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砚池晋墓墓葬解读

2012-04-24 07:13于红
卷宗 2012年2期
关键词:墓葬

于红

摘要:到了两晋,墓葬形制再次发生重大变化,两汉时期的庭园屋宇室墓葬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成单室券顶砖墓,墓葬祭祀形式也以墓室内祭台或食案的设置而进一步简化,流于象征性的形式。

关键词:洗砚池;晋墓;墓葬

洗砚池晋墓群于2003年发现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2座墓葬,M1号墓为双室墓葬,为山东已发掘汉晋大中型砖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东已发掘大中型砖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墓葬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及其它质料的随葬品250余件(套)。同一墓葬埋葬3个未成年人,是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现象。M2号墓葬为单砖室墓,主墓室前有宽大的甬道,是山东已发掘砖室墓中规模最大的单室墓葬,M2号墓虽然被盗,但规模更大,墓室结构完整,与1号墓葬相距不远,时代相近。

M1和M2为拱形卷顶砖室墓葬,墓葬是埋藏死者遗体的,两汉时代,墓葬由简单的竖穴土坑逐渐向人间屋宇建筑靠拢,将墓葬扩展为寝室庭园。到了两晋,墓葬形制再次发生重大变化,两汉时期的庭园屋宇室墓葬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成单室券顶砖墓,墓葬祭祀形式也以墓室内祭台或食案的设置而进一步简化,流于象征性的形式。随着道教在本地区的传播发展,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死后升仙的无望,墓室逐渐向着修炼的洞天转化,死者已经不再祈求神秘的图像引导和安慰,也不指望自己的后裔会出多少孝子贤孙,会怎么样光宗耀祖,有的只是清净的安息,和竹林七贤一样的自我陶醉在青山绿水之间,徜徉在远离尘嚣的洞天福地。

一、墓葬形式的起源与发展

券顶洞石墓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的洛阳,到东汉时期在中原大地广为流行特别是单室竖长形带墓道的形制更受中产阶级的欢迎,但是,对于家境殷实或做过一官半职的士族而言,这种仅可安置一棺一椁的墓葬形式,毕竟无法表现后人的孝道,也让死者在地之灵略嫌狭窄,所以,并列双室或周围带回廊前头有庭园如字形的墓葬更受上层阶级的钟爱。

但是,这种本来属于中下层阶级的墓葬形制,到了两晋,却为不少高官望族所接受并形成制度,如南京象山的王氏家族墓地,老虎山颜氏家族墓地等王氏颜氏都是名门望族,是对中原传统的继承。

