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研究

2012-04-14 06:57陈云川袁春平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资本化资源高职

陈云川 袁春平 李 进 熊 红 张 华 孙 英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研究

陈云川 袁春平 李 进 熊 红 张 华 孙 英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课程资源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资源,一直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欠佳、开发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国有办学体制下,如何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文章在阐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和现状及其资本化的意义基础上,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资产计量理论等理论框架,提出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的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和现状

课程资源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1]从广义而言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从狭义而言是指形成课程的各种直接因素,如教材、教学设施等。从功能特点而言,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适应、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2]

就目前情况看,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到位、课程资源数量匮缺、质量欠佳、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于教师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忽略了对教师个体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二是缺乏对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少课程资源的开发多是与课题挂钩、与教师职称挂钩,一旦目标达成则后续动力不足,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对既有课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些课程资源的前期开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但是后期的利用范围小、层次低,难以共享;四是课程资源整合度不高,其分布构成比较分散,不能够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课程资源;五是经费不足,导致课程资源开发缺乏物质保障,由于智力成果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热情。

因此,必须积极寻求破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数量不足、质量欠佳、难以共享的瓶颈,实现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优化配置,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拟从课程资源资本化的角度对此展开思考和探讨。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的意义

课程资源资本化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资源开发运作模式,是针对在国有办学体制背景下存在的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动力机制缺失、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等系列问题的一种新的路径尝试,其目的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改善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有助于深化对课程资源作为核心竞争资源的认识,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特征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育的核心资源,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是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的前提。同时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是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式。课程资源资本化的提出,是在一个新的层面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课程资源可以由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增值,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增值的过程,是由于课程资源所具有的内在的价值特征所决定的,资本化的过程就是其价值实现的过程。

2.2 有助于激发课程开发者动机,促进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

以往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由于开发者主要源于科研任务或者职称评审等因素,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基本上是被动而为,而课程资源资本化则为其提供了一种可以带来收益的开发机制,利用经济杠杆等手段激发课程资源开发者主动而为。同时,为了顺利实现资本化,则不得不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从而达到多赢共进的局面。

2.3 有助于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通过有偿共享发挥其社会效益

资源转化为资本之后,还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增值,交换就是要寻找需要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学校的课程与教学领域,也可以是企业的生产流水线等。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质,必然会促使课程资源能够积极运行转化,减少重复建设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资源的浪费现象,使其社会效益得到充分显现。

2.4 有助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课程资源资本化过程不仅在微观层面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品质和核心竞争力,而且在宏观层面上也推进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课程资源资本化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导向作用,更迅速有效地从社会需求出发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增强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

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切资本都来源于资源,资源本身就涵盖有资本之源的意蕴在里面。资源资本化,就是指将资源产品转化为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交换的商品,从而实现资源增值的目的。资源资本化无疑对加深高职教育课程资源认识、提高开发和利用程度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体系,我们可以通过课程资源资本化的路径来回应和解决上面所述问题。

国有办学体制下的课程资源资本化,是通过合法有效的市场机制,将蕴含人力、物力、智力成果的课程资源产品资本化,并通过交换实现课程资源资本的增值过程。课程资源资本化既有利于整合、提升学校既有的各种课程资源,同时亦会极大地激发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动机,并且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课程资源在学校内部、校企之间进行优化配置与共享,从而达到一种多赢的局面。课程资源资本化思路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种理论支撑:

3.1 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属性

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认为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又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如外交、国防等。准公共物品是指具备上述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如高等教育、公共设施等。准公共物品虽具有公共性,但性质上更接近私人物品,因此不必如同纯公共物品那样由政府包揽,可以市场的方式提供,这样不但可以还准公共物品原本的市场属性,而且由于市场化的方式使其供给更具高效。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国教育市场逐步开始削减教育服务的限制,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高职教育更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殊地位而率先成为教育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主角。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教育需求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高质服务,这一现实基础为高职教育市场化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教育长期由国家包揽,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脱节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产出比低、效益低下。因此,通过课程资源资本化的方式将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可以实现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人力资本理论

作为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认为:所谓的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中劳动同质的观点,认为劳动、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其差异源于其量与质两个方面。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3]

舒尔茨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使用过程中起到主体作用,其智力和体力劳动、所花费的时间等都可以而且应当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这种转化,课程资源会发生重新组合和分配。进而,这种分配能力能够带来分配效益,促进课程资源开发者经济收入的增长,再反过来带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3 资产计量理论

随着对资产本质认识的深入,有关资产的定义及其特性的认识得到不断发展和加深。20世纪前期,学者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到了20世纪80年代,会计学放弃了资产的成本观,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资产是“未来的经济利益”。如FASB(1980)就将资产定义为“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观点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同。[4]

