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2-04-13 21:02沈晓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政治高职

沈晓红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启示

沈晓红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使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发生根本转向,更加关注普通人的优势潜能,提高主观幸福感。基于此,在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积极心理学对于高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启示,以期为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提供新的科学思路。

积极心理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堂教学改革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一)从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纠正偏差转向关注普通大众的优势、持续提高生活质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更多关注人类有偏差的方面并致力于如何纠正偏差。有人统计,1976—2000年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比例达到21∶1。它使得“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很少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的实际愿望或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自愿故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来自哈佛幸福课笔记第二讲马斯洛语)积极心理学认为需要将同等的关注放在优势和弱点上,一方面帮助那些有疾病的人,另一方面充实那些健康个体的生活[1]。积极心理学将目光转向那些成功者,研究为什么同样面对不理想的环境有的人却成功了,那些原本是普通人却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这些人对自己有信心、行动有意义感、心中有榜样、周围有社会支持。找到这些因素并学习推广它们,就能让普通大众成就非凡,持续提高幸福感。

(二)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至高财富。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在所有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2]。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名望的追求上,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积极心理学通过科学研究证明幸福和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幸福是值得去追求的,无论作为目标还是达到目标的方法。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主题包括:(1)积极的体验,如快乐,幸福感等,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2)积极的个人特质,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3)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3]。

三、积极心理学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几点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风靡世界的哈佛幸福课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在象牙塔和大众间构建桥梁,这也是积极心理学为什么在很短时间内为中国大学生所关注热衷的原因。积极心理学把严谨、实质、经验基础、学术科学与自助或新纪元运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所长,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科学。而哈佛的幸福课也正是用泰勒博士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吸引了全世界对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目光。那么能否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成果来改进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从而引起新一代90后大学生的共鸣呢?

(一)转换教学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在近年发表的多数相关论文中充斥着这样的文字。相比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而言,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基础知识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师想方设法纠正这些毛病和问题,想出了很多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但实际收效不明显,高职思想政治课堂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观。笔者在万方数据对高职院校相关论文做了粗略的统计,谈负面和谈正面的比例是16∶1。

积极心理学认为,“问积极的问题”很关键。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去研究“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的缺点和错误”收效甚微,还不如转向研究“什么让有些人成功了,即使面对的是不理想的环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问问题的角度,多问问“高职学生有什么优点与特长”、“为什么有些孩子即使高考成绩不理想最后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傲人的业绩”。只要思路转换过来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确实有很多的过人之处,如果细心呵护、精心培养,同样会造就社会有用之材。思想政治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转换思维方式,不要妄自菲薄,而要找到自身的优势,及时做好人生规划。

(二)强化生涯目标导向

与所有高校的新生一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以后都有一个对学校认同的过程。艰苦的高中学习生活使他们对未来大学生活充满了过于理想化的幻想,现实总是有或多或少的落差。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心理落差更大。而考上大学这一支撑高中学习的全部动力,也已经失去时效。这样在大一新生的课堂中出现的注意力涣散、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问题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好的学校只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努力?才能使学生接纳这个学校。目标能够增强学习动机,增加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做出为了取得成就而艰苦奋斗的承诺。而高职思想政治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重新找到新的目标,并指导学生个体,鼓励其努力与进步。新的目标的制定不仅要充分考虑到职业院校学习与就业的特殊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生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生涯目标要具有个性化特征,也要符合现实情况。在制定生涯目标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提供心理学性格与职业锚测试、学院及行业信息、先进榜样等相关的切实帮助,减少学生因为知识和信息量过少导致目标制定的盲目和困难。

(三)引导小我到大我的超越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站在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去理解个人幸福,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使学生从小我的圈子走出来,完成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我”的超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就业等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非常关心,对其他事情就态度冷漠。一味地批评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是空泛的,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

积极心理学很好地解决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小家庭与民族、国家的矛盾,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快乐加上意义[4]。自助与助人是分不开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相反地,如果我们伤害到他人,则我们意识上的倾向,我们内在的正义感,便早晚会让我们在至高财富——幸福上付出代价。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会使我们的注意力更辽阔。这样,我们就不会只是以狭隘的眼光看世界,而会比较去注意他人的需要和期望。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选取古今中外的仁人义士尤其是毛泽东等中国革命先辈们的事迹与豪迈奔放的诗词,来汲取他们伟大人生的积极力量,不仅体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幸福的人文关怀,更要鼓励学生从“小我”的快乐与忧愁中走出来,追求“大我”卓越的人生意义。

(四)构建思想政治课程的繁荣课堂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营造安全、高效的课堂氛围一直是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积极组织行为学认为,当人们置身于繁荣的学习或工作情境中,积极的结果也就会随之而来。这里的繁荣被定义为“个体在对工作中的活力和学习进行体验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5]。繁荣反映的是个体持续的发展和变化,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自身和行为也有所改善。

为构建繁荣课堂,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纠正以往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享受到学习过程或发挥出真正的潜力[6]。为实现这样的体验,教师必须首先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具体程度来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适当降低或简化教材理论部分的讲授。在课堂上,让学生既面临足够的挑战、避免乏味,又能体验到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心路体验。其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5]。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多设计课堂中学生实践与参与的环节,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挖掘学生在课堂中的微小闪光点,宽恕学生在成长中的小错误,在师生交往中培养归属感和亲密感。紧张、压抑都是快乐体验学习的敌人。师生平等、共同努力,是构建繁荣课堂不可或缺的条件。此外,积极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了科学的武器,比如关于感恩的研究证明,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感激的人确实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较高的健康水平。而感恩也是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感恩就要说出来”这种体验式活动,不仅会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升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音乐、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教学的良好效果也为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所证明。

积极心理学发展仅仅十余年,就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作为以青年为教学工作对象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世界心理科学的这个趋势,认真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科学保障。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侯玉波,王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4]马丁·塞利格曼,任俊,罗劲.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

[5]尼尔森.积极组织行为学[M].王明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6]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The Inspir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EN Xiao-hong
(Liaon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zhou 121000,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 new field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which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sychology,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improving subjective well-being.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basic concept and main conten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s inspira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rand-new scientific idea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ositive psychology;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G711

A

1001-7836(2012)08-0064-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8.026

2012-03-09

201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LSLKTSZ2011-163)

沈晓红(1971-),女,辽宁锦州人,讲师,教育硕士,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学政治高职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