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韦应物和李金发“象征”手段的得与失

2012-04-12 07:07王四四
关键词:弃妇象征滁州

王四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比较韦应物和李金发“象征”手段的得与失

王四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弃妇》过度追求意象奇特,联结古怪,脱离了民族审美心理,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

象征;悲观;和谐;分裂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有道则显,无道则隐”,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家国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唐诗《滁州西涧》的作者韦应物和现代诗《弃妇》的作者李金发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由于他们创作中透射出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身份确认,以及运用“象征”手法所呈示的“失望、无奈、焦虑”等悲剧性倾向,使得一直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的《滁州西涧》和现代象征诗的《弃妇》有着深层的契合,也使两诗运用“象征”手法在情绪的表达上有了可比性。

“象征”是中国、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象征”的使用,使诗歌内涵充满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说,“隐以复义为工”。[1]把西方象征主义带入中国的李金发也认为:诗之须要image(形象、象征)犹人身之需要血液。在现实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美,美是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抽象的推敲中。刘勰和李金发都强调以“意象”为工具,采用“象征”的手法来加强诗味,尤其后者更是以追求诗中意象的象征性作为其美学原则的生命精髓。本文通过鉴赏《滁州西涧》和《弃妇》,对比两诗传达情绪的“象征”运用,试图探求中国现代派新诗初创期的得失。

一、历史语境:面对国运多舛的无奈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早年生活豪横放荡,颇有侠风。盛唐文化的熏陶使诗人充满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然而,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面对唐王朝由盛转衰不可阻挡的趋势,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中年以后的作品中,慷慨为国的意气风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壮志难酬的失意冷漠。唐建中年间(780—783),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写下了他的名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游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虽为山水诗,实则借景抒情,流露出颓废、无奈、灰心、沮丧的一种情绪。对比新诗《弃妇》,两诗产生的历史语境十分相似。《弃妇》的作者李金发1920年留学法国期间开始模仿法国象征诗派创作象征诗。此时的法国,刚从一战的浩劫中脱离不久,德国法西斯的战争阴霾又笼罩上空,而面对战争的威胁和经济的困境,法国政府却毫无作为,这让到法国来寻求真理的李金发相当失望。同时,自己的祖国千疮百孔,列强虎视眈眈。新诗《弃妇》就在这种环境下,透露了一位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空虚,寂寞与失落,以及浓厚的消极颓废、绝望厌世的思想情调。两诗同样都是在对世事失望的情况下,表达内心的一种无助失望的情绪。

《滁州西涧》虽描摹山水,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弃妇》想传达的并不是对于弃妇的同情,而是传达自己的内心情绪。两诗暗示情绪的艺术法则同样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以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烘托诗人内心世界的某种感受和印象,是它们的共同表现途径。《滁州西涧》的主要意象有:幽草、涧边、春潮、野渡、(自横)舟等。借用西方的美学理论考察,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体,以此来象征暗示孤独、落寞、无奈、甚至恐慌之情绪,在潜意识中流溢出了一种负美。长发、枯骨、黑夜和蚊虫、狂风、悬崖、灰烬、舟子等《弃妇》中的主要意象联袂出一种相似的情绪: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无人理解之孤独痛苦。所不同的是,在意象的选取上,《滁州西涧》完全是中国的,而《弃妇》则照搬了欧美诗中常见物象。因为两诗的情感取向非常相似,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出一些一一对应的意象:幽草和弃妇(象征被世人所抛弃)、涧边和悬崖(象征边缘化的处境)、春潮和狂风 (象征时代的风暴和内心的不平静)、(自横)舟和舟子(象征孤独和无人理睬)、野渡和丘墓(象征苍凉和世人的冷漠)等。

二、和谐与分裂:灵魂自我救赎的成败

《滁州西涧》和《弃妇》虽同是通过众多意象来传达一种类似的情绪,然而在各具象之间两诗的处理上却不同。关于李金发的诗,朱自清说:“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这是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3]在意象的选取上,李金发崇尚新奇怪异,耳目一新。长发、枯骨、黑夜和蚊虫、狂风、悬崖、灰烬、舟子这些欧州象征派诗歌常见意象的使用,使《弃妇》浑身散发出异国气息。对于各意象之间如何相连,李金发接受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影响,努力追求一种称作“省略法”的美学。所谓“省略法”,是指在各意象之间省去很多关联词,包括一些修饰词等。意象的新奇怪异和“省略法”美学原则的尝试,使诗歌显得朦胧晦涩和扑朔迷离,但同时也留给读者很大的联想空间。在意象的多层转换与跳跃中,使诗的意境获得了丰富发展,但是,意象的奇接却使诗歌的“内在情绪线”断裂。“短墙之脚”和“荒野”两个意象所反映的方位就让人很难获得逻辑上的理解。“黑夜”的时间安排,又和红叶、烟突的感官功能产生了冲突。其实,在获得意象的新颖和采用暗示、象征手法来扩大诗歌的的审美空间方面,唐诗堪称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周作人也说,象征是中国的旧手法。《滁州西涧》象征独特且意境圆润。意象意境化是中国古典诗学中诗歌意象的最高品格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意象从来就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核心性范畴。[4]意象“春潮”既使《滁州西涧》的山水味充满动感,又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中对于唐帝国衰落的巨大不安和无用武之地的急迫情感。在山雨欲来之际,却“野渡无人舟自横”,令人着实着急万分却无可奈何。这些意象浑然一体,最大程度上表达了诗人的悲观之极、无奈之极。相较《弃妇》,这些意象衔接自然,体现了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魅力,因而整首诗意境圆润,整体感很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滁州西涧》比《弃妇》技高一筹。

