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蕴育

2012-05-08 05:12胡琦琪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7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合作因材施教

胡琦琪

摘要在当前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习惯把“教”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学生的“学”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内化和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运用,高效地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 以学定教;以学导教;因材施教;合作;交流

以学定教是当代教学统一的趋向 :当代教学研究新成果表明,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教学目标是要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与学的目标统一于学,统一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由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模式。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规律为依据,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原理。

在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还是很习惯地把“教”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整个课堂的风采都被老师给占了,学生还是很习惯地把自己当做配角,配合老师把一堂课的任务给完成了。我们如何改变这一种局面,如何在平时美术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内化和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动”起来,自主去学习新知,自主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問题作适时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运用,高效地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试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个尝试。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规律

曾经有一位教研员说过:“目前美术课的教学环节都是一样的,看到前面的活动,我就知道下面的活动是什么了。”我们将各式各样美术课的教学环节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导入(激发兴趣)、新课(传授知识)、讨论(引发思考)、示范(技能指导)、讨论(激发想象力)、创作(技能练习与发挥创造力)、评价(成就评定)这样几个环节。这样的课本身特别注重自身结构严谨、课堂流程的完美,教师讲解的生动、准确,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足够的练习与创作的时间,不能掌握美术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更谈不上充分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我们无妨把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一下,变成“先学后导、合作研讨、当堂训练、鉴赏评价”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课堂围绕着学生的学与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把绘画的课堂当做是一次创作素材的收集、整理、构思,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创作的过程,把教与学非常紧密地融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

比如我在上浙江美术出版社13册《走进美术》这课导入时,让学生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先进行观看,然后鼓励他们按自己的观察与理解以直觉的方式,不带任何框框和偏见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描述:

学生一:“这个人物画的很形象逼真,让我有感触的是,作者用这样方法描绘出一个为抚养儿女、养家糊口而满脸沧桑、操劳一生的农民形象,”

学生二:“ 我觉得这个人一定很穷,……也许,我真的在街上看到这样一个人时,根本不会去注意他,甚至会产生厌恶之情……”

学生三:“这幅画描述了一个年事已高的父亲在沙漠中端着一碗水,水是生命之源,被晒的黝黑的父亲一定要把这生命之源带给自己的孩子……”

学生四:“……他肯定是一个老实的农民,或许被地主骗光了钱,或许是不孝的儿子瓜分了他的财产……”

从学生的初步描述中我们发现,由于其生活背景,审美经验及对艺术的感受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个人反应,此时的描述的非常感性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其交流各自对作品的最初感受。并向伙伴们说明自己做这样描述的理由原因?在互相交流,冷静思考中,一些学生开始对自己形成的最初反应产生了怀疑,感到困惑。如:“这幅画题名《父亲》是画家的父亲吗?” “画面上这位年迈的老人,手里拿着一只旧碗,表情平淡。画家这么画是什么意思?”“他嘴弯弯翘起,是在微笑吗,仅是为了一碗水吗?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诸多的疑问,激发了对艺术作品含义及价值做更深入研究的愿望。

二、灵活处理先学后导这一环节,在学中发现存在问题

1.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美术教育有别于数理化学科,一教就懂、一学就会。学校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去参观一些画展,丰富学生视觉思维,平时应多引导学生以美术的眼光去认识大自然、我们周边的生活。学生只有在充分的美术素养储备情况下,才能在先学后导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自学到位。这点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中做的还是比较欠缺的,我们的生源属于城郊结合部,学生在艺术素养这方面相对薄弱,校内学生作品的展示不多。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等这些地方有些不太现实,就组织过漫画社的成员去参观漫画展,开展的面不够广泛。在教学中尽量多点绘画作品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让他们多感受名作的风采。

