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士邵齐焘生年籍贯之考辨

2012-04-13 21:02邬晓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虞山乾隆

杨 琳,邬晓东

清代名士邵齐焘生年籍贯之考辨

杨 琳1,邬晓东2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科研处,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5)

关于清代乾隆时期名士邵齐焘的一生行藏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其生年、籍贯考证多有疏漏不足之处。鉴于此,以邵齐焘家乘、所著诗文及其友人所著诗文为载体,通过甄别、考订、剪裁、排比相关史料,对邵齐焘生年月日、籍贯进行考辨,以补文献考据缺憾。

邵齐焘;生年;籍贯

邵齐焘,载于《清史列传》[1]卷七十二《文苑三》:“邵齐焘,字叔宀(miǎn),江苏昭文人。幼异敏,甫受书即能晓大义。乾隆七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居馆十年,编修书局者再。九年、十七年,两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尝献《东巡颂》,时称班、扬之亚,群公争欲致门下。齐焘落落寡合,年三十六即罢归,自颜其室曰‘道山禄隐’……齐焘意度夷旷,章草入晋人室。善为骈体文,意欲矫陈维松、吴绮、章藻功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气格排奡、色泽斑驳为宗。秀水郑虎文①云:‘今古骈散殊体、诡制道通为一,本朝惟齐焘一人而已。’……与王太岳书,自言‘根柢疏薄,智力凡弱,词不副意,意不逮见’。其虚心如此。主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皆从受学。卒年五十二。有《玉芝堂诗文集》九卷。同时为骈体文者,有武进刘星炜,钱塘袁枚、吴锡麒,阳湖洪亮吉、孙星衍,曲阜孔广森,南城曾燠。其后,全椒吴鼒合选为‘八家四六’云。”

从上述记载可知,作为乾隆时期的名士,邵齐焘早岁读书应举,壮龄宦游京师,暮年掌教书院,符合当时成功士人的标准人生格局。邵氏十载回翔木天,所交接唱酬者,前辈如沈德潜、刘纶、袁枚,同辈如王太岳、郑虎文等,皆当代名公巨卿。然其所述过于笼统,对邵齐焘的生卒年、籍贯、别号等皆无可征之文献。因此,特据笔者所搜集之文献资料,加以考辨。

考其先世,按邵齐焘《玉芝堂文集》[2]卷二《伯兄诗文序略》:“先世在唐贞元中,居杭州之北市者曰喜,无子。弟,礼部侍郎说,有子二。长,好义,官博士,子孙居共城,河南邵氏,其后也。次,好礼,为喜后。好礼生禄,禄生德元,咸通中,迁于睦州。德元生康,康生靖,靖生清,清生显,显迁于歙,居贵溪。显生约,约生世,世生颜,颜生清溪公万成。万成,字子实,始迁于休宁。所居有水,曰黎川,其村曰黎阳邨。万成生瑞真,瑞真生邦正。邦正生太明,太明生兴仁,兴仁生文贵。文贵生泾,泾生绩,绩生俊,俊生亭,亭生淳,淳生社付。社付生得名,得名生铁关,铁关生景富。景富生玘,玘生椿,椿生万镒。万镒生存养公讳继善,自存养公以上皆居黎阳,存养公生若水公讳嘉祚,始迁于常熟。自喜至德元,凡四世而迁于睦。自德元至显,凡五世而迁于歙。自显至清溪公,凡五世而迁于休宁。自清溪公至若水公,凡二十世而迁于常熟。雍正中,析常熟为昭文,今为昭文县人也。”又,郑虎文《吞松阁集》[3]卷三十四《翰林院编修叔宀邵君墓志铭》云:“君姓邵氏,名齐焘,字荀慈,叔宀其号也。先世在唐贞观间,居杭之北市,曰道宗。无子,以弟吏部侍郎说子好礼为后。凡十有三传,由杭而睦而歙至饶州。都帅颜子万成,乃卜居休宁之黎阳。又二十传至乡饮宾若水,始迁常熟。”

据此,邵齐焘为唐贞元间吏部侍郎邵说次子邵好礼之后,其先世居杭州之北市。邵说其人,据《旧唐书》[4]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邵说,相州安阳人。举进士为史思明判官,历事思明朝义,常掌兵事。朝义之败,说降于军前,郭子仪爱其才,留于幕下。累授长安令、秘书少监,迁吏部侍郎、太子詹事,以才干称。”

考齐焘之父邵韡,据《虞山邵氏宗谱》[5]:“原名士棣,字鄂庭,号味间。候选主事,敕封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诰封奉直大夫、刑部广东司主事加一级,诰赠奉政大夫、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加一级,晋赠朝议大夫、浙江杭州府知府。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九月初五日亥时,卒乾隆二十五年(1760)六月初八日巳时,寿七十一……子五,齐烈、齐焘、齐熊、齐然、齐鳌。女三,长适湖南湘乡县丞吴元文,次适安徽桐城县县丞翁悦祖,三适乾隆庚子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礼部主客司主事吴蔚光,俱时出。

考其生辰,邵齐焘生于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十二月十六日,其公历为1718年1月17日。按《虞山邵氏宗谱》:“邵齐焘,邵韡二子,字荀慈,号叔宀,昭学附生,乾隆戊午(1738)举人,乾隆壬戌(174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史馆纂修,续文献通考馆纂修。武英殿纂修官,甲子(1744)、壬申(1752)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加一级。敕授儒林郎。著有《玉芝堂诗文集》行世。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二月十六日,卒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二十五日,年五十二。配席氏附贡生镐女,敕封安人,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五月二十六日,卒乾隆十五年(1750)十二月十四日。继配太仓王氏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东巡抚暮女,敕封安人,生雍正十年(1732)八月十五日丑时,卒道光元年(1821)九月二十六日亥时,寿九十岁。合葬北麓丰三场四十五都四上图左字号、破山寺东首庚甲兼申寅向主穴。子二,培德、圣籍,席出。女一,适候选州吏目赵贵鲲,席出。”

