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萍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沙皇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期间的外交策略
乔丽萍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取代瑞典在北欧的霸权地位而蓄意挑起的一场战争,它历时21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被卷入,而且关系复杂。期间,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为其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是以波兰为主要对象,不仅把波兰拖入战争的泥潭,而且把波兰变为主要战场,使波兰遭到极大的削弱;第二阶段,俄国则以英国为主要外交对象,不仅成功地阻止了英国的干涉,而且迫使瑞典签定了对俄国极为有利的尼什塔特条约。
北方战争;彼得;外交策略;波兰;英国
俄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与海洋隔绝的内陆国,因此夺取出海口是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目标,其中波罗的海是俄国通往西欧的最重要的通道。沙俄对波罗的海觊觎已久,尽管在彼得一世之前的几代沙皇为征服波罗的海,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伊凡四世甚至为此发动了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但不是遭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联合反对,就是被波罗的海的强国——瑞典打败,因而其野心最终都未能实现。
到彼得一世时期,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当时,波罗的海由北欧强国瑞典控制。为此,彼得一世精心谋划,发动了北方战争,最终打败瑞典,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这不仅对俄国而且对整个欧洲局势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北方战争历时21年,分为两个阶段:1700年~1709年为第一阶段,俄国从最初的纳尔瓦惨败,一步步地扭转战局,终于在波尔塔瓦会战中决定性地打败了瑞典;1709年~1721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即从波尔塔瓦会战到尼什塔特条约的签订。
一
在第一阶段,北方战争刚开始时,俄瑞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相比,瑞典都占据优势,因而俄国要战胜瑞典,必须寻找同盟国的帮助。当时,瑞典拥有14.4万人的陆军,不仅装备齐全,而且经过严格训练,具有一定的作战经验,其海军在波罗的海是首屈一指。俄国军队则是临时征召的新兵,仅有4万,士兵缺乏训练,大多没有上过战场,武器装备也不如瑞典军队。至于海军,俄国当时几乎是没有的。经济上,瑞典的工业比俄国发达,波罗的海巨大的商业贸易给瑞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所以单靠俄国自身的力量很难打败瑞典这个强劲的对手。与此同时,波兰与瑞典的领土纠纷及商业冲突,给俄国与波兰的结盟提供了机会。波兰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势力由于受瑞典的排挤而丧失,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里加港也被瑞典夺去。波兰的统治者希望收回立夫尼和里加等重要城市,恢复在波罗的海的地位,波兰有向瑞典作战的意图。于是,为了击败瑞典,彼得一世采取了积极的外交策略,把波兰确立为外交重点,其目的就是与波兰结盟,诱使波兰最先挑起战争,并且以波兰为主要战场,用波兰牵制瑞典。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首先,与波兰结盟。俄国借波兰与瑞典之间的矛盾,频频向波兰展开外交攻势,做出种种许诺,答应派1.5~2万军队进入波兰与波兰共同对瑞典作战,帮助波兰夺回立夫尼等地,每年支付10万卢布费用;同时花巨资收买波兰官员,彼得一世拨款2万卢布,用于贿赂波兰议员。[1](P113)终于诱使波兰在1699年1月1日签订了反对瑞典的同盟条约。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波兰立即断绝同瑞典的外交关系,在立夫兰、爱斯特兰发动反对瑞典的战争;俄国与土耳其签订和约后立即参战,并在卡累利亚和英格里亚开始军事行动。此举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通过这一条约,把波兰拉入对瑞典的战争中,打破了波罗的海原来的局势。彼得一世清楚地认识到,波罗的海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周围各国的事。要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其对手不仅是一个瑞典,周围的波兰等国也是其潜在的威胁,所以把这些国家争取过来共同对付瑞典,才可能取胜,否则这些国家将会站在瑞典一方共同对付俄国。在俄国的历史上,波兰曾多次趁俄国战败或内乱之际入侵俄国,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最好是与波兰结为同盟,将其拉入战争,共同对瑞典作战。另一方面,可使俄国避免两线作战。