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大家谈

2012-06-25 01:30
电器工业 2012年5期

编者按:近些年来,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蓬勃发展,我国电器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更是突飞猛进,尤其在一些企业通过积极的技术创新,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使某些高端产品、关键零部件和重要材料靠进口的局面得到了改变,转型升级取得丰硕成果。

东方汽轮机:多电并举 创新优先

近年来,东汽围绕“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的企业宗旨,坚持多电并举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成功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世纪以来,受能源需求总量和环境约束,绿色、清洁、高效的使用能源成为时代需求。对此,东汽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需求,前瞻性的实施“多电并举”战略,在继续优化发展传统火电产业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风电、核电、燃机和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和布局,实现了东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正是在多电产业结构支撑下,东汽在灾后实现了产值规模的连续增长,并于2011年突破200亿元,其中传统火电之外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成为支撑东汽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企业只有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实现产业持续发展。东汽高度注重研发要素投入,坚持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许可制造、技术引进、到以市场换技术、再到合资建厂,中国电力装备工业走过了艰难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之路。东汽立足自身与适当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选择关键技术领域成立科研项目攻关团队,通过重点攻关,取得突破。火电方面,东汽在大型机组空冷、供热按照用户需求定制自主设计能力方面不断突破,已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超临界100万千瓦空冷机组,自主研制了适应欧美市场的60Hz大功率火电机组。核电方面,东汽已完全掌握包括转子在内的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完成了核电焊接转子技术攻关,成为国内首个掌握百万千瓦等级核电焊接转子技术的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在第三代核电自主研制中,东汽已完成国内最长的1828mm末级动叶研制,整机研制过程也顺利推进。风电方面,东汽在引进1.5MW风电技术基础上,通过攻关掌握了风电机组传动链、载荷分析、叶片材料及成型、控制、刹车、并网等关键技术,并迅速针对中国气候环境条件,进行低温型、抗台风型、弱风型、耐盐雾型机组系列化设计,相继开发了1MW、2MW、2.5MW、3MW不同功率等级机组,5.5MW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也即将下线。燃机方面,东汽已完全掌握了燃机转子的加工和装配技术,2009年即完成了国内首根燃机转子的国产化制造,建立了除高温部件外的完整重型燃机制造体系。东汽参加并负责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大型动力装备制造基础研究”的两个课题研究。东汽作为国家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工程技术中心的核心成员,参与了燃机共性技术研究。东汽通过与有关协作方的合作和自主研发,正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重型燃机设计方法、准则和体系。今天的东汽已成长为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的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并正朝着“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质量一流”的“四个一流”现代化企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中国西电: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 掌握未来科技发展主导权

“十一五”以来,中国西电集团以电网电压升级和直流输电等发展为契机,以交直流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高端技术开发为核心,通过持续不断地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实现了由追赶到开始世界领先的跨越,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了我国输变电装备技术进步,为我国输变电装备制造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体现在:

通过自主创新,西电集团在重大成套装备、产业链上游关键部件、核心材料与工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以来共完成重大技术开发544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56项,国际先进水平261项,国内领先119项;研制成功了30多项特高压交直流成套装备,实现了技术水平由追赶到开始世界领先的跨越,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和竞争限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西电通过自主创新,“十一五”以来,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37项,其中一等奖8项。2010年荣获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特别奖。

通过自主创新,西电集团的知识产权创造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公布的2010年中央企业专利情况排序中,西电集团拥有有效专利数排序为44位,比上年度前进3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排序61位,比上年度前进5位。

“十一五”期间,西电集团的技术改造始终坚持围绕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利用,把握投资方向,加强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而进行的,累计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4个,新增产值超过百亿元。通过百万伏级高压开关厂房、特高压试验大厅、大容量交直流变压器设备装备制造和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等相应产品制造装备的改造完成,提升了西电集团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的研发和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试验、检测能力,扩大了试验容量。同时,使西电集团输变电装备制造能力达到百万伏级的制造水平,并形成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批量制造的生产能力。

