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箸的文化阐释※

2012-04-14 06:57王胜鹏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筷子礼仪信仰

王胜鹏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筷箸的文化阐释※

王胜鹏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我国筷箸历史悠久,与礼仪、婚姻、信仰、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它不仅集中展现了中国的传统礼仪,在各民族传统婚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各种信仰活动不可缺少的用具,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

筷箸;礼仪;婚姻;信仰;艺术

筷箸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传统信仰、婚姻、礼仪、艺术等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我国,普通民众已经对筷箸习以为常,缺乏深入关注,学术界虽有众多有关筷箸的研究成果,但依然缺乏对筷箸文化的阐释。因此,本文拟对筷箸展开文化角度的阐释,力图能提高民众对筷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研究。

1 筷箸的起源

筷箸最早见于商代,称“箸”。[1]《韩非子·喻老》云:“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旌、象、豹胎。”商周时期,虽然仍存在手食,但并非主要进食方式,主要进食方式是用餐匙和筷子之类,因为考古资料证实当时人们使用餐匙、餐叉和筷子已十分普及了。[2]后来,“箸”变为“快子”,据研究这与“避讳”习俗和“谐音”辞格有关。[3]《菽园杂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推篷寤语》亦载:“世有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由于“箸”字音接近“住”字,因此反其意而称之为“快”。后因“快子”多为竹制,又加上了“竹”头,“快子”最终演变为“筷子”,《红楼梦》中便有“镶金象牙筷”的记载。

筷子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不仅展示了从古至今饮食方面的发展演变,而且也与信仰、婚姻、礼仪、艺术等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2 筷箸与传统礼仪

筷箸自产生以来就与中国传统礼仪产生了紧密联系,有学者认为筷子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而产生的。[4]《礼记》中规定“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郑玄注曰:“梜,犹箸也”,因此,箸当时主要用以食菜,吃饭时则用匙。至唐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筷子使用礼仪有了新变化,如“亲家会宾客,在席有尊卑。箸人未下筯,不得在前掎”[5]。可见,当时长辈未下筷,其他人也不得下筷的礼仪已存在。至今,各种与筷子相关的礼仪依然在不断发展演变,筷子在中国民众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民众在不断追求饮食品质的同时,却忽视了使用筷子应讲究的礼仪。使用筷子的礼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握筷的姿势。正确的握筷姿势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6]如果在握筷时将食指伸出,只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这被称为“仙人指路”。[7]意思是指吃饭时总是不停地指别人,传统认为这是一种指责他人的行为。

第二,筷子放置的位置。人们在等待就餐和进餐过程中,筷子在餐桌上放置的位置也有很多讲究。首先,筷子不能放在盘子的边沿,这不仅容易碰掉筷子,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其次,筷子不能长短不齐、交叉十字状放置在桌子上;第三,筷子更不能插入饭碗中,这会视为对客人大不敬的行为。正确的方式是将筷子放在饭碗右侧的筷子架上,这样既方便又符合传统礼仪。

第三,用筷时的动作。就餐时,一些细微动作也应该注意。首先,只有主人拿起筷子说“请大家一起动筷子”等类似话语后,客人才能动筷,否则是一种失礼行为;其次,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盘,这种动作会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十分不雅;第三,夹菜时应目标明确,不能在菜盘中不停翻拨,也不能往自己盘子中夹菜时,将菜汤撒落在其它菜或桌子上,这些都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最后,用餐时不能将筷子颠倒使用,也不能把筷子放入嘴中发出声响,拿着筷子手舞足蹈,指指点点,这些行为都会为人所不齿。

当然,筷子的相关礼仪不仅这些,在此不多赘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礼仪已经高度浓缩在筷子身上。

3 筷箸与民间婚俗

从筷子的形态来看,它不仅要直,而且一定要成双配对地出现才能发挥功用。[8]另外,由于“筷”与“快”音同,这又被民间赋予褒义,因此筷子理所当然地与传统婚姻产生了联系。宋代有一种“回鱼筯”的婚俗,凡娶亲,先起草帖子,两家都允许后,再起草细帖子,这时男方要用网装酒瓶和大花八朵赠与女方,随后“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筯一双,悉送在原酒瓶内,谓之回鱼筯”[9]。此时筷子为“筯”,已经成为娶亲活动的必要用具,并象征幸福美满、快生儿子。

今天,尽管西式婚礼盛行一时,但筷子依然在国人的婚礼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在陕北农村,迎亲队伍准备出发时,必须带一对宝瓶,内装少许米。到新娘家后,女方家人便把宝瓶里的米倒入锅中,炒成熟米,再将其装进宝瓶,并用“艾草”和“香”把瓶口塞住,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说:“香、艾说是你俩‘相爱’,红头绳拴在一搭了。你俩就像筷子一样成双成对,永不分开。这筷子,就是让你们快快活活的过日子。”待新娘子入洞房时,新娘要抱一只斗,里面装着麸子,这是取“福”和“麸”的谐声。新娘再从抱来的宝瓶中取下筷子,插在斗中的麸子里,这寓意着小两口快快乐乐生活在“福中”。在广东潮汕民间,新郎新娘入洞房要吃桂圆汤,他们不能用汤匙,而是各用一双新红漆筷子,这里就是“快”“贵”“子”三字的谐音,寓意“快生贵子”。[10]43由此可见,筷子在中国传统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取其“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之意。

