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被现代”图景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展现

2012-04-12 07:07徐晓军
关键词:图景进程精神

徐晓军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论“被现代”图景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展现

徐晓军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现代”是由各种向不同方向扯动的诸多主题共同建构的一种历史凝缩的结果。“现代”是背靠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社会进程。它的发展将整个世界卷入其中。它同时拥有积极阳光的一面和腐烂阴暗的一面。后者集中体现在那些没有两大背景的“被现代”的第三世界国家。现代中国就是不幸处于现代时空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我们能够看到“被现代”所带来的无奈与衰颓。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是展现这幅“被现代”图景的典型作品之一。

现代;启蒙;被现代;图景;《骆驼祥子》

“现代”是由各种向不同方向扯动的诸多主题共同建构的一种历史凝缩的结果。它也是一种由全世界的男男女女共同分享的、具有种种可能性与危险性的社会生存模式。那么怎样才算是“现代了”呢?

1960年,欧美和日本学者在日本箱根举行了“现代日本”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为现代化首次确定了如下的八项标准:1.人口相对高度集中于城市之中,城市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2.较高程度地适用非生物能源,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3.社会成员大幅度地互相交流,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4.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通过这种瓦解在社会中造成更大的个人社会流动性和更加多样化的个人活动领域;5.通过个人对其环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学化的选择,广泛普及文化知识;6.一个不断扩展并充满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系统;7.大规模的制度存在,如政府、商业和工业等,在这些制度中科层管理组织不断成长; 8.在一个单元(如国家)控制之下的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在一些单元(如国际关系)控制之下的日益增长的互相影响。

这是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的理论化标准,也是第一个标准。尽管比较全面,但也比较粗糙,尤其是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则给出了一个量化的现代化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2-15%以下;3.服务业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以上;4.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重在80%以上;6.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的比重为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在1000人以下; 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2]

无论是宏观的社会理论标准,还是一整套具体的数字量化标准,“现代”的这些症候都是社会、政制、经济等历史的体系化发展的最终结果。“现代”的这些标准都有其特定产生和最终形成的社会语境和社会原因。经历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后,现代社会体系和个体的现代生活才最终在整个西方世界逐渐形成了。但是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就如在欧美世界形成的一个巨大漩涡,慢慢吞噬着世界的其他部分,直至将整个世界卷入其中,形成了现代世界体系。进入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就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体验。

现代作为一种后果,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社会进程共同组成的,在这个组合进程中,各种向不同方向扯动的力量共同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在政治领域,民主与自由、集权与专政呈现出共同发展的态势;在经济消费领域,科技的进步与物欲的膨胀、过度消费相伴随;在社会领域则更为复杂,环境污染、工人失业、价值失落尾随物质繁荣、金钱崇拜而来;在文化领域则多元共生,在全球化、现代化成为普世目标时,文化则不断呈现人类生活的困境、精神的虚无与分裂、社会的荒诞与丑陋。“现代”在进程中同时展现它天使的一面与魔鬼的一面。

纵观上文,现代社会的形成有其社会语境和历史原因。它的标准也是由西方世界确立的。现代社会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呈现出双面性。现代西方国家在弘扬现代进程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在遮蔽和转嫁其阴暗和丑陋的一面。它们的转嫁对象恰恰是那些还处在前现代的国家。中国不幸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并不存在这样完整的现代社会进程。现代中国的所谓“现代”并不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现代中国只是不幸处在现代的时间与空间中而已。现代中国的“现代”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被现代”,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猛烈轰击下以及西洋现代机械玩意儿和现代生活的诱惑下的被动选择。要言之,现代中国的“现代”是在政治、经济还不具备“现代”条件,普通公众还不具备“现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社会还没有“现代”氛围的语境下,突然被迫的强制性扭转。即使是一些曾经求学于欧美、日本的知识精英们,在对“现代”的理解上也是有一些问题的。他们看到了船之坚、炮之利,看到了科技的发达,看到社会民权受到的尊重,看到了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等等。但被他们所忽视的恰恰是社会现代化进展的负面效应。任何社会都是由多种相反的力量和相互扯动的进程构成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例外。其实当五四新文学开始引进并歌颂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之时,在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已经深刻地展现了现代进程的另一面。“高老头一家”、“葛朗台一家”、“于连”、“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爱略特笔下的伦敦”,等等,无一不是现代化进程的负面写照。只是其中展现出来的现代进程的阴暗面,与文学作品一起进入中国后,被我们的政治、文化精英们或有意或无意地转变为一种政治立场,扭转成反帝反封建等政治意识形态,而刻意遮蔽了其阴暗、血腥的一面。