结合国家坚强智能电网工程建设,根据创新发展和产业技术转型需要,西电集团将在超大规模输变电技术领域,重点开展±1100kV特高压直流成套装备技术开发研制(17个设备)、252-1100kV断路器用系列弹簧机构、800-1100kV瓷套粘接技术及瓷套等全新研发工作。通过创新开发研制,一是掌握成套装备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引领世界直流输电装备技术发展;实现特高压直流关键设备的自主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在高端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垄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直流输电成套装备技术供货能力,提升我国输变电设备整体制造水平,支撑国家重大能源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二是掌握开关设备的核心配套件制造技术,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地位,提高我国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替代产品进口。三是填补电瓷行业高电压等级无机粘接类产品的技术空白,推进行业的不断发展,解决各大开关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产生的瓷套瓶颈,并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推动行业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未来西电集团将继续深入研究输配电领域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全力开展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技术驱动作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掌握未来科技发展主导权,为我国的输配电装备制造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电气:推进技术进步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2012年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工作布置如下:

加强以质量管理为主的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二是要加强现金流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和资金的管理,要进一步提高资金的集中度;三是积极降成本,各产业集团要进一步做好产品降成本的工作。

以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为主的科研框架已经建立,今年要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实质性运作,要把中央研究院、科技管理部和产业发展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形成有效的科研研发体系和产业化推进体系;三是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项目立项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政府支持的项目申请到国家立项和上海市立项的这些项目,科研经费既要做到专项管理,同时要提高效率。

抓好正在谈判的项目,同时收购兼并进行战略研究,按照战略先行的要求开展战略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四个关键词:第一是导向,坚持正确的战略导向,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不能上;第二是赢利,坚持赢利导向和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提高项目论证水平,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的路径不能出现大的偏差;第三是准则,要坚持合资合作的基本准则;第四是适应,就是要与自身能力相适应,要控制风险,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战略匹配度高、效果更好的项目上去。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住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手抓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主要抓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积极解决亏损企业和亏损的产品,分流富余人员。

二是转变投资方式,优先保证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原则上不再投向简单扩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好中选优,对新兴产业的投资要控制一定比例。要抓好三类投资,一类是推进一批代表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形成新增长点的项目;同时要抓好一批能关系集团长远发展的重点投资项目;还要调整收缩一批因市场变化,需要调整的项目。

三是推进总体产业的联动,包括大型铸锻件等。

四是持续改善四类指标:现金流、人均销售、人均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对这四类指标都要有一个标准化的要求。

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也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做到“三个融入”:融入管理;融入产品以及融入现场。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扩大信息管理范围;二是建立临港可视化数字工厂;三是做好实施ERP的准备工作。

常熟开关: 依靠技术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弄堂小厂,到如今成长为国内低压电器行业的排头兵,常熟开关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挺立潮头,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企业每年都有10多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研发成功并通过鉴定,自主创新硕果累累挂枝头:CM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CW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等中低压电器元件、工业控制产品、太阳能光伏逆变装置、成套装置,并开发有Riyear-powernet能量管理系统软件,为用户提供“智能配电系统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等”。其中,CW3系列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CM5系列塑料外壳式断路器技术上达到了当今国际最先进水平。

公司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体系主要包括:以公司领导组成的科技发展决策层,组织和规划公司整体技术创新发展道路;以公司技术中心组成的技术研发执行团队,具体负责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工作。另外,公司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通过“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验收,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精品立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所(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电力电子应用研究所)、二室(电器研究室、专利情报研究室)、二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电器试验站)、三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电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产品市场化开发和试验、自动化半自动化专机制造等链条式的创新载体。2011年11月,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多年来,公司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合作。公司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等方法,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方式,将科技人员有计划地送出去培养学习,形成了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升硕士、硕士升博士四级人才建设梯队;公司还选派优秀科技人员赴欧美、日本等国学习考察,开阔视野;经常邀请行业中著名的专家以及大专院校的教师来公司举办报告会,介绍行业的发展动态及先进技术。

通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公司技术人员占到全体职工的50%,技术研发人员又占到技术人员的50%。201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常熟开关,对公司以人为本、专注实体、重视技术创新等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技术创新结硕果,勇闯蓝海拓市场。目前,公司产品已成功运用于石油、化工、钢铁、制药、轻纺、建材、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煤矿、机场、码头、地铁等各行各业,并成功应用到中东、非洲、东南亚各国重大项目中,占据了国内20%的高端市场份额,成为与国外大牌公司同台竞技的国内一流生产制造商。

