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为例

2012-04-13 21:02杨惠娟蒋春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少数民族

杨惠娟,蒋春燕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30)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为例

杨惠娟,蒋春燕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为了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的目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情况进行初步问卷调查,针对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以期把《纲要》课程建设为民族高校大学生喜爱的颇具特色的政治理论课,服务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长才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解决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历史。让大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提高其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养成科学的历史观,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稳定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力军、骨干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纲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形成等都有其独特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民族高校更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纲要》学习。

为切实加强《纲要》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7月,笔者对我校2009级文科班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纲要》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2009级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和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275名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75份,回收有效试卷275份,回收率100%。参与调查的275名学生中,藏族6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2.5%;蒙古族111名,占40.4%;维吾尔族88名,占32%;哈萨克族9名,占3.3%;其他民族学生5名,占1.8%。其中男生93名,占调查总人数的33.8%;女生182名,占66.2%。学生来自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西藏、云南、四川等7个省(自治区)。对于问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纲要》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生活情况调查

从经常居住环境看,参与调查的275名学生中,174名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区,占全部调查人数的63.3%,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和在汉族聚居区生活的有84人,占30.5%;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有182人,占66.2%;使用民族语言,使用双语的有61人,占22.2%,使用汉语的有32人,占11.6%;38.2%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影响最大,37.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教育影响最大;有57.1%学生认为中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使自己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30.9%的学生说不清楚有影响,12%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来自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差,这也势必影响其在高校《纲要》课程的学习。

对本民族在近现代历史中的贡献,66.9%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21.8%的学生不了解,11.3%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关心过此问题。但要其列举出近代以来对国家做出贡献的本民族历史人物,相当一部分同学留空白没填,在写出的各自民族的历史人物中频率较高的是成吉思汗、松赞干布等,也有同学写出了近代以来自己民族的优秀人物,如:十世班禅、嘎达梅林、乌兰夫、赛福鼎·艾孜孜等。在调查问卷中问及自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几乎没有同学写出来。中学阶段历史学习存在明显不足,很多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掌握得很不牢固,对近代以来本民族在反对分裂,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的优秀历史人物虽有所了解,但既不全面也不深入。

2.少数民族大学生《纲要》学习状况调查

对于《纲要》课程,51.3%的学生从不旷课;26.5%的学生偶尔旷课;5.5%的学生不想上课,经常旷课。28.4%的学生非常喜欢该课程,希望进一步了解;28%的学生不喜欢;32.7%的学生只要授课老师讲的生动就会喜欢,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无所谓能蒙混过关就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保证出勤上课,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不过如果老师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求知欲望,理论课的实效性会大大提升。

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潜在因素不容忽视。29.8%的学生认为学习困难原因是中学基础没有打好,24%的学生认为在于语言障碍,24%的学生不感兴趣。大学阶段《纲要》从编写和授课方式上,对于中学阶段基本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纲要》是以历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相关历史知识积累储备,才能对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脉络有客观分析和正确评价,进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文史知识、历史兴趣等方面薄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生认为老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有:讲授内容太多(74.5%),讲课进度太快(52%),缺少实践活动(38.5%)、老师照本宣科(32%),师生交流互动少(31.3%),课程内容太难、不易理解(29.1%)等。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73.8%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讲授、讨论与多媒体视频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纲要》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老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出现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情况下是合堂班上大课,课堂规模大,老师组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自然难度就大。因而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实施小班教学,创造条件加强师生沟通交流非常必要。

在考试方式上70.2%的学生选择开卷形式。在实践教学上,18.2%的学生支持参观革命遗址;25.8%的学生希望进行社会热点调查;7.6%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课题,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48.4%的学生认可观看影视片,写出观后感。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担心闭卷考试自己不及格拿不到课程学分,所以大都倾向开卷考试。对影视视频这种形象、直观感知历史的形式比较感兴趣。

