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与西方素描之间的渊源

2012-04-13 11:24
关键词:白描素描中国画

张 黎 丽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州 350008)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翻阅中国历史,从人类最早的美术遗址(洞穴壁画),到历朝历代的画家乃至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的作品,一番比对后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西洋素描在中国绘画史上早已深深扎根,我们的祖先对素描有着很深的造诣和认识。素描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如今,学习素描已经成为学子登入美术殿堂的必然要求。

1 “素描”的内涵

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是以最简单的表现形式——线条、图案、符号,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记录。原始人在动物的骨片石板陶器等物体上留下各种形象就成为今天素描的原始形式。比如中国半坡出土的蛙文彩陶双耳罐,古人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造型形象,透出强烈的原始美感。中国古代的白描也是以单色线条来描绘对象,表达动式和结构,堪称东方式素描。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便是东方素描的典范。

“素描”(sketch)——朴素的描绘,亦称单色绘画。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生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它是一切艺术创造行为的造型基础,被世人称为“造型之舟”。素描是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素描有着多姿多彩的风格样式、方法流派和理论体系。具体讲它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素描是绘画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除了色彩方面的内容外,素描包含了绘画造型艺术的一切基本法则和要素。因而对于造型基础的训练,素描可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内容。(2)素描是绘画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样式,是一个独立的画种。

2 中国美术史上的“素描”回放

中国美术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以生产工具的改变来狩猎和采集资料来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分工,人们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磨制不同造型的石器,烧制陶器并绘制各种的原始图形加以装饰。学会用一些尖锐的工具在岩面上凿刻出一些狩猎、战争、舞蹈等的图像和场面,便有了最原始的素描造型意识。到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采用阴刻和阳刻、面与线相结合的技法。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作品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式提高到到一个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注重“传神写照”善于用线条和晕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唐朝的吴道子,借鉴了西域画的明暗立体感,保持了我国传统绘画的线条为主民族特色,在人物造型上整体感强,面部圆润,所画人物“如塑”,在用笔技法上,注重线条的波折起伏、错落有致,描绘的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观其《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作品便可知晓。

墨和线的运用技巧可谓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中国画讲究画面诗、情、意的渲染。我们以山水画为例来探索中国画中的素描渊源。唐代时中国的山水画逐渐成熟,出现“青绿山水”、“水墨渲淡”等风格,体现古代画家们对用线用墨的一个标志性突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注重画面的透视和空间关系,画面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采用墨线运用法,准确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凹凸感,确定了以水墨渲淡为主的山水画。唐代,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以被确立,王维、张璪、王洽等人,都以“破墨”一体著称于世,他们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破墨法”:笔墨随意纵横,以水破墨,以墨为色,墨色有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纵观中国绘画历史,宋代的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米有仁的《潇湘奇观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轴》、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册》、清代王时敏的《答菊图》,以及近代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画中的素描影子:便是强调素描中的光影、体积、空间、虚实、轻重、质感等要素。由此可见,中国素描伴随着中国画的产生、发展而诞生、发展,中国素描有着悠久的历史。

3 中国绘画中的“素描”元素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是中国素描最具灵魂的精品,中国的山水画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山石形体质地的皴法,那是中国式的把握世间万物的造型方式。清代龚贤用“积墨”的方式画出墨色丰富层次,是墨分五色。人物画中有“十八描”是中国式的把握世间万物的造型方式。历代书法家的实践和理论更直接地向抽象造型领域进行着《点线面绘画元素分析法》式的探索。山水的课徒画稿是中国式的造型式的造型训练手段,所涉及的表现问题全是素描的问题。它绕开了那些被翻译过来的绘画术语,代之以经营位置、布局、边缘、勾勒、坡面、沟壑、石分三面、皴法、山势、墨分五色等等。纵观中国绘画史,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利用素描元素作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五墨六彩

清代画家王原祁说:“用笔用墨,相为表里。”有墨无笔,缺少筋骨;有笔无墨,缺少血肉。可见墨在中国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墨的应用是中国画的生命所在。中国画中所提到的“五墨六彩”是古人对用墨的精髓总结。所谓“五墨”是:焦、浓、重、淡、清,这是墨阶,好比音乐中的音阶。焦墨:将墨汁用墨块加研或蒸发一部分水,墨色呈现出稠浓的状态,并且具有光泽度,是墨中最浓重的墨色。浓墨:一般指原装的墨。比焦墨稍浅,既不会很干涩,也不易渗化。重墨:浓墨稍加水,落墨后随水渗化,色重流畅不干涉。淡墨:墨中加入大量水,墨色稍淡,所以,墨色容易被纸吸收不外渗,水迹渗开。清墨:清水中少调一点墨,落墨呈现较浅的灰色。所谓“六彩”是:黑、白、浓、淡、干、湿。它是画中用墨变化的六个大要素,墨阶丰富,富有色彩表现力。这里的“黑白”指墨色与纸的白色,以示阴阳明暗,表现画中亮暗关系;“浓淡”指墨色深浅,以表现远近、凹凸,虚实空间关系。通过五墨六彩与素描明暗调子的比对,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中国画中所提到的五墨六彩就是西洋光影素描中的明暗调子,他们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中国画注重墨的运用,以墨色变化表达不同的对象、空间、意境等。素描绘画中更强调对象的明暗塑造,通过线条的轻重、疏密、节奏等来表现对象,通过对不同深浅的明暗(调子)进行调整,达到自然物象规律来表现对象,以求相互统一的效果。

