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述评及展望

2012-04-13 21:02朱佳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成人婴儿个体

朱佳颖

依恋理论述评及展望

朱佳颖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依恋不仅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开端,也是个体毕生社会化的基础。基于此,在回顾各学派视角下的依恋理论,指出毕生发展是依恋理论研究值得重视的取向的基础上,简析依恋的毕生发展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依恋;毕生发展;系统观;生态观

引言

依恋是儿童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不仅如此,它贯穿于个体的生命全程。依恋具有重要的个体发展意义,一方面,个体具有亲密关系的需要,这一需要具有生物进化的根源,可以让人获得安全感等以促进生存;另一方面,依恋是个体探索外部环境的安全基地,使个体得以完成社会性发展。在生命全程中,依恋都是社会化的基础。依恋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从亲子间的感情关系,发展到对同伴、恋人、集体的情感关系。

一、依恋的基本内涵

依恋是指将个体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情感关系[1]152。它形成于儿童早期,始于儿童与其主要照顾者间的紧密联结,儿童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分离焦虑和怯生现象的出现。由于依恋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和组成部分,因而极大部分的依恋研究都聚焦于儿童早期。这一研究倾向造成了对依恋的狭义理解,即认为依恋是儿童特有的,依恋理论最初涉及到的毕生发展成分被忽视。

近来,随着依恋研究的不断拓展,青少年期依恋、成年期依恋才逐渐受到重视。依恋研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儿童依恋的模式和质量是否会对成年以后的人格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然而对于成人依恋的研究重点和操作定义存在两种分歧[2]7:发展临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关于童年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因而前者主要从心理动力学和家庭系统的角度,关注成人养育行为对子女依恋模式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而后者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社会认知、情感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适应等方面的作用。但是成年期依恋与儿童依恋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是被Hazan和Shaver等众多研究者承认和证实的[3]511-524。

依恋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依恋行为是社会性行为,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行为,不同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诱发因素、终止因素和组织方式上,依恋行为一般是指个体在遭遇到应激情境时由主体调动,以解决心理或生理上的压迫感为目的的一种行为,具体表现为个体寻求依恋对象的帮助与支持的行为和认知努力[2]5。Welss(1991)就曾指出成人依恋与其他社会关系不同的三个特征为寻求亲近、安全基地效应和抗拒分离。

二、不同学派视角下的依恋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可以认为,依恋理论起源于精神分析。Freud(1957)在1914年发表的《自恋导论》中第一次用动物学中的伪足来类比依恋[4]。依恋被设想为儿童力比多投射的结果,力比多指向社会世界,关注于能给予快感的客体(如母亲的乳房),因此成为儿童与该社会客体保持亲近的联结。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婴儿期,并且是性欲的,母亲在个体依恋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母亲对婴儿需要的满足形成健全的母婴依恋关系。正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源于一个基础,即因喂养(或满足其它需求)而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纽带,依恋也源于这个基础。

早期经验是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重要的出发点,但是理论同时也指出,存在对于照顾者以外的其他人(如父亲、同龄人、老师、恋人、配偶、后代)的依恋,只是这些依恋关系是对照顾者原始依恋的复杂外延,两者在很多方面很相似。

(二)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从进化的观点来解释依恋,认为依恋是人的本能反应,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保护幼小后代免受威胁以促进生存,并成为个体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把依恋看成是母婴双方协调发展起来的过程,这是依恋双方交互影响思想的起源。

(三)学习的依恋理论

学习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的形成机制是基本需要被满足而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5]9。如母亲总是满足婴儿的食物需要,减小了饿这个初级生理驱力,于是母亲获得了二级强化的性质,成了满足婴儿需要的客体,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早期学习的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一样,强调喂食和早期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后来受哈洛恒河猴实验的影响,该理论已不再专门强调喂食的重要性,而认为照顾者与婴儿接触时所提供的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都是婴儿依恋形成中最重要、最可信赖的刺激。

学习的依恋理论强调母婴依恋的首要地位,认为这种社会联结会在婴儿以后对同龄人以及非家庭成员的依恋发展过程中起作用。无论小孩、青少年,还是老人对关注的不断需求部分地都可被认为是早期指向母亲的依恋行为技能的普遍化。

