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设施香菇栽培关键技术

2012-05-22 03:55胡晓艳
中国蔬菜 2012年13期
关键词:转色菌棒木屑

胡晓艳

香菇是北京地区主栽食用菌之一,2010年北京地区香菇产量6.50万t,占全市食用菌生产总量的40.1%。通过生产实践,作者总结了一套适宜北京地区的设施香菇栽培关键技术,包括生产季节的安排、培养料的配制、菌棒成品率控制、脱袋及转色期环境控制、出菇及转潮期管理等。

北京地区的香菇生产位居食用菌生产总量的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市香菇产量6.50万t,占食用菌生产总量的40.1%。京郊产菇区县基本都有香菇栽培,生产模式有日光温室立棒栽培(图1)、塑料大棚覆土栽培、林地拱棚栽培等。近年来,已形成通州永乐店、房山乐义、密云西山、大兴魏善庄、平谷南独乐河、怀柔庙城等几个较大的香菇产销基地。但就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而言,京郊香菇与国内先进地区及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笔者结合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一套适宜本地的设施香菇栽培关键技术,以期对香菇生产专业户及相关技术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图1 温室立棒栽培

1 合理安排生产季节与生产量

香菇生产季节的安排是以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为基础的。香菇完成一个生长周期,必须满足一定的积温要求。其正常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为5℃,所以5℃以上的温度才是每日的有效温度。结合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目前主要生产茬口有3个:一是夏季制棒,秋、冬、春三季出菇,由于出菇时间长而集中,而且秋冬菇的菇质较好,因此这是目前生产的主要茬口。但由于夏季制棒发菌期正好处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为了保证菌棒成品率,接种最好在8月中旬以后早晚较凉爽时进行。菌种选用中温型或中偏低温型、90~120d(天)中长菌龄菌株,常用品种主要有939、808、庆科20等。二是冬春制棒,夏季出菇。这是近几年发展的反季节生产模式,一般2~3月制棒,5~6月进棚覆土出菇或林地出菇,9月底前完成生产。此茬口多选择中偏高温型、80~90d(天)短菌龄菌株,如 L18、武香 1号、L26、931等。三是晚春制棒,秋季出菇。接种可在4~5月进行,品种可选择中偏低温型90~120d(天)中长菌龄菌株或150~180d(天)长菌龄菌株,常用品种主要有 939、808、168、208、135等。8月下旬(长菌龄的10月下旬)开始出菇,翌年5月生产结束。

食用菌生产前期投入大,风险高,不提倡农户盲目扩大生产,每棚的生产量也要适度。一些生产实例表明,一栋净栽培面积400m2的菇棚栽培10000棒的经济效益往往高于栽培14000棒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棒数减少降低了菌棒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虽然总产量有所降低,但由于栽培密度降低,菇的品质好,价格也随之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2 科学配制栽培料

2.1 栽培原料 香菇栽培料以木屑为主,京郊最常用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该配方的含碳量为50.4%,含氮量0.8%,碳氮比为63∶1。北京地区有较丰富的苹果木、桃木、栗木、梨木等果木及杨、槐木资源,均可作为香菇的栽培原料,但以选择果树、柞树等蔷薇科、壳斗科的阔叶树木屑较为理想,杨、柳木木质化程度较低,用其制作菌棒出菇产量低。生产中常常选用多种木材的混合木屑,通过合理搭配做到既不影响产量,又能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此外,陈旧的木屑比新鲜的木屑更好。还要注意木屑的粗细搭配,过粗易扎破塑料袋,过细影响袋内通气,以粗木屑∶细木屑为3∶1为宜。

2.2 含水量 生产上香菇栽培料的含水量一般控制在55%~60%。含水量略低有利于控制杂菌污染,但出过第1潮菇后,要给菌棒及时补水,否则影响出菇。实际生产中很难掌控准确的含水量,可用一种简单实用的经验方法来进行估测,即用料柱湿质量来衡量,方法是2cm料柱(直径15cm的菌棒)装紧实条件下,质量为0.1kg左右表明含水量适宜,如果料柱长 45cm,湿质量应为(2.25±0.10)kg。

3 把好“四关”,提高菌棒成品率

3.1 装袋关 栽培料装袋的几个要点是装料松紧适度,外表光滑;扎紧袋口,确保扎好的菌棒不开口、不漏气;入灶前要仔细查找砂眼,用透明胶带粘贴。此外,为了保证较高的成品率,4~9月制棒最好套双层袋,外袋可在装袋灭菌前或接种时套上,能更有效地避免杂菌污染。

3.2 灭菌关 灭菌是栽培香菇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初始灭菌时要用传感式温度计在灭菌灶下部2~3层棒内温度插入探头,在灶外随时观测温度,经过几次测试明确料内温度升至100℃大致所用时间;菌棒在灭菌灶内码放要合理,棒与棒之间要留出足够的气室,以便蒸汽流动和穿透;点火后采取大火猛烧的方法,争取用4~5h(小时)将料袋的温度升至100℃,然后进入保持阶段,小火慢烧,不少于16h(小时)。此外还应注意加水时要用大火烧,不能出现由于一次加水过多,使灶内温度长时间偏低的现象。停火后闷料12h(小时),利用灶内余热继续灭菌。