资产具有可计量属性,即资产项目可用货币单位计量并且足够可信和相关的属性。从理论上说,每一项资产都可以同时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计价,从而具体表现出多种有差别的金额。不同的计量属性反映的计量信息又并非绝对不同,资产的各种计量属性各有其适用性。就高职教育课程资源而言,主要集中体现为专利、方法技能等智力成果,是一种将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发明创造,其相关的计量属性是未来现金流动的现值。因此,通过资产计量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为其资本化提供量化依据。

3.4 风险管理理论

在投资学中,风险常常被定义为风险因素变化的波动性;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容易发生的危险。风险管理就是对面临的风险运用各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所做的一切处理过程,通过风险管理来预防、减轻和弥补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就是全面风险管理理论,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GARP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两大理论代表。[5]

风险会增加成本同时也会带来收益。根据风险能否给承担者带来收益,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损失可能没有获利机会)和投机风险(既有损失可能又有获利机会)。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价值,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对资源优化配置起到理论指导。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无疑也具有风险性质,在承担相应成本的同时也同样具有相应的获得收益的权利。课程资源资本化的实现则为其收益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5 资产定价理论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经济学中重要的论题之一,所有资产定价理论都基于一种简单思想:资产价格等于未来收益的预期折现。在确定性的市场里,用无风险的收益率或回报率去折现资产的未来收益就可以直接得出此种资产的现时价格,而实际上金融市场中充满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必须加上一个代表风险溢价的误差因子。为此,资产定价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表示整个市场的变动情况或系统风险总体变动的随机变量暴露出来。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阶段和以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为代表的现代资产定价理论阶段。[6]

课程资源所涉及到的相关资产如何定价,直接关系到在整个资本化过程中产权体系、利益分割等问题,因此必须引入定价理论进行资产定价。定价理论模型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在资本定价时要结合资产特点进行合理选择,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和更具有说服力。

4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的途径

4.1 明确参与课程资源资本化的人员主体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特别是在工学结合的模式背景下,课程资源资本化的参与主体构成比较复杂多样,其人员构成范围不再仅仅是常规意义上的学校教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而且应该包括与其职业教育相关的各个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集体及个人等。按照类型而言,可以做如下划分:首先,从地域划分,可以分为校内教学研究人员和校外科研人员,如企业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其次,从参与规模划分,可以分为个人参与和集体参与两种形式;再次,从参与人员从属地位划分,可以分为核心研究人员和一般研究人员。

4.2 确立参与课程资源资本化的各项生产要素及其权益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它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是现代市场经济特有的分配方式,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要求。在课程资源资本化运行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参与课程资源资本化的各种要素构成,诸如资金、劳动、管理、技术发明、设施设备等物力和智力生产要素,然后根据各种要素在资本化过程中的比重和作用,对各自在课程资源资本化成果享有的权益制定相应的规则,明晰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分配体系。要素的确立和权益分配体系的建立,为课程资源资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运行的前提。

4.3 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资本化运行流程

前期调研。课程资源要实现向资本化的转化,必须要进行立项和专题调研,首先要对该课程资源资本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才是在可行的基础上对其预期价值进行评估。价值的评估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如果只有可行性而没有相应的价值含量,则资本化的意义就不能够凸显。

组队研发。一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有优良的智力资源作为保证。课程资源开发人员的选择组成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结构、研究特长、年龄结构、任务划分等因素,尽力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合理发挥各自的力量。

产品研发。课程资源产品的最终表现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这样既能充分依据高职教育各种资源的特点进行产品研发,也能够提高产品的实用性,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典型的产品包括:精品课程资源包、网络学习平台、专业技术发明(如新的工具、技术、工艺流程)等物力和智力表现形态。

产品交换。课程资源资本化实现的关键就是产品的交换,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够实现产品增值的最初目的。产品的交换要通过一定的平台,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其合法性进行确认并可以为其提供保障,才能够顺利实现交换。

利益分配。利益的分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是要厘清产权关系、确立各自的分配比例,尤其是在国有办学体制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学校、个人、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其次是要确立分配方式,比如是通过一次性的现金分红,或者是持有一定的股权期权等方式。

4.4 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第一,法律规章体系。课程资源转化为资本,就理所当然地赋予了资本的一般属性,因此就需要从法律角度对其人格化,明晰所有权归属问题。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措施,要从政策层面对课程资源资本化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加大对其权益的保护力度;其次是要制定详细的规则进行规范和引导,理顺产权关系,做到有法可依。权益方面涉及到两个问题特别需要进行明确规定:一是在集体层面而言,要厘清学校国有资产和企业等合作单位资产的问题,课程资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学校的资源展开的,因此必须考虑到在二者利益分割的权益和比重。其次是在集体和个人层面而言,更要厘清产权关系,要明确个人的权益。

按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在课程资源资本化中学校、个人、企业等主体都享有相应的权益: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或其转化形式,企业获得利润,个人劳动者获得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其他要素如专利技术所有者得到与购买价格或有偿使用费用相适应的收入。其中,涉及到职务成果的事项,更需要从规章制度方面予以明确。

