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2012-04-13 16:38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毕业生设置

张 吉 立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张 吉 立

(大庆职业学院 人文科学系,黑龙江 大庆 163255)

结合我国旅游业向综合性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分析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中应准确市场定位、特色化办学、课程设置动态化和综合化,分析了适应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方法,并提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核心课程、动态课程分别占20 % , 15 %, 55 %, 10 %的方案,以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层次、规格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陈世伟的调查,当前我国需要旅游专业人才数量为800万左右,而实际从业人员仅为600万人,人才缺口达到了200万[1].虽然人才需求量巨大,但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酒店、旅行社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大量高职毕业生选择专升本考试,本科生选择考研,研究生选择去中专或高职院校做教师,对于无法升学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其他形式的就业方式,最后仅有 30 %的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就业[2],并且毕业生从事导游职业年限仅3 ~ 5年,进入酒店工作的毕业生第2年便有95 %的人员流失,最长工作年限不超过 4年[3],这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从业的真实现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和热爱旅游行业的毕业生,是摆在众多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当前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均,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从全国来看,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表现出5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需求增加趋势明显,特别是贵州、安徽、海南三省;其次,旅游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人才备受青睐,如内蒙古、三峡库区、苏北地区;再次,旅游规划与项目开发人才需求逐步增加,较明显的地区主要有泸州、吉林省;第四,旅游商品设计人才严重短缺,如黑龙江省和湖北省;第五,传统导游及酒店服务员需求保持稳定,如上海市和北京市.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紧缺以及需求量最大的人才种类.

2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892所高职院校开办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专业点达到了1 532个,为旅游业培养了大批人才[4]93,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行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饭店服务员以及导游职业,毕业生培养目标具有同质性并且定位偏低,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本行业产生了较大抵触情绪,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很多优秀学生不再报考本专业,严重制约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以安徽省为例,高职院校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院校和品牌性旅游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过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部分内容不能反映我国旅游发展现状,新兴旅游产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院校过分注重学生基础服务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理论知识的培养[5].从青岛来看,旅游院校输送的毕业生主要集中于旅游管理、饭店管理、饭店服务和导游,市场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尚无相关院校培养[6];从广西高职旅游教育现状来看,众多院校专业设置单调,开发不全面,符合市场需要的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旅游环境保护等顺应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的专业尚无院校开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很好地体现旅游市场需求,过分偏重操作性技能的训练,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偏离行业要求等问题较为突出[7].从宜昌市高等旅游教育现状来看,该市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仅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并且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存在严重的滞后性[8];吉林省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24所,其中高职教育本科化、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突出[9];在内蒙古 18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大多数存在专业设置雷同,高等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均不适应行业需求[4]93.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 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改革思路

3.1 准确市场定位,特色化办学

首先,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地区,根据就业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准确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在设置上,应当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旅游市场紧缺哪几类旅游人才;第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第三,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目标定位不应所有学生整齐划一,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课程设置上应遵循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开设,专业课程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化需要模块化设置,模块课程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程,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市场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其次,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出办学院校的特色.为了体现办学的特色化,可以将毕业生就业市场详细细分,寻找适合本校发展的市场,运用差异化战略占领市场并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2 市场调研常态化,课程设置动态化

旅游专业教学管理人员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市场需求调研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及市场对毕业生规格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应固定化,对于课程体系应当设立基础课程与动态性课程.基础课程是指学习本专业必须掌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动态性课程是指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的课程体系.动态性课程设置以市场需要为主,没有固定模式和内容,应当与“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结合来实施.

3.3 课程综合化设置,知识体系宽泛化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涉及行业和学科门类众多,使得本专业更像一个行业,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培养高素质的导游员为例,要使导游能够达到“上知天文地理,下晓民风民俗”的培养目标,必须开设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总课时量有限,课程设置综合化是最佳选择.

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式

本文以高职旅游管理(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方向)课程改革为例,详细说明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建设的方式.

4.1 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人才具备知识基础分析

该类人才需具备 3项基本技能:第一,熟练的景观设计和初步管理能力;第二,景区接待与导游服务能力;第三,现代营销手段的应用能力.

