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012-06-02 01:21陈华娜肖丽华卢燕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氧分压肺气肿鼻塞

陈华娜 肖丽华 卢燕君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一般出生后立即开始或在6 h内逐渐出现症状,并进行性加重。目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病程如能超过72 h,肺成熟度增加,则多数患儿能逐渐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8例新生肺透明膜病患儿,其中男30例,女28例;胎龄27~35周;出生体重均<2.5 kg;年龄0~6 h,均有自主呼吸,出生时无窒息史,其中发绀、呻吟38例,呼吸急促并口吐泡沫20例;入院时血气分析:酸碱度7.10~7.30者9例;动脉血氧分压<80 mm Hg者12例,<60 mm Hg者3例;二氧化碳分压>45.0 mm Hg者11例。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减低,见网状或颗粒阴影,严重者见支气管充气征或白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儿一般条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固尔苏经气管内滴注,剂量100 mg/kg,促肺成熟。同时,观察组采用小儿呼吸机CPAP治疗,根据患儿鼻腔大小选取合适的鼻塞,固定于鼻部,以保证鼻塞与鼻孔紧密连接不漏气。设置流量为:6~8 L/min,吸入氧浓度:30% ~60%,呼吸末压力为:3~5 cm H2O。对照组采用头罩吸氧,氧流量:4~6 L/min。使用CPAP前及治疗后1、6 h分别采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1.3 观察指标 及疗效标准有效:症状明显改善,生命体征稳定,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无肺出血、肺气肿等并发症。无效:症状和血气分析指标无改善或加重,出现肺出血、肺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1.4 护理

1.4.1 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应注意保暖,病房室温22℃ ~24℃,湿度55% ~65%,保证婴儿皮温在36~37℃。每2 h监测体温一次,护理时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护理人员的双手必须温暖。

1.4.2 保持呼吸道湿化和通畅 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儿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经常清除呼吸道、咽部黏液,及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相对湿度在60%以上。

1.4.3 注意监控氧分压和吸入氧浓度 在吸氧和机械呼吸时,经皮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注意使氧分压维持在6.7~9.3 kPa(50~70 mm Hg),避免因氧分压过高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吸入氧浓度不超过60%,以免导致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血气分析在正常值范围内,呼气末正压通气2~3 cm H2O时可改用低流量鼻导管给氧。缺氧状况不改善者改为机械通气。

1.4.4 鼻管管理 注意管道紧密连接并固定,防止扭曲,保证管道畅通、不漏气。予按摩鼻部并涂以红霉素软膏防长时间压迫引起鼻黏膜坏死,受压处可垫棉球。

1.4.5 保证营养和液体入量 为防胃内食物返流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可暂禁食,按医嘱予抗感染、营养支持。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技术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愈率比较 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组患儿疗效比较(n=29)

2.2 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n=29)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n=29)

氧分压(kpa)二氧化碳分压(kpa)酸碱度17±1.13治疗后1 h 8.5±1.3 7.9±1.4 7.1±1.3 7.2±1.2 7.19±0.10 7.19±1.11治疗后6 h 9.9±1.8 8.8±1.6 6.0±1.0 6.5±1.4 7.33±0.11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治疗前 6.3±1.8 6.2±1.7 7.5±1.2 7.4±1.3 7.15±0.12 7.7.29±1.10

治疗后,两组患儿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后6 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 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 观察组肺出血1例,肺炎5例,肺气肿9例,除肺出血1例,其他患儿经对症治疗均有所好转。对照组肺出血1例,肺炎10例,肺气肿10例,除肺出血1例,肺气肿1例,其他患儿经对症治疗均有所好转。对照组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3 讨论

HMD主要见于早产儿,病死率较高,死亡多发生在出生后48 h内。存活72 h以上者如无严重并发症,患儿常可产生足够的表面活性物质,使病情逐渐好转,所以这3 d是存亡关键。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CPAP能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增加肺容量和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提高氧分压,纠正酸中毒,促进肺成熟[2]。CPAP早期应用可明显减少新生儿低氧血症时使用呼吸机,减少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观察表明,鼻塞式CPAP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具有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等特点。

护理方面要严格按流程操作,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 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2] 马莉亚,罗菁.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0(1):11.

猜你喜欢
氧分压肺气肿鼻塞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什么原因导致的肺气肿你知道吗?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什么是肺气肿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HRCT扫描对肺气肿诊断的比较分析
9种处理宝宝鼻塞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