荣信股份:技术创新推陈出新 变频技术成果累累

作为国内电力电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荣信股份在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始终遵循“走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这一理念,视科技创新为公司发展的生命力。

近几年来,荣信股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始终保持在当年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最高年份接近14%。同时,荣信股份引进激励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服务平台,使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目前,荣信股份拥有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科研带头人和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承担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近30项,拥有国内外各项专利100多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通过科技创新,荣信股份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及性能指标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和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极大提高了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公司“以输配电装备为基础,以工业节能和新能源装备为核心,以大功率电力电子补偿与控制节能装备研制及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荣信股份变频器产品迅速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技术掌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领导者,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贡献了积极力量。

科技创新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荣信股份变频技术的创新突破在提高变频器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也为国家重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秉承二十余年电力电子优良研制传统,历经十余年变频技术的沉淀和积累,荣信股份变频产品坚持不断科技创新,始终站在国内高端变频产品领域前列,为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华荣科技:技术创新“走出去”

华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防爆电器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防爆电器行业中技术力量最强、生产规模最大、销售覆盖最广的企业。

总结华荣的发展经验,公司始终坚持以开放式的“走出去”这一关键理念,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华荣每年都组织技术团队走出国门,到欧、美等世界著名的防爆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国外先进防爆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检测手段等,通过消化吸收,公司持续创新技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单纯的产品制造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单一产品的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模式也不能满足用户现场的需求。这些年来,根据市场、用户的变化,公司提出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服务商转换”的发展战略定位。通过近三年的组织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用户的称赞。

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到目前为止,华荣在国内成立了300多家销售网点,在海外已经成立40多家国际销售网点,防爆产品已经销售到了30多个国家和其余,得到了国际用户的广泛好评,华荣正在走出国门,华荣正在走向世界,华荣正在创造世界知名品牌。

哈尔滨锅炉厂:加快转型升级 开拓新兴领域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以设计制造50-1000MW电站锅炉产品为主,并设计制造配套辅机、石化容器、核能设备及环保设备等产品。电站锅炉年生产能力达30000MW以上,是国内生产能力最大、最具规模的大型综合发电设备制造企业。

哈锅加快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大自主创新,实现产品技术由引进型向自主型转型升级。随着公司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成功研制,产品技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完成了由引进型产品占主体到以自主开发型产品占主体的转变。公司对外技术依存度由50%降为35%,标志着哈锅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不仅减少了技术引进提成费,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为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引领超超临界褐煤技术,满足用户更高节能环保要求。依托国家863课题,哈锅完成了1000MW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的自主开发,包括Π型布置和塔式布置两种炉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1000MW褐煤锅炉订货,保持公司在褐煤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积极开发燃用贫煤及无烟煤的Π型布置600MW、1000MW超超临界锅炉,开发1000MW超超临界烟煤塔式锅炉,丰富公司百万千瓦锅炉技术和产品系列,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参与国家“十二五”课题攻关,积极开发更大容量的1200MW-1300MW等级超超临界锅炉。1200MW-1300MW等级超超临界锅炉具有更高的机组效率、更低的CO2、NOx排放。目前已初步完成了锅炉参数选取研究、系统布置、系统选型等研究开发,针对具体工程完成了炉膛尺寸及水冷壁形式、燃烧器布置方式、中间混合器形式、包墙系统连接方式及阻力平衡、高温再热器布置、深度降低排烟温度方式探索等专题研究,积极推进1200MW-1300MW等级超超临界锅炉的研究开发工作。

开发600MW-1000MW二次再热锅炉,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率锅炉机组。与同参数一次再热机组相比,二次再热机组可提高效率1.5%左右,符合我国发展高效节能发电设备的产业政策,已引起国内电力用户的极大兴趣。哈锅与三菱合作,目前已经完成锅炉总体方案、受热面匹配、各级汽温调节方式、炉膛热力计算等开发设计工作。依托国家能源局“十二五”课题,开发了700℃超超临界锅炉技术。目前已经完成哈锅独立的700℃超超临界锅炉初步方案设计。发挥哈锅在褐煤燃烧和整体技术研发能力的优势,与华能集团清洁能源研究院、西北院、东汽建立联合课题组,共同推进巴彦宝力格项目的700℃超超临界锅炉方案,目前已完成了热力计算和受热面布置。对巴彦宝力格项目采用700℃超超临界机组,与用户进行了初步的技术交流并介绍了锅炉方案。