4.2 工作任务及所需知识基础分析

1) 景观设计和初步管理工作岗位

该项技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可以进行风景区,主题公园,城市旅游景观的设计以及开发工作,同时可以进行景区综合管理工作.培养学生这项技能需要以下专业课程基础:旅游景区设计基础,旅游资源学,规划设计制图,景区服务与管理,风景区开发与规划,景观设计,植物造景,景观生态学,计算机制图,手绘基础,景观工程学,工程施工管理,企业管理,景观养护基础.

2) 景区接待与导游服务工作岗位

该项技能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景区进行讲解,适应游客“个性化”需要.从工作内容分析认为该项技能的培养应当具备以下课程基础: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旅游地理及民俗文化,旅游服务学.

3) 现代营销手段的应用工作岗位

该项技能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为景区设计营销方案,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市场的开发等工作内容.本项技能培养的课程基础有旅游市场营销管理,电子营销,网络营销,广告传播学,营销策划与管理.

4.3 课程体系建设方式

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体系实施方式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核心课+动态性课程的设置方法,理论课程设置方式和课时分配主要按照以下形式进行:

1) 通识课程:包括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政治,体育、计算机等占总课时的20 %.

2)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导游业务,现代饭店管理,旅游法规,旅游计调实务等占总课时的15 %.

3) 模块核心课:包括景观设计、景区开发与规划、植物造景、景区服务与管理、风景区开发与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占总课时的55 %.

4) 动态性课程:主要根据每年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的课程内容,占总课时的10 %.

5 讨论

在旅游管理的“食、住、行、游、购、娱”这6大要素中,每一要素都有对应的产业,每一个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这6大要素对应的所有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应当准确把握培养目标所对应的产业或者行业需求,而不能将培养目标宽泛化,否则将会导致课程设置无所适从,进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当前从事导游职业只要取得导游资格证即可,这就导致了该职业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4]94,以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降低和可持续发展受限明显.以取得导游资格证的园林专业毕业生为例,旅游旺季可以从事导游职业,淡季时可以从事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社会适应性明显优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还需考虑职业特点进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也可以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出发点.

从培养方式上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校中过多地进行操作性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能力提高的培养.以客房实训为例,学校实训条件与酒店截然不同,学生利用上课时间练习叠被,铺床单,物品整理,客房打扫等技能是不恰当的,即使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只需将学生送至酒店实习1 ~ 2个月即可,在学校教师只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即可.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说,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操作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部分院校理解存在偏差,很多高职院校将客房整理,前厅摆台操作、导游解说等作为重点技能来培养,而这些技能是中职教学的重点内容,忽略了对高职学生旅游企业管理技能,旅游市场营销技能,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技能的培养,而具备这些技能的高职人才是当前市场最为紧缺的,同时,基础操作性工作又是大量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并且此类工作不需要进行高职3年的培养,高中生进行为期3 ~ 4个月的短期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因而会出现旅游人才需求量大但是毕业生不会从事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应当充分分析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以及应当具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上尽量避免用大量课时培养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每门课程的开设都应当有对应的技能培养目标,防止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出现较大偏差.

[1]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6):238-240.

[2]程海峰.基于旅游市场供需现状的旅游人才培养探究[J].集体经济,2009(2):133-134.

[3]毛历辛,庞力萍.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48-50.

[4]张吉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93-95.

[5]章尚正,赵乐乐.安徽省“十二五”旅游人才需求与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35-40.

[6]姜真,王颖.青岛市旅游人才需求分析与院校培养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9):81-84.

[7]黎红米.广西旅游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J].硅谷,2008(2):93-94.

[8]刘婷,刘传鸿.三峡库区旅游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水运,2007,7(6):195-196.

[9]李燕军.吉林省旅游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2):17-21.

Study on Reform of Tourism Management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Ji-li
(School of Humanities, Daqing Vocational College, Daqing, Heilongjiang 163255, China)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market demand,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be accurate in market positioning, be distinctive in school-running, be dynamic and integrated in curriculum design. It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s adapting to working process and proposes the general course, basic course, the module core curriculum, dynamic course account for 20%, 15%,55% and 10%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reform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market demand; vocational college; tourism management; curriculum reform

G718.5

A

1673-2065(2012)04-0107-03

2012-03-25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GG0261)

张吉立(1981-),男,河北衡水人,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农学硕士.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毕业生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