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纲要》学习,自己最熟悉的历史事件依次是:鸦片战争、西安事变、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改革开放等。最熟悉的历史人物依次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林则徐、蒋介石、李鸿章、慈禧等。50.9%的学生认为最大收获是学到较多新的历史知识,扩展了视野,31.6%的学生学会了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能较为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历史的“三个选择”,42.2%的学生接受也认同“三个选择”的结论,40%的学生基本认可,8%的学生选择不清楚,9.1%的学生不同意。40.7%的学生认为学完该课程对以后在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有影响,也有38.8%的学生不确定是否会有影响。受制于多重因素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系统讲解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为止。从学生问卷回答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较为了解、熟悉。

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状况和动态调查中,笔者了解到除了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社会环境对其思想影响较大。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度,30.9%的学生经常关注,69.1%的学生偶尔关注。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政治意识淡漠。总之,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理论素养,提升教学艺术,利用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新形式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社会动态,有组织邀请有关专家、老师解读分析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尤其是涉及西部民族地区的重大政策方针很有必要。

在问卷中笔者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情况做了调查,在275人中选择从不和本民族以外同学交往的有37人,占13.5%,有机会一定会和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有193人,占70.2%;创造机会多交流、交往的有33人,占12%。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其他民族同学交往中是被动的,但有与其他民族同学交流的意愿。因此,民族高校要加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往沟通,以消除隔阂,加深彼此了解,增进相互信任。

二、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纲要》课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中国近现代历史所蕴涵的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和历史启示,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强化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1]。要切实提高《纲要》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来寻求解决的对策和措施,努力构建有针对性且适合民族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的建议如下:

1.整合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作用

目前民族高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关联的是:学校党委和各院党组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委、学生工作处、班主任、辅导员等。学校党委和各学院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领导核心;处于教育工作最前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学校共青团组织在团结、引导大学生成长进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作用;学生工作处在指导各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一面,但相互之间条块分割,没有形成联动合力局面,难免各行其是。民族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求各级党委给予积极支持、统筹规划和协调;辅导员、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及时了解反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政治理论课老师除了在教学环节讲授理论知识,还应在各级党、团组织、学生处负责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互协作配合的局面,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实现。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学术水平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不仅要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与学术交流的机制,建设具备扎实历史知识功底、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民族高校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而且还要建立教师社会考察机制,尤其是要组织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开阔视野,收集丰富教学素材。

3.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

《纲要》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但它高度概括总结、理论性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因此,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教材或相关学习补充资料刻不容缓。要深入挖掘、整理汇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如各民族在祖国发展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优秀儿女在祖国安定团结、建设伟大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以此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因为“只有充分挖掘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2]。

《纲要》教学要有针对性。任课老师在开课之前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课前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疑惑的历史问题等,以便备课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精选案例,有所侧重地讲授。同时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评价本民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史为鉴,思考本民族的未来发展。真正让《纲要》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

虽然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少问题,但不应全盘否定。课堂理论讲授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弱化,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和影视视频,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精心设计小题目让学生辩论、讨论,增加师生交流互动。老师最后科学地点评、总结非常关键。

4.加强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高度重视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狠抓教风、端正学风,切实形成勤学敬业、团结创新的校风。努力培育优秀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中求知成长,真正实现学校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方针,培养造就拥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

其次,利用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如演讲会、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红歌比赛、红色电影周等,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不断完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间了解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既促进了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又培养了各族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唱响了主旋律”[3]。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应主动邀请民族自治区地方党政领导对全校师生做形势讲解,经常举办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创业经验座谈会,民族地区模范集体或个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鼓舞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服务、建设边疆。

再次,建设民族特色的校园双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逐步形成老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下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局面。另外要依托乡土资源,开展民族特色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除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民族边疆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树立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三、小结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创办的社会主义新型高等学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4]。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少数民族学生对《纲要》课程的期望和要求、意见和建议,以及该课程当前和将来对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本次问卷调查还有明显的不足,调查只是初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在学习中共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但是对各个民族具体的实际情况拓展不够,针对性有待加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继续地深入关注,努力把《纲要》课程建设为民族高校大学生喜爱的颇具特色的政治理论课,服务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长才的需要。

[1]李光辉,陈天涯.以历史为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刘树宏.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层次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

[3]林晋.利用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21).

[4]任中夏.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1).

G642

A

1001-7836(2012)08-0049-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20

2012-02-22

杨惠娟(1979-),女(回族),河南许昌人,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少数民族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