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心灵与社会的关怀——韦政通对知识分子的认知与评判

2012-04-18 01:24周良发
关键词:政通实践型知识分子

周良发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批判的心灵与社会的关怀
——韦政通对知识分子的认知与评判

周良发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作为当代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家,还对知识分子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韦先生立足当下,追根溯源,认为法国与俄国思想文化巨匠的批判精神促进了现代知识分子观念的形成,而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批判的心灵、优良的品质与社会的关怀三种特质,进而从行为方式上将知识分子分成观念与实践两种类型。韦先生认为只有具备了上述三种特质的有知识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韦政通;知识分子;起源;内在特质;基本类型

鸦片战争以还,清廷腐败无以复加,国力日呈衰弱之势。强劲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了西化的浪潮中,传统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意义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围绕着“中国社会之走向”学界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与争鸣,相继出现了几次思想高峰①这几次思想高峰可概括为:一是维新时代的新旧之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的争论);二是革命时代的主义之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取舍);三是二战后的现代化之思(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与转承的思考)。。在这一系列的思想高峰中,知识分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随之而来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勃然兴起,成为人们关注与追捧的焦点之一。几十年来,人们基于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学术立场,对此论域展开了多向度、多侧面的分析、研究与评判。作为极具担当意识与社会关怀的思想家,韦政通先生亦不例外,积极参与此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经过多年的思考、历史的研究与逻辑的推演,韦先生对知识分子观念的起源、内在特质和基本类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发表了多篇极富理论深度的学术文章。本文拟对韦先生的知识分子论作一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展现他对此论域的深沉之思与现代追寻,进而明晰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一、知识分子观念的起源

在阐发韦先生关于知识分子观念的起源之前,必须弄清楚知识分子的概念内涵。何谓“知识分子”?长期以来,虽不乏学者考查辨析,但此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在一般人看来,凡是上过学、读过书并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均可称为知识分子。韦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上过学、读过书并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可称之为“教授”、“学者”、“艺术家”、“历史学家”,但不一定是知识分子。韦先生以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范围要小得多,只有“用知识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推动社会的改造的读书人”[1]81才能称为知识分子。这一定义与西方学界对知识分子内涵的界定不谋而合。西方学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的私利之上的。现代新儒家第三代学人余英时甚至认为,作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具有一种宗教承担的精神[2]2。

在知识分子观念的形成上,韦先生认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法国,另一个是俄国,正是法俄两国思想文化巨匠的批判精神促进了现代知识分子观念的形成。在法国,知识分子起源于1894年的德雷福斯事件。德雷福斯是法国的一个陆军上尉,1894年被政府认定为德国间谍,被判处无期徒刑。两年之后,一个陆军上校向上级汇报,认为德雷福斯是冤枉的,真正的间谍另有其人。上校的汇报不但没有被上级采纳,反而被调离了岗位。在这两三年中,社会舆论就此事展开了激烈争论,很多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这件事的真相,但政府不仅未改变初衷,反而认为这些人没有国家意识和爱国之情。1898年,大文豪左拉、纪德和巴黎大学的一些教授联合发表了一篇宣言——《知识分子宣言》,要求政府重新审理此案。由于这个宣言影响太大,震动了整个社会,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政府不得不改判德雷福斯无罪。正是左拉、纪德及巴黎大学的那些教授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政府批判者的角色,并在宣言里将这种角色称作知识分子,法国的“知识分子”由此而诞生,1898年被公认为知识分子的诞生年。