考其出生之地,郑虎文《吞松阁集》卷三十四《翰林院编修叔宀邵君墓志铭》曰:“常熟后分县为昭文,遂着籍为昭文人”。实则清雍正四年丙午(1726),常熟析为常熟、昭文,邵齐焘遂为昭文人。按《重修常昭合志》[6]卷一《疆域志》:“雍正,析常熟之东境置昭文县(取子游文学乡里为名)。雍正二年,两江总督查弼纳等疏请分苏松常三府之大县,事下九卿会议,议应如所请。议云:……今该督抚请将苏州府属长洲、吴江、常熟、昆山、嘉定五县,太仓一州,松江府属之华亭、娄县、青浦、上海四县,常州府属之武进、无锡、宜兴三县,凡十三州县,各分为二……四年,遂定常熟知县为繁疲难题缺,昭文知县为繁难选缺。”

又,《大清一统志》[7]卷五十七:“昭文县,在府北九十里。东西距八十一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太仓州界八十里;西至常熟县界一里;南至新阳县界四十里;北至常熟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太仓州界四十五里;西南至常熟县一里;东北至海口通州界六十五里;西北至常熟县界一里。本常熟县地,本朝雍正二年间,析置昭文县。”

邵齐焘《玉芝堂文集》卷四《题许镕亭新安江中唱和诗卷后》有云:“余生长虞山,家世黟歙。”而《玉芝堂诗集》[8]卷五《蒋秋泾先生②诔》叙及:“余家吾邑西北虞山,多秀石幽涧竹木之胜。”

常熟,按《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常熟,晋分吴县,置海虞县。梁改常熟县。今昆山县东一百三十里,常熟故城是也。隋旧治南沙城。武德七年(623),移于今所治城。”《元和郡县志》[9]卷二十六:“常州,《禹贡》‘扬州之地’。春秋时属呉延陵季子之采邑,汉改曰‘毗陵’。晋,东海王越谪于毗陵,元帝以避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后割常熟县入苏州,移常州理于晋陵县。隋乱,陷于寇境。武德七年平,仍旧置常州。”

虞山,《明一统志》[10]卷八:“虞山,在常熟县治西北,为县之镇,一名海隅山。《越绝书》‘巫咸所居’。又传虞仲隐于此,因名。”《大清一统志》卷五十四:“虞山,在常熟县西。《越绝书》‘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去吴县百五里,萧德言《括地志》作‘海禺山’。《吴地志》‘常熟县北二里,有海虞山,仲雍周章并塟山东岭上。’山有二洞穴,穴侧有石坛,周六十丈。山东二里,有石室,太公吕望避纣之处。《寰宇记》:‘虞山在县西六里’。山东西十八里,有数十石室。……范成大《琴川志》‘虞山在县西北一里,髙百六十丈,周四十六里有奇。”《吴郡志》卷十五:“虞山,在常熟县。海虞县西六里,有虞山,上有仲雍冢。海虞,即常熟也。”

据以上文献考辨,邵齐焘籍贯实为常熟虞山,只是因清雍正四年财赋征收之便宜,分大县常熟为昭文、常熟,故《清史列传》记载邵齐焘为昭文人。

考其乳名开生。据秀水郑虎文①《吞松阁集》卷三十四《翰林院编修叔宀邵君墓志铭》云:“生之夕,君考梦明祭酒冯公梦祯以名刺来谒,问若愿借居三十六年云。寤而君生。因名君小名曰‘开生’。”

总之,笔者认为,虞山邵齐焘于乾隆时期名重于世,不能完全看做是简单科举之下的偶然,而应该看做是邵齐焘生长在常熟这样一个“东南无匹筹”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所交里友多为高官名士(如沈德潜、刘纶、袁枚等),通过对邵齐焘生卒年、籍贯的考辨,可进一步了解士人成长的地域文化背景。

注释:

①郑虎文,字炳也,号诚斋,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正月二十七日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八月十一日卒。乾隆元年举人,七年成进士。由翰林院编修,仕至广东学政。著有《吞松阁集》。事具《吞松阁集》卷首王太岳《皇清诰授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加二级郑君墓志铭》。

②蒋德,字敬持,号秋泾,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雍正十三年举人,主山西平阳书院、常熟虞山书院。著有《秋泾诗汇》。事具朱筠《笥河文集》卷十五。

[1]清史列传[M].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邵齐焘撰.玉芝堂文集[M].光绪五年湘南节署刻本.

[3]郑虎文撰.吞松阁集[M].嘉庆十四年冯敏昌等刻本.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虞山邵氏宗谱[M].邵松年修.清光绪十年(1884)颐学堂活字本.

[6]光绪《常昭合志稿》[M].郑钟祥,等,修.庞鸿文,等,纂.光绪三十年木活字本.

[7]乾隆《大清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影印.

[8][清]邵齐焘撰.玉芝堂诗集[M].光绪五年湘南节署刻本.

[9][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M].天顺五年刻本.

K256

A

1001-7836(2012)08-0120-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46

2012-04-27

杨琳(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邬晓东(1976-),男,辽宁海城人,讲师,从事古籍整理研究。

猜你喜欢
虞山乾隆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虞山城门
乾隆时期的清朝
烟花三月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