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阴阳自然观思维模式探究①

2012-04-12 15:36
关键词:易学阴阳状态

辛 翀

(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从宇宙自然物质结构组成的角度来说,易象无非不过是由于阴阳之间的交变流行所化成而已,程颐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1]卷一,5卦象中所讲的本质性概念和内在的研究对象,就是阴阳及其相互作用和关系。所以易是对物质结构及其动态运行规律的反映和彰示,它是建立在阴阳关系基础之上来揭示物质内在组成及其运行模式的一门学问。阴阳之间有交往、流变、相分、相生、相随、转化、相杂、处极等多种状态,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关系结构来,当然的形成了不同的作用关系格局,表现出不同状态下阴阳之间流转变化的生动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交流过程中的理性思维、自然逻辑及方法论思想。从宇宙整体关怀的角度去审视,阴阳作为天地之道其所作用的行进过程是整体统一、环环紧扣、有机相衔、流转自如的,为我们绘制了宇宙自然界大化流行的逻辑程式。《系辞》云:“乾坤,易之门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要入易通易,就必须打开这扇大门。程颐又云:“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者,万物之始,故为天。”[1]卷一,6认为万物始于乾,而乾又是天的象征,即万物在阴阳交合成物之时,应当像天一样的情形出现之后,才能化生而成。而这个阴阳就像日月一样来丽天和使天明朗,从而使星辰相系、万物被覆,进而达至广大无边。

一 天道阴阳互动的整体发展走势

《系辞》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易是讲变的,这个变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就是从大极即阴阳混沌未分的时候开始的,然后渐次使阴阳即两仪从未分到分开。六十四卦从乾卦启其端,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未分的两仪是如何分开而又如何运行的。作易圣人在乾卦卦辞中说:“乾,元、亨、利、贞。”仅这几个字,就把这个阴阳作用的全过程给以彰示出来,同时也把阴阳之间的结构和组成得以朗显,指出物质中的阴阳是流转变化的,不但能“元”,而且还能“亨”乃至“利”和“贞”。阴阳各自作为物质构成的单位,而其本身之所以能以单位的形式体现,说明各自也都是一个阴阳体,即阳中有阴阳、阴中也有阴阳。这种观点在宋代易学家们的阐述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朱熹就明确指出:“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偶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2]2只不过是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易道即天道,说明易主要是就阳刚显性而言的,所以就将其视眼锁定在阳这个单位的阴阳结构上,而将阴这个单位的阴阳结构不加细分而已。因为阴这个单位中不管是阴性成分还是阳性成分,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外都显阴性,统一都属于阳这个单位的环境因素,所以在这里就权把她称为外来阴柔体,当然地把阳这个单位称为刚阳体,相应的把刚阳体中的阴阳成分称谓为刚阳成分和阴柔成分或刚阳体中的阴柔成分和刚阳体中的刚阳成分。由此可以说物质的结构不管是处于什么形式状态,它都是由内外两种系统组成的,从整体上来讲是由刚阳体和外来阴柔体组成,这是其外在的结构,还有内在的结构即刚阳体中的刚阳成分和阴柔成分。这样一来,阴阳之间发生作用就自然地形成了由内而外的两个层次和刚阳体中的刚阳成分、刚阳体中的阴柔成分和阴柔体三个单元因子。正是在这个系统有机体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作用关系,形成了乾卦状态的动态流行和演化。

阴阳二体要由交织混沌变成两仪分明,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刚阳体中阴柔成分的作用,否则就不可能将交织中的阴柔体推开而现出其刚阳成分。因为从阴阳本性来说,“阴阳者,相求之物也,”阴阳是相求而近靠的。只有刚阳体将其两面性中的阴柔性即温静的一面表现出来,才能拒斥阴柔体的近靠和亲就的行为。《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动也直,”只有静处才能纯粹即专,否则就直指阴柔而无所阻拦,这是本性之所为,自然之理也。孔子在《易·文言传》中通过对人的成长来取象,“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说明就人而言,其成长过程是其内在阴柔成分所占空间的扩大而已,不是你个头和体质等刚阳成分的优劣程度。以象喻意,直指阴柔成分作用的发挥。所谓“元者,善之长矣”,就是这个意思。顺着这种思路可知,阴柔成分空间的拓展是有个过程的,是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地渐进式发展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当阴柔成分将阴柔体由线的推斥发展到体的推斥的时候,就会使阴柔体无法靠近刚阳成分并使刚阳成分与阴柔体在空间上的受力情况达至平衡,这样就可“亨”而通之,所以在“元”之后用“亨”来表达这种情形及内在关系。孔子在《乾文言》中云:“嘉会足以合礼”,通过象喻的手法,表象上是说刚阳成分与阴柔成分的内在本质关联性得以彰明,而本质是想描绘出阴柔成分在空间上通过排她性作用的发挥而得以展示。当然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地在空间上做文章,无边无际地扩张。而这个限度的客观存在,就是理应顺从的,其表现形式就是利物的行为,即阴柔体亲就刚阳体的客观实际不能违背。既然如此就应适时地彰显出亲昵的姿态,以缓和紧张的气氛,故曰:“义”。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发展到这里就已合仁义之道了,故曰:“贞”。《乾文言》云:“贞固足以干事”,贞者,正也,既然已正,就当固持。而固持的本身是阴柔成分与阴柔体的对峙,所以贞固往往是与险阻相连的。若能处险而涉险,就是一种历练,就是长智的过程,故曰:“贞固足以智周”。乾卦的六个爻位上就是针对这个阴阳相互作用的完整运行过程给以阐述的。

