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书法的相似性和相融性

2012-04-13 16:38刘明龙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相融武术书法

刘明龙,付 荣

传统武术与书法的相似性和相融性

刘明龙,付 荣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武术与书法虽然相对独立但并非暌离的两个整体,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在历史渊源、道德范畴、养生之道、基本涵养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力、境、养生方面具有相融性.两者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武术;书法;相似性;相融性;传统文化

武术与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武术与书法虽然相对独立但并非暌离的两个整体,而有着溶融相通的联系.武术与书法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人生修炼行为,历史智者贤士都把习文和备武并重同修,并作为修身治国安天下的人生两大课业.武术与书法中的深刻哲理,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涵养,为各种艺术奠定基础.本文对传统武术与书法相似性、相融性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做引玉之砖,为丰富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尽棉薄之力.

1 武术与书法的相似性

1.1 武术与书法的起源

武术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可以说武术萌芽是在人类生存、生活的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 韩非子·五蠹》),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与野兽和其他部族的人斗争,以获得生存资料.这种斗争和武术的萌生有着直接的联系[1].

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书写对象而发展起来的艺术,信息交流是文化创造的前提,经验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为此古代人类在语言受时间的局限“一发即逝”,受空间的限制“异地难闻”等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时,于是文字作为语言的补充工具便应运而生了.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武术与书法都是远古人们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总结并在后来发展起来的,并从自然中观物取象,中国的汉字“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而书法则“肇于自然”.蔡邕在《篆势》中就用龟文、龙鳞、虫蛇、波涛、鹰鸟、鸿鹄等大自然的物象来比似篆书.而中国的拳术也是从自然的生命动态中取其形象,形意拳模仿物象的动作,象形拳取于各种动物的作态,如猴的窥望、蹬枝,虎的剪扑、腾挪,鹤的引颈、亮翅等都融入拳术的一招一势之中[2].这是武术与书法同源于自然的一面.

1.2 武术与书法的“道德范畴”

书法作品不仅表达了字的笔法形体,更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与风度,道德情操是第一位,有“字如其人,书德并重,立艺先立德”的重要原则.柳宗元认为:“心正,则笔正.”黄庭坚论云:“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傅山的“作字先做人”,还有古代许多书家重要言论:“品高者,一点一画有清刚雅正之气.”颜真卿书法端庄雄伟,后人公认这同颜真卿一生忠烈,刚正不阿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书之功夫,更在书外”之意.武德要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唯武之道,以德为本”“学艺先学礼,学武先学德”“武以德基,术以灵空”等无不是对武德的生动体现.在《少林武术新戒约》中强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可见对习武者的道德要求有多严谨.真正的武术家在习武过程中,精神净化、道德升华.从维熙在《海灯发师》序言中说:“海灯发师最初虽然也因恩仇缘故,登高山大峒,沿名刹古寺,寻师学艺;但到了自己收徒为师的时候,精神净化,道德升华,已远远不单是为惩罚“黄团练”的复仇者,而成为中华民族正宗武师的道德楷模.其事迹广为流传,泽被后世.

1.3 武术与书法的“形神统一”

司马迁曾说:“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中国的哲人从唯物观出发,认为形是神之舍,形是载神之车,神以形存[3].武术的“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首先就是以人体外形的手、眼、身法、步作为锻炼的基础,然后再讲究“精气神”,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动作姿势的表现反映出武术的规格意识,劲力意识,攻守意识.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反映出武术的技击意向,运动节奏,劲气势态和风骨神韵.南拳“以形为拳,以意为神”.称之为外功拳的少林拳,也讲究“内外并修”“而技乃神”.因此武术不仅要求动作姿态规格,技巧完美统一,更注重精神、意识、气息的锻炼.书法对形与神的统一更为如此,“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诸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律动感,这种点画线条不是板滞的,而是灵动的.如苏轼在其《书论》中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书法塑造的每一个生命形象(即每一个字),不仅骨坚、血脉调和、血肉丰满,而且必须是充溢着精气神.是从健全的形质而至于奕然的神采.处于首要地位的神,是一种综合视觉效果,是书法的内在美,古人或名之为“风神”,或视之为“神采”后简称为“神”.然综其大概不为以下两端:一是自然万物的神采,亦即书法家创作之时,其点画形象中融入了自然万物的生命律动.如沈尹默所说:“一是字的造型虽然是在纸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纸墨之外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二是创作主题的神采,亦即书法家涵化于书作中的心襟气象.”书法的形与神统一,从而达到神融气畅,遒丽飞动,妙在字中有骨,骨中传神,结体潇洒,神韵独绝.