4 筷箸与民间信仰

在我国,筷子很早就被看做能够连接生与死、祖先与后人、凡间与神界,因此在很多重大节日的祭祀信仰活动中,筷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用具。魏晋南北朝时期,筷子文化中融合进了道教神秘的巫术内容。[1]“与对食之人,当以手捉箸,问噎人曰:此何等物?噎人当答曰:箸。即复曰:咽下去,即愈。”[11]可见,当时的道士可以将筷子作为道具施以一种交感巫术。与此同时,筷子也开始与各种信仰习俗相结合。“今州里风俗,望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12]当时民众已经将箸用于祭祀。至五代,后唐废帝甚至将筷箸用于巫术,用来挑选丞相。“文纪为人形象魁伟、语音琅然,废帝奇之。后废帝入立,欲择为相,问于左右,左右皆言:‘文纪及姚顗有人望。’废帝因悉书清望官姓名内琉璃瓶中,夜焚香咒天,以筯挟之,首得文纪,欣然相之,乃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3]可见卢文纪能够担任中书侍郎,是筷子助其一臂之力。筷子在民间还常被用于相面算命。“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11]民间算命竟会从捏筷的手指数来判定一个人的富贵程度。

直至今天,筷子依然在各种民间信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诸多地方,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会有“谢年”的祭神活动。如浙江金华地区,每遇“谢年”,家中长辈都会准备一个盛有煮熟的肉和雄鸡的肉桶,然后在雄鸡上插上筷子,望空祭拜,三拜九叩,祈求来年吉祥。“谢年”后再祭祖宗,其中供饭环节会将筷子置于饭碗上,供祖先享用,并三拜九叩,向祖宗祈福。在北方的旧历新年,民间也有摆筷敬神的习俗,用大碗盛上饭菜,在中间的大碗中插上供筷,供奉祖先或者菩萨等神位。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筷子都在我国各种信仰祭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5 筷箸与艺术审美

在普通人眼中,筷子就是日用品,而且大部分取材单一,做工简单,仅为吃饭所用,但如果仔细考究,长久以来它还与艺术审美有着不解之缘。

一方面,在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筷子的身影,从中可以感受到筷子所带来的文学艺术美。如《三国演义》中写到:“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14]罗贯中将筷子落地与二人之间的对话生动结合在一起。至唐宋,由于做工精美的玉筯已为当时的统治阶层普遍使用,因此它在诗歌中也开始频繁出现,其中更多的是歌颂玉筯,并将玉筯比喻成美人的眼泪等,展现玉筯的华贵优雅。如李白的《闺情》:“玉筯夜垂流,双双落朱颜”,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金钗横处绿云坠,玉筯凝时红粉和”,章碣《春别》:“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筯看”,苏轼《夜饮次韵毕推官》:“老来渐减金钗兴,醉后空惊玉筯工”等。可见,当时筷子不仅是用餐工具,已经开始成为寄托人们各种情感的重要载体,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筷子所带来的浓厚艺术美。

另一方面,人们还直接把筷子制作成纯粹的艺术品。有些筷子不仅使用各种昂贵材质制作,并且对其进行雕刻等深度工艺加工,使它们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目前筷子的材质主要有动物骨骼(象牙、牛角等)、木材、金银等,加工手法有竹雕、木刻、银铸、錾花、镶嵌、螺钿等。那些经过能工巧匠们精心设计制作的筷子身上散发着浓厚的艺术魅力,拿在手中不是为了进餐,而是为了玩赏、珍藏或者作为礼品馈赠他人。著名筷子收藏家蓝翔先生就收藏有一双象牙筷,四楞筷上端刻有“春日江水好观潮,双双台畔共吟诗”,下面还刻有远山、孤帆、茅舍、树丛,期间对坐两位古人,一老一少,神情闲适自若,衣衫飘逸自然,两筷相拼,一幅山水吟诗图栩栩如生。[10]82象牙终究昂贵,更多还是在木质筷上进行艺术加工,这又分为单面刻、双面刻、四面刻,上面的雕刻多以书画为主,内容丰富,千姿百态。可见,筷子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

综上所述,筷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与礼仪、婚姻、信仰、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间也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筷子不仅集中展现了中国的传统礼仪,在各民族的传统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各种信仰活动不可缺少的用具,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事实上,除了与礼仪、婚姻、信仰、艺术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之外,筷子可以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蕴含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人生观、世界观,而且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可以说,筷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高国藩.筷子古俗演变[J].东南文化,1996(6):175-182.

[2]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

[3]邢湘臣.筷子史话[J].农业考古,1997(1):236 -240.

[4]石毛直道.饮食文明论[M].赵荣光,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9.

[5]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4.

[6]来玉英.浅谈箸文化与筷子礼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57-159.

[7]蔡婷.从筷子的使用解读中国的风俗礼仪文化[J].大众文艺,2010(22):169-170.

[8]张红燕.筷子——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155-156.

[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3.

[10]蓝翔.筷箸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11]李昉.太平御览(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3374.

[12]宗懔.荆楚岁时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5.

[13]欧阳修.新五代史·卢文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628.

[14]罗贯中.三国演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Abstract:Chopsticks,which have a long history in China,are closely link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etiquette,marriage,religion and art.Tak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traditional marriages,chopsticks are 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tiquette,indispensable appliances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an important material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Key words:chopsticks;etiquette;marriage;religion;art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hopsticks

WANG Sheng-p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TS971

A

1008-5432(2012)04-0012-03

本文为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国筷箸文化的探索与思考”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YT172。

王胜鹏(1984—),男,山东潍坊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欢
筷子礼仪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说『筷子』
筷子
竹筷子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筷子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