(四)认知的依恋理论

认知的依恋理论不重视需要满足,也不重视学习强化,而是强调认知能力对依恋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依恋必须建立在两种认知能力上:一是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二是具备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如认知心理学家Kagan用“图式”来解释依恋的形成机制,认为婴儿在交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人和物体的图式[5]10。当与图式相似的刺激物出现,婴儿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当与原先图式略有不同的刺激物出现,会引起婴儿的兴奋、好奇和探索行为;当刺激物与原先图式差别过大时,则引起婴儿的害怕。婴儿在6—9个月时已形成对照顾者的专门图式,因此产生了特定的依恋。认知的依恋理论忽视生物成熟和情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

(五)Bowlby的依恋理论框架:各学派观点的融合

上述各学派对于依恋形成的根源、依恋的实质以及依恋作用的心理机制作了不同阐释,但是,前三个理论都带有强烈的生物决定论倾向,过分注重依恋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基础和进化根源,认知理论又完全忽视了生物基础和情感因素,因此这些理论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并且这些依恋理论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John Bowlby在《依恋与丧失卷Ⅰ:依恋》中,通过整合生态学、精神分析理论、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等的概念,初步创建了依恋理论的基本框架,使得依恋的研究发生了转折,依恋进入发展心理学最核心的概念。

Bowlby理论框架中提出的依恋发展的阶段模式可体现对各学派观念的融合:前依恋阶段(从出生到6周),婴儿生下来就有一种有助于依恋发展的内在行为,如:哭笑等情绪反应能吸引母亲注意而待在他们身旁。依恋开始形成阶段(6周至6—8个月),婴儿开始能对熟人和陌生人分别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父母做出依偎亲近的反应,对陌生人显示警觉的神情,但母亲离开时不会抗议,表明依恋尚未形成。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并表现出分离焦虑。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至2岁及以后),语言和表征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他们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并能预测母亲会回来,因此抗议减少,婴儿开始使用谈判策略,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允许母亲离开。

前依恋阶段体现了依恋建立的生物基础,刚出生婴儿哭等先天行为为其与照顾者建立依恋关系创造了条件,保证婴儿能时刻与照顾者不离不弃。但是,儿童要有差别地与特定个体建立和发展起依恋关系,则离不开认知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能力用以发展目标矫正行为与内部工作模式等。

Bowlby的依恋理论解释了儿童对母亲依恋的机制,论述了最初几年母婴依恋关系的发展,这一理论框架之后被Ainsworth用陌生情境技术验证并拓展。虽然Bowlby的理论框架着重阐述了母婴依恋,但它也与精神分析和学习的理论一样,认为不仅婴幼儿具备依恋,依恋也伴随整个童年期,直至成人。Bowlby的依恋理论比后两者更进一步的是,它对于依恋的毕生发展不是泛泛而谈,其“内部工作模式”为依恋毕生发展连续性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三、依恋理论新发展:从儿童依恋到成人依恋的毕生发展取向

Bowlby的依恋理论曾指出,尽管依恋行为在童年早期特别显著,但是在人类“从摇篮直到坟墓”的一生体验中都存在依恋[6]3。只是由于依恋在儿童早期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大部分早期依恋研究都聚焦儿童,造成对依恋理论的狭义理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儿童依恋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研究技术的发展,依恋的毕生发展取向才逐渐受到重视。Hazan和Shaver(1987)对恋人依恋的研究是这一转变的标志[3]511-524。从此,依恋研究对象开始扩展到青少年、成人,也开始探讨依恋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工作模式:解释依恋毕生发展的基础

儿童依恋研究发展到依恋毕生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是Bowlby依恋理论中的“内部工作模式”。研究者认为,依恋之所以贯穿生命全程且相对稳定,是因为早期依恋所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是贯穿生命全程且相对稳定的。