二 天道观的逻辑演化过程

乾卦之卦象所要描绘的图案是天道的流行程式,即处于混沌状态的物体是如何将阴阳分明而又使阳气壮大的。物质本来是恒常的,但其存在形式是不同的。处于混沌状态情形下,阴阳二成分是交织错杂和混乱的,即不分明的,是处于无极状态的。在这种状态下,阴性物就像乌云一样滚滚而来,越聚越多,使刚阳属性的物质无法得以舒展,自然而然地使自身的成分由阳转阴,阳内聚阴外托,形成息阳的局面,从而必然地对外来阴柔体按“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的相斥原理给以推斥,渐渐地使刚阳成分逐渐地显现出来,并呈现上扬的趋势,直至刚阳体周围的所有阴柔体都能与其形成稳定的作用关系,真所谓“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使刚阳体的空间和合天德、与日月同辉。

(一)初九,潜龙勿用

处于无极状态的刚阳体,在周围众阴柔体的围困之下呈现出“潜”而无用的情形。同时在客观上,刚阳体的刚阳成分在不断地息阳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刚阳成分和阴柔成分各自不断地凝聚,在其内部外层产生出越来越多的阴柔成分,从而对外来阴柔体形成排斥之势。刚阳体中的刚阳成分本来应显其阳性特征发挥作用而与刚阳体中的阴柔成分按“阴阳者相求之物也”的特性相求互动,但此时情状下却展示出一种阴阳背反的运行图式,即出现了刚决柔的情形。按十二辟卦的顺序,四月卦乾由三月卦夬而来,即乾之壮阳是通达刚决柔的不断进行而实现的。对刚阳体及其刚阳成分来讲,用“隐而末见,行而末成”(《乾文言》)来形容再贴切不过,真可谓既“潜”又“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喻示了一种成大事、“善之长”的征兆,故曰:“潜龙勿用”。孔子用“阳在下也”给以象喻,描绘了乾卦状态下其起始时刚阳体与阴柔体及众成分之间的空间结构。程颐云:“乾以龙为象。龙之为物,云变不测,故以象乾道变化,阳气消息。若龙之潜隐,未可自用,当晦养以俟时。”[1]卷一,7乾以龙之不测来取象,以象喻意,告诉我们时下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不测的,即不是象正常情况下阴阳相求而动以图交合,而是相反的情形即刚决柔的情形出现。当然,就应“未可自用,当晦养以俟时”,对刚阳成分予以消息以养其精神,待时而发。同时也应看到,“云”是指阴柔之性情,龙之消息是通过这个“云”之性情而为的。之所以程颐以“云变不测”来对时下状态给以形容,是为了给我们形象地描绘出刚阳体中所涵存的阴柔成分也在发生“不测”之举。也就是说,阴柔本来是亲就于刚阳,但时下的状态是不可测的,即不是正常情况下的那种情形,就像是变了心似的,远离刚阳而外扩。其目的直指对外来阴柔体的排斥和刚阳体空间的扩容。

(二)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乾卦初九时位上已经出现了阴阳由混沌到分离的变化情形,即已经开始了易的流演,“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1]卷一,5易中的坤卦符示大阴或众阴,“田”即大地,也即坤,也即众阴或大阴。随着这些外界或外边阴柔体在刚阳体中阴柔成分推斥和排拒作用的不断发挥,阴廛渐渐退去,刚阳成分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显露出来,故曰:“见龙在田”。但这种空间不断扩大的状态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刚阳体还没有长至象“大人”般的情状,还有待于发挥刚阳体中阴柔成分的排她性作用使外来阴柔体继续远退,从而进一步扩大刚阳体的占有空间,故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从爻题“九二”上就可以看出,时下之阳九是以二之阴即刚阳体中的阴柔成分为用的,刚阳体所占有的空间越大,其与外来阴柔体接触的范围越广,化育功能越强,故孔子象之曰:“德施普也。”对时下的状态,孔子在《乾文言》中用“时舍也”三个字,清楚地描绘了刚阳体中刚阳成分与阴柔成分的分离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刚阳体的空间增大,使刚阳成分得以舒展。本来刚阳体自体系统中的刚阳二成分应是相求而动的,但当下的情形是不能如此而动,故曰:“时舍也”。

