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结构分析

2012-06-06 10:44王文波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结点层级子系统

林 波,王文波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结构分析

林 波,王文波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以网络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及特征,选取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链、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网络型企业内部环境作为系统要素,构建了由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6个子系统构成的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结构,并廓清了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机理。

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企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宏观的经济全球化和微观的消费者主权时代,使企业的组织形态逐步由层级型向网络型转变,其典型特点是生产经营运作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的网络化,传统的企业部门边界日益模糊、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扁平、管理幅度加大、执行层机构增多、基层执行者与高层管理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增强,信息和知识得以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实现共享,这就产生了网络型企业的组织形态。网络型企业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为了某一特定且共同的目的,以一定的关系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网络组织[1]模式下的一类组织形式,具有网络组织的一般特性,但较之虚拟企业、企业集群等,具有明确的整体法人地位与资产规模,像多元化、跨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就是网络型企业的典型实例。

另一方面,知识管理已成为目前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层级企业组织模式,对于网络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更无完整的研究范式。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传统企业组织推崇的是刚性管理,组织结构层次分明,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高层主管有明显的地位区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许多中间层次才能到达高层,而信息在传递中可能会造成失真。这种组织结构无法实现知识的自由流动和共享,也就无法培育起知识导向型的企业文化氛围[2]。因此,构建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结构,廓清其系统要素和系统层次,无疑对知识管理与组织发展新趋势的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与特征

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网络型企业中的知识及知识活动(知识活动表现为网络型企业知识链),如知识的获取与表示、存储与转移、共享与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知识相关的工作以知识流的形式来考察,即是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过程。因此,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企业中构建和维护其知识链模式,保证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组织效益最大化,以及通过知识的更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和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相对于层级企业,网络型企业对知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层级企业中,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知识流环境,通过对员工个人知识的挖掘,其中显性知识通过文字、语言、程序等形式进行传播和共享,最后融合为组织知识,隐性知识通过长期交流、深度交谈以及专家系统等外部化为组织知识,但这样的过程始终是在单个企业内部完成的,当企业缺少成长中所需的知识时,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只有通过购买技术(专利)、人才引进等高成本方式弥补所需的知识。当知识的传播突破层级企业的边界时,考虑到知识获取成本,层级企业以某种协议方式形成网络形式的组织形态,协议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资源与技术共享、产品、市场等,其中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是知识。因此,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需要考虑到重新设置知识的处理过程,以适应网络型企业扁平化、动态化、自组织的特性。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一)信任是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层级企业模式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获取和知识转移更多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与层级企业知识管理不同,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更加强调结点之间的信任,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结点企业的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才能突破传统层级企业边界,进而在整个网络中传播和共享。

(二)复杂性是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首先,知识管理的对象更为复杂。网络型企业较之于单个层级企业规模更大,所吸纳的资源和知识大规模的扩充,这就导致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影响因素变得更多;其次,知识管理的过程更为复杂。最主要的是知识获取的范围变得更大,虽然网络型企业可以依靠网络通讯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在网络中获取知识以减少成本,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如结点企业间知识需求不一致、知识存量不平衡的问题,使得知识获取的机制设计变得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

(三)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更为明显。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与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紧密相关的。不断革新的计算机与光纤网络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相结合,将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和扩散速度极大的提高了,方式极大的简化了,成本极大的降低了[3]。层级企业与外界知识交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在网络型企业中,各结点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知识内容都是在网络中公开的。因此,需要构建适度规模的网络通讯形式以保证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例如,IBM、微软等大型跨国集团都拥有自己的卫星通讯渠道,来保障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和总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各类知识的共享。

(四)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使知识创新更为迅速。网络型企业形成的最终目的是适应市场多变和多样化的要求而加速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的最终环节也是知识的创新。因此,知识创新是网络型企业与知识管理相融合的桥梁。层级企业因为自上而下多层次的知识转移区隔,使得知识创新的速度减慢,而在网络型企业中,知识获取的低成本使得一方面各成员企业知识缺口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弥补;另一方面结点企业的合作使得知识创新的平台变得更为广阔,知识创新所需的资源也更为充实。因此,网络型企业的知识创新较之于层级企业速度更快。

二、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结构

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Network Enterpris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NE-KMS)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社会-技术”系统,其涉及包括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链、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网络型企业内部环境在内的诸多要素[4][5][6]。这些要素又体现为多种基本类型。知识及其活动即为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按照上文中的分析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知识工作者是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主体,包括企业知识管理人员(过程设计及监督)、知识分析人员(知识编码及储存)以及知识创新人员(知识共享及创新)等;知识链体现为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传播、共享以及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反馈循环;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主要体现为文档管理技术(Document Management)、信息检索技术(Information Retrieval)、电子学习系统(E-Learning)、工作流管理(Work fl ow)以及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等;网络型企业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文化、信任机制、价值观念以及网络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种联系。除了上述系统要素外,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也与各种外界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这些外界环境主要包括网络型企业所在国家的科技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

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在系统中的结构可反映在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NE-KMS)结构图中(如图1)。图中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结点企业、结点间的知识联系、网络型企业边界和内部环境要素构成的系统平台,二是对结点间知识联系的拓展结构。在系统平台中,网络型企业除了内部结点的知识联系外,还与外部环境因素发生交互作用。对知识联系的扩展表现为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链、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系统要素的相互关系。同时知识链作为系统要素之一,也是构成子系统的载体。在此可将NE-KMS中的子系统划分为知识获取子系统、知识表示子系统、知识存储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知识共享子系统和知识创新子系统。