“内部工作模式”是婴儿在早期亲子互动中建构的关于自己、照顾者及双方互动的心理模型或者表征,这种内化的表征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同伴关系)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产生长期的影响,这个模式的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帮助儿童对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指导个体行为。如通过依恋,儿童建立了亲子关系的内部表征,这一表征使婴儿认识到母亲是最可信赖的,母亲在与不在都是安全的,这一观念经过概括化,健康的依恋就使儿童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爱和安全感,从而成为个性的重要成分,它作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指导成长中的儿童直至成人建立各种亲密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在人们遇到应激事件时,“内部工作模式”被激活,童年的依恋模式就被带入成年生活,以不同的依恋行为表现出来,影响后期人际关系的质量。

(二)依恋理论在毕生发展视角下遇到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依恋的毕生发展(包括Hazan和Shaver恋人依恋研究)大多从“内部工作模式”出发来解释,就必然将依恋的毕生研究过于局限于儿童发展模型。也就是说,成人期对依恋形成的控制,老年期对依恋的让渡,以及成人对分离与丧失的反应,这些过程往往被概括为对儿童期依恋模式的矫正。然而事实上,影响成人依恋的环境与儿童早期依恋成型时的环境并不一样。因此,依恋的毕生发展仅仅从“内部工作模式”加以解释是不够的。目前的依恋理论在解释依恋的毕生发展时存在以下难题。

1.个体依恋的多层次性

儿童依恋主要围绕母婴依恋或者亲子依恋展开,比较单一,而当视角延伸到毕生发展的广度时,依恋对象更为复杂。杨洁(2005)[6]的研究显示了主要依恋对象在整个成年阶段的变化。随着个体步入成年期,恋人或配偶逐渐取代父母成为其主要依恋对象(尽管如此,始终有20%左右的成人把父母、特别是母亲作为其主要依恋对象),很多女性会把孩子作为主要依恋对象,产生反向依恋。

因此,在个体的生命全程中,依恋对象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依恋序列,依恋对象在这个序列中的地位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有些对象退出,有些对象加入。目前的依恋理论不足以解释这种依恋序列何时变化、如何变化,也无法解释不同依恋层次之间的关系。

2.依恋的代际传递

20世纪70代就开始了关于依恋代际传递的研究,但1995年Van Ijzendoorn才为之下了定义,“根据特殊照顾者(常常是父母)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顾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7]267-275,也就是说父母的依恋模式对子代的依恋模式有一定的预测性。

“内部工作模式”曾被用来解释代际传递,即婴儿的内化表征同时包括了父母和自己的行为模式,因此受相对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式的影响,孩子在为人父母时存在着扮演父母角色并重复自己儿童时经历的趋势,这使依恋的代际传递成为可能。同时经典依恋理论模型认为父母的反应性是代际传递的内在机制:照料者(通常是母亲)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影响他们对孩子反应的敏感性,进而影响婴儿的依恋安全性,然而用敏感性解释依恋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效果并不一致[8]267-275。

于是有研究者尝试用Meins等人的“将心比心”概念解释依恋传递的代际模式,“将心比心”是指“父母把孩子看做有独立心理的个体的倾向,表现为使用心理特征的语言来描述孩子的倾向”,她是母亲对婴儿心理的一种表征,可以认为是敏感性的更为深层的心理机制,Meins认为“将心比心”是敏感性的前提,并且能够预测是否安全依恋[7]267-275。然而“将心比心”是不是相对稳定仍值得探讨,一方面,“内部工作模型”通过决定母亲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决定母亲的“将心比心”,由“内部工作模型”的相对稳定推导了“将心比心”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儿童语言、表征能力发展与母亲“将心比心”的相互促进,似乎又导致了母亲“将心比心”的不稳定;此外,“将心比心”研究都假设母亲如果是安全依恋模式,则他们“将心比心”的水平必然要高,但这一假设尚无有力的证据[7]267-275。可见,“将心比心”的解释还是基于Bowlby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式”,并存在一些未被解决好的问题。

依恋的代际传递是存在的,但传递是非线性的,现有的理论仍然无法清楚解释其内在机制。且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依恋发展的连续性上,强调依恋的相对稳定性,承认依恋在各个阶段的共同性,而不关注每个阶段的差异性,这同样是值得研究的地方。