(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作易圣人用“九三”作爻题,其含义可谓大矣。九、三均为阳数,不仅言明了刚阳体中刚阳成分的阳性彰显,而且也说明其内在阴柔成分的攻进性征也明露透显。在九二时位上,刚阳体的所占空间在不断地扩大,九三时位上当然地应把这种态势给以逻辑地延伸。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阴阳分则动势明即是要“行事”的,这样就会出现日进夜退的情况或忽进忽退的情状即“反复道也”,就不能有效地使刚阳体所占空间稳步扩大,所以说君子虽“终日乾乾”,但夜夕时间不能象常人一样贪图媾合,因为这是危险的,故曰:“厉”。其中也体现了易道之精神,本来阴阳分明就会自然地产生相求之举动,随之而来的则是事倍功半,当然有咎,但只要能兢惕行动、洁身自好,就可以得到免咎的效果,这就是变易精神之所在。乾卦六爻之爻辞除三爻外都称“龙”,唯有三爻称“君子”,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给以彰显其大义的。

(四)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乾卦时态下,刚阳体内在各成分在九三爻位上的状态表明,能出现“反复道也”这样的象境,本身就折射出刚阳体空间容量度还不是可观的,就像人能在随便出入家门的情况下,说明其走的还是不远,若走远了是不能有“反复道也”的情形的。当然,随着刚阳体空间的不断拓展,刚阳体中阴阳二成分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远的,其中阴柔成分在起着扩容和拒外的作用的。一方面,阴柔成分在前后、左右、上下地排拒着外来阴柔体的近靠,即“或跃在渊”;另一方面,阴柔成分还在围绕着刚阳成分而运动,就像《乾文言》中所说的那样:“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这是一种扩容过程中自然表现出的调节行为即“自试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或大逆不道的,故《乾象》曰:“进无咎也”。其结果必然是使刚阳体空间不断地发生变化,故曰:“乾道乃革”。“九四”爻题仅用两个字即表明了当下状态下所展示的象境,主要是针对刚阳体中阴柔成分而言的,“九”为阳,“四”为阴,合起来就是对刚阳体中的阴柔成分的象数指涉。

(五)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刚阳体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和拓展,自然地产生了刚阳成分的中心地位及其所占空间容量的博大之象境。阴柔体之所以称为阴柔体,就是因为其形小而随人,具有被动的情形。当刚阳体空间扩至一定程度之后,外来阴柔体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游行于其上,而刚阳体中的阴柔成分不但控制着广大的空间,而且围绕刚阳成分在飞行不停,故曰:“飞龙在天”。不难发现,刚阳体的大小取决于其内在阴柔成分拒斥外来阴柔体作用发挥的大小,时下的状态已使刚阳体体积增大到相当的程度,大人象现,故曰:“利见大人”。这里的“见”是现的意思,即现出大人之象。孔子在《中庸》中云:“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广大,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也。”就是说天以广大和覆物为特征,若具此德,即与天同象,所以说“九五”可谓阳大矣,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经常我们说“九五至尊”就是基于此而发。

(六)亢龙有悔

如果说乾之始是由阴阳混沌未分的无极状态作为起点的,那么刚阳体空间的扩展也一定是有一个极限的,那就是《系辞(下)》中所说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天之大就是一个极限幅度,不能突破这个幅度而到天边之外去,所以乾时态在九五时位上已出现了“飞龙在天”的气象,就是“乾坤成列”的状态了,若再如从前给以攻进不已地发展,那就必然导致“乾坤毁”的结果出现。《系辞(上)》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说明乾九五时位是最高境界,突破或不遵循它或不给以惊恐,就会阴阳脱节甚至分离,也就是象孔子对“亢”字解释的那样:“‘亢’字为言也,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知得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乾文言》)言明了只有九五时位才是正位,圣人应善守斯道,明乎存亡得失。从另一方面也反向说明了上九极限的不可跨越性,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不可跨越性如何通过自然的机理来给以实现。这就又回到刚阳体阴阳二成分的作用规约中来,刚阳体中刚阳成分通过对阴柔成分的吸引而使阴柔成分围绕刚阳成分运行的半径得以产生,并随着这种吸引力的不断强化而使其运行半径逐渐扩大,以至于九五境象。当其现出“飞龙在天”的境象时,刚阳体内在地形成了“天地设位”的动力机制,完全可以使整个体系平衡运作。但阴柔成分不是人格神的代表,她是会一直要保持惯性运行的,也就是说要继续对外发挥抗拒性或攻击性作用的,这就会打破这个体系的平衡态而变成不稳定的体系,这就为坤卦时态下自然观原理的形成作了铺垫。