当俄国与波兰缔约之时,它与土耳其正在谈判,由于俄国与土耳其的和平局面已结束,俄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于是俄国便赫然将与土耳其签订和约后立即参战加进了与波兰的条约中,俄国的这一要求为波兰所接受,从而使俄国避免两线作战。第三,俄国正好以此为借口拖延参战时间,使波兰挑起战争。在俄土谈判时,俄土两国就曾于1699年1月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停战条约,但在同年11月,俄国借口领土问题和保护东正教教徒信仰自由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俄土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向土耳其提出了无理要求,致使谈判陷入僵局,而当波兰等国已开始对瑞典作战时,彼得一世才训令俄方代表降低要求迅速签订和约,和谈才取得进展。到1700年7月14日,俄土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停战协定。8月8日,这一消息才被送到莫斯科,8月9日,俄国对瑞典宣战,而这时波兰等国已开战6个月了。
其次,在纳尔瓦会战后,在与波瑞关系的处理上,彼得一世使用两面派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波兰,俄国引诱其继续对瑞典作战。为此,1704年8月,彼得一世与波兰缔结了联手进攻瑞典的纳尔瓦条约,俄国每年给予波兰20万卢布的资助,另拨一支近1.2万人的俄军供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指挥。即使在奥古斯特二世被迫放弃王位后的1709年6月,彼得一世还同他签订条约,给了他10万卢布的津贴,并派兵牵制查理在波兰所建立傀儡的军队。所以当纳尔瓦会战后,波兰继续与瑞典交战,没有表现出求和的意向。对瑞典,俄国却有不同的表现。在俄国对瑞典宣战前,俄国与瑞典始终维持友好关系,甚至到了恭顺的程度。一方面,伪装珍视俄瑞的友谊,在1700年春天派使者访问瑞典,对瑞典驻莫斯科的代表大献殷勤。当外面传说俄国即将参加丹麦和波兰对瑞典的战争时,彼得一世亲自到瑞典驻莫斯科的代表家里,表示他和瑞典国王情同手足,不会参加反对他的战争,并谴责奥古斯特二世的不义行为,还保证如果奥古斯特占领里加,他一定帮助瑞典夺回。另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表示遵守卡尔迪斯条约,承认波罗的海沿岸各地归属瑞典,俄国安于现状无领土野心。这既使瑞典放松了对俄国的戒备,又造成一种假象,即当俄国进行纳尔瓦偷袭时,只是趁瑞典主力与波兰等国交战,对波罗的海防守薄弱,觉得有利可图才进攻瑞典,而非战争的主谋。纳尔瓦惨败后,俄国在波瑞关系上支持波兰对瑞典作战,则在俄瑞关系上却摆出一副乞和的姿态,不仅直接要求俄瑞双方签订一项和约,而且请欧洲各国进行斡旋,博取其他国家的同情。在此,俄国和波兰在欧洲国家面前树立了两个不同的形象,俄国乞求和平,而波兰却坚持战争。俄国的外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最大限度地削弱波兰,为日后入侵波兰奠定基础,同时出兵波兰,使波兰战场复杂化,牵制瑞典。俄国企图借北方战争的机会削弱和控制波兰。波兰地处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俄国控制东欧,进而向西欧扩张和建立欧洲霸权的必争之地。俄国企图借北方战争之机,把波兰拖入战争,使其受到削弱,同时借俄波同盟关系趁机干涉波兰内政,培植有利于自己的亲俄政府,为以后入侵波兰做好准备。当时波兰正值王位更迭的混乱时期,这给俄国提供了良机。彼得一世出动军队进行恫吓,支持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二世当选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对于俄国的帮助感激涕零,倾向于俄国。当时波兰的工商业也处于衰落中,对外则由于与瑞典、勃兰登堡及土耳其的一系列战争的失败,遭受多方面的破坏和严重的人口损失。不仅俄国而且周围国家都对这个已经衰落但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国家怀有领土野心。同时拉拢波兰参战,必将吸引瑞典的大部分兵力,而波兰的参战必将使瑞典实际上处于孤立状态。但到1704年,瑞典国王查理废黜了奥古斯特二世,将亲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列什琴斯基扶上了王位。列什琴斯基上台后,秉承查理的旨意,组织了华沙同盟,宣布对俄作战。俄国支持奥古斯特二世为首的亲俄贵族组成萨多梅什同盟,而且根据1704年两国的协定,俄军开进波兰。自此,波兰战场复杂化,不仅有波瑞矛盾,而且又增加了俄瑞及波兰内部亲俄派与亲瑞派的矛盾。
俄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成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俄国来说,趁波瑞交战的间隙,彼得一世在国内进行了重大改革,大力发展生产,综合国力和军队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总兵力达到20万,超过瑞典军1倍。在瑞典忙于对波兰作战之际,俄国恢复了对波罗的海的进攻,先后占领了诺特堡、宁尚茨堡、扬堡等地,并夺取了纳尔瓦,修建了喀琅施洛特要塞和圣彼得堡。当1709年瑞典开始进攻俄国时,俄国已今非昔比。1970年6月27日,双方在波尔塔瓦会战,俄军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全歼瑞典主力,战争的主动权转到俄国一方。
