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应

2012-06-26 08:04不见不散
读者·原创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麻醉师秋裤供体

文 _ 不见不散

和往年相比,刚刚过去的冬天格外冷,虽然已经有科学家出面澄清,寒潮和传说中的冰河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可大家心里还是疑神疑鬼。刺骨的寒风让人们很不适应,多少年来一直是暖冬,我们不但早就忘记了毛裤,还展开了是否要穿秋裤的大讨论。言辞之激烈,论证之花哨,被如刀的寒风一吹,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好的嘴头功夫,也架不住零下十几度的低温。秋裤该穿还是得穿,保护好膝关节才是王道。

在我们身边,也时不时冒出一些事情,让人不太适应。年前有朋友去北京大医院不声不响做了手术——换了一只眼角膜。听到这个消息,我一连串的问题忍不住喷薄而出:插队等角膜供体塞了多少钱?麻醉师打点了没有?用不用家属陪床?有没有给主刀医生红包?朋友是这样回答的,去医院的时候很走运,刚好眼库里有角膜供体;手术全身麻醉,没送麻醉师一分钱的红包;不用家属陪床,父母年纪都大了,不好再去北京折腾,好在护士、护工都很关照他;至于主治医生,大概一共跟他说过十句话,都是关于治疗本身,没有一丝一毫其他的暗示。术后的朋友恢复地非常迅速,活蹦乱跳的,虽说眼球还不太适应新角膜,磨合尚需一段时间,但他看见好菜还是目光炯炯、运筷如飞,说明手术很成功。这让生活在小城的我大为惊讶:虽说大城市人情冷漠,可相对而言也更加公平规范,这就是他专程坐火车去北京动手术的原因。所以不少人逃离北上广后,因为不适应家乡的种种潜规则,又都逃了回去。

本期特别报道也在讲一组适应与不适应的故事:生于农村的陈诺读完了大学,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只好返回家乡,又因为早已脱离泥土上的劳作,无法适应不 蹲办公室 的生活;在外打工多年之后,民勤小伙马俊河毅然回乡种梭梭,以改变当地的荒漠化生态,他的知己遍布全国,却无法与身边的乡亲沟通,某种程度上,双方都无法适应彼此 总之,当变化发生时,人总会不太习惯,由此会出现从适应到不适应的蜕变,咬紧牙关挺住,熬过这段时间就好。所谓适应性强,就是指能在极短的时间调整过来,和当下的环境合拍。比如,韩寒不太适应被质疑,一怒之下起诉方舟子,好在逐渐平和了下来,也暂时撤回了诉状。自从首篇文章不是 主编手记 之后,好多读者朋友都有些不适应,纷纷发问,主编怎么不写了?亲爱的朋友们,请坚持阅读本刊,在主编结束 治疗式休假 之前,你们会慢慢适应的。

掐指一算,这期杂志上市的日子,还是春寒料峭,离全面春回大地还有一段时间,尤其在北方地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迫不及待选择了绿色为主题的封面,无论大家的神经多么坚韧,也不会适应没有绿色的春天。

猜你喜欢
麻醉师秋裤供体
麻醉师麻醉前访视是为了获得这些信息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供体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
麻醉医师职业暴露预防中环节管理的应用分析
想得美
我国活体器官移植供体的民法保护
冬天伤了谁,秋裤成诗已是无所谓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器官也可产业化生产
手术室药品管理中与麻醉师相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日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