3.社会背景、重大生活事件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依据毕生发展研究取向的观点,依恋发展应该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偶然事件三个亚系统共同相互作用的产物。尤其在成人依恋发展中,后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别导致依恋发展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如战争背景、老年丧子、父母空巢期等事件必然对个体的依恋关系产生影响,然而目前的依恋理论显然无法灵活地对这些社会背景或偶然事件作出相应解释。因此,在依恋的毕生发展研究中,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

四、依恋理论研究新途径:系统观点和生态观点

依恋理论虽然从提出之初就被认为是一个毕生发展的理论,然而其理论发展轨迹,却并不是真正从毕生发展的视角来探讨的,即使依恋的毕生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也可从上述分析看到,目前的依恋理论无法更好地解释依恋的毕生发展,传统的研究途径也限制了从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偶然事件三个亚系统共同研究依恋的可能。所幸,发展的系统观点和生态观点可以满足毕生发展取向的要求。

系统观把发展看做是动力系统相互调节的结果,强调生活环境多水平系统对发展的影响、系统水平的循环因果性,以及系统的动态特征[8],有助于考察环境对依恋发展的复杂影响。如家庭依恋的交互分析就是用系统发展的思想研究依恋毕生发展的应用之一。首先家庭系统存在相互依赖的成分和层级结构,依恋双方应被看做一个小系统,这一小系统属于家庭这个上级系统,家庭又属于社区等更大的上级系统。家庭系统内部具有动力性的交互影响,依恋被视为母婴(或其他配对)互动的结构特征,而各依恋配对(如母婴、配偶)又互相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家庭系统内的各种依恋关系得到互补(如老年人丧子,则与孙子的依恋增强)。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家庭依恋系统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塑造和选择其外在环境。家庭系统通过自适应稳定性来维持家庭内依恋关系结构,也通过自适应组织应对生活偶然事件的挑战,在系统重组中达到新的依恋关系的平衡。

生态观则特别强调:亲子存在于家庭系统中,而家庭系统又存在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人—情境不可分、影响因素的非单一性及其交互作用,因此如果想对依恋作出完全而准确的理解,不应该只考虑依恋各影响因素的单独作用,而应将依恋关系置于一个生态环境中,综合考虑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这与依恋毕生研究取向相适应。如Belsky[9]考察诸多因素在塑造亲子关系中的综合作用后提出了抚养因素的一般模型,虽然这一模型仅局限于亲子关系,但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总结

本文回顾了各学派视角下的依恋理论,及经典的Bowlby依恋理论框架,并指出要重视依恋理论新的研究取向,即毕生发展研究取向。从总体上看,毕生发展是依恋理论研究值得重视的视角,也是依恋理论发展的趋势。陌生情境法、成人期的AAI等技术,使依恋理论研究从狭义的儿童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从外部行为观察深入到内省自陈的方式,然而,要真正从毕生发展的取向来研究依恋,必然要与发展的系统观、生态观、动态观紧密结合起来,目前的依恋理论研究很少这么做。

[1]Schaffer H.R.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概念[M].胡清芬,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淑梅.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问题的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Hazan C.,Shaver P.Conceptualizing Romantic Love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3):511 -524.

[4]Hartup W.W.,Lempers J.Life - 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pers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London:Academic Press,1973:235.

[5]李凤莲.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杨洁.成人依恋及其对抑郁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7.

[7]陈琳,桑标.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67 -275.

[8]邓赐平,刘金花.系统发展观:儿童社会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倾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64 -70.

[9]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1):172 -173.

Attachment Theory:Review and Prospect

ZHU Jia-yi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The attachment is not only the beginning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basis of individual's life-span social life.This paper reviews the attachment theory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and shows it's worth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attachment theory from the view of life-span development.Furthermore,this paper points out what should be worked out when researching the attachment in the view of life-span development.

attachment;life-span development;systematic perspective;ecological perspective

B844.1

A

1001-7836(2012)08-0098-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39

2012-03-01

朱佳颖(1986-),女,上海人,硕士,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成人婴儿个体
婴儿为何睡得多
成人不自在
婴儿房
Un rite de passage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