两晋时期广为流行的单室券顶洞室墓葬形制,其原型是西汉晚期洛阳地区的屋殿顶砖石墓,模仿自现实屋宇,券顶则与卷棚或穹庐有关拱形券顶墓的形制已经出现,立刻风靡全国这其中固然有楔形墓砖新形式的技术因素,也可能有着深厚的文化因素,如黄晓芬所说受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影响等等长谷川诚一甚至认为是导入了西方建筑的样式不管怎么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室顶都普遍地接受了券顶和穹庐顶的形式,不同的是,江南地区流行的是券顶,而北方地区则接受了穹庐顶;券顶坚持的是竖长形平面墓室,而北方则逐渐由长方变为正方形或马蹄形;长方形墓室的券顶像两汉时期妇女和老人乘坐的车子上的卷棚,穹庐顶则是帐篷的顶卷棚使墓室变成了车辆,死者躺在墓室之中,可以安然的回到故鄉,可以随心所欲地周游列国,上升到神仙的世界,穹庐顶则是草原民族的屋殿,覆盖在墓室之上犹如回到了祖居的草原。二、晋墓墓葬的特点随着墓葬形制的简化,带来的丧葬仪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减少了墓地祠堂,将不断的墓祭简化到了墓室之中,在墓室之中设置祭台,一次性祭祀另外,随葬品的地域化也使两汉浓郁的丧葬习俗进一步简化。一是去掉墓室的前堂。该形式两汉时期广为流行,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前堂后寝的翻版现实生活中的前堂是起居室,是公共活动空间,可以会见来宾,接受朝拜;形墓室的前堂就是墓室的祭祀场所,墓室中的前堂除了公共空间用途之外,更重要的是祭祀山东淄博金岭一号墓葬前堂部位曾经出土一座陶享堂冥器,同样的享堂冥器在山东沂南汉墓画像之中也有表现,在吊唁者的队伍旁边,放着一座小房子,这个小房子,就是和金岭汉墓出土的陶享堂一样,都是随葬的物品而这种享堂其实就是墓地的祠堂将墓地祠堂缩微后放入墓室,其作用应该是室内祭祀的象征除了享堂,在墓室内设置祭祀场所如祭台或食案,也是墓室祭祀的重要表现。但是,大部分晋墓葬形制,几乎都没有了T形墓的前堂,也就是没有了横在棺室前头的祭祀场所,而是一条短促的墓道加一个长方形的棺室,两汉T形墓横堂两端被删除,中心部分和后室相连接,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如宁波市蜈蚣岭吴晋墓葬虽然没有了横前堂,但在长方形墓室之中专门截取了前半部分,放置随葬物品,应该与魏晋的薄葬政策有关东晋南朝墓葬将前堂略去,实际上就是省略了墓室的享堂,简少了墓室祭祀的场地,简化了墓室祭祀。为了表示前堂后室的存在,在M2墓葬后室之中,前部和墓室甬道地面一样,后部则略高一些,嵊县六朝墓有的高出一块砖的高度,有的则是5块砖这样的做法,使之放置棺材的后室明显比前室高出一块。将放置棺椁的后室地面提高一些的做法和专门设置棺床的意义一样,也是黄河流域两汉时期的传统,其目的可能是为了防水或隔潮如山东嘉祥武氏墓一、二号墓后室都比前室高,其中一号墓后室比前室高出40厘米。二是随葬品两汉时期日益丰富,规制成组成套的随葬品,到了两晋,被统统简约化了。其中M1墓葬中,生活日用品和汉代陪葬的陶制明器基本不见,在东晋时期的王谢家族,其随葬品也十分简单,如南京象山王丹虎墓中,除了几枚琉璃琥珀和绿松石珠子外,就是简单的青瓷壶碗和耳杯王兴之夫妇墓同样如此,只是比王丹虎多了一件瓷熏一件铜盖盒。虽然,南京地区的东晋墓葬大部分被早年盗掘,但综合两晋墓葬随葬品,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基本的饮食器物简单化了。和两汉时期不但有食器酒器,有储藏器,还有食物来源和加工器具如仓灶井家畜家禽等相比较,实在是天壤之别。三、墓葬形式的解读单室券顶墓葬除了前述可能有模仿车辆卷棚的意图外,也可能与洞窟有关,也就是与修炼避世思想有关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土的第一个影响是长生不老,所以,最早被中土人士所接受的是无量寿经,人们所以将一部佛经冠以无量寿的含义,实际上是把释迦牟尼当成了西王母,当成了能够让人们长生不老的神仙,至于佛经里本来讲的是什么人生哲理,则一概不去了解了与此同时,佛教的修炼方式如在洞窟中修禅坐禅的形式,也自然被人们所理解和效仿,于是,早期石窟中的坐禅窟比比皆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是坐禅成仙伴随着佛教的流传和深入人心,墓葬之中佛教的因素也逐渐被引入,如莲花纹样山东沂南汉墓前室西间室顶就是一朵八瓣莲花,而南京六朝墓清理简报所述画像砖时也有莲瓣纹样莲花是佛教的标志性花卉,被东汉晚期和六朝墓葬引入墓室装饰,一方面可能有如四神图像一样具有辟邪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有暗示超生西天的意义如沂南汉墓将莲花纹样设置在前室西间室顶,就有这样的意图因为佛教来自西域,所以从前室西间的室顶上西天自然最便捷了。最明确表明修炼的随葬品来自于南京象山的王丹虎墓,在其随葬品中,最突出的是圆形漆盒中的200粒丹药丸和三小包粉末发掘者认为,这些丹药和粉末其实就是著名的五石散,可能是王丹虎平时所服,也可能是专门为随葬准备的。王丹虎是东晋散骑常侍王彬的长女,58岁去世王氏家族,崇信道教,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不但信奉道教,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道教服食丹药的形式如晋书王羲之传称: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世说新语言语篇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在M1墓葬西室也发现多粒类似药丸的东西,很有可能就是道教中的丹药。服食了丹药就可以辟谷,不食人间烟火,自然可以脱离现实社会,不再受口腹之欲的牵累所以,在六朝墓葬之中,也就不必随葬多少酒食,多少粮食肉禽,也用不着随葬储藏粮食的仓房和储水的井,也用不着加工粮食的磨和碓。两晋单室券顶砖石墓,作为最流行的墓葬形制,其渊源继承的是两汉,可能是卷棚式车辆的华盖,在拱形的车棚下,逝者既可以安息着回到故乡,也可以像释迦牟尼一样,在洞窟式的墓穴中,修炼坐禅,服食成仙,至于随葬品的多寡,已经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终于有了一个清净的场所,可以不再受功名利禄之累,可以像竹林七贤们一样,远离尘嚣,远离是非灾祸,在死后的世界里寻找到安宁,找到自己的一片乐土。

猜你喜欢
墓葬
墓葬防盗有妙招儿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汉初长安地区的墓葬文化因素简析
墓葬中的女人
河南巩义亲和园唐宋墓葬出土文物
哈拉和卓384号墓葬出土棉布袋的修复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