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2-04-13 21:02周晓光雷家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革命传统

周晓光,雷家军

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路径探析

周晓光a,雷家军b,c

(浙江农林大学 a.科技处;b.马克思主义学院;c.法政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

进一步挖掘和创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鲜明特色,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新时期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应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着力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深化内涵、挖掘典型,拓宽领域、创新模式,凝聚力量、强化主体,环环相扣、细化过程,营造氛围、优化环境,构建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科学体系和长效机制。

革命传统;教育;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挖掘革命传统的内涵,探寻继承与弘扬革命传统的路径,引导大学生感受革命传统、重温革命历史、牢记历史责任,旨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

一、挖掘内涵是革命传统教育取得成效的内容保障

教育不能空洞无物,没有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就如“无米之炊”、“空中楼阁”,就会使革命传统教育失去内容保障。挖掘革命传统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要素,充分发挥革命典型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加强革命传统的实践教育,构成了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信念构成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要素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革命传统的灵魂。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江西革命老区时提到,“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够燎原,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2]理想信念是学生保持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源泉,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来教育广大学生,是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基调和主线,也是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意识形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有些许人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对是否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提出质疑。鉴于此,新时期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道德现象,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曲折,帮助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清哪些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理论。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校结合革命传统教育,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不断巩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革命典型构成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要素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典型人物,毛泽东、邓小平等一大批革命家,以及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实践中饱受磨难、饱尝艰辛,怀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了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要充分发挥革命人物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设者学习,学习革命前辈坚定的革命信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践行革命先辈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成为新一代的光辉典范和先进分子,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革命事迹是对革命传统的最好诠释,是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历程中,革命先辈们创造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一件件感人肺腑的革命事迹,如黄继光用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为革命事业敢于牺牲的事迹,焦裕禄、雷锋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等感人事迹。革命事迹蕴涵着一段革命历史,蕴涵着一种革命精神。新时期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应充分运用革命事迹,对于学生而言是“言之有史”、“言之有理”,不是在空洞地说教,从而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革命基地构成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遗留下来大量反映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革命旧址、遗址,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承载着反映革命历史事件、体现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在革命传统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战乱不断、烽火连天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遗址,比如延安、井冈山、瑞金、汀泗桥、长汀、刘公岛、平江、卢沟桥以及一大批革命老区。一个革命旧址、遗址,述说的是一段革命历史;一个革命旧址、遗址,反映的是一种革命精神;一个革命旧址、遗址,活化的是一批革命先烈。

革命实践基地是高校革命传统实践教育的主要阵地。由于受区域的限制,很多革命旧址、遗址,并不能在高校革命传统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有些地方建起了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革命传统教育、党员干部培训的主要职能。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虽然不是在革命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地建立的,但它们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将革命历史事件加以模拟再现,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收藏的书籍、衣物等革命文物,使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历史、感受当时的环境、感知革命精神,有着革命旧址、遗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创新模式是革命传统教育取得成效的方法保障

现今,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模式有很多,如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传红色简讯、走革命道路、赏红色歌剧、游革命遗址、读红色书籍、建红色网站等,对于广大学生认知革命传统、践行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革命传统“课程化”,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将革命传统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任课老师要积极寻找革命传统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之转化为时代性的教育资源。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结合革命传统资源的理想信念内容,通过列举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的典型事迹,使理想信念教育变得有理有据。

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功利主义色彩日益浓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存在“三不”现象——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是“混学分”而已,但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高校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如旅游管理的课程实践,可以安排学生到红色景区、革命老区担任导游,既增长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又能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

(二)革命传统“网络化”,发挥网络“主阵地”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利用网络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热情较高,相应地建立了诸如红色网站、求实潮、红岩网校、思进网等革命传统主题教育网站,但是吸引力和影响力都比较低。为提高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网站的关注度,高校应根据“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方针,凝聚思政教学、科研力量,开发、整合革命传统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的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版块,加强师生互动,把思想性、先进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融进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中。

加强网络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是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网络化”建设的必要途径。网络信息十分繁杂,高校亟须重视网上舆论的引导工作,尤其是对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如组织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参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网站BBS的讨论,发布积极健康向上的观点,弘扬正气、树立新风,辅导员要用正确、健康的思想观点予以积极引导,积极建立班级QQ群,及时掌握学生舆论动向,并做适当的引导。高校应积极寻找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如“上红色网站、读绿色书本”的倡议活动、“网络中的你我他”、“红色网站制作大赛”、“革命传统知识网络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增强革命传统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提高学生的网络文明修养。

