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逆行置管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内移术的观察

2012-05-07 02:27陈卓刘鹤许海嘉李敬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病员鼻道泪管

陈卓 刘鹤 许海嘉 李敬宁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四川 成都 610016)

泪道逆行置管术是目前较常采用的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1]。在手术过程中发现部分病员下鼻道狭窄,下鼻甲粘膜紧贴鼻腔外侧鼻。鼻泪管下口基本处于被压闭的状态,泪道逆行置管术后复发的大部分是这类病员,故我们考虑部分患者术后复发与下鼻道狭窄这种解剖因素有关[2],我科与耳鼻喉科联合手术。选择慢性泪囊炎复合下鼻道狭窄的流泪病员,按区组随机将病员分成A、B两组,C组病员选择慢性泪囊炎不伴下鼻道狭窄的流泪病员,A组病员先由耳鼻喉科医生行下鼻甲骨折内移术,主要目的是将鼻泪管下口敞开,改变以前鼻泪管下口处于夹缝中的状态,A、B、C组均由眼科医师行泪道逆行置管术,观察三组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年龄16-85岁的符合慢性泪囊炎诊断标准的成都市内的患者;初次手术,无其它眼部或全身异常。慢性泪囊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临床眼科学》。

1.2 临床资料

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慢性泪囊炎复合下鼻道狭窄的病员(60例73眼)按区组随机分成A、B两组,A(30例35眼)为试验组,女性28例33眼,男性2例2眼。B组(30例38眼)为对照组,女性27例35眼,男性3例3眼。C(512例702眼)组为慢性泪囊炎不伴下鼻道狭窄患者,女性490例680眼,男性22例22眼。病程1月至30年。所有患者均随访12~15个月。

1.3 方法

试验组病员(即A组)先由耳鼻喉科医生行下鼻甲骨折内移术,然后由眼科医生行泪道逆行置管术。对照组(即B、C组)只行泪道逆行置管术。A、B组术式不同,对比观察泪道逆行置管联合下鼻甲骨折内移术是否比单纯行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伴下鼻道狭窄的疗效好,B、C组术式相同,对比鼻泪管阻塞伴下鼻道狭窄的病员和单纯鼻泪管阻塞的病员行泪道逆行置管术的疗效。所有术眼由相同的耳鼻喉和眼科医生操作。有溢脓者,术后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泪道3天(每天1次),之后每半月冲洗一次,术后6个月拔管。

1.4 统计学方法

拔管后随访一年,对三组病员分别作疗效比较,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病员拔管12~15个月后复查,泪道冲洗通畅,无流泪者为治愈。泪道冲洗通,有返流,轻度流泪者为有效。泪道冲洗不通,流泪者为无效。两组均有30例,A组失访2例2眼,治愈28眼,有效3眼,无效2眼。B组失访2例3眼,治愈10眼,有效14眼,无效13眼。C组失访41例49眼,治愈559眼,有效62眼,无效32眼。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A组治愈率84.86%,有效率93.93%。B组治愈率29.41%,有效率61.76%。AB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组治愈率85.60%,有效率95.09%。AC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泪道逆行置管术是目前较常采用的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疗效得到广泛肯定。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慢性泪囊炎复合下鼻道狭窄的病员泪道逆行置管术后易复发,原因可能是由于:(1)虽然手术后鼻泪管暂时通畅,但鼻泪管下口被压闭的状态并未改善,泪液引流仍不通畅,极易引起慢性炎症[3],使鼻泪管再次粘连;(2)由于下鼻道狭窄,手术及拔管时易擦伤鼻粘膜,引起粘连,同样使手术失败。

故对鼻泪管阻塞伴下鼻道狭窄的病员我们采用泪道逆行置管联合下鼻甲骨折内移术,将鼻泪管下口敞开,形成向下的小喇叭状引流道[4],改变以前鼻泪管下口处于夹缝中的状态,既便于手术操作,置管拔管亦不易擦伤鼻粘膜,而且引流通畅后亦不易诱发慢性炎症,术后复发率大大降低。

1 田音.球头硅胶管逆行鼻泪道插管的疗效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701-701.

2 王智崇,陈家祺.鼻泪管阻塞的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1):3-6.

3 李凤鸣.眼科全书上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2-212.

4 高尔青.下鼻甲移位联合泪道置管治疗复发性鼻泪管阻塞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4,8(11):1464-1465.

猜你喜欢
病员鼻道泪管
治疗马属动物鼻泪管阻塞一例
手外科腹部皮瓣患者病员服的设计与应用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鼻泪管发育的解剖特征研究
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综合护理对策
鼻出血鼻内镜下精准治疗与传统填塞治疗效果比较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研究
医院门诊病员流及其信息化管理
鼻道扩充器的制作和应用
高频泪道治疗仪治疗鼻泪管阻塞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