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2012-06-09 09:06史中亚胡奋强陈勇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骨关节炎体征膝关节

史中亚,胡奋强,陈勇



短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史中亚,胡奋强,陈勇

(泗洪中医院,江苏 223900)

观察巨刺、短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疗效的临床疗效。将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巨刺、短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变化。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巨刺、短刺配合功能训练是一种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巨刺;短刺;康复训练;骨关节炎,膝关节;针法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膝骨关节炎(KOA)的患者数日益增加。有效地防治该病和减少晚期膝关节置换率,不仅可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也可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因此,针对早中期患者的防治,就具有更广泛的现实价值。探寻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是必要的。笔者近2年内采用巨刺、短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早中期KOA60例,并与常规针刺6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KOA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根据就诊次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积分及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起草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1]所推荐的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年的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②膝关节有骨摩擦音或关节活动响声;③晨僵≤30 min;④年龄≥38岁;⑤X线摄片检查有骨性肥大。满足①+②+③+④条,或①+②+⑤条,或①+④+⑤条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1.3 纳人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并能坚持治疗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的类风湿,心、肝、肾脏器疾患者;②同时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等可能影响疗效的患者;③由于肿瘤或结核引起的膝关节疼痛。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试验过程中,依从性差,影响有效性评价者;②未按规定治疗,或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而无法判定疗效者;③受试者自行退出试验;④症状体征积分>20分,重度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治疗

采用远道巨刺法与局部短刺法相结合。先行远道巨刺法,取肩中(董氏奇穴)、曲池、灵骨(董氏奇穴)、大白(董氏奇穴)。肩中穴位于肱骨外侧,肩峰下3寸处;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大白穴位置与三间相符。患者取站立位或座位,采用0.35 mm×50 mm毫针,快速刺入1.5寸,以得气为度,单膝痛刺健侧,双膝痛刺双侧,嘱患者活动膝关节,并把注意力集中于患膝。留针20 min,每5~6 min行针1次。起针后再行局部短刺法,取内膝眼、犊鼻、鹤顶、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患者取平卧伸膝位,膝下垫一软枕,内膝眼与犊鼻稍向对侧刺,其余穴位直刺,缓慢进针,使针尖靠近骨膜,在骨面处术者腕关节不断震颤并行小幅度提插,上下左右摇动针体在骨面摩擦,并不断变换针刺方向,局部酸胀放射感明显时停止运针。内膝眼、犊鼻接G6805-Ⅱ型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为10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

2.1.2 功能训练

患者平卧床上,膝关节伸直,放平。①令患者作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20次;②医生将两手拇指与其他四指伸直,张开虎口,分别紧贴髌骨上、下缘,将髌骨分别向内外,上、下推移各20次;③再令患者做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20次;④患者跪坐于床上,上身直立,臀部尽量向下坐,使跟臀接触,以增加膝关节的屈膝范围。上述治疗每次针灸后进行,时间由短到长,以不引起关节疼痛和关节疲劳为限。膝关节疼痛较重或关节积液时,多主张限制患肢活动或不负重活动,在疼痛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行功能训练,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原则是少负重,常活动,动静结合。

2.2 对照组

取内膝眼、犊鼻、鹤顶、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内膝眼、犊鼻针刺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为10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两组每日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情况。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按疼痛、功能活动、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定,最高30分。轻度为<10分:中度为10~20分;重度为>20分。

3.1.2 疼痛强度判定

参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即画1条长度为10 cm的直线,两端为所测量疼痛的两个极限(0为无痛,1~2偶有轻痛,2~4为常有轻痛,5~6偶有明显痛,可忍受,7~8常有明显痛,尚可忍受,9~10疼痛难以忍受),让患者在此直线上选择能描述其某一特定时刻所感受疼痛水平的一点,得到一个代表疼痛强度的具体数据。疼痛指数计算公式为,疼痛指数=[(治疗前VAS积分-治疗后VAS积分)/治疗前VAS积分]×100%。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规定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症状、体征积分在5分以下;疼痛指数为90%~100%。

显效 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症状、体征积分下降>2/3;疼痛指数为60%~89%。