同样面对“国运多舛”下的失望和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滁州西涧》意境的圆润,使整首诗以“和谐”为内在结构,让现实中失望的人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某种和谐与统一,达到了抒发感情、陶冶性灵、平衡内心的效果。《弃妇》却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美国心理学家韦奇认为:“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还有十位朋友和你的看法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唐中期政权虽风雨飘摇,但也出现过一些短暂的中兴现象,这让中唐人更难忘怀盛唐景象,况且,支撑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传统文化儒道依然是社会主流文明。在这种文化场域中,《滁州西涧》虽传达出了一种失望无奈之情绪,然最终又归于和谐。时过千年,1920年代的中国正是五四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际,从欧美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唯“西学”为是,传统文化的自信被彻底击垮。李金发就信奉诗的暗示和朦胧的美学原则,视其为新诗创作核心性的审美价值标准。这种原则本身源自西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体认,长期在国外生活的李金发把它移植到中国新诗中来表达对1920年代中国的混乱和无序,尤其是归国知识分子对本国的不理解。诗本身是一种心灵的栖居地,李金发却在诗的内核中传递出了一种“分裂”,分裂使诗人无奈复无奈,囿于悲观失望的牢笼而不可自拔。

三、结语:民族的或许就是世界的

《滁州西涧》和《弃妇》都采用象征和暗示来传达一种失望悲观之情绪。《滁州西涧》因意境的圆润而传唱华夏。《弃妇》却被诟病为晦涩朦胧。象征诗意象的新奇怪异给有些窒息的中国诗歌题材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意象的奇崛也无疑对丰富新诗技巧做出了贡献,然而对营造意境的丢失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且脱离了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所以说,现代新诗从一开始,就是重“西”轻“东”的。周作人在《〈扬鞭集〉序》里提出以“象征”作为东、西方诗歌的联结点:“这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国的旧手法、新诗如往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5]李金发等早期象征派诗人也看到了将东西方诗歌“沟通”的重要性。然而在诗的实践过程中,李金发们重视了意象的个体选取,在意象的象征化中袭取了欧美而忽视了意象之间联结所产生的情调和境界,换句话说,使诗失去了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的丢失,使中国现代派诗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形而上的意识能力。

有研究者早就指出,李金发的一些作品过分隐晦,脱离了民族审美的心理和习惯,成为至今难以解开的“笨迷”。李金发也因此获得一个“诗怪”的称号。[6]我们对比《滁州西涧》和《弃妇》,并不是“厚古薄今”,那样也不利于中国新诗的建设。我们通过比较,是希望我们的新诗站在巨人(中国古诗)的肩上,博采众长,而不是跟在西方诗的后面亦步亦趋,毫无主见。其实,运用象征而意境浑圆,1930年的现代派卞之琳们已经做出了出色的实绩,但现代派诗初创期滥觞于技巧和情绪则一直影响着今天的诗歌。

[1](南北朝)刘 勰.文心雕龙·隐秀篇[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08.

[2]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周作人.《扬鞭集》序,谈龙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9.

[5]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A Comparison of Wei Yingwu and Li Jinfa's Symbolism

WANG Si-si
(Chinese Departmen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Gansu,747000)

The symbol of Tang poetry"Chuzhou Xi Jian"and modern poetry"Qi Fu"Convey a disappointment and anxiety emotions.The “Chuzhou Xi Jian"connects natural images,and artistic conception,although conveys emotion to the complex and disappointment,finally harmonious.“qi fu”is image-strange,so,away from the national aesthetic psychology.

symbol;pessimistic;harmonious;divisive

I226.1

A

1674-0882(2012)05-0062-03

2012-07-24

王四四(1978-),男,甘肃陇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部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郭剑卿〕

猜你喜欢
弃妇象征滁州
《滁州西涧》(草书)
《诗经》“弃妇诗”研究综述
《诗经》弃妇诗近十年研究综述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