在俄国,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一些思想和文学巨匠在批评农奴制度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子观念。韦先生指出,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列宁一个人的贡献,因为在他之前普希金、屠格涅夫、别林斯基、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人就已经对农奴制提出了尖锐抨击与激烈批判。例如,屠格涅夫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罗亭(《罗亭》)、巴扎罗夫(《父与子》)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强烈的抗争性与批判性,甚至已萌生了革命意识。由于俄国农奴制度的残酷与农奴生活的艰难,激发了这些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济世情怀与担道精神,并逐渐形成了知识分子观念;也正是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唤醒了俄国农奴们推翻沙皇政权的革命意识,为俄国十月革命制造了强大的舆论。因此,对现代知识分子来说,俄国是一个重要的起源地。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知识分子观念直到近现代才真正形成,但不是说古代就没有知识分子。恰恰相反,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知识分子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阶层,只是没有使用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而已。在先秦时期,孔子所谓的“士”就非常接近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士不可以不弘毅”[3]85规范了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与处世原则。孟子所谓的“大丈夫”略同于今日的知识分子,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26,就是一个儒家所要培养的、追求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应当具备的条件。但是“士”与“大丈夫”等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偏重于道德人格的陶养,而现代知识分子除道德品评之外,还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社会批判。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因怀疑宗教、批判当局而被判处死刑,也就是说为理想而殉道了。也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才可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二、知识分子的内在特质

作为承担一定使命的特殊阶层,知识分子被誉为“社会的良心”,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一个人需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算得上知识分子,换句话说,知识分子的内在特质由哪些要素构成?总的看来,韦政通先生认为知识分子的内在特质应当包括以下三点:批判的心灵、优良的品质与社会的关怀。

(一)批判的心灵

当代学者甘阳指出:“知识分子之为知识分子就在于他应该不对任何东西顶礼膜拜,对任何神圣庞然大物都有魄力提出怀疑和批评。”[5]121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批判的心灵。然而批判不是斗争,不是否定,更不是打倒。在哲学史上最早运用“批判”一词的是康德,其一生对哲学最大贡献也在于三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但他的批判是针对以前的哲学传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而言的。在这两个哲学传统中,康德发现了它们的局限性,就是各执一偏。康德的批判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指出它们各自的局限。但是批判不止于发现它的局限,同时也指出它的价值,即找出它的缺点在哪里,局限在哪里,价值在哪里。换言之,批判的职责在于肯定它的价值、了解它的局限和批判它的缺陷。所以,知识分子的批判不是把对象扭曲与丑化,不是一味的斗争、否定与打倒,而是极具包容精神的理性反思。

在韦先生看来,知识分子批判的对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权势,即政治人物的批判。这一点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孔孟及诸子百家对诸侯的批判可谓比比皆是、难以尽举。这里不妨列举一例以表一般:《论语》说齐桓公“振而不蹶”,晋文公“蹶而不振”即是如此。一是对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一般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念,包括政府所提倡的观念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知识分子的作用不仅在于知晓这些流行观念的价值所在,更在于了解这些观念的不足之处。由此可见,知识分子不是社会的局外人,而是批判者。正如当代学人郭齐勇所言:“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大脑、政治的灵魂,倘若一个社会没有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健全的大脑。”[6]9

(二)优良的品质

韦先生认为,优良的个人品质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他援引英国作家鲍罗·约翰逊“所谓知识分子”一书指出,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个人的品质、对周围人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实践行为[7]435。从个人品质角度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个人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韦先生以著名学者李敖为例加以诠释。在韦先生看来,李敖很有才学,又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但他是一个典型的虚无主义者,喜欢打倒一切、否定一切,在他心目中没有一个人是有价值的。他经常公开自诩自己最伟大,谁的文章写得都没有他的好,谁的学问做得也没有他的好。韦先生认为这不是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行为。从对周围人的态度来看:韦先生指出,从对周围的人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友善,还遑论什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品行呢。从个人的实践行为来看:所谓实践行为,就是说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一种行动能力。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但要做有担当精神与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却很困难,因为必须具备一定社会行动的能力,才可以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付诸实践行动。

(三)社会的关怀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不仅具有批判的心灵、优良的品质,还要有社会关怀的理念,即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在韦先生看来,知识分子的参与可分为观念的参与和行动的参与,观念的参与可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方略,行动的参与则依据理论方略解决社会问题。约而言之,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就是如何面对及如何处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在传统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权力属于极少数当权者;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民主意识的加强、知识技能的普及,人人都有解决问题的权利与责任。至于公众如何行使他们的权力,如何承担他们的责任,就是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与社会大众相较,他们头脑清醒、目光犀利,看问题比较远,并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是社会发展的引路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具有正负两重性,故而韦先生指出,一个知识分子是否具备为公众服务的美德,以及坚守原则的刚毅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假如一个知识分子不具备这些品质,又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极有可能给社会和民众带来毁灭性灾害。

