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解读

2012-04-12 07:07王文庆
关键词:模糊性语义话语

王文庆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解读

王文庆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模糊限制语是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对规避语言的外显性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体现为扩大话语信息容量,使表达委婉客气、隐藏说话人的关系等。对其进行元语用的分析,可有效提高人们的沟通能力,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

模糊限制语;语用学解读;语用功能;元语用分析

一、引言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不可能完全依赖语言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说话者的含意。Verschueren(1999:26-27)认为意义完全外显是不可能的,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总是要大于句子的字面意义。即:无论如何面面俱到,话语措辞所蕴藏的隐含信息总比明确表达的要更多,语言意义完全外显只是一个理想境界。模糊限制语作为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对规避语言的外显性而言蕴含了深刻的语用功能。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却为我们研究模糊限制语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模糊限制语。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解读,探讨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功能,并结合Verschueren(1999)关于元语用意识的观点,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元语用的分析,以期恰当运用模糊语言,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

二、模糊限制语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自1965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以来,其著名的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著名生成语义学者拉科夫(Lakoff)于1972年发表了《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这一里程碑式的论断,并第一次详细阐述了“模糊限制语(hedges)”的概念,认为模糊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那些使事物更加模糊的词语;其二是那些使事物更加不模糊的词语。Lakoff还指出,模糊性不仅仅存在于词语层面,更存在于语义层面。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它包括词、词组或结构,而非仅限于模糊限制词。它可能改变话语所包含的语义程度或所涉及的变动范围,以此来补充说明话语意义;还可能反映说话者本人或他人的看法,因而突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或间接评价。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使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自然(1985),伍铁平(1986)、陈林华和李福印等学者(1994)的分类。但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的是国外学者Prince et al(1982)等的分类,他们从是否改变陈述命题或原语内容的语用学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它影响命题的逻辑语义,如:They weresufferingsomewhatfrom theheat中的“somewhat”。另一类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它不影响命题的逻辑语义,例如:I think they were suffering somewhat from the heat中的 “I think”,是体现了说话人对于命题逻辑的一种许诺程度。一般认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程度变动型和范围变动型。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揭示语义上程度的差别,如:kind of,somewhat,really,quite,some,more or less,to some extent等等。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限制话题变动的范围,如:about,around,roughly,approximately等等。当然,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同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即直接缓和型与间接缓和型。基于这种情况,所谓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某事或某物所采取的一种直接猜测或犹疑态度,如:probably,I believe,I think,I guess,As far as I can tell,I'm afraid 等等。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引用第三方的话来间接地表达其对某事的态度,如:It is said that...,presumably,as is well-known等等。这样看来,在言语交际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由于其自身作用的不尽相同,从而对语言理解或者语言使用都会产生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也许,每一个语言使用者总想使自己的表达更符合精确性的原则,可是在现实运用中,模糊限制语却仍然大量存在。作为模糊语言家族的一员,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不可或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话语信息容量 一般来讲,语言表达要注重语言的效能。这是语言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基本特点,而模糊限制语正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

A:A penguin is a bird.

B:A penguin is sort of a bird.

模糊限制语“sort of”使后者比前者内涵丰富——从一定角度来说,企鹅可以理解为鸟类的一种,但又不完全具备鸟类的所有特征。实际上,企鹅并不属于典型的鸟类,只是具有鸟类的部分特征而已。因此,后者的表达比前者信息容量更大,所传达的话语信息也就越精确。

(二)力求表达委婉客气 美国语言学家G.Leech提出交际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也就是说,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应该让自己获益趋于最小,或让自己受损接近最大,从而使他人受益最大和吃亏最小。可以看出,模糊限制语不管是从言语内容的真实性和范围上加以修正,还是就言语内容所做的主观猜测或客观评价,都恰当地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这些准则。因此,交际双方通过合理运用模糊限制语,实现礼貌交际目的,使语言沟通更加含蓄、委婉。例如: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use your car tomorrow morning.

例句中,说话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和请求,恰当地体现了其中的得体准则,很好地维护了双方的面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减轻责任保护自我 纳什指出,使用模糊限制语主要是为了保护说话人的声誉。这一功能有意地把说话人与话语二者的关系模糊起来,使说话人得以隐蔽。这样,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些非人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减轻发话人的责任。例如:

A:Why don't you play here?

B:This is forbidden by school.

上句表明,我并不是不想在这里玩,而是学校不让,因为谁都不应该违反学校的规定。

除此之外,引用某些第三方的说法也可缓和话语所指的事情。比如依照某种信念,根据某人所说,或凭借书本知识等。例如:

Someone said she had an accident.