图1 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NE-KMS)结构

(一)知识获取子系统。知识获取是知识链的基础性环节。在组织进行知识需求分析后,会找到组织的知识缺口,这就要着手从组织内部或外部对所需知识进行获取。因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爆炸时代,显性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隐性知识就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外部性明显,当内部知识整合的成本大于外部知识获取成本时,组织就必须放弃内部知识的整合和培养,而改为从外部获取,但需要很大的成本。层级企业因为没有网络型企业资源共享的成本优势,无法直接从知识资源网络中获取所需的知识,更多的是采用购买、租赁和培训的方式来得到所需知识[7]。网络型企业可以根据协议进行知识的共享,借助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结点企业可获取其发展所需的知识。

(二)知识表示子系统。知识获取后还必须在知识工作者的处理下才能够成为真正为组织所用的知识。网络型企业中,知识工作者必须考虑到整个网络的知识布局,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对知识进行重新定位和分配,减少因重复知识而带来的网络型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对知识的表示也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来考察。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型企业的协议、文档、管理规程以及储存文件的磁盘、光盘等形式进行编码操作;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专家系统、知识挖掘等人工智能的技术进行操作处理,以保证知识能够转化为组织可利用的形式。

(三)知识存储子系统。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知识存量,网络型企业也不例外。网络型企业的知识工作者在获取知识并完成编码工作后,需要考虑知识在组织中的存储问题。在企业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诸如策略、标准、财务数据、顾客信息、库存信息、产品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员工通过培训和学习型组织构建所产生的新知识,这些知识中有些是显性知识,有些是隐性知识,但通过上述知识工作者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表示也可以以显性知识的形式予以体现。知识存储就是要将这些知识保存在组织中,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存储设备以及隐性知识的外化方法来完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知识存储库应该包括文档库、数据库、实例库、规则库、图像库、过程库、对象库和模型库等[7],此外还包括结点企业间构成的实践社群、BBS、知识共享平台的存储部分。

(四)知识传播子系统。网络型企业知识传播可以分为组织内结点知识传播和组织外知识传播两个从属系统。组织内结点知识传播是由结点知识存量的高低决定的。与层级企业之间知识传播机制相比较,网络型企业结点间知识的传播可以在组织协议和组织制度的保证下,由知识工作者立足于网络整体的知识布局,通过协调和控制来引导知识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可控性明显增强。虽然知识共享是网络型企业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并不代表网络型企业不需要和外界环境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正是这种变化更好的适应了当今市场的快速变化环境,才决定了网络型企业会逐渐取代层级企业成为未来组织发展的趋势。因此,网络型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和外界进行知识的传播,包括知识的正向传播和负向传播。

(五)知识共享子系统。知识共享是网络型企业形成的重要原因,各结点企业面对知识经济背景下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知识交易的高成本,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协议形成网络型企业,目的就是在这种组织模式中实现知识共享。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企业都是知识的贡献者、决策者和知识结点。共享的过程是双向的,其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方式包括结点企业间沟通、员工个人间沟通以及知识工作者绘制网络型企业知识路线图和专家网络图等。

(六)知识创新子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上知识获取、表示、存储、传播、共享子系统,最终的目标就是完成组织知识的创新,并产生新的知识以融入新的知识链过程。野中(1995)对知识共享的分析非常透彻,他构造了知识共享的四个螺旋过程,即外化过程、组合过程、内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解释并设计了知识由隐性向显性的转化机制[4]。网络型企业作为一类组织形态,不论整体或是结点企业,都需要完成从个人和组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其机制也符合这样的螺旋上升结构。由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机理体现在:知识的获取是表示与存储、传播与共享以及创新知识的前提条件。表示与存储为交流与共享提供支持,也加速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生成新知识的必要途径;知识创新是知识发展的源泉。知识通过有效的获取就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应用与创新是表现知识价值、实现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这种机理关系可用图2所示。

图2 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关系机理

三、结 语

本文构建了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体系,并对各子系统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基于知识链的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各子系统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这些动态变化对整体系统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考虑到系统特点和目标,可以采用多主体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究,从中找出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1]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梅秀文.新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五大变革[J].价值工程,2008(5).

[3]徐锐.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J].图书情报工作,2000(1).

[4]Nonaka.T.The 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y Create the Dynam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邱晖,孙政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其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

[6]Malhotra.Y.Toward Knowledge Ecology for Organizational White-Waters[A].Knowledge Ecology Fair 98[C].February,1998.

[7]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Analysi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tructure of Network Enterprises

LIN Bo,WANG Wen-b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iming at network enterprise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arge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tructure systemically,selects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knowledge,knowledge workers,knowledge chai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inner environment of network enterprises as the system factors,establishe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tructure of network enterprises with six sub-systems includ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knowledge representation,knowledge storage,knowledge dissemination,knowledge sharing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and clari fi 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ystem factors.

network enterp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system structure

F272.1

A

1008-2395(2012)01-0105-04

2011-10-11

林波(1980-),男,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管理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建模研究;

王文波(1957-),男,大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结点层级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基于八数码问题的搜索算法的研究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
基于Raspberry PI为结点的天气云测量网络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