1.4 武术与书法的“意”相似

书法“意”作为一原则,往往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需要通过具体的书法形式,表达一种创作主体所追求的“意境”.书法创作讲究“意在笔先”.王羲之在《书论》中说:“令意在笔前,字居心中.”孙过庭《书谱》中也说:“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在笔先,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意在笔先”实质上是一种情感“酝酿”的过程,一个整体艺术在构思中编排的过程.书法中亦有笔断“意”连之法.虽然字之点画是有间断,但笔势连续;笔画脱节,但有左右顾盼之照应.看上去仍然结构很紧凑,没有松散之嫌,这就是因为笔没有到而意到的缘故.这时武术的“意”亦如书法中的“意”.与书法的“笔断意连”相比,武术有“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的原则.这也是武术形质与神气最为奇妙的续接.譬如华拳强调:“心动形随,意发传神.”形意拳强调:“心与意合,气与力合.”长拳中的“打虎势”是一个静止动作,从“形”上来说它和后面的动作已经中断了,但是拳谱中说:“不静不见动之奇.”如果此时将眼神凝视远方,心志活动表达出伺机待动的意向,那么“打虎势”这个动作就和后面动作从“意”上连接起来了.太极拳则讲究心静用意、以意导体、意动形随、意想劲道、演练时要求一气呵成、形断而意连、势断而气连、连绵相接、气势贯通,而且始终以意念引导动作.从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武术与书法“意”的相似之处.

2 武术与书法的相融性

2.1 “力”的相融

武术与书法均强调力,武术中的拳脚无不是力量的较量,“花拳绣腿”则是对武术软棉无力的形容.书法中一点一划也无不显示出力感来.“铁划银钩,力透纸被”誉力贯注之美,而“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秒蛇”者,则贬其苍白无力.书法讲究力的贯注,全身之力抵于毫末,从而万毫齐力,入木三分.因此书法需要一定的力量,有指力、腕力、臂力乃至全身之力,而且还讲究气与力的配合.书法在使力之中还重视力的变化,在提、按、转、驶、点、横、撇、捺中有其一定的步法、身法、手法.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如能借鉴和学习一些武术的腕部练习方法和对腕部要求较高的武术内容,如螳螂拳、鹰拳、龙爪手练习指力,其器械刀、剑、枪等无疑有助于提高腕部的劲力和灵活性;又如一套完整的剑法,从头到尾酣畅淋漓、柔中代刚,亦可借鉴其身法或步法,来增进书法的“动”力,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岳飞可以说是武与书集于一身者,他的书法则渗透其武力与武魂.观其《满江红》点画如电闪雷惊、笔走龙蛇、运转自如、骨力藏于其中,浑如其枪法.康有为评其书:“岳宗武书、力斫余地.”这表明从武术中触发了书法的力度,或是直接的渗透,熔铸其间.