不止于此,韦先生进而认为知识分子社会关怀的最佳途径是社会服务。至于如何服务社会,每个人的观点可谓见仁见智、大异其趣,但知识分子要起到表率作用却成为一般人的共识。在他看来,台湾佛学界证严法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证严法师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有300多万信徒。这些信徒大多是有钱人,在她的感化下转而为社会服务。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他们就走出家门,到社会上为穷人服务。正是在她的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走出都市、走向民间,为广大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些律师,不惜牺牲自我,为民伸张正义;一些医生,走向偏远地区,为贫民提供医疗服务。这些知识分子由社会关怀而发展到实际行动,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与典范。

基于上述,韦先生得出结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独立的思想;既有批判的心灵,又有社会的关怀;既有优良的品质,又有抗压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知识分子。尽管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上述三个特质,但韦先生认为批判的心灵与社会的关怀乃是其应具备的首要品格。

三、知识分子的基本类型

韦政通先生不仅深入探究了知识分子观念的起源,知识分子的内在特质,还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的基本类型。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韦先生将知识分子分成两种类型:观念型知识分子和实践型知识分子。

(一)观念型知识分子

所谓观念型知识分子,就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为改造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服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最流行的一个名词是“知识报国”,用知识来报效国家,这就是观念型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努力的重点不在行动层面上,不去搞政治运动,而是致力于从事思想观念的研究与传播。“五四”前后的几十年内,这些观念型知识分子传播了很多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国人的思维方式,拓展了国人的理论视野,提高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需要指出的是,观念型的知识分子与纯粹思辨的学院式学者大不相同。纯粹思辨的学者,是一个专心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只专心学术研究而不关注时事政局,更不传播思想观念,这些人只是学者而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限于象牙塔之内,他们注重的是如何把观念和思想传播到社会,参与社会的演变与发展。知识分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演讲、座谈,以及办杂志、办社团等方式走向社会,参与社会。韦先生指出,台湾的《联合报》与《中国时报》两大报纸都有一个整版,每天刊登一些学者教授写的文章,对当时或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检讨、批评和反思,这完全是知识分子的阵地,这些学者教授就是观念型的知识分子。由此可见,观念型的知识分子不同于学院式的学者,他们不固守书斋,不囿于校园,希冀以思想观念引领社会发展。

(二)实践型知识分子

所谓实践型知识分子,就是致力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分子。与观念型知识分子不同,实践型知识分子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还将种种思想观念付诸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实践型知识分子不止于写文章,不止于演讲,不止于传播,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从行为动机上看,实践型知识分子可划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渴望权力。他之所以参与社会实践就是为了将来出头、当政和抓权,出人头地做大官。韦先生认为,绝大部分实践型知识分子都持这个动机而参与实践。一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没有权力欲,只是为了奉献。这种知识分子非常伟大,因为他们的社会实践不仅推动了体制的革新与社会的进步,还以坚定的无畏精神和个人的道德操守挺立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种知识分子却是凤毛麟角,十分少见。何以如此?依笔者之浅见,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残酷性,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是远离现实隐居起来,就是被现实政治所同化,成为统治者的“应声虫”、“发言人”,鲜有能不离现实而践行理想者,更少具有“出而不出”的入世精神。在韦先生看来,20世纪的中国真正做到淡忘名利而行动一生的知识分子,首推梁漱溟先生。