2.在先学后导这一环节中做到两落实、三明确

两落实即学案落实与时间落实。例如在浙江美术出版社16册《奇特的视觉图形》中影子的联想这课出示一系列的手影的图例,让学生说一说象什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形象,第一幅图象猴子、第二幅图象青蛙、第三幅象蝴蝶、第四幅象老奶奶,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归纳,为后面一个环节在阳光下摆各种动作提供视觉的基础。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到室外阳光下摆各种动作,小组分工合作,必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尝试摆出造型各异动作的同时,可以叫其它同学用粉笔描绘出外轮廓,同时可以把用粉笔画的形象描绘在纸上,为后面的形象变化、创造、加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准备阶段课时安排可以一课时,让学生在做做玩玩中体会造型的乐趣,在玩的同时技能得到提升,情感得到满足。

三明确即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法明确。明确《影子的联想》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利用人物在阳光下影子的外形素材,在这基础上展开想象,添画成一幅更有趣的画。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需经过素材的准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创作鉴赏几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教学原则,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集中到发散,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引导、点拨,提高教的目的性、实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定向或设问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体验、研究讨论

同样是在《影子的联想》这一课,学生准备了纸勾画出外轮廓,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把人物外形的影子想象成其它动物,运用适当的线条丰富内轮廓,达到形象鲜明的目的。这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勾画的外轮廓进行个别引导,进行发散思维,展开合理想象,添画适当的内轮廓,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对于还有困难的学生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参考已经画好的同学。在合作研讨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2)小组成员平等互助,碰撞思维,合作竞争,分享成果。(3)教师为“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点拨和辅导。(4)通过草图展示、提问等多种方式反馈每个学生自己对学习目标达成度。(5)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对学生提出有新意的观点和问题予以赏识。

四、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班级文化,不同的学习习惯,教师更要做好教材的有机整合,包括从课外引入一些好的、适合学生的素材或优秀作品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绘画功底较好的班级,可以在一节课里临摹或创作一幅画;而好动且绘画功底不够好的班级,多上一些造型?设计课,让学生充沛的精力有发挥的场所;上课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可把一些游戏穿插到教材中,或从课外找一些活动形式多样的教材来上,也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如笔者在执教浙江美术出版社14册《诗情画意》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对画国画的兴趣不浓,对要带很多学习工具很不满。于是根据所执教的各个班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增补、重组。各班的教学流程如下:

1班绘画功底好的学生比较多,而且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创作能力强。所以在上《诗情画意》第二课时,先请一位比较突出的学生给大家画范画——《虾》,因为此人擅长画虾,笔者就把“学画石头”的内容改为“学画虾”。这节课就由这位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在一旁引导、提示。这样激起了全部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就乘热打铁,给学生欣赏了一些优秀的画虾作品如图1—4。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探究出画虾的一些技巧和了解一些国画的构图、创作步骤等。让学生发现,其实国画并不枯燥,同时也达到了学习本课的学习目的。

3班上课很沉闷,学生不喜欢参与老师的互动,对一般的问题他们都是用沉默来应付,只有一些新奇的、幽默的事情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总的来说就是有才但很有个性。如何理解“意境”是《诗情画意》第一课的教学目的,但就其班的特点来说,这课很难开展,上不上最后结果肯定是一样的——不懂。针对这一特点和问题,笔者把《诗情画意》改成《诗情“漫”意》,运用漫画的形式表现,且在课中设置了很多活动,如连连看(给一句诗,找出画);讲一讲(给一句诗,组合一幅画);画一画(选一句诗,画一幅漫画)……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热情高涨,课堂作业也画的非常好(如图5-8),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到课后,还有很多学生跑过来,让我欣赏他们的作品。

五、“练”在课堂

即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练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美术作业是当堂完成。学生一边作画教师一边指导,注意构图的完美、讲究造型的具体准确、色彩使用的和谐、创意的充分。练在课堂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教学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调控者、赏评者,学生的练包括课堂自学、问题讨论、交流体验、实际操作、作业练习等,使学生的能力在练中得到形成与发展。

六、赏在课堂

美术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应当把作品展示给同学,让大家一起来鉴赏绘画作品。在评价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方面重点来说,不必面面俱到,做到重点突出。在评价中让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自己的作品,从中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总而言之,美术课是門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形成,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去体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以学定教”的要求,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导演中介、而绝不是主演。教师的人物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美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探索“导”的方法,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林华.开展对美术批评的探索,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发展[M]. 中国美术教育,2008(5).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合作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