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疾补泻源义考

2012-04-13 10:22张洁瑛陈泽林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泻法灵枢进针

张洁瑛,陈泽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300193)

徐疾补泻源义考

张洁瑛,陈泽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300193)

针刺手法;徐疾补泻;《内经》;文献研究

徐疾补泻是非常重要的针刺补泻方法,然而在学习中我发现,针灸专业的《刺法灸法学》和中医专业的《针灸学》两本教材对这一补泻方法的描述不一致。为了求本朔源,笔者试图结合古代文献的学习,对这一操作方法的内涵进行挖掘,现报告如下。

1 问题的提出——不同教材的不同操作描述

《刺法灸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教材中将其操作术式表述为“补法具体操作为,将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随之将针徐徐地向内推进到一定的深度,急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泻法具体操作为,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急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地向外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缓出针并且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表述其操作为“进针时徐徐刺入,急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急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从中可以看出,两种教材的表述一致认为补法重在徐入,泻法重在徐出,但《刺法灸法学》的徐疾是在刺入皮下后,进行的徐进出或疾进出,而《针灸学》所表达的是包括进皮下及进皮下后的进针整个环节或出针整个环节。到底哪本教材描写更准确呢?

2 徐疾补泻之源——《内经》的记载

在针灸学的发展上,徐疾补泻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中。《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初看之下,《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的文句可以看做是对《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解释,并且两者似乎互相矛盾。然《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对相同文字的不同解释反映了作者的侧重点之不同。

《灵枢·小针解》:“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可以看出,这里的“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中的“徐疾”是刺的快慢,这种快慢可以在刺的开始和结束时(从皮外进针与出针于皮外),也可以是刺入皮内后,在体内进出(提插)的徐疾。这就是《针灸学》教材对徐疾补泻操作的描写,即“进针时徐徐刺入,急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急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其包含了针在体外进皮下时的徐疾及针在体内的徐疾(毫针在组织内的进退操作的快慢)。古人对徐疾补泻的运用,认为必须分层,即补法时先浅后深,泻法时先深后浅。基于这种见解,就有烧山火的三进(徐进)一退(疾退),透天凉的一进(疾进)三退(徐退),阳中隐阴的二进一退,阴中隐阳的一进二退[1]。

《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此段中的“徐疾”,王冰认为:“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速疾按之,故徐而疾则实也。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故疾而徐则虚也。”从王冰的理解可以看出,“徐疾”指出针及按压针孔的动作快慢而言。王冰的这一解释对后世影响深远。按照王冰的理解,把“之”看作是针孔,这种理解方法可看做开阖补泻的雏形,后世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方法理解。

笔者认为,“徐出针而疾按之”和“疾出针而徐按之”两句中的“之”,从通篇来看,看不出哪里说明此“之”是指针孔或穴位。结合其上下文“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也。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也。言实与虚者,察血气多少也”,文中“菀陈则除之”的“之”指“菀陈”,“邪盛则虚之者”的“之”指“邪盛”,可以看出,“徐出针而疾按之也”和“疾出针而徐按之也”两句中的“之”,均应指“针”,这样的话,“徐出针而疾按之也”和“疾出针而徐按之也”均指出针按(进)针的快慢了,因此,我们认为,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对徐疾补泻的描写更接近内经原义,而《刺法灸法学》教材的描写是建立在现代补泻的要求上,即必须先得气。

3 讨论

徐疾补泻作为针刺补泻中的重要手法,要求我们都能扎实地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到临床操作中。然而对于“徐疾”之意的不同理解影响着我们治疗时所采用的手法,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对于“徐疾”之意的理解,自古百家争鸣,解释各有独到之处。如《针灸大成》[2]对此分析为“此乃持针出入之法也,故经曰刺虚实者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然此乃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一说疾出而徐按”。刘炜等[3]则认为徐疾补泻是指《灵枢·小针解》中论述的方法,《素问·针解》篇所论述的是开合补泻的范围。从时间上来看,徐疾有久和短之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灵枢·小针解》:“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4]故徐疾之本义还指留针时间长久,即留针时间长,出针后快速按压针孔为补法;留针时间短,出针后缓慢按压或者不按压针孔为泻法。另外,“疾”和“徐”还可以引申为力度,“疾”作“用力重”解,“徐”作“用力轻”解;“按”和“出”指针在体内的运行方向,“按”指“向内”,“出”指“向外”。因此,“徐出针”意即“轻提针”,“疾按之”就是“重插针”,“疾出针”意即“重提针”,“徐按之”就是“轻插针”。[5]这种解释方法其实也同于提插补泻的操作术式,但是只有提插而不涉及分层操作。本文的目的是对徐疾补泻的本源的理解作一探讨,对不同教材的解释正本清源,以利于学习。不足之处,敬请指点批评。

[1]陆瘦燕.略论针刺补泻手法[J].天津医药,1963,(10):627-631.

[2]范正忠,张华伟.徐疾提插补泻法的联系与区别[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4-5.

[3]刘炜,王朝阳,陈思思,等.内经针刺补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141-144.

[4]刘建民,王玉璧,吴松.《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新释[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2):17-18.

[5]赵喜新,冉鹏飞,吕晓蕊,等.谈徐疾补泻的操作术式[J].中国针灸,2008,28(6):423-426.

R245.3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1.061

1005-0957(2012)01-0061-02

张洁瑛(1988 - ),女,2007级硕士生

陈泽林(1966 - ),男,教授

2011-05-29

猜你喜欢
泻法灵枢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采采卷耳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