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杂粮生产现状与经营对策研究
——以豫兰杂粮有限公司为例

2012-04-13 11:24
关键词:杂粮甘肃省品种

张 碧 琳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兰州 730070)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收入的提高、膳食结构的转变及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市场对杂粮的需求越来越大,杂粮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甘肃省是杂粮的优势产区,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发展特色杂粮对甘肃省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双重战略意义。

甘肃豫兰杂粮有限公司以小杂粮为主营业务,是一家以杂粮的产、供、销为一体的杂粮综合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杂粮产业链,生产加工杂粮80多个品种,年生产交易量在3万吨左右,现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杂粮企业之一。公司成立16年来,不仅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还建立了以兰州为中心,覆盖甘、青、宁、藏、新五省(区)的整个营销网络。但公司因设备简陋,技术滞后,在营销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豫兰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大流通形势。在地方杂粮产品的单产水平低下,效率优势较弱的情况下,单靠一个地方小企业的单打独斗是很难把市场做大做强的。企业规模小、杂粮产业信息闭塞、品种更新慢、生产基地非规模化和产品附加值低等因素,这些成为限制甘肃省杂粮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 甘肃省杂粮产业的特点

我国西北素有杂粮粮仓的美誉。甘肃省自然环境尤其适宜多种杂粮作物的生产,特别是陇东、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生产的荞麦、糜谷、燕麦、大麦、蚕豆、豌豆、扁豆等杂粮优势明显。

1.1 品种多,品质好

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杂粮品种在甘肃省基本上都有种植,品种多达二十余种,且各种杂粮种植分布较广,种植面积大,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五分之一。多数杂粮品质优良,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啤酒大麦,其生产面积近7万公顷,市场销量稳定上升。

1.2 产量低,商品率差

甘肃省杂粮种植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区。这里连年的干旱少雨,导致小杂粮的产量较低,农民只能采取广种薄收的方式,产量低而不稳。小杂粮产品除个别市场热销的品种能达到较高的商品化率外,绝大部分因为销售渠道不畅,只能由农民自己消费。

1.3 优势明显,竞争力强

作为甘肃省主打的几大优质杂粮产品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裸燕麦因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早餐必备食品。啤酒大麦颗粒饱满,千粒重、发芽率、浸出率高,商品性很好,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临夏大蚕豆以瓣大、形美、味鲜、蛋白质含量丰富而远销日本和欧美各国。

1.4 经营主体多元化

我国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粮食流通市场全面放开,逐步形成了以国企为主,集体和个人为辅的多种流通体制。在杂粮产品经营上,村集体或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农产品有限公司,极大地开拓了杂粮产品的市场。一些农民经纪人通过网络打通了多条杂粮产品的销售渠道,甘肃省杂粮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经营态势,市场交易主动性不断增强。

1.5 科研投入初见成效

随着粮食市场需求的转变,甘肃省在农产品科研上积极转型,加大杂粮品种优化的投入,目前已初见成效。由甘肃省农科院育成的“陇糜”系列糜子品种、“甘啤”系列啤酒大麦品种、平凉市农科所育成的“平荞”系列甜荞品种、临夏州农科所育成的“临蚕”系列蚕豆品种等,都已经走上人们的餐桌,深受好评。这些杂粮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为甘肃省今后小杂粮生产的发展、产业化开发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强有力的市场基础。

2 甘肃省杂粮产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 产量低,品种退化现象严重

多数农民在杂粮作物生产上仍然采取传统的耕种方法,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点多面广、产量低下、品种老化等问题十分普遍。

2.2 杂粮良种应用率低

杂粮产品中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比重较低。各地初建的良种繁殖基地,还不能大面积地供应市场,导致良种应用率低下;由于经费紧缺,对具有市场价格优势的杂粮作物的品种开发未引起足够重视。

2.3 信息闭塞,经营盲目

农村与农民属于信息弱势群体,产品供给总是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农民同样也是市场定价的弱势群体,面对杂粮价格下降却无能为力。每隔数年的谷贱伤农的局面,基本无法扭转,农民沦为市场的牺牲品。归根结底,产品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还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2.4 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甘肃省杂粮经营的龙头企业在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不能形成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格局,因此形成原粮销售比例较大,深加工、精加工不足,附加值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的局面。

2.5 缺乏名、优、特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甘肃省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差,农产品经营企业品牌观念较弱,即使是传统名牌产品也存在加工能力、开发力度、宣传手段等方面不足的问题,导致品牌知名度、市场价格、市场占有率都远远落在了山西、内蒙后面,严重制约了全省小杂粮的发展后劲。

3 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营销对策

3.1 树立小杂粮营销战略思想

由于我国种植业一直抱有“小杂粮不入流”的观念,既影响小杂粮的发展规模,也造成农业经济持续落后的被动局面。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大背景,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特色杂粮发展的战略思想,重视特色杂粮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制定有利于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2 加大杂粮品种繁育改良的力度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了国家重点扶持产业。甘肃省应面向市场,结合小杂粮的地域资源优势,选育、引进一批符合加工和出口标准的优良品种,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体系,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3 树立名品经营战略

小杂粮是甘肃省传统的、有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其中陇东荞麦、武威扁豆、定西豌豆、临夏蚕豆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已有一定影响,特别是荞麦和蚕豆在日本、东南亚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品牌知名度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因此,要加强小杂粮名牌产品的保护、创新和管理,加大基地和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名牌战略,逐步在出口贸易上树立起甘肃省特色杂粮良好的形象。

3.4 加大产品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杂粮本身具有的多种保健功能越发凸显。依靠科技,甘肃省地方杂粮企业已经研发出苦荞降糖茶、降糖饼干、荞麦挂面、速食粉、杂粮八宝粥、燕麦片及苦荞保健醋等系列杂粮增值产品,市场占有率正在稳定扩大。今后要把小杂粮的初、深加工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以营养、保健、无污染为基点,立足国内消费,着眼国际市场,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杂粮健康食品,不断提高其科技附加值和转化应用率。

3.5 培育龙头企业,整合营销渠道

发展小杂粮经营战略急需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发展特色农业工程;实行订单农业,推进小杂粮种植结构;整合杂粮的生产、加工、流通渠道,组建固定的小杂粮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逐步引导小杂粮产业向优质、高效、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3.6 合理规划,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在杂粮生产区域布局上,要集中杂粮的最优势主产区,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实行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生产。建立以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为主的啤酒大麦生产基地;以临夏和定西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生产基地;以甘肃中部地区为主的优质糜谷、荞麦、燕麦、莜麦等生产基地;以徽成盆地和陇东为主的大豆及其他豆类基地,从而形成在主产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不断满足国内外贸易的需求。

4 结语

当今,全球人口已突破了70亿,我国国内每年消费的杂粮在500万吨以上,“粗杂粮”已成为健康的首选之物,粗粮细吃也已成为一种时尚。杂粮市场需求逐年增长,杂粮产业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甘肃省杂粮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前途无量,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引平.山西省小杂粮生产优势及发展思路[J].山西农业科学,2010,(2).

[2]丁进牛,景治忠,丁国荣,等.泾源县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80~81,123.

[3]李晓玲.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析[J].农村经济,2004,(12).

[4]李玉勤.中国杂粮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李文伟,张世兵.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10).

猜你喜欢
杂粮甘肃省品种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品种选育彩版
细粮VS杂粮
种什么品种好?
种什么品种好?
杂粮小镇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