现代中国的知识精英大都是一面大声疾呼向现代西方学习,一面又用文学笔墨展现落后中国的种种困境——社会的困境和个体生活的困境等。殊不知,这种困境不仅源于落后封建帝制社会以及已经老去的文化精神,也源于“被现代”的进程。当我们被西方现代化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得一筹莫展、受尽屈辱而羡慕西方的现代化的时候,其实我们本身就是全球现代体系进程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现代进程本身就是以一部分人生活的凋敝来支撑另一部分人的繁荣的。既有豪门在沙龙里狂欢,也有老妓在街边枯萎;有欧美强国的欢呼,也有亚非拉国家的哭泣;有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也有精神上的焦虑与空虚;既蕴含着当下无止境的欲望满足,也包含着欲望满足过后的一片虚无感。“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清晰地描述了现代的图景。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上创造的巨大物质化成就带来的却是个体那些分裂、偶然、碎片、荒诞、忧郁、绝望与焦虑的生命体验。这种后果在依然生活在帝国斜阳中、却无奈地走向现代的中国社会中展现尤为明显。当现代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上呼唤中国的现代快些到来时,却又在文学作品中集中表现了“被现代”语境中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煎熬。《骆驼祥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被迫转向现代中国不同阶层的普通人所必须面对的一系列生存困境。这一系列的困境都属于“被现代”的无奈。

“现代”是与思想启蒙运动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启蒙精神哺育了现代意识的产生。思想启蒙所倡导的理性主义精神、科学主义精神和自由主义精神正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想价值观的诞生与广泛传播,与西方社会的精神气质密不可分。这种精神气质我们在希腊城邦时代就能找到其远古的影子。依迪丝·汉密尔顿就认为,“西方精神,也就是现代精神,是希腊人的创建,希腊人是属于现代社会的。”[4]“现代”不是无缘无故就在西方世界诞生的无本之木。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虽然论述此间的渊源,需要另外的篇幅才能说明,但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在诞生之初开启的就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跋涉了两三千年后,突然在西方列强猛烈攻击之下,发现它行不通了。这种突然的激变,使整个社会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进退失据不仅表现在国家层面上,也表现在个体层面上。现代的巨大漩涡不仅将我们这个封闭自足的社会卷入了其中,它要我们打开的也不仅仅是国门,还有社会个体的思维模式。这种价值观、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的扭转远比改变一种政治形式要难得多,也远比振兴经济难得多。两千年的文化惯性、思维惯性也远比两千年的政治惯性和经济惯性更难刹住车。

《骆驼祥子》中形形色色的老北平市民困顿的生活,无不展现出这种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的“被现代”的生活状态。他们拖着旧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生活在一个被强行扭转到现代时空的社会中,一天天被现代这个巨大的漩涡吞噬。刘四爷拥有车厂却不懂发展与扩展;阮明以思想换金钱;下层侦探有如过去的捕快似的行为模式;曹先生的独善其身;夏先生养姨太太;等等,无一不是拖着旧有的生活模式的尾巴。他们说着新式的语词,却依旧用着旧有思维模式、遵循着旧例过着旧有的生活。然而这种巨大的文化惯性在现代这巨兽的撕咬下开始支离破碎。

祥子则是典型中的典型。他作为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拥有的还是小农思想。他把拥有一辆洋车作为自己的毕生梦想,就如农民梦想拥有自己的土地一样。[5]但在这个“被现代”的社会中,他的这个梦想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他失去洋车就跟失去土地一样,是“被现代”的后果。这样的社会是不允许、也不需要自给自足的农民和市民出现的。那些曾经坚实的价值、信仰、梦想——勤劳、节约、不怕苦、勤俭持家等,在这样的社会体系中不复存在了。这些曾经看似非常坚固的信念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不复存在了。在新的精神还没有普遍形成的时候,它带来的是巨大的虚无感。先是被当兵的抓了壮丁,接着是虎妞的欺骗、侦探的打劫,在一次次的打击下,祥子终于发现他就算有车,最多也就是小马儿爷孙俩的命运。“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6]这种伴随宿命感而来的情绪就是巨大的虚无感。他发现所有他曾经坚信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他所有的艰辛也只是徒劳无益的挣扎而已。

在这个不具备现代条件,也没有现代精神的“被现代”社会中,一切现代梦想不可能实现,比如曹先生、左先生们的改革梦想;一切旧有的梦想也会被清扫一空,比如祥子曾经的梦想——他代表旧有梦想积极的一面;比如阮明的梦想——他是旧有的行事模式中堕落的一面;因为“被现代”既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也不可能保有曾经的过去。这种既没有思想文化基础,又没有社会经济发展为依靠,仅仅是被西方现代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门后,被卷入的、无可奈何的“被现代”,是其必然的结果。老舍只是借助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文学表现力,将这一结果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虎妞在痛苦的呻吟嚎叫中坚持了三天三夜之后,在陈二奶奶——一个虾蟆大仙——的念咒烧符中死去的场景,就是这个“被现代”的社会最终命运的家庭微缩版本。老舍在此深刻地昭示了这一死亡图景的意义:“愚蠢和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这个原因老舍在此没有直接去揭示,但它却是根本性的。这是现代进程本身所固有、无法避免的结果之一。恰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社会在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带着淋漓的鲜血,并将伴随其发展。