(七)乾元用九,天道不可为首也

本来每卦六个爻代表阴阳相互作用及其运行情况的六个不同的过程和阶段,完成之后随即转入下一个时态,但唯有乾坤两卦特殊,还有个用九、九六之说,为什么呢?无论从今本《易传》,还是新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易传》看,都是如此行文的,这其中的道理是极其深刻的。我在《易学科学思想》一书中基于语境真理性的高度,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给予自然观的简述,但从阴阳内在结构的动态情况看,刚阳体在乾六爻这六个过程完成之后已从整体彰显阳性,其中的刚阳成分与天道同德,而阴柔成分亦围绕刚阳成分运行不已,不但体现“天行健”的精神和状态,而且出现了天地之象(刚阳成分与阴柔成分构成了天地之情状),同时刚阳体本身也以整体身份出现并与外来阴柔体进行着动态的流变和交往,直指坤阴之所,正如其卦象所显示的那样:乾六爻全变即“乾元用九”,就成了坤阴之象。《内经》中云:“夫阳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样就自然地将刚阳体与阴柔体的相对关系放大成天地之象。从整体系统来看,若说刚阳成分符示天,那阴柔成分就符示日,而外来阴柔体就符示地了,这样天地之象在刚阳体内部和整个系统本身就彰显得清楚明白。其中突现出一个原则性命题:天道不可为首也。就是说天道运行不可出边(即出头)或叫过分,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平稳运行的极限和循环运行的自然原理。

三 结语

易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应放在易学所涉主题之阴阳上来。对阴阳关系的把握贯穿了易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伏羲氏画八卦到周文王演八卦,都体现了阴阳流变的主线脉络。孔子《易传》的成书,更使得这种关系“费而隐”,广博而精微。汉儒象数学的完备和繁杂,无不是建立在阴阳作用的关系之上而为的。宋代易学大兴图式之学其目的就是直指阴阳之间动态变化的流演过程,通过“云变不测”的“性同行乖”之义,实现阴阳二体之间的神奇变化。图式之中涵存着广博的义理内容,其实质是对义理的提揭和对阴阳动态转化的彰示。而反映这一动态变化的话语系统几乎全部锁定在刚柔阴阳相互间流转的范围之内,并且描绘着一种逻辑图式——宇宙万物内在结构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和自然观的理路模式。为了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这种逻辑图式,有必要深入宋代易学的理学层面去解构其大义之本然,这就需要进行话语的转换和重塑。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话语系统的不断更新,“与时偕行”的易道理念促使我们应当用当代话语即含有现代科学语言在内的话语系统对古代传统思想给以比对、转换、整合和重塑。这种重塑是立基于原典的,经由现代生活的话语觉知,提高到概念性的反思,进而对其加以诠解、对比、厘清、融会、转化和创造,推动建立易学研究的新坐标。概念是立基于理性之上的,是理性体系的架构材料,若对概念的反思存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缺失,那么必然会产生对传统文化在思想层面上介入程度的浅薄处置。这其中之所以强调要基于原典,就是警示我们要回到易学研究坐标的原点中去,宋代易学河洛等图式的提出就是企图掘析出易之本然。但这远远没有达到目的,因为单纯地对原典文本进行一些概括和整理是相当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跳出原典给以系统性地建构易学的体系,才能使理学的精神得以朗显。宋代易学家们对义理的阐发达到了全新的高度,通过图式的提出和描绘给人们提供以丰富想象的空间,使象喻内涵得以朗显,并对传统尚象思维层次给以体系化、形象化的提升,进而使卦象、爻象、物象、事象等融会在一起,拟言以尽象,画象以表意,将言、象、意放在一个统一的思维模式中给以阐发,最终使儒、释、道等众多学派在义理基础上达到统一。可见,我们用现代话语对宋代易学在阴阳本质关系层面给予全面展示和深层次诠注,无疑会对易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宋]程 颐.伊川易传[DB/CD]//钦定四库全书·易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朱 熹.周易本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易学阴阳状态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服药先分阴阳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