2.2 论“境”的相融

书艺与武术的进境有相同性,亦可互借互融,表现为:“有法—无法—无穷变化.”而贯穿全过程中的是苦学、精熟、研深覃思.正如清朱履贞在《书学界要》中说:“学书不从规矩而入,亦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即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无往不通.”若以康有为所论:“则就像学拳、学射,从身法、步法、手法、射法等入手,然后达精熟,迄神明变化的境界.”武术与书法的最高境界则都是达到“忘我”的境界.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流露,无刻意追求艺术作品的冀望,只是一种梦笔生花似的神来之笔,却意外写出了艺术很高的作品,如王羲之盛会时写的《兰亭序》,张旭醉后凡有过“醒后再书书不得”之叹等.而武术中的醉拳、太极拳亦是如此,当进入最佳状态时并不过多地考虑动作的技法,但由于其平常的艰苦训练,驾驭能力精深,使习武者在潜意识的支配下,率真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没有丝毫的做作.在此书法家可直接从武术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而更好地入“境”.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一列是张旭,颜真卿曰:“张长史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与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底昂回翔之状.”见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用笔的刚柔相济,以及点画意态和让就之趣,终于使其书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为后世所仰慕.

2.3 “养生之道”的相融

武术摄养生之精髓.太极拳在“一动无有不动、轻灵柔和、周身一象”的原则下,强调放松、气沉丹田.含胸塌腰,肩、肘、胯都要松沉,并强调拳架走低式,裆走下弧,五趾抓地,注重呼气等一系列训练措施,特别是通过其独特的丹田内转功法,使内脏得以自我按摩,从而使大脑洗心涤虑,以拳炼精,以拳引气,以气引血,气引血行,使气血下行,以达到平和阴阳,气血平衡,身心平衡.一些现代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对太极拳的医疗保健功能进行了研究,充分证明了太极拳的医疗保健和养生功能.另外,形意拳的“劈、崩、炮、钻、横”五拳以及内家拳的某些功法练习等也都是一些功效卓著的养生手段.这些我们都可在传统武术的功法练习中窥见其踪影.

书法养生颇类武术的健身功能.亦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陶冶情操达到养生的功效.著名书法家孙墨佛讨教长寿秘诀时曾说:“作书临帖,端坐凝神,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呼吸均称,双目聚精,犹如气功、太极拳之入静……屏气呼吸,出入丹田,周身血脉,新陈代谢.”以上孙墨佛所诉,表明了书法与太极拳的“调和气血”的养生功能.而书法的“陶冶情操”功能又可在周星莲的《临池管见》中证明:“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后,又觉心灵焕发.”包世臣对书法“疏通经络”的作用也有所悟,他在《执笔图》中讲道:“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习书时先要澄神静虑,然后落笔,挥毫时全身用力,徐疾有止、行而有序、动而不劳,有助疏通人体经络、运行气血、大益健康.一静一动,动静乐寿,实乃书法养生之理也.近代生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神经系统是调节、支配其它系统器官活动的枢纽.书法、静坐、太极拳正是通过入境来调身、调息、调心,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这对中枢神经活动起到了良好的训练作用.从而可以调节整个内脏功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国武术与书法艺术虽然各有相对独立的内涵、法则、规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但是通过上述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相融之处.武术与书法在深层次上有很多而且复杂的联系,亦有:“道德范畴、养生之道”的共同基本原则,又在“意、力、境、形神统一”等方面有相沟通的地方.二者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共同发展,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梅建峰.传统武术与古典书学比较研究[J].武术科学,2004,1(3):22-24.

[2]姚淦铭.中国武术与书法艺术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史,1991(5):9-12.

[3]刘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00,3(1):8-10.

The Similarity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Calligraphy

LIU Ming-long,FU R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Although Martial arts and calligraphy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hey can not be separated wholly. They base themselves on common philosophy and share similarities in history, morality, regimen, self-control, etc, and integration in powe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them has enrich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artial arts; calligraphy; similarity;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G852

A

1673-2065(2012)04-0057-03

2012-03-06

安徽省体育局重点项目(ASS2012129)

刘明龙(1988-),男,山东阳谷人,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助教,体育学硕士;

付 荣(1975-),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体育学硕士.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相融武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心相融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书法欣赏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