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罗罗腔文化特征的解读

2012-04-12 07:07张安娜王鹏龙
关键词:台步罗罗文化

张安娜,王鹏龙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灵丘罗罗腔文化特征的解读

张安娜,王鹏龙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罗罗腔是灵丘区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为戏剧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灵丘本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载体。罗罗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台步、原汁原味的乡音以及亦庄亦谐的剧情上,从而对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罗罗腔;文化特征;传承;弘扬

灵丘有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灵丘罗罗腔的精髓又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第五届核桃采摘旅游文化节上,灵丘罗罗腔剧团演出的《唐河韵》,就是在这一片古老而有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所开出来的奇葩。

一、罗罗腔与灵丘结缘

追溯罗罗腔的渊源,近代戏曲研究工作者们大致提出如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观点是根据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中的记载,认为罗罗腔系由古弋阳腔衍变而成。第二种观点则据宋金诸宫调、元代杂剧散套中之[耍孩儿]和明清俚曲中之[耍孩儿]推测,罗罗腔即北曲中的[耍孩儿]调。第三种观点则据清李调元《剧话》中的记载,认为罗罗腔源出于北方弦索腔。[1](P1~P5)从以上论证中可见,罗罗腔的起源和兴盛都不在灵丘,而是在三百多年前的河北。清朝中叶,官方、民间、南北剧团都响彻着罗罗腔的声音,湖广一带及北京更加盛行。有清代的李斗《扬州画舫录》的记载为证:“迨五月,昆腔散班,乱弹不散,谓之火班。后句容有以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乡,继或于暑月入城,谓之赶火班。”[2](P75)清末,由于剧种本身在艺术求新求变过程中过于保守以及战乱的原因逐渐衰落,才从城镇退到村寨,从平川退到山区。及至现在,罗罗腔的流布范围主要集中在灵丘及周边的一小片天地,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最具代表性最富有民间特色的剧种。由于清末民国以来,罗罗腔不断呈现出衰微之势,建国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剧种,灵丘罗罗腔逐渐焕发出了自己的生机,并与灵丘这一方土地及浸润于这一土地中的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灵丘罗罗腔的本土文化特征

(一)独具特色的台步 灵丘罗罗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表演上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如“起霸”、“走边”、“趟马”、“登殿”、“坐帐”等也都规范成套。此外,还从山西北路梆子中吸收了走“花梆子”、“踩畦子”的步法。小旦台步中的“踩畦子”、“走花梆”是从当地妇女在采摘、插秧等劳动中提炼出来的表演程式,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小旦在舞台上双手先做成“旦行掌式”或持扇、或握手帕、甩辫子,两臂做成左“顺风旗”式,正步站立,以脚掌点地,脚跟踮起,目视左侧,挺胸,立腰,微笑亮相,然后起步。若往左行,左脚掌向左侧点地移步,右脚掌随即跟上,然后以右脚掌催赶左脚掌向左行进。移动时以小而碎的步子侧身行进,上身保持平稳,不可乱晃,两手根据剧情选择适当的动作。花梆子步在舞台表演中是专门表现少女的天真、活跃、充满朝气的台步形式,如《小二姐做梦》中王翠娥的伴演者,出场介绍自己的家庭:“小二姐我一家人,对岸上住,打柴种地过生活,一母所生我兄妹四个。”小旦的表演形式即用“踩畦子”,载歌载舞,幸福和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唱及姐姐早嫁,哥哥早娶,而自己“今年二十整”,“为什么不给我找个婆婆”时失落及向往之情亦溢于言表,再加上小旦的台步,新颖独特,很有当地民间歌舞的特色。这种台步形式与《毛诗序》中所记载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P68)的精神应是不谋而合的。

(二)原汁原味的乡音 中国戏曲是集唱、做、念、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念白是一种诗歌化和音乐化的戏曲语言,这种语言有“音乐”与“语言”两个要素。在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地方言都会对戏剧语言产生不同影响,罗罗腔也一样,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唱腔念白里揉合了灵丘的地方色彩。

首先,从语音上来讲,灵丘话与普通话典型的差异就是平翘舌音不分;从调值上来看,也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灵丘方言属晋语朔方分区,其四声的调值是:阴平上[44]、阳[312]、去(53)、入(4)。普通话则是:阴平(55)、阳平(35)、去(214),入(51)。相比之下,灵丘方言整体呈现降调趋势,显得浑厚有力。语调中,灵丘方言前后鼻音不分,如“un”“ong”和“in”“ing”等不分。在传统剧目《喜荣归》中,赵廷玉唱词中有“只恨岳母嫌贫爱富,几次逼我退婚,”“婚”字发音为“哄”,很明显是灵丘方言。

其次,灵丘方言俗语与普通话差距更大,比如“巷道”用“黑廊道”,说“上午”、“下午”用“前晌”、“后晌”,说昨天用“夜儿个”,说“散步”用“各转”,说“安慰”用“央起”,说“去年”用“年省”,说“学校”用“书房’,说“玩”用“耍”。如现代戏《朝阳沟》里二大娘的一句念白:“看看,你的媳妇就不能到俺家吃顿饭了?闺女,俺家离这儿可近啦,出了门,上个坡,下个坎,过了小河拐个弯就到了。”用灵丘方言韵白为:“看看这哇,到哪儿不一样,到俺们家吃顿饭咋啦,俺们家就在这摊儿个咧,出了这个门,上了那个坡,下了那个疙瘩,过了那个河漕拐个弯就到了。”再如用娃子调所伴奏的《拜大年》中的唱词:“过罢大年头一天,我和连城哥哥去拜年。一进门,把腰弯,什么饭,下挂面,滴鸡蛋。那什衣吆嗨,我和我的连城哥哥手拉手……。”演唱念白中的乡土乡音,让人既感亲切,又似身临其境。