(三)革命传统“校园化”,发挥校园“主战场”作用

与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特点相结合,增强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大一阶段,学生刚进大学校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比较迷茫,对大学生活也了解不多,是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关键阶段;大二阶段,是大学生充实自身实力、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业方面,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养成勤奋刻苦、自立自强的作风;大三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更趋成熟、职业理想进一步明确的时期,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往往对革命传统等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应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于专业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四阶段,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独立性强,跃跃欲试,心绪不定,在就业动员或离校教育过程中,需通过革命传统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与高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特色化发展。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雕塑、建筑等;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教风上;制度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种保障体系。总的来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特色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将会形成“北大人”、“浙林人”的说法;无形有形的校园文化,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高校应将革命传统融进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革命传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使校园里处处散发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等革命传统气息,使人人都能够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与感染。

三、强化主体是革命传统教育取得成效的组织保障

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主体,按职能角色来分,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学校、社会、学生,其中学校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队伍、“两课”专业教师队伍、图书馆工作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社会主要是指革命先辈、优秀校友、校外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学生主要是指以学生为基础的党团组织,包括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社团等组织[3]。齐努力、共奋进,多管齐下,三方力量共同支撑高校“三位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格局,成为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取得成效的坚实组织保障。

(一)学校是不断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的“主依托”

搭建学校党政管理队伍与学生的沟通平台。通过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书记谈心窗”、“我有问题问领导——网上问答”、“学生恳谈会”等形式,让学生直接与党政干部交流,同时让党政干部能够掌握学生的第一手需求信息,为学生解答思想、生活、学习上的困惑,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引导与现实渗透,为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充分发挥思政工作队伍育人的关键作用。“两课”教师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增大理论“灌输”的力度,做到坚持办学方向、规范教学内容、完善考核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强化“三进”工作、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一主体。辅导员,一定程度上而言,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着的“引路人”、“贴心人”、“领路人”、“铺路人”等重要角色,在革命传统教育上,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把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参与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育人潜力。专业教师所授的都是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是前人取得的成果。专业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育人的题材,从中渗透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寓育人于科研。学生一般思维较活跃、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寓育人于“身教”和“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概括要求。教师需具有精湛的业务知识,同时应具有“园丁”、“人梯”的精神,“身教”和“言教”就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得以具体表达。

(二)社会是不断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新时期高校革命传统教育体系,缺少社会教育这一课,那是不完整、不成熟的。新时期,开放办学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引领、适应社会发展是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诉求,高校自身那堵“与世隔绝”的围墙日趋矮化,与社会交流日益频繁,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敞开校门,借助社会革命传统教育的力量,是对高校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完善。

在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问题上,实施社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但主要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方法。“走出去”是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下到基层,走进企业,走进革命老区进行参观和社会调研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校外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训基地的育人作用。“请进来”是指邀请校外的革命人物、知名校友,尤其是经历过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前辈回校作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亲身讲述当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事迹。

(三)学生是不断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的“强支撑”

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一直占着很大比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团委、学生会、社团是思政工作者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左右手”,应将革命传统教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高年级传、帮、带低年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引导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活动从趣味型向知识型转变,从纯粹的娱乐型向思想型转变,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发挥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素养的自我服务作用。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锤炼,约束其日常行为,促进校园生活环境文明程度的提高,引导学生组织自觉将革命传统融于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日常生活中。

作为学生先进分子的组织——党支部,应该是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主要的学生组织。思政工作者应根据实际,给予积极的引导,通过“党员形象上墙”、“党员寝室上牌”、“党员群众是一家”等常规性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学习革命传统、践行革命精神。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应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效地融进学生从读党校、推优,到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为预备党员,以及最终转为正式党员的成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学生党员成长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史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保持学生党员的纯洁性和党组织的先进性。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18.

[2]周炳炳.星火燎原 薪火相传[J].新闻记者,2001,(4).

[3]周晓光.独立学院“三全育人”机制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Exploration of the Route of University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Time

ZHOU Xiao-guanga,LEI Jia-junb,c
(a.Department of Technology;b.School of Marxism;c.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Zhejiang A & F University,Lin'an 311300,China)

Further mining and creating an effective carrier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work,i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 the party and country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new time.In the new age,launching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ducation,university should adhere to the Marxism-Leninism,the Mao Zedong thought,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Three Represents”as the instruction,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carry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view that“schoo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educating people morally,intellectually,physically and aesthetically,with the moral education first”,firmly focus on the strategic goal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implement the“student-oriented”educational idea thoroughly,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effectiveness and appeal of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ducation,deepen the connotation,explore the typical example,widen the field,innovate the mode,gather strength and strengthen the main body,link every part together,refine the process,build the atmosphere,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system and long-term mechanism of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revolutionary tradition;education;route

G641

A

1001-7836(2012)08-0083-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34

2012-06-14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项目(SCG58)

周晓光(1983-),男,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雷家军(196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政治学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革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