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012-04-13 21:0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校园文化

范 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范 丽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211172)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隐性与显性、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主导与主体、物质与文化几对关系,从而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文化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做到拿捏有度,张弛有方,这样才能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一、在思想观念上,正确处理好“隐性”和“显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隐性”与“显性”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首先,正确处理好“隐性”和“显性”的关系,做到“隐性”与“显性”有机统一。一般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对高校来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有组织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带有强制性和灌输性。无疑,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区别而存在的,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作为对立统一的双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和有效开展离不开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柯尔伯格在谈到对课堂“灌输”的看法时曾说:“我不再坚持用否定的态度看待带灌输性质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了解到,道德教育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灌输的性质。”[1]因此,理论要掌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实行理论灌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能够迅速全面地把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传授给个体,在思想导向和政治动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以,离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会迷失或偏离正确方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生硬,感染力小,与教育对象缺乏沟通和互动,这些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3],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有利于弱化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均衡发展大有帮助,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手段。所以离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孤立僵化、单一片面、苍白无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抓好显性教育,又要注重隐性教育,坚持“隐性”与“显性”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和发挥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和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其次,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没有实践活动,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就无从实现,也就没有主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所有思想都根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的来源,也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获得思想道德的提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与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高度契合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这已成为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现更是离不开适当的实践活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利用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课外实践基地,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4]。比如: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区捡拾垃圾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利用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学习参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等等。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很复杂,涉及到学生、教师、场所、经费、时间、相互协调、考核等多个环节和因素,因此必须要有细致周密的规划和组织,否则很难全面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真正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比较少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样,我们既要通过理论灌输“强制认同”,又要通过实践体验强化教育效果。反对为了“实践”而“实践”、轻视课堂理论学习的倾向,同时也反对只要理论而忽视社会实践作用的做法,毕竟社会实践是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统筹兼顾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校内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首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来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大学校园一般都开展许多活动,涉及文艺、体育、学术、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当然开展活动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活动”,每项活动背后都隐含一定的目的。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这些活动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对校园内各项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课堂内隐性资源的利用。其一,要重视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的各门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上也提出,要把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在讲授任何学科时都不应忘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各学科教学都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其二,要重视教师自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利用。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大师就是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高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亲其师而信其道”,每个人从进大学那天起,就有人关爱他。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是储存思想火种的地方,而找到火种并且点燃,不光需要不断地训练,更需要爱。从教师来说,需要有负责的精神。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替代不了的”。所以,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通过教学活动,将道德修养、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等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总之,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积极进行课外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课内隐性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课外”与“课内”紧密结合。

三、在运行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到“主导”与“主体”教学相长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曾说:“一流大学最大的标志,我想实际是个‘人’字。”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理念即“以人为本”[5],以受教育者为本,就是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上,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也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非常不稳定,信念不是很坚定,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老子说“无执,故无失”,意即手里不拿任何东西就不担心丢掉任何东西。老子的原意是教导我们不能过于偏执,要学会“放下”。但这对于我们的思想而言却未必正确。正因为我们头脑里没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即没拿东西,所以也就很容易受到一些思想观念甚至是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即拿起任何东西。不能让大学生的头脑成为错误的思想观念的跑马场,特别是当前互联网资讯比较发达而且鱼龙混杂,大学生获得信息渠道很多,这使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

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说与教育者没有关系,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没有变。这种“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并不妨碍二者在实际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双方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共同成长,正所谓教学相长。我们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隐”是有针对性的,它特指对受教育主体的“隐”。对于教育者来说,“隐”不是目标,我们不是为了“隐”而“隐”,而是为了“隐”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目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教育载体上的“隐”,特别是对教育主体而言,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因此要求教育主体要通过事先的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合理规划,预先筹备,认真组织,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教育者不单单是指老师,还包括高校所有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等,要树立全员育德的理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四、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正确处理好“物质”与“文化”的关系,做到“物质”与“文化”协调发展

首先,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开发利用校园物质环境中蕴涵的资源。校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设施分布、校园绿化等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尔告诉我们:“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及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一位教师的房间可以告诉我们他的性格以及他正在干什么”。这说明校园的物态环境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乃至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些物质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它不会自发地起作用,这就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和有意识地去发掘,通过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让它能活起来,让它发挥其隐性思想教育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可见,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但我们知道,一所大学校园再怎么美丽优雅,那只是“大楼”阶段,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建设。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我们知道,楼宇越高并不代表学问的高深和科技的进步,更不代表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思想品德的高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历史和现实一再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经济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

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即由“文”而“化”,通过“文”使人发生变化。所以文化是种力量,更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如果说经济的力量在于创造一个利益世界,那么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创造一个意义世界。经济和文化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二者必须协调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和个人健康地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能滋润心田,涵养德性,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大学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应该成为精神贵族的家园。说到底我们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让我们具有一种精神?是为了使我们更善良、坚韧、奋发,还是投机取巧、工于心计?还是许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得好:“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但现代社会的忙碌与喧嚣、物欲与功利,不知几时已浸入了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更是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融的地方。为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蔽性、渗透性、陶冶性的隐性思想教育功能,高校要主动占领校园各块文化阵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避免校园文化低俗化、过度娱乐化倾向,摆脱功利主义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的走向。总之,应把隐性教育与培育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陈志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张铤.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3]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5]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Several Relations University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Well Handle

FAN Li
(Nanguang Colleg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Nanjing 211172,China)

University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emphasized.In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several relations should be well handled,such as implicitness and explicitness,theory and practice,class and out-class,leading role and main body,material and culture,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ion;culture

G641

A

1001-7836(2012)08-0090-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36

2012-02-20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改项目《南广学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阶段性成果(JJJG201134)

范丽(1970-),女,江苏连云港人,思政部讲师,哲学硕士,从事科技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校园文化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