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黄金权重初探

2012-04-13 11:24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性权重

肖 金 南

(湖南省娄底市涟钢培训中心,湖南 娄底 417000)

管理作为一种人类古老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内和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下作出的行为和决策活动。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体现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和融合共生,理性和非理性两者不能偏废,应当以理性为管理指明方向和目标,以非理性为管理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保证。如何把握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在促进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黄金之“度”,对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1 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

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1]人的动物性决定了人不可能摆脱动物的局限性,人的非理性只能随着社会体制和文化价值标准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但永远不可能从人的总体中清除。非理性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表现形式,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意识和认知结构中主体的非逻辑认知形式。在管理中,非理性强调对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的重视,用“社会人”替代“经济人”假设。非理性管理秉承人本管理理论,以满足人的各种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

理性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形式,是指人能够根据事物的外在尺度和自身的内在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能力。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那样,“理性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精神属性,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具有自觉性、抽象性、逻辑性和稳定性等特点”[2]。因此,理性管理是指以“工作”为中心,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前提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遵循科学的、理智的安排和决策,通过定量化、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以理性、规范、经济理性和秩序来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统。

2 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权重之演变

2.1 “经济人”的假设

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受到盲目经验式管理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突显出来,严重地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对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对物质产品的无限需求。泰勒等人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思想追求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则、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作业过程设计,严格的操作培训、管理职能的分工和科层制度等方式,使工人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相关利益者的最大利益。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标志着管理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开创了理性管理在管理中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理性的高扬导致了非理性的迷失。劳动力要素同其他的生产要素一样与工作的结合,员工被视为追逐经济利益的“具备逻辑思维”与“会说话”的机器,轻视和抹煞了人的非理性。具体说来,科学管理理论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引起了两大困境:其一是如何调和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与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之间的矛盾。科学管理应用于生产实践,通过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等方法促进了工厂管理效率的普遍提高,获得了比过去大得多的盈利,工人的工资大大增加,企业主的利润也大大增加。但是,人的“主体意识”被物质生产所淹没,人的精神生活陷入了极度贫乏的境地。其二是如何保持生产效率持续性提高的困境。由于人的主体意识被“经济人”假设观念所抹煞,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外在的动力来推动,员工逐渐发现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生活的幸福感,而是越来越陷入了生活空虚、精神失去依靠的局面。消极抵制生产甚至破坏生产的事件使企业主和管理理论家们陷入了困境,人们开始寻求更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注重程序化、规范化、精确化、效率化为主的标准化科学方法和机械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化与对立,也造成了对意志、情感、欲望、毅力等非理性因素的轻视。

2.2 “社会人”的发现

理性主义管理模式经过科学管理时代、管理理论“丛林时代”使管理的理性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理性作用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人们日益相信科学,也日益将人的非理性因素排除在管理者的活动之外。直到1924年,梅奥的霍桑实验才重新发现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具有欲望、情感、意识、意志的复杂的“社会人”。法约尔指出,行使指挥权的管理人员应该“使成员充满团结、积极、主动和忠诚的精神”[3]。霍桑实验表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工人的兴趣、适当的督导态度、和谐的环境会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非理性因素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根本性作用。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理论指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包括技术和资源这些可以“明示”的优势,而且还包括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这些“暗默”能力。管理的目标应当是科学、效率的追求和对人性的追求,两者不可偏废[4]。美国管理学者和企业界在反思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企业全面超越美国企业成为国际企业竞争对手的时候,发现日本企业之所以那么突然地引领了全球企业的最大秘诀是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斯图尔特在《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中这样说:“企业文化为标志的非理性主义管理是日本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之一,日本企业是那个时代将泰罗的科学管理和基于日本文化的非理性主义管理结合得最好的企业。”

2.3 管理模式评析

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是适应不同时代的管理要求的时代的产物。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站在传统经验管理的基础上对以往管理理论的理性思考的产物,虽然轻视甚至抹煞了非理性因素,掩盖了文化价值观念对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却高扬了理性,实现了传统经验向科学管理的伟大转变,实现了管理创新的一次质的飞跃。梅奥的霍桑实验发现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绩效提高的巨大贡献。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使非理性管理得到了复兴。如果把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置于管理实践的两极的话,那么无论选择何种管理方式都会是管理学界要进行批判、消解的管理模式。当然,对于新管理理论的建构也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叠加,而是要形成一种全新的两面性管理模式。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这对矛盾的对立面同时并存,综合运用两种管理理念,把握两者管理的度才能驾驭管理。

3 黄金权重

“理性管理——权重——非理性管理”这种模式是辩证的,是对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这对矛盾的综合运用,并不是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二元化管理,而是对它们辩证关系的把握,把它们看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强调理性管理而忽视非理性管理将会陷入理性主义;相反,强调非理性管理而忽视理性管理将会陷入无政府主义。因此,运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前提是把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看成一体之两面,关键在于把握向某一方偏离的权重。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企业管理的黄金权重那就掌握了管理的钥匙。确定黄金权重,应考虑下列因素。

(1)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偏向于理性管理。加强理性管理的权重,可以促进企业向正规化发展,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式管理企业有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制度是企业共同遵守的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型企业应更加重视理性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秩序和正常运营。

(2)企业的成熟度。企业的成熟度是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能力和稳定性。成熟度越高的企业,理性管理程度相对偏高。所以在管理中应注意提高非理性管理的权重,以便于激活员工活力,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3)企业的人员结构。人员结构包括员工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健康状况(环境不良程度)等因素。一般来说,平均年龄较高、知识水平较高和健康状况(环境不良程度)较差的企业应更加注重非理性管理;反之,应偏重于理性管理。

(4)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越严密,管理范围越小的企业更应加强非理性管理;反之,组织结构越松散,管理范围越大的企业则更应加强理性管理。

总之,管理的权重由企业的总体情况决定。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不是严格对立和矛盾的,而是此消彼长,相互促进,融合共生的。我们要充分重视理性和非理性管理的作用,以理性管理来为非理性管理指明方向和目标,以非理性管理为理性管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把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看成一个矛盾体的两面的前提下,某一权重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最佳的经营绩效,那么这个权重就是黄金权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周安华,林宗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罗珉.新现代泰罗主义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4):15.

猜你喜欢
科学管理理性权重
科学管理幼兔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权重常思“浮名轻”
科学管理创奇迹 流翔高钙显神威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