3.3 接种关 菌棒出锅后自然冷却至28℃以下时方可接种,接种要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用消毒盒熏蒸接种帐3h(小时)后掀开一角放味,40min(分)后工作人员方可进帐进行接种。一般采用打穴接种法,7人一组,1人打穴,3人塞种,2人码垛,1人供种。春季制棒,由于气温偏低,接种后可不用套外袋,直接整垛覆膜,高温季节制棒为避免大面积污染,采用接种箱接种较好。

3.4 发菌关 接种后7~20d(天)为菌丝定植期,此阶段不要移动菌棒,同时注意保持发菌环境黑暗及适宜的温湿度。菌丝圈直径4~5cm时进行翻堆检查,同时可扎孔以补充氧气不足,排出废气。一般刺孔15个左右为宜,待菌丝全部长满进行第2次刺孔,一般刺孔40个左右。扎孔放气时一间房子的菌棒不能在一天内同时放完,要用2~3d(天)时间,放气的温度不得超过30℃,放气后菌棒堆放成三角形,高度以不超过10层为宜。

4 做好菌棒转色期管理

转色是香菇即将形成子实体原基的标志。转色的色泽和厚薄对香菇产量和质量有直接影响。由于栽培的时间及模式不同,转色管理可分为两种方式,即脱袋转色和袋内转色。由于现在的生产大多是以取得优质厚菇为目的,故多采取袋内转色方式。转色期温度保持在15~25℃,当垛内温度达到25℃时倒垛散热,原则是“宁可低温延长转色时间,也要避免高温烧菌”。当料面出现浅酱油色的水珠,为转色的重要信号,此时要注意降温通风。实践证明,一定条件下,在尽量降温的基础上加大昼夜温差是促进转色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外,适当的光照刺激也是促进菌棒转色的重要因素,可调控光照强度在1000lx左右,并通过倒垛或转换光线来源,使菌棒受到均匀的光照,达到转色一致、整齐均匀的目的。正常条件下,经15d(天)左右,菌棒即可完成转色。转色标准:料表呈棕色至棕褐色,“色花斑”约占菌棒总面积的10%以下;菌膜厚度适中;菌棒富有弹性,敲击有干木棒的声响;质量较转色前减轻20%左右。如袋装干料1.1kg的菌棒,完成发菌时约2.2kg,正常转色后应为1.8kg左右。

5 做好出菇期与转潮期管理

5.1 催蕾 第1潮菇的催蕾主要通过温差刺激和脱袋过程中的惊蕈作用完成,以后几潮菇主要靠菌棒补水过程中的环境温差、水温差及补水过程的惊蕈作用。催蕾的小气候应控制为:温度10~20℃,昼夜温差10℃以上,湿度80%~95%,散射光线,通气良好。一般在冬季等低温季节催菇要解决好增温保温及保湿工作;在春季气温较高时催蕾要着重解决保湿与通气的问题,防止杂菌感染、高温烧菌。

5.2 子实体生长期环境控制 根据所用品种的出菇管理温度,控制棚内温度在5~23℃之间,京郊冬季12月至翌年3月低温时白天拉起草帘进行增温,当温度升至20℃左右时盖好草帘,避免温度上升过快;春季4~5月白天气温回升到15℃以上时应放下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晚上拉起草帘以降低棚内温度,并打开通风孔进行通风。

调节棚内湿度可通过喷水、开关通风口来实现。出菇期棚内湿度应保持在85%~95%为宜,若培育花菇则湿度控制在70%以下。

香菇出菇期耗氧量较大,排出的二氧化碳多,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但12月至翌年3月,由于气温低,菇棚的升温、保温往往与通风换气相矛盾,为兼顾三者一般选择在中午进行通风。

子实体生长需要光照,在黑暗的条件下菇色浅、肉薄,菌柄徒长,畸形菇多。但如果强光或直射光照,则会引起菌筒水分过度蒸发,生长缓慢,且菌盖干亮。最适宜的光照为50~100lx,一般通过草帘的拉放进行调节。

5.3 转潮期管理 每潮菇采完后要进行养菌,促进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在冬季等低温季节的养菌管理主要是增温和保湿,在温度较高季节的养菌管理主要是调节湿度和通气条件。养菌期结束的标准是采后的菇根基部培养料的菌丝恢复生长,并且颜色由白变暗棕色即可。一般低温季节养菌期需10~15d(天);气温较高的季节需5~7d(天)。养菌期结束后及时给菌棒补水,以满足下一潮菇发生对水分的需求,同时也起到催蕾的作用,补水后菌棒含水量一般达到55%即可。

猜你喜欢
转色菌棒木屑
胶东地区设施栽培奥尼尔和米斯蒂蓝莓花色苷代谢研究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木屑在高原无土基质化发酵腐熟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木屑
香菇菌棒转色期胞外酶活性变化
不同种类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比较试验*
葡萄转色期干梗掉粒 多是溃疡病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