第二,价值评估体系。在课程资源资本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阶段的价值评估。一是对产品研发前期投入的各项要素估值,二是已经开发成形的课程资源产品进行估值。这里面,设备设施等硬件较为容易评估,而智力成果、人力资源等智力资源的评估就相对复杂。我们必须积极引入国际市场标准来衡量各类智力资源的贡献,完善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和智力资本投入运营的预期目标体系,抓紧建立对技术成果和智力资源进行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使智力资源量化的过程更科学、更合理,摆脱资本化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有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是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它对物质资本的产出效率具有决定作用;二是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能力不如物质资本具有投资一次性和收益递减性特征,而是随人的年龄增长呈现出抛物线变化趋向;三是因为人力资本贬值快、变现能力差,从而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具有更高的风险。[7]因此,在对人力资源等智力资源进行估值的时候,应结合前面所讲的资产计量理论、风险理论、定价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等相关理论,确立比较公平、合理、清晰的定价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第三,利益分配体系。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参与主体各自的贡献程度进行分配,也需要制度规范。其中,以涉及到职务发明的尤为需要明确和细化。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制度并予以细化。其中,特别是涉及到职务成果的要根据既有规定予以落实。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从技术转让收入中或者从实施该成果的收益中提成的比例,研究单位应从转让职务成果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职务成果完成人,或者从税后许可使用费提取报酬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职务成果完成人。

第四,市场运作体系。课程资源资本化需要依托一定的平台和机制,才能够最终实现产品的增值。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乃至相关企业应该积极搭建这种转化平台,提供相应的市场框架,确立积极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竞争机制、流动机制,促使课程资源产品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搭建学校和企业等外部机构的平台,加强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推广工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引进资金和场地等资源,结合学校的技术发明等相关课程资源优势,争取通过一定时间的研发,培育出成熟的课程资源产品,积极向外有偿推广。这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共享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资本化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5.1 正确认识教育的公益性与课程资源资本化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为国家培育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国有办学体制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其公益性不言而明。然而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供给模式存在的如前所述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8]

因此,我们必须要借助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属性的认识,借助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对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通过资本化方式来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有偿共享。在这一点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课程资源资本化并不矛盾。同时,课程资源资本化与教育产业化的倾向也有迥然的区别。我们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做法,因为产业化的实质是一种公权力的资本化,是对教育公益性的破坏和侵蚀。它将属于公益性的国家教育完全推进市场,使得相关教育行业借助其教育资源垄断地位,不断推高公民接受教育的成本,其最终结果不仅表现在教育的高收费,也体现在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低品质。而课程资源资本化,只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提出,就是试图通过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去改善、丰富、发展和提高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其最终结果就是降低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成本,提高了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共享。

5.2 大力促进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于2005年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采取各种措施继续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2006年,温总理在职教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政策,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加强。

工学结合的模式之所以在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有个重要的原因一直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惠互利机制,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融入产业、行业、企业和实践等要素,在产业方面要体现先导产业优先、地方产业优先;在行业方面要加大行业参与力度,掌握行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和行业标准等;在企业方面要加强“订单培养”,加强校企科研协作;在实践方面,强化实训环节,建立更多优质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资源资本化最大的买方市场就是各个行业、企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与课程资源资本化进行有机整合,学校单独承担或者和企业合作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资源产品或技术发明;或者单独或合作开发和建设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课程资源,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5.3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层次得到了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和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并行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走向。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六大优势:产学研结合优势、就业优势、机制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及文化优势。[9]有了这些优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面走得更远、更深入,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就包括了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这些改革和发展,无疑都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当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32-34.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上海教育,2001(12):18-19.

[3]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6):84-87.

[4]黄中生.论资产计量[J].会计研究,2005(4):15-19.

[5]张琴,陈柳钦.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105-109.

[6]李政,阮文娟.资产定价:理论演进及应用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1-14.

[7]张卓清.试论人力资源资本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143-144.

[8]蒋大平.从公共服务市场化看我国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5-16.

[9]顾旭明.民办高职办学优势浅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4):65-67.

Abstract:As the co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resources have been undergoing the deficiencies in quantity,quality,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o far.To introduce the market mechanism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comes an immin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under the state-owned system.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tatus quo and capitalization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thesis presents some solutions and key issues following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assets measurement theor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resources;capitalization

A Study on Curriculum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Yun-chuan YUAN Chun-ping LI Jin XIONG Hong ZHANG Hua SUN Ying
(Sichuan Higher Institute of Cuisine,Chengdu 610100,Sichuan,China)

G642

A

1008-5432(2012)04-0001-06

陈云川(1964—),男,云南丽江人,经济学博士,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袁春平(1977—),男,四川西充人,教育学硕士,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李进(1962—),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工商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资本化资源高职
军工资产资本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浅谈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公司化与资本化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