祥子无可避免的堕落;虎妞、小福子的死亡;刘四爷形如鬼魅的背影;曹先生的无可奈何;阮明的被祥子出卖杀头和万人空巷的欣赏杀头的狂欢景观;等等,这些最佳演员在现代中国上演的一幕幕荒诞剧,正是“现代”的代价。

现代进程能够带来物质的丰富、科技的进步,但它们并不是孤独前行的。现代的巨大浪潮不断将处于现代进程的人类卷入其中,不管你是否愿意。祥子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那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已。现代本身不断驱使身处现代浪潮中的人们体验各种欲望的扯动: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空洞;欲望的满足与生命的枯萎;进步与堕落;快乐与焦虑;唯美与颓废;等等。现代给生活带来了强烈的高峰体验,同时也带来了这种高峰体验过后巨大的失落感与虚无感。祥子曾经认为城市就是他的归宿,是他这样的年轻人奋斗的最佳场所,他就算再艰苦也不愿回到农村。他奋斗,他勤劳而节约,他也拥有过短暂的幸福与快乐,他也确实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过自己梦想:他买了一辆新车。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接踵而来的就是生活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不断下坠,这种下坠不是个人的堕落而是社会的必然,即“被现代”的必然。

这种“被现代”的衰颓、忧郁、幻灭与血腥的场景,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有着最为集中的展示。老舍的《骆驼祥子》代表的只是其中一种:“被现代”后一种原有的文化精神、生活模式的败落。无论是沈从文对想象与回忆中乡土生活的美化与纯化,还是周作人对晚明文人生活的回味、留恋,都是这种文化精神与原有生活图景败落后,无可奈何的挽歌。在一些海派作家中,我们则能看到另一种“被现代”后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的幻灭。在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生活的哀歌中;在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对都市人的生活幻灭、感情枯萎的描摹中,我们看到的是都市闪烁的霓虹灯下一个个精神幻灭、没有灵魂、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肉体空壳。在鲁迅、王鲁彦等乡土作家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则是“被现代”的第三种图景:农村、农民的生活的衰落。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只存在于鲁迅的童年记忆之中,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木讷的闰土、死去的祥林嫂和被革命杀头的阿Q。茅盾则让我们体会“被现代”第四种无奈:民族资本主义的末路。

现代文学中的一幕幕图景构成了现代中国这个既无物质又无精神的世界。它是某种衰朽的集中,由两个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类型(梦想中强盛的欧美现代世界和回忆中四海臣服的中国古代世界)的腐烂残渣构成。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能感受到废弃的思想和遗忘的旧梦所散发的挥之不去的味道。[7]这幅图景为所有曾经强大、却在现代进程中跟不上节奏的古老帝国所共享。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用“现代”了。“现代”最无奈的特征就是一旦开始“现代”就别无选择,也无路可退。重要的是不能“被现代”,不能只拥有一幅空洞的现代躯壳和徒有其表的形式。“现代”首先是人的“现代”,人的“现代”首先是精神气质、思维模式的“现代”。只有拥有精神实质的“现代”,才能摆脱噩梦般的“被现代”。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们才刚刚上路。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美)依迪丝·汉密尔顿著,葛海滨译.希腊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邵宁宁.《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J].兰州大学学报,2006(4):12-16.

[5]老舍.骆驼《祥子(插图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英)萨尔曼·拉什迪著,黄灿然译.羞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郭剑卿〕

On the"Modernized"Pictures that Show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XU Xiao-ju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Gansu Lanzhou,730070)

Modern is a historical condensed results that co-constructed bymany subjects pulled to different directions.Modern is a social process backed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s development involved the entire world.It also has a positive sunny side and decaying dark side.The latter is epitomized in the third-world countries which had no the two background and we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modernization.Unfortunately,Modern China is third-world country in modern time.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We can see the helplessness and decadence of the"modern".Laoshe's Luotuoxiangzi is one of the typical works that show the piece of"modern"picture deeply.

modern;enlightment;b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modern;picture;Luotuoxiangzi

I207.42

A

1674-0882(2012)05-0055-04

2012-08-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与边疆地区项目(10XJCZH011);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0006)

徐晓军(1979-),男,江苏如东人,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与视觉文化。

猜你喜欢
图景进程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拿出精神
青岛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