有效 症状、体征略有改善,积分下降>1/3;疼痛指数为20%~59%。

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积分下降<1/3;疼痛指数<20%。

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1

3.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4 讨论

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延缓软骨退化,改善功能,避免或减少畸形。本病属中医学“骨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巨刺首出《灵枢·官针》:“凡刺有九,……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有研究表明,巨刺通过机体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使疼痛迅速消除[3],短刺亦是古代针法之一,它是一种以深刺结合提插捻转的针刺法,治疗骨痹等深痛久痹。《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通过膝关节局部穴位短刺,深刺至骨,上下摩骨,可刺激硬化肿胀的筋膜使之软化,重建有效的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之目的[4]。局部电针可通过刺激皮肤、肌肉、关节囊、韧带等的本体感受器,向中枢传入大量的本体运动和皮肤感觉信息,从而帮助建立正常的感觉、运动模式,反射性激活屈、伸肌群而参与稳定膝关节活动[5-6]。远道巨刺与局部短刺法配合能更好发挥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统一的治疗作用。前者着眼于整体,旨在调动患者自身的调节能力,后者侧重于局部,直接针刺患处使局部病变组织发生改变,二者结合治疗可以相互配合,标本兼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7-8],消除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痉挛状态。重建关节内外静力性与动力性生理平衡。

董氏奇穴为董景昌老师所创,其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肩中、灵骨、大白穴皆为董氏奇穴,肩中穴是董师治疗膝关节疼痛的特效穴。曲池穴用于治疗KOA在古典医籍中就有此记载。《杂病十一穴歌》:“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曲池、灵骨、大白均在手阳明大肠经上,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三穴共用,其补益气血作用甚强。同时活动患膝,并把注意力集中于患处,以意领气,使针穴与患处之气相引,以达到疏导平衡的作用。

功能锻练是预防和治疗KOA的重要手段。膝关节是人体的负重关节,参与人体的行走。因此,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其稳定性有赖于周围肌群的作用,尤其是强健的股四头肌的作用。作为膝关节功能稳定的重要组织结构,股四头肌可缓解运动对膝关节的冲击力,还可改善其对膝关节负重状况的调控作用,并且可改善膝关节步态的平稳性[9-10]。股四头肌萎缩,掴绳肌痉挛是KOA的常见现象,因此恢复萎缩的股四头肌,缓解痉挛的腘绳肌,对本病的预后极为重要。而功能锻炼则是最好的办法。合理的功能锻炼对维持或改善关节功能,保持或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或耐力,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均有重要作用[11]。

远道巨刺疗法配合局部短刺法并进行功能训练经临床观察,证明其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能显著改善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不失为一种简便、无副反应、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性关节炎诊治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1):702-704.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9-352.

[3] 何广新,曲延华.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5.

[4] 彭鑫,自鹏.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3-4.

[5] 宋玉华,宋艾云,武文青.平衡针刺结合传统针刺和电磁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 (3):206-207.

[6] 伏秀霞.短刺温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64-565.

[7] 郭纪涛,戴琪萍,裘敏蕾,等.电针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2):1114-1116.

[8] Ku XJ, Jiang SY, Chu LX.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osteoarthritis and observation on biomechanical index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7(5):261- 264.

[9] 幺勇,鲁艳莉,李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运动疗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23-525.

[10] Fan YZ, Wu YC, Wang JX,. Effect of tuina exercise on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 strength of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5):321-328.

[11] 郎伯旭,冯春燕,方震宇.针刀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41-42.

Observations on the Efficacy of Contralateral Meridian Needling and Short Thrust Needling plus Functional Training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

,223900,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ntralateral meridian needling and short thrust needling plus functional training in treating early to mid-stage knee osteoarthritis.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60 cases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ntralateral meridian needling and short thrust needling plus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e symptom and sign score and the VAS score were count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symptom and sign score and the VA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0.01).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symptom and sign score and the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1).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95.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3.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Contralateral meridian needling and short thrust needling plus functional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early to mid-stage knee osteoarthritis.

Acupuncture therapy; Contralateral meridian needling; Short thrust needling; Functional training; Osteoarthritis, knee joint; Needling method

R246.2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11.826

1005-0957(2012)11-0826-03

史中亚(1969 - ),男,副主任医师

2012-02-01

猜你喜欢
骨关节炎体征膝关节
膝关节置换要不要做,何时做比较好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膝骨关节炎如何防护?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原发性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