According to Dr.John,there was a dramatic response after medication.

这样,通过间接表达对某事的态度和意见,客观上减轻了说话人的责任。

(四)掩饰说话人的信息不足 当说话人遇到一些对事物不易解释清楚的场合,或对某事物、看法、观点没有把握时,他们会有意含糊其辞,大量使用各种模糊限制语,掩盖他对所说内容的不确定性。例如:

A: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I'm afraid I've got a stomachache.

上句中,说话人B由于缺乏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确切地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但为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使用了I'm afraid这个模糊限制语,缓和了自己对所说内容的不确定性。

(五)展示说话人的幽默 在某些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巧妙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其语义的不确定性给受话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展示了说话人的幽默风趣,而且回避了正面回答容易产生的尴尬。例如下面日常生活中一位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对话:

Son:“Did you bring me presents or something?”

Mother:“Or something? Yes.”

句子中的Or something(别的东西)可以指小礼物以外的意思,如妈妈对孩子的想念和关爱等,所以当孩子问妈妈是否带回小礼物或“别的东西”给自己时,妈妈的回答避实就虚,模糊巧妙而又平添几分生活情趣。

(六)拓宽表达的想像空间 一般来讲,在需确切表达某一观念意向时,模糊限制语其语义的不确定性难免会影响表达效果,但在某些场合,意义的模糊表达比确切表达更有意义,因为语言的模糊性拓宽了语言表达的想像空间,这在文学作品中尤为重要。很多诗句看似非常模糊,作者也并未界定,意在留下足够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和品味。比如,莎士比亚在其《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一千古名句,其简短的模糊表达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和强烈的感召力让人确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语言模糊性的魅力。

四、模糊限制语的元语用分析

弗舒伦(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人们会对意义作出不同顺应的意识反应,即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元语用意识。元语用意识是说话者意识在话语形式上的语用体现,它指导人们作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模糊限制语正是一种典型的元语用意识标示语,反应了发话人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状态,构成了发话人的语用策略,同时并为受话人正确理解话语的语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线索。

Verschueren(1999:193)的观点认为,模糊限制语对命题内容起着直接修饰的作用,具体是从态度、认知和证据这三个方面来说明的。而且,语言使用者时刻关注着自己语言沟通方式的必要性和矛盾性。例如:

His salary is around /about 2,000dollars per month.

There were roughly 500people in the hall.

例句中,around/about,roughly这类模糊限制语对话题范围起着限制的作用,就如同何自然(2004:153-155)归纳的带有“模糊”、“约略”、“含混”、“笼统”、“模棱两可”等语用含糊现象的随意言谈(loose talk)。能否表达出准确的意图,主要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态度或者言语能力有关,这时候使用模糊限制语会使说话者不必为失语承担责任,也不必为回避问题而显得无礼。再如:

As far as I can say,you won't be welcome there at this time.

例句中,as far as就是一种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可以看出,说话人对话语信息所持的态度比较谨慎。这类模糊限制语传递的信息一般委婉曲折或者模棱两可,但又存在正确的可能,从而有效避免由于直接陈述所引发的一些后果或责任。而受话人也许由此可以读懂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并结合周围语境,对话题信息与说话人的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

由此看出,在话语意义的生成与协商过程中,元语用意识及其语言标示语发挥着尤为重要而独特的语用功能。

五、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发现,模糊语言可使表达更为自然、缓和、委婉、含蓄,更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如果积极运用交际语言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日常交际和表达得到有效的拓展。正如Channell(1994)所言,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言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甚至在有些交际语境中,只有恰当运用一些模糊语言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在言语交际中几乎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息息相关。除了对其进行综述性的研究之外,积极开展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1]Channell,J.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Grice,H.Logic and Conversation[M].Unpublished Ms of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Harvard University,1967.

[3]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2):458-461.

[4]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Nash.J.Meaning in Inter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Arnold,1999.

[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of English Hedges

WANG Wen-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s a typical part of fuzzy language,English hedges play a particular role in avoidance of explicit meaning.This paper,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ategory of English hedges and their functions.Then,a metapragmatic analysis is ma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akers and listeners and help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hedges;pragmatic perspective;pragmatic functions;metapragmatic analysis

H312

A

1674-0882(2012)05-0085-03

2012-07-23

山西大同大学2010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0Q21)

王文庆(1976-),女,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 冯喜梅〕

猜你喜欢
模糊性语义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语言与语义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