

黄 震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创立“心学”,改变程南宋朱“理学”独大局面,对明清中国哲学思想乃至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王阳明“心学”在贵州龙场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他晚年到广西邕州、浔州、梧州多地平定僮、瑶少数民族叛乱,将“心学”思想运用于实践,并在南宁、梧州等地开设学校、设立开放的图书馆向民众灌输其“心学”理论,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王阳明;“心学”;少数民族地区;形成;运用;推广

王阳明乃王守仁,字伯安,因在浙江家乡的阳明洞筑室而居,又创办阳明书院,后人习惯称他为王阳明。在思想上,王阳明学说的精髓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政治上,王阳明忠实于明封建皇朝,其政治生涯中的主要事迹,是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叛乱。王阳明把“心学”运用到平乱中,精妙体现出他的哲学思想。他还把“心学”理论通过宣传和学校教育、图书馆设立开放进行推广。

一、在贵州龙场创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一座高峰和一颗明珠。它开创的自我修练感悟学术风气,改变了明后期数百年中国的儒学走向,他的哲学直到现在仍然是人们研究的对象。在程朱“理学”教育浸润和“格物致知”思想影响下,王阳明希望通过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至高的“天理”。为了进行“格物”体验,他曾天天面竹思考,期盼茅塞顿开。王阳明在坚持七天之后,就病倒在床榻。这对他打击极大,为此他想:一株竹子就思索了七天,结果一无所获。世间事物无穷,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思考?因此他开始对程朱的“理学”产生怀疑,思考着“天理”难道是“格”尽天下事物所得?他充满着疑惑与彷徨,决定要另辟蹊径来探知“天理”。

明正德元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上书,触犯当朝权倾一时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任驿丞。当时贵州被称夜郎,龙场更是地僻山穷,瘴蛊横行,少数民族各族杂处,文化低下。龙场驿站更是年久失修,举目皆残垣破瓦,无以为居。这样的艰难环境,应合了《易经》“否极泰来”之象。阳明先生在龙场一住三年,钻研“程朱理学”,但反其道而行之,终得大悟,“心明就是天理”,完成了 “龙场悟道”重大转变,创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这不仅是了宋明理学重大的分水岭,而且成为中国哲学的重大转向。王守仁独树一帜的精细而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影响着中国哲学思想,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阳明心学创立由“龙场悟道”一发不可收拾。王阳明在艰苦环境中坦然处之。但是,他所带的随从却一个个病倒了。王阳明操持内外大小事,并引导随从。随从也深受他感染乐观豁达起来。然而,王阳明思忖:圣人该如何悟道?苦思的王阳明,在一个夜梦中终于豁然开朗,悟彻“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在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荒芜的龙场,给了王阳明心性的完全自由,成为了王阳明“运思”的天堂,终于实现“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作为“心学”思想的脉络:心外无理、无物、无事——知行合一——唯求其是——士农工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去除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圣人,这就是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要求人们“知行合一”,应将良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和恶念,就可以破除“心中贼”。[1]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念”与“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在朱熹理学被当作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加官进爵的敲门砖,而逐渐丧失生命力、走向僵化的时候,王阳明奋起高呼,大力提倡良知和致良知,简单直接,一灯破千年暗。独立自主,反对权威,给社会带来一股清新、自由、活泼的学风,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当不少学者谨守师训、困于词章、皓首穷经之时,良知说一出,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轩然大波。

二、运用“心学”平定广西僮、瑶少数民族“豪蛮”土司、土酋叛乱

元、明以来广西一些僮、瑶土司、土酋对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地方统治不满,叛乱此伏彼起,叛服无常,统治者都以军事围剿,实行高压政策,但屡剿不下,而且少数土司、土酋勾结安南,企图独立分裂国家,明朝中后期广西“豪蛮”之乱成为明皇朝的统治和国家统一的心腹大患之一。

嘉靖六年,五十六岁的王守仁,奉朝廷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出征广西思田。“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王守仁一生中把此思想贯彻落实到每一处,上至平叛的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完全体现圣人无处不在,无人不能圣的哲学。他对广西少数民族起义军采取了“可抚则抚,可捕则捕”的两手策略,这就是心学在平叛中实践和运用。