开发海水淡化等水务处理技术和市场,挺进海水淡化等水务科技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或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哈锅积极拓展海水淡化等新产业,成立了水务科技分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以色列IDE和新加坡凯发等国际水务企业合作,研发海水淡化、电厂水处理、工业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新技术。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努力进军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

“十二五”期间,国家关于把新疆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和战略资源接替基地的重大决策,为加快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增长,提供了史无前例机遇,也为火力发电设备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准东是新疆煤炭资源储量最为富集的区域,是新疆自治区3个储量大于3000亿吨的超级煤田之一,准东煤田资源预测储量达4000亿吨,目前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为2136亿吨,煤田成煤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整装煤田。以现在我国煤炭年产量计算,一个准东煤田就能够全国使用一百年。到2020年前准东地区将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首站,准东地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发电基地。

面向未来,哈锅将继续以振兴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为己任,肩负起“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的使命,坚持不断创新,引领电站锅炉技术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效、绿色、环保的产品,努力实现“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

哈尔滨电机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哈尔滨电机厂始建于1951年6月6日,是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哈电已建设成为我国以生产水电、火电、核电、气电、风电等大中型发电装备和配套控制设备为主,集科、工、贸、服务于一体,技术领先,设备精良,具备年产4000万千瓦发电机组生产能力的大型发电装备制造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实施哈电总体发展战略;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为动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创建绿色和谐企业,实现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打造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产业链,开展集成化制造技术研究;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对标国际一流公司,掌握国际规则,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管理进步,建立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二次创业新长征路上的“四化”,即集成化、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

创新技术管理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进行科研投入,提升科研装备能力,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用”融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技术储备,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巩固具有哈电特色的技术优势。

制定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运用市场化方式整合内外部人力资源,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培养跨文化、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队伍,培育有职业道德、有专业技能、有突出业绩、有行业影响的“四有”人才,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树立“崇尚规则,守正出奇”的观念,走“严、细、实”精细化管理之路。严谨制定,严格执行,严肃考核;完善体系,精细流程,细致高效;注重落实,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持续管理改进,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管理创新,完善管理制度,改造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为接轨国际一流企业提供管理保障。

公司抽水蓄能机组水力开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曾先后开展100、200、300米及以上等级扬程段水泵水轮机的科研工作,2001年通过回龙、白山、青松等项目,哈电先后与日立、GE等公司合作,引进其水力设计成果和原型机关键设计技术,不断了解和掌握国外抽蓄机组水力设计的技术特点。在通过“打捆招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结合公司水力设计技术和经验,哈电逐步形成自身特点鲜明的蓄能机组水力性能开发理念和水力开发技术体系。哈电具有较为悠久的抽水蓄能机组研究历史,特别在近期的响水涧、溧阳等项目开发中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发成果,取得了多项水力关键特性开发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实现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全国产化研制。通过长期的技术积淀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哈电已经完全具备高水头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的水力性能开发能力,完全可以独立自主的为用户提供满足电站运行要求的性能优异的抽水蓄能机组。

公司目前已投运的巨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容量达到700MW等级以上,但国内外1000MW等级的全空冷水轮发电机尚无实际设计经验。开展1000MW水电机组重大技术的科技攻关,是加快提高我国发电设备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战略性产品的重要决策,也将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树立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哈电以白鹤滩1000MW级水轮发电机项目为依托,开展全空气冷却方式(全空冷),定子绕组水内冷、其它部分空气冷却的方式(半水冷)、定子绕组蒸发冷却,其它部分空气冷却的方式(蒸发冷却)的研究,确定了1000MW级水轮发电机通风冷却系统,并成功通过三峡公司的技术验收。

乘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凭借多年积累的雄厚基础,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将致力于打造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动力航母,争创“中国最好、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