作为20世纪苦难中国的一个缩影,梁漱溟为中国、为人生苦苦思索了一辈子,尽管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甚微,他毕生的社会实践亦以失败告终;但是,作为一个思想与实践兼重的传奇人物,梁漱溟真正践行了孔孟儒家之遗风,将毕生精力奉献于那个风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与其他现代新儒家不同,梁漱溟不屑做一个坐而论道的理论家,而是一个立而行道的实践家。从早年的参与革命、投身政治,到中年的创办学校、乡村建设,再到晚年的仗义执言、为民请命,梁漱溟真正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与担道意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数次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宾,但他拒绝在政府中任职。由于多次对中国内政外交提出不同意见,终于酿成1953年“廷争面折”的局面。这是现代中国两位同样以“承天命”自许的伟人之间的人格较量。只不过,一个立足于政统,另一个代表着道统。韦先生指出,梁漱溟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践型知识分子,敢于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在言辞上与毛泽东激烈抗争。这正是“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立场,也正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感慨。倘若梁漱溟没有充沛的精力、坚定的毅力和无限的耐力,在困顿与失败面前就很难做到镇定自若、处之泰然。[8]从此意义上说,梁漱溟才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其行为如汉之清流、明之东林、清之公车上书。而历史也一再证明,如果一个时代没有这种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实践型知识分子,那么这个时代必定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样的社会也必定是没落的社会,黑暗时代的社会一定是行将灭亡的社会。[6]9

既然知识分子分为观念型与实践型两种类型,那么一个人怎么去选择自己的道路?韦先生认为,一个人是不是要扮演知识分子角色,扮演到什么程度,完全由自己的性格决定。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人所共有的人性,一是较高层次的国民性,一是个人所独有的个性。所以,一个人如何给自己定位,做观念型知识分子,还是实践型知识分子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性格,并没有什么优劣好坏之分。事实上,无论观念型知识分子,还是实践型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同等重要,因为青年的成长需要知识分子垂范,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分子关怀,文明的传承需要知识分子参与。

四、结 语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韦政通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尚未有一部规模宏阔、体系完备的专著,只有五篇学术论文。尽管只是区区数篇文章,却可藏之于山传之于世。韦先生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探析了知识分子观念的起源,豁显了知识分子的内在特质,厘清了知识分子的基本类型,深化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性认知。放眼世界,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明共存与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文明的传承、融合与创新需要有能力、有道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来完成。而如何形塑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与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亟待解决的理论课题。韦先生那富有前瞻性与独创性的学术见解,完全可以创造性转化为当下知识分子研究的源泉和资粮。

不可否认,韦先生论知识分子的某些观点或囿于历史条件和自身因素现在看来并不十分“精当”,但对此问题认识与探索的毕生努力却是永存史册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透过韦先生那种思想家特有的眼光,可以更好地明晰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即不是站在大洋彼岸隔岸观花,而是现代化进程的参与者。梳理与评析韦先生之论,对当前知识分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 韦政通.人文主义的力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M].北京:三联书店,2006.

[6] 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保罗·约翰逊.所谓知识分子[M].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

[8] 韦政通.梁漱溟的人格特质与生命动力[J].南昌大学学报,1999(2):1-8.

Critical Mind and Social Care——Wei Zhengtong′s Recognition and Judgment on Intellectuals

ZHOU Liangfa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China)

As a contemporary well-known scholar,Wei Zhengtong is not only considered as mas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bu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original views on intellectual problems.Wei Zhengtong believes that critical spirits of French and Russian masters of thought and culture have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modern intellectuals.He thinks that a qualified intellectuals must have critical mind,excellent quality and social care,based on which intellectuals w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behavior:conception and practice.He thinks that only people with the three qual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real intellectuals.

Wei Zhengtong;intellectuals;origin;inherent characteristic;basic type

D663.5

A

1673-0453(2012)01-0055-05

2011-11-10

安徽大学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培育基金项目“现代新儒家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研究”(201010357)

周良发(1979-),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与中西文化研究。

刘明泓)

猜你喜欢
政通实践型知识分子
政务服务APP“娄政通”上线运行
近二十年来韦政通儒家伦理思想研究综述及其问题反省
韦政通人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启示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物流实践型人才二次输出模式研究
“生活实践型”任务教学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韦政通应邀来深大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