他对思恩和田州土司、土酋的首领卢苏、王受实行“行抚”,使其接受了“招抚”。在王阳明“心学”中,无论谁心中致良知都可以成为圣人!良知是先天的道德本心,人因有了良知,才成为万物之灵,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良知是自己明师。良知不仅人人有,而且人人相同,或者说良知面前人人平等,“至圣人已至凡人,致一人之心以达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王阳明的理论并不是要把圣人拉下马,也不是将圣人降到凡人的水平,而是要把每个人提升到圣人的地位。人人有良知,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他说“心中良知是谓圣,个个心中有仲尼。”[2]不管你是圣人还是凡人,只要有良知,就知道该怎么去做。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他强调力行,强调实践,按照良知去行动,把自己心中良知全部显示出来,把自身能量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良知。良知是一颗心。带着一颗心去做事,用思想用生命的境界去创造奇迹。良知最根本就是自我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鼓舞,使人积极克服困难,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实现人生价值,把自己提升为圣人。

田州土官知府岑猛父子,与思恩州土官都指挥同知岑浚祖孙、头目王受等多年互相仇杀,地方生灵涂炭。朝廷派都御史姚镆发兵征讨,由于姚镆举措失当,一味征剿,遭到土官头目拼死反抗,酿成叛乱。九月初八从浙江出发,下吉安转北江,由肇庆西江上梧州,扶病起程,途就医服药,昼夜兼程,至十一月二十日抵梧州,王阳明奔任途中经过考察分析,写成《奏覆田州思恩平复疏》上奏:“思恩未设流官,土酋岁出兵三千,听官调遣。既设流官,我反岁遣兵数千防戌。是流官之设,无益可知。且田州邻交趾,深山绝谷,悉瑶、僮盘踞,必设土官,斯可籍其兵力为屏蔽。若改土归流,则边鄙之患,我自当知,必有后悔。”他提出改土归流是弊政的祸端。土酋反叛朝廷固有可诛之罪,但流官付之军事钱粮持权不为专,不是专款专用,必须依调土官狼兵,土酋得以凭持兵力日增,而岁岁调发,奔走道途,不得顾其家室,其能无倦且怨乎,及事之平,则又功归于上。如此辛苦徒劳,累月经年,无得疏导,岂能不反叛?主张改剿以抚,提出并说服朝廷改设流官不如仍任用土酋有利的主张,采纳土流并治,以流官知府约束土官土目的策略,避免了一场可以预见的大规模流血战争。十二月又奉命兼任两广巡抚,“十二月,守仁抵浔州,会巡抚按御史石金,定计招抚。悉散遣诸军,留永顺、保靖土兵数千,解甲休息。苏、王初求抚不得,闻守仁至益惧,至事则大喜。守仁赴南宁,二人遣使乞降,守仁令旨军门。二人窃议曰:王公素多诈,恐给我,陈兵入见,守仁数二人罪,杖而释之,亲入营,抚其众七万。闻奏于朝,陈用兵十害,招抚十善。因请复设流官,量割田州地,别立一州,以岑猛次子邦相为吏目,署州事,诶有功知州,而于田州置十九巡检司,以苏、王等任之,并受约束于流官知府。”经过谈判,土司同意归顺朝廷,朝廷也不追究其最,并授官职权事,兵不血刃,平息了叛乱,王守仁的上疏得到朝廷批准。

而对八寨、大藤峡的“蛮豪”则采取了军事剿灭的手段。平息思田之乱后五个月,奉命进剿八寨、大藤峡少数民族起义(明代的八寨,即恩吉、周安、古卯、古蓬、古鉢、都者、罗墨、剥丁八个村寨,包括今天柳州、东兰、上林、宜山、忻城之间广大地区;明代的大藤峡地区泛指浔、柳二府之间,即今天金秀、武宣、象州、贵港、桂平、蒙山、平南、藤县之间广大地区。)“七月大破浔州,大举杀伐,一时血染浔江。断藤峡瑶贼,上连八寨,下通仙台,花相诸洞蛮,盘亘三百余里,郡邑害者数十年,守仁欲伐之,故留南宁,罢湖广兵,示不再用,伺贼不备,进破牛肠、六寺等十余寨,峡贼悉平。遂循横石江而下,攻克仙台、花相、白竹、古陶、罗凤城诸贼。令布政使林富率苏、王兵直抵八寨,破石门,副将沈希仪邀斩轶贼,尽平八寨。据其向武宗报功的奏疏中所载,所斩杀者达11728人之多。千秋功罪,后人自有评说。”[3]

三、在广西多地开设学校教育、设立公共图书馆教化民众与广推“心学

怎样从根本上消弥人们的反抗的思想,达到明皇朝政权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王阳明认为只有兴教育,以文德感化。他说:“自大征后,以为民虽格面,未知格心。”“杀人须咽喉上著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4]他的诗也显示他以抚用兵战略和人文教化的教育思想。抄录以下两首为例证:

破藤峡

才看千羽格苗夷,忽见风雷起战旗。

徂六月征非得已,一方流毒已多时。

迁宾玉石分须早,柳庆云霓怨莫迟。

嗟而有司惩既往,好将恩信抚遣黎。

平八寨诗

见说韩公破此蛮,貔貅十万骑连山。

而令只用三千卒,遂尔收功一月间。

岂言人谋能妙算,偶逢天助及师还。

穷搜极讨非常策,赖有恩威化梗顽。[5]

明后期一文人区昌按照王阳明的“心学”的理论和安抚政策在民间教化老百姓创作了深入浅出的抚瑶歌:

何年政令苟且烦,我民弃业投深山,弓刀杂居瑶与蛮,欲悔无路何由还。

天子仁明照八垓,有如妍媸临镜台,不以刑威夺恩爱,故遣县令勤招来。

勤招来意甚长,捐尔刀与枪,饰尔巾与裳,挈尔妻儿复故乡。

尔田尔庄尔稼尔桑,我益尔差除尔粮,尔不悛兮自戈,尔尚归来来莫迟。

我有赏犒恤尔私,私尔尚归来莫疑,我心诚信天所知。

携扶老幼临县门,享我红酒及牛豚,尔老有子子有孙,同归寿域荷天恩。[6]

王阳明作为哲学家、教育家,他督抚广西时在广西多地设立学校、书院,进行讲学,宣扬他“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救治人心中的“陷溺”,“破心中贼”。

王阳明的教育理念,从今天看来,也有可取和先进之处。他反对历来对待儿童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惩罚式教育,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效果的启发式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主张因材施教,并不拘于课堂一隅,或歌、或饮、或舞、或读、或赋、或问,极尽活泼。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其教育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有许多一致之处。对于办学目的,王阳明则在《敷文书院记》中说得明白:“守仁曷往视师,勿以兵歼,其以德绥,乃班师撤旅,散其党翼,宣扬至仁,诞敷文德。凡乱之起,由学不明,不失其心,肆恶纵情,遂相侵暴,荐成叛逆,中土旦然,而况夷狄?不教而杀,帝所不忍。熟近弗绳,而远能准?爰进诸生,爰辟讲室,决蔽启迷,云开日出……”[7]敷文书院自王阳明创建以来,经多次重修,一直延至民国初年犹存。自敷文书院之后,嘉靖年间南宁地区先后设立书院十一个,至清代广西书院发展出现高峰期,计有184所之多。特别王守仁在梧州主政期间,嘉靖六年在梧州年建有尊经阁一座,亲自撰写《尊经阁记》。尊经阁收藏经典史籍十分丰富,而且尊经阁特别之处在于对读书人和普通百姓开放,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但后来咸丰七年天地会屠城之役的兵火中。在梧州大成殿先贤祀位中,百姓立有王守仁牌位,岁岁祭祀。[7]

王守仁一生戎马之余,都用在了办学传道上。早在贬谪贵州龙场之时,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以驿丞身份开启黔地之教化,堪称勋劳卓著。后在他为官任所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均广设教坛,亲自讲授,一时生徒甚众,学者云集。据《王阳明全集·年谱三》所载,他在出征思田,九月初八日临行前夕,仍为学生钱德洪、王畿讲解《天泉四句教》,阐释他的“格物致知”理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平思田后,即在田州、思恩、南宁设立书院,延师授业。但经查有关思恩、田州的志书,已无具体记述,而在南宁创办敷文书院则有较详细的记述。据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版《邕宁县志》载:“我县书院,明朝所立者,皆已久废,惟敷文书院岿然犹存。”“敷文书院,在北门街口,即县学旧址。明嘉靖七年,新建伯王守仁征思田驻邕祠,建有正厅,东西廊房,后厅,日集诸生,讲学其中。后人因立公像于后厅,春秋祀之,名为文成公祠。”[8]

至今,南宁尚存多处阳明先生的纪念遗址。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碑现存于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碑高2.13米,宽1.39米,刻像冠服肃然,神态自若;风景名胜青秀山上有阳明洞,石壁上镌有“阳明先生过化之地”,落款为“大明嘉靖四十年闰五月吉日左江兵备俭事门生欧阳瑜”。此外,王阳明诗文亦收录到各种地方文献之中。

王阳明于1527年(嘉靖六年)十月因重病上折获准离职还乡。十一月行至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时病逝。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坦然。

[1]曾长秋,周含华.中国思想史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陈侃言.史识梧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4]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陈侃言.史识梧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6]苍梧县志[M].梧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86.

[7]陈侃言.史识梧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8]邕宁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C95-05

A

1004-941(2012)04-0013-04

2012-05-20

黄震(1971-),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和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毕 曼

猜你喜欢
龙场心学梧州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中共梧州城工委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