对瑞典而言,由于瑞典入侵波兰,受到波兰人民的奋起抵抗,瑞典陷入波兰战场而无法自拔,精疲力竭。据统计,查理的战争导致瑞典人口的消耗达男性兵役合格人员的30%,其国内的生产几乎停止了。等到瑞典从波兰脱身进攻俄国时,双方实力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终于导致波尔塔瓦会战的失败,瑞典失去了陆上优势,在与俄国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对于波兰来说,这场战争无疑是一场灾难。波兰深陷战争之中,成为俄瑞厮杀的战场,波兰人民倍受蹂躏,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俄国则趁火打劫,占领了波兰众多战略要地。恩格斯在总结这一时期俄国对波兰的政策时指出:“彼得大帝有步骤地毁坏了波兰,他的继承者只是伸手去拿就行了。”[2](P21)
二
波尔塔瓦会战结束后,北方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俄国的战略意图主要是巩固其在波罗的海东岸攫取的利益,同时继续对瑞典作战,签订有利于俄国的停战条约。为此,俄国展开了新一轮的外交攻势,即阻止各国对北方战争的干涉,进一步孤立瑞典。从欧洲各国来看,英国既是瑞典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最有实力干涉的国家。所以,尽管俄国与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在交往,但把英国确立为外交重点,为了阻止英国的干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瑞典的军事打击,迫使英国放弃对瑞典的支持。英国这个当时最大的海上强国,在波罗的海的传统政策就是使波罗的海保持均势,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和取代它的最高仲裁者的地位。为此,它时而支持瑞典反对丹麦,时而又支持丹麦反对瑞典。在波尔塔瓦会战后,瑞典的陆上优势丧失,而俄国继续对瑞典作战,特别是1714年汉果乌特岬海战后,俄国更是取得对瑞典的压倒性优势,完全破坏了原来的局势,这是英国难以接受的。1719年8月和1720年2月,英国先后两次与瑞典签订条约,表示要在经济上援助瑞典,帮助瑞典夺回除圣彼得堡、喀琅施洛特和纳尔瓦以外所有被俄国占领的土地。假如俄国能将英国拉到自己一方,至少使英国按兵不动,那么没有外援的瑞典在俄国的军事打击下必然会签订大大有利于俄国的条约。为此,彼得一世不顾英国的反对,在1719年夏天登陆瑞典后,破坏了两个城市,135个村庄和49个厂矿。[1](P119)1721年夏,再次派军登陆瑞典,深入内地300km,焚毁了3座城市,破坏了19个教区、79个庄园、500多个村庄和5000多所房屋。[1](P121)通过战争,俄国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领土和财富,将瑞典逼上绝路,迫其签订停战协定;另一方面,在英国等国的面前充分显示其实力。而瑞典则在俄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其本土也遭受俄国的蹂躏,已然遭到重创,注定不会取得胜利,这就使英国对瑞典的支持大打折扣,并最终放弃瑞典。
第二,利用英国与各国的矛盾反对英国,与西班牙、法国建立反英同盟。尽管在欧洲各国中,英国最有实力干涉俄国,但此前英国的争霸活动使其与其他国家产生了严重的矛盾。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后,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法国尽管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国家,但由于路易十四的连年征战及穷兵黩武,不仅在欧洲树敌众多,且对法国经济发展造成极严重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所以当时只有英国最有实力对战争进行干涉。
1713年和1714年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各国分别签订的11个和平条约,几乎使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告一段落 (当时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仍在交战)。英国在这个解决方案中得到的好处最多:军事上,占据极有战略价值的海军基地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经济上,通过了一系列的商业条约,如1703年英葡条约、1709年和1713年与低地国家缔结的协定以及1713年又与萨伏依、西班牙、法国签订的三个条约,这些条约都使英国从中获益,所以维持地中海的和平成为英国对地中海政策的主要方面。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遭受损失的西班牙,并不承认那些原属西班牙王室领土的丧失,俄国正是利用西班牙的复仇心理,支持西班牙,与之建立同盟,插手地中海事务,阴谋在地中海挑起新的战争,以此来牵制英国。
俄国与法国结盟可以威慑英国,造成南北夹击之势,使英国不敢轻举妄动。英国当时对外主要是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尽管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给了法国沉重的打击,但并未彻底打败法国,法国的实力犹存。假如英国干涉北方战争,一方面有可能损耗英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给法国以缓冲时间来重整国力。更为糟糕的是,英国或许会陷在波罗的海,假如法国趁此发难,英国有可能首尾难顾,会给法国造成夺回霸权的机会。另外,法俄接近,对于瑞典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如1717年8月的俄法阿姆斯特丹条约,法国答应到1718年法瑞同盟条约到期后,停止支付给瑞典每年60万塔列尔的补助金。法国还答应充当俄瑞谈判的调停人,并保证俄国得到在波罗的海攫取的领土。