再次,俗语的运用。如《小二姐做梦》中,用“她十八个也比不上我”来表达小二姐对自己容貌的自信。《喜荣归》中“作耍,作耍”,“姑娘的眼睛长得是地方”,“一日夫妻百日恩”,或是谐戏之词,或是善意的讽刺,或是真诚的表白,皆来源于民间,也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的。

灵丘罗罗腔的伴奏方式较为特别,唱时不伴,乐器过门在每句的尾音处进入。这种伴奏方式使演唱特别清晰,而且让表演者的发挥更为自由,同时也让灵丘方言在演唱中更具韵味。灵丘罗罗腔更大的一个唱腔特点是“背宫音”,假嗓耍腔,这种欢快活泼的旋律,似乎更适合用乡音乡韵的罗罗腔来表达。

(三)亦庄亦谐的剧情 灵丘罗罗腔虽是民间小剧种,但剧情内容丰富,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既有具有尖锐矛盾冲突的征战戏和宫廷戏,也有矛盾冲突弱化,甚至没有矛盾冲突的家庭戏和爱情戏。这些戏多数取材于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它们蕴涵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忠义之士、廉洁之官和劳动人民的坚贞爱情,揭露和鞭笞了奸佞权贵和贪官污吏,寄托了人民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如《芦花》演绎的是孔子门徒阂损的故事。阂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受尊崇的大孝子之一。阂损常受后母虐待,却始终怀有忠恕之心。一次,其父带阂损及二弟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大雪纷飞,车上的二弟未显丝毫寒意,阂损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阂损的袄烂而芦花翻飞,其父再看幼子的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愤怒休妻。阂损则跪地替母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三人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全剧着重刻画了阂损深明孝悌大义,以德抱怨的艺术形象。这个人物形象集中了儒家文化中伦理纲常的要义,而承载这一要义的载体是家庭,并借日常生活琐事来敷衍故事情节,其剧情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精神与老百姓息息相通。剧中最有特色的是阂损之父阂德请来岳丈岳母时的唱段。唱词以十字格为主,一韵到底。唱段借鉴了叙事抒情诗的手法,将借事抒情的手法运用于戏曲,经过戏剧化,演变为戏剧诗人运用诗的手段,通过描写剧中人在特定情景中对特别事件的反应,抒发了剧中人的感情,使得此剧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再如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描述的是古代农村少女王翠娥,因向往爱情而春心萌动,于是入梦,梦见自己当了新娘,坐彩轿,拜花堂。通过一连串的表演、演唱反映出了她向往爱情、追求幸福的愿望。 这个剧目是个独角戏,一角多扮,通过不同的唱腔,不同的表演塑造出几个不同行当的舞台人物形象,时而小旦,时而小生、青衣、老旦;全剧一唱到底,不加道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这些剧目中,不管是庄严肃穆的剧情,还是平淡自然的剧情,都能够使舞台上的表演满台生风。在这些剧目的唱腔中,不管是用清爽流畅、委婉动听、善于叙事抒情的数腔系列来演唱,还是用曲调活泼明快、风趣热烈、跳动性大的娃子系列来演唱,都能够使观众神情为之迷醉,精神为之震荡。

总之,将灵丘罗罗腔置于灵丘文化,继而是塞北文化,更甚是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来解读,它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崇尚道德观念和兼容并包观念,也蕴涵着灵丘本土文化的坚强不屈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罗罗腔沉淀了灵丘地域的整体文化精神,是灵丘乃至晋北人民生存状态的体现,也始终会成为优秀传统道德、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

[1]孙大军,杨成万.塞北梨园——罗罗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清)李斗著,王军评注.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The Interpretative Reading of Lingqiu“Luoluo”Melodio’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ZHANG An-na1,WANG Peng-long2
(S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ro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Lingqiu “Luoluo”melody,i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ngqiu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important symbol,not only for the drama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at the same time as the Lingqiu native culture foundation and the important carrier.Luoluo”melody in th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process of gradually,presents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istinctive stage walk,authentic accent and serious and the plots of both serious and hunmours,so,luoluo melodio plays a role can not be ignored in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ve culture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 Luoluo”melody;cultural characteristics;inheritant;carry forward

J835

A

1674-0882(2012)05-0042-02

2012-07-15

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2008Q18;2009Q26)

张安娜(1978-),山西灵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

王鹏龙(1978-),山西朔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戏曲文物。

〔责任编辑 赵立人〕

猜你喜欢
台步罗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幸福的冬天
程砚秋说功名
程砚秋说功名
程砚秋说功名
罗罗将对用于UltraFan的100%可持续燃料进行测试
浅谈戏曲表演中花旦角色应具有的基功
谁远谁近?
考试前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