3.2 皴擦

皴擦法源自中国山水画法,是笔法丰富的演化形式。通过不同的皴擦法来表现不同的对象,皴擦经过重复多次使用,可以增加画面的厚重感和质感。所谓的“皴”:就是将笔杆略微倾斜,笔锋、笔肚接触纸面,得到线或面的各种笔法。皴法大致有:米点皴、斧劈皴、托笔线皴、竖画横皴、侧锋面皴、掠笔面皴、横笔点皴、散笔线皴等。一般用来表现树干、石头的阴阳凹凸、纹理,以突出物象的立体感、重量感和质感。国画中以不同的皴擦笔触效果来表现对象,讲究对象墨色和线的掌握,特别是山水画中,通过墨色的浓淡和皴擦笔触的变化来表现群峰山水的体积(阴阳面转折)、凹凸、空间、质感、意境等。素描笔法中的擦、涂、揉、抹等以笔法的变化来表现明暗关系、体积关系、空间关系、虚实关系、质感表现等,它们的绘画原理如出一辙,都是以浓淡阴阳为前提。国画的主要绘画工具是毛笔,素描的主要绘画工具是铅笔,绘画工具的不同自然笔触效果亦有所差异。素描以线条的疏密、轻重、曲直、粗细、方向等来变化笔触效果,从而创造调子的浓淡、块面、过渡等效果,国画中笔墨的浓淡、轻重等变化,特别是山水画中的阴阳转折,靠的就是皴擦的变化。

3.3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白描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白描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体现物象之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白描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善于根据客观物象的不同种类,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浓淡、干湿以及行笔的徐疾、轻重、转折、顿挫等等,不同的形态和节奏变化,去表现对象的轮廓、体积、虚实、明暗和气势等。即在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有单勾和复勾两种。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中国古代有许多白描大师,如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和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堪称用线的典范。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以“十八线描”冠名,足可见中国画用线的水平。素描造型同样注重线的运用,通过线的长短、轻重、浓淡、粗细、疏密等来体现对象的体积、空间、光影、质感等。尤其在结构素描中对线的表达特别明显。线有曲直、轻重、虚实,现在素描大师往往都是用线高手。素描不是说只有上了明暗调子的才是素描,利用线条的轻重、粗细、曲直等,不加任何明暗照样可以表现出对象的空间、体积、虚实,质感等,亦可成就一副好素描作品。所以一幅素描作品的好坏,线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固然,中国白描也就是现在素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人认识事物的角度,立足于此进而学习西方的绘画传统,融会贯通,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技巧。

3.4 晕染

晕染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托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属辅助性用笔。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质感和立体感。中国画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实三种形式。所谓工笔,是直用笔细致工整、细节表现精彩生动、层层敷色渲染,变化微妙细腻。写意是指以大气概括为主,利用精炼娴熟的笔墨描绘对象,表达作者的情感,要求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极强的整体概念,体现以少胜多之意,做到奥胸有成竹,准确到位,有意断笔不断之妙。兼工带写实指工笔、写意两种的综合。素描一般通过笔芯线条重复、疏密排列达到不同区域、位置等的深浅、浓淡、过渡效果,素描上称之为调子。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看:其实,素描中的调子“过渡”就是国画中的“晕染”。只是绘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不一而已,其绘画原理是一致的。

4 中国近代素描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日益把素描看做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而不单单是为创作其艺术形式而作的画稿。中国的近代素描,追溯与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不断频繁,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其中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大师,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徐悲鸿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深受西方艺术熏陶,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素描造诣精深,注重中西之间的融入,提出了素描造型的“新七法”论,即位置得宜、比例正确、黑白分明、动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睹,为中国近代素描民族风格的形成具有开创和先导的作用。

现在,素描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作为美术类高考的学生必考科目之一,足可见素描的重要性。现在美术院校将西方素描作为基础课来教学,素描已经做为中国画教学的重要补充,素描和我们中国画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在表达事物的形和神。中国的白描和西方的素描具有相似性。纵观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新的教学体系下素描为现在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实素描涵盖的范围很宽泛。现在我们所说的素描,单纯指的是学院教学中的素描,这只是素描的一个种类,简单称之为光影素描。”素描只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之一,它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强调的是对造型、对结构空间的理解。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在不断地进行素描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加深对物的理解。徐悲鸿有很好的素描功底,他的《愚公移山》作品有着非常正宗的中国味。《愚公移山》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加强素描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素描与艺术创作的连接与转化。学习素描是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从形似走向传神,有了这个转化提升的过程,创作出的作品就会逐渐具有了中国画的意境,也才能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好作品来。

5 结语

中国素描是特定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与西方素描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内在渊源。在艺术长河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更是一种交流和提升,在如今世界急剧开放发展的年代,我们应清醒认识本土艺术文化精髓,理性吸收西方文化,不可一味地盲目追求西方素描,才能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高师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刘绍勇.笔墨技法详解[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

[3]刘虹.素描[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伯纳德·奇特.素描[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白描素描中国画
中国画
初夏素描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武汉素描
素描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