第三,找准英国议会制的弊病,为俄国争取时机。重金贿赂英国官员,拉拢亲俄派,给干涉俄国决议的通过制造障碍,为俄国争取时机。英国是波罗的海的传统贸易国,在此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波罗的海的易手必然对其利益产生影响。但是,根据英国的议会制度,任何决议必须获得议会半数以上的选票才能通过,这有时造成其决议失去时效性。俄国正是利用英国议会制度的这一疏漏,贿赂英国官员,拉拢亲俄派,给决议的通过制造障碍,在英国的犹犹豫豫、吵吵闹闹时,俄国却在瑞典大展其军威。
第四,在政治上,彼得一世支持斯图亚特王朝后裔,阴谋推翻现在的政府,在英国国内制造内乱,牵制英国的干涉;在经济上,利用英国与俄国重要的贸易关系要挟英国,迫其就范。这样,俄国在对瑞典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同时,对英国发动外交攻势,终于迫使英国放弃对北方战争的干涉。英国表面上派出分舰队三次驶入波罗的海,对俄国施加军事压力,但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军事行动,并且在关键时刻把自己的盟友瑞典扔在一边。1720年7月,俄国就在英国分舰队面前在瑞典登陆,毁坏了瑞典海岸。彼得一世这个野心勃勃的沙皇,终于在波罗的海排挤了瑞典的势力,并于1721年9月10日迫使瑞典签订了尼什塔特和约。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的出海口,并巩固了其在波罗的海沿岸占领的阵地。俄国从此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口,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
[1]北京大学历史系《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编写组.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德)卡尔·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洪 宇.简明俄国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5]段启增.彼得大帝[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6](英)J.O.林赛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郝振耀.彼得大帝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On Peter's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Northern War
QIAO Li-pi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Northern War(1700-1721)was a deliberately provoked war by Russian to compete for the Baltic Sea and replace the hegemony of Sweden in the Nordic.It lasted 21years,almost all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involved,and the relationship was complex.In this period,Russian foreign policy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winning the war.This war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Russian foreign policy took Poland as the major object,not only taking Poland into a war quagmire,but also making Poland the main battlefield,therefore Poland force was greatly weakened.In the second stage,Russia took Britain as the main foreign object,not only succeeding in preventing the British interference,but also forcing Sweden to sign the Nishtadtski Peace Treaty extremely favorable to Russia.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Peter’s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o phases.
Northern War;Peter;foreign policy;Poland;United Kingdom
K512.34
A
1674-0882(2012)05-0033-04
2012-09-05
乔丽萍(1965-),女,山西原平人,教授,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 赵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