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2012-06-21 09:58李宏胜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数控技术嵌入式课程体系

李宏胜,陈 桂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自动化专业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来源于行业需求[1-4]。我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以“自动化专业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指导,以机电行业为背景,以机电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1 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路和特色

“规范”遵循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规范内容最小化、核心知识内容最低标准的原则,提出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要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在规范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办出个性和特色。

1)以能力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重要特点是学科交叉,既要求学生掌握电类相关知识,又要求了解机械结构和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既要求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系统硬软件设计,又要求了解强电电气控制、伺服驱动及液压和气动等方面的知识。近年来,我校以机电行业为背景,以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采用“本科学历+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检测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运动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和可编程控制系统5个知识核心的12项专业能力,注重机电结合和弱电与强电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互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

2)整合课程结构,创建核心课程体系

我们在“规范”要求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的基础上,整合课程结构,精选并优化课程内容,注重高新技术在自动化专业领域的作用,引入自动化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实例,梳理并重整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3)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按照“规范”的专业能力要求和机电行业人才所需的核心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了校、省、企业及各类学会等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科技竞赛以及数控机床、嵌入式系统和FANUC系统等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创新实验室以及校企共建实验室,形成了综合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科技竞赛、专业技能培养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4)校企共建工程实践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互介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监督和评价培养质量与效果,开设就业指导和技术应用等讲座;联合指导项目研究、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建立各种合作形式的产学研基地和校企共建实验室。

2 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我们提出了如下符合我校特点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1)理论知识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数控技术、运动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和可编程控制系统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2)专业能力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电工电子常用测试仪器设备的应用;模拟和数字电路的分析、设计、调试及EDA技术;机械基础及常规机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的工艺、编程;系统常用物理量的检测方法、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系统动态行为的数学建模、仿真;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电机及电、气、液执行部件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可编程控制系统(PLC)的分析、设计与调试;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应用及二次开发;直流、交流伺服、变频调速的原理与应用技术;单片机或DSP、嵌入式ARM系统的软、硬件技术。

3)综合素质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胜任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支持、管理等岗位所需的必要综合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检索与查询能力;书面表达、口头交流和多媒体交流能力;人文素养、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低碳、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等。

3 专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架构分析

依据企业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以及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能力的要求,将该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按照通识教育模块、电工电子模块、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数控技术模块、运动控制系统模块、嵌入式系统模块、可编程控制系统模块、专业与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和综合能力课外培养模块等10个模块进行划分,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图1和图2鱼骨图分别表示了如何将相应的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现场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过程中。

图1 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图2 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1]“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自动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分类及其定位研究.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05、3

[2]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

[3]黄道平,胥布工,赖何季.自动化专业多模式、多规格人才培养体系探讨.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

[4]刘丁,刘军等.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

猜你喜欢
数控技术嵌入式课程体系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
数控技术在矿山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智能制造与先进数控技术的发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搭建基于Qt的嵌入式开发平台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嵌入式软PLC在电镀生产流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析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