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头痛临床研究

2012-06-09 09:07李成蒋云召陆伟慧徐静艳徐融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头痛

李成,蒋云召,陆伟慧,徐静艳,徐融



针药并用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头痛临床研究

李成,蒋云召,陆伟慧,徐静艳,徐融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无锡 214041)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的临床效果。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分,并进行积分值统计分析。两组治疗3、5、7、10、14 d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10、14 d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针药并用

剧烈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主要痛苦,常致使患者烦躁不安而引发颅内压进一步升高,诱发再出血,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头痛,不但有利于缓解病情、改善预后,亦可以减少并发症和不良情绪的发生。笔者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20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2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破裂动脉瘤出血患者,均经CT检查或腰穿确诊,接受动脉瘤栓塞手术,术后仍剧烈头痛,但无意识模糊。按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数字序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5岁,平均(52±7)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中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瘤2例。对照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8岁,平均(52±5)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瘤9例,中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

1.2.2 西医诊断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参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的急性期患者;②起病24 h内入院,48 h内经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颅内动脉瘤,确诊后成功完成栓塞手术;③术后仍有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分;④无其他全身严重并发症,无意识模糊;⑤入院患者或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全身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心理障碍、意识模糊的患者;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恐惧针刺和晕针者;③治疗过程中死亡或治疗中断者;④非动脉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⑤既往有其他原因致严重头痛病史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药物治疗

动脉瘤成功栓塞后,采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尼莫地平解除血管痉挛,吲哚美辛栓止痛和腰椎穿刺等综合治疗措施。20%甘露醇采用静脉滴注,开始剂量每次250 mL,每日3次,7~9 d后减量为每日2次,12 d后减量为每日1次,2星期内停药;尼莫地平(尼莫同,德国拜耳生产)采用静脉滴注,治疗开始2 h按照1 mg/h给药,如果耐受性良好尤其血压无明显下降时, 2 h后剂量增至2 mg/h,1星期后改用尼莫地平片剂胃肠道给药,每隔4 h服用60 mg,每日6次,连续服用7 d;吲哚美辛栓仅在患者无法忍受剧烈头痛时使用,1 d内不超过3枚,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的患者禁用。治疗2星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2.1.2 针刺治疗

于栓塞术后头痛第1次发作时开始针刺治疗。取百会、风池穴为主穴。前额痛者加合谷、内庭;后枕痛者加后溪、昆仑;偏头痛者加外关、足临泣;全头痛者加合谷、外关、昆仑、太冲(除百会穴外,其余穴位皆为双侧取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百会平刺25 mm,行快速捻转泻法,轻刺激;风池向鼻尖斜刺25~30 mm,行捻转泻法,以患者有明显酸胀感为度;余穴行常规泻法。每隔1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日休息,治疗2星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药物、剂量、疗程同治疗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价,记录术后第1天头痛治疗前以及在所规定天数当天治疗后进行的VAS评分值。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先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然后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组内、组间检验,以<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3、5、7、10、14 d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10、14 d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偶见取针后出血现象,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止血即可;未见其他明显相关的不良事件。若治疗过程中有病例死亡或治疗未满疗程者,可按纳入标准补充病例。

4 讨论

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剧烈头痛是SAH患者的主要痛苦。应用脱水、脑脊液置换、止痛药物等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头痛,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必须配合使用镇静药物[3]。及时进行的动脉瘤栓塞并配合腰椎穿刺法,虽能通过降低脑脊液含量有效缓解头痛,但血性脑脊液的清除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患者仍要忍受剧烈头痛的困扰[4]。因此寻找一项对此类剧烈头痛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针灸因其适应证广、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在脑科疾病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已采用针灸对头痛进行大量研究,研究表明针灸能有效控制头痛发作,亦可以缓解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10]。动脉瘤性SAH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本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血瘀为本,故本研究运用针刺治疗纳入病例,以活血化瘀、醒脑开窍为治法,补泻操作以泻法为主。由于临床上SAH头痛患者普遍存在躁动不安的情绪,加之患者大多对针刺又存在恐惧心理,因此本研究取穴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局部选取以百会、风池为主,按头痛发作部位配合远端取穴,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百会穴居头之巅,为督脉要穴,又为督脉、足太阳、足少阳、足厥阴的交会穴,能贯通诸阳经,有通督醒脑之功,能影响和改善脑的功能。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具有熄风、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可降低颅内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损脑组织的血氧供应,对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存在双向调节作用。其余诸穴位可以舒经活络、通行气血,配合百会、风池穴为主针刺,可以起到通经络、行气血、醒脑开窍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10、14 d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头痛疗效方面要比对照组的效果更好,更能有效缓解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预后,并能缩短病程。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部分患者头痛症状在治疗后有加重倾向,随着治疗的继续,其头痛症状又会很快得到缓解。查阅病史提示,此部分病例头痛症状加重时大多处于术后2~7 d,考虑这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随着血管痉挛的缓解,头痛症状也得到改善,提示针刺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脑血管痉挛状态而达到改善头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病情平稳且安全的情况下,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程度,改善预后,缩短病程,这为临床治疗SAH后的头痛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然而笔者也意识到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偏少、机制还不明确的问题,下一步考虑对针刺治疗破裂动脉瘤性头痛进行扩大样本、多中心和随机的研究,以进一步证明疗效的确切性和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0.

[3] Rabinstein AA. The 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AH: what we know and so much we need to learn[J]. Neurocrit Care, 2009, 10(3):414-417.

[4] Ju YE, Schwedt TJ. Abrupt-onset severe headaches[J]. Sem in Neuro, 2010,30(2):192-200.

[5] 石瑛,张伟.脑脊液置换术结合远端取穴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1500-1501.

[6] 郭振刚,王相玲,郭清华.针刺头穴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36例[J].中国针灸,2000,20(10):591-592.

[7] 郑京润,郑春峰,周亚红.针刺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80-981.

[8] 郭振刚,张玉华.针刺配合西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3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7):29.

[9] Yang DH, Zhu PY, Han J,.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needling methods for tension-type headach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1):22-25.

[10] Zheng SL, Li FJ.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ascular headache treated by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 9(2):92-94.

Clinic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 after Cerebr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Surgery by Using Acupuncture plus Medication

,-,-,-,.

,214041,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medication in treating headache induced by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Forty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20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plus medi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medication only.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adopted for evaluation of pain and the score was taken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Both group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VAS score on the treatment day 3, 5, 7, 10, and 14 (<0.05). In comparing the VAS score on treatment day 10 and 14,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eating headache induced by aSAH.

Acupuncture therapy; Headach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11.801

1005-0957(2012)11-0801-03

李成(1983 - ),男,住院医师

2012-01-31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头痛
头痛应该灸哪里?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会变身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