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文艺东北现象的兴起:探析东北喜剧小品和影视剧作兴起的原因

2012-08-15 00:42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3期
关键词:小品喜剧方言

⊙张 婧[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东北题材的文艺作品在笑声与争议中走过了三十载,央视春晚赵家军的缺席令许多观众扼腕叹息,赵家班悲情大戏《樱桃》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艺术追求与表演之路的探索与转型,凡此种种引发了我们对文艺东北题材作品更多的思索。本文在界定文艺东北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其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其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一、文艺东北现象的界定

文艺东北现象是指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的东北人演绎的或者具有东北文艺特色和审美趣味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文艺界出现了众多东北人演绎的东北题材作品,在喜剧小品领域,有《儿子大了》《相亲》《送水工》《功夫》《昨天·今天·明天》《捐助》《卖拐》系列等;在影视艺术领域有《刘老根》《男妇女主任》《美丽的田野》《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马大帅》《插树岭》《乡村爱情》系列等;歌剧《苍原》、话剧《父亲》也成为东北文艺现象中的亮点。东北方言歌曲郝雨的《大学生自习室》、庞龙的《家在东北》、陈旭的《东北特产不是黑社会》,承继了东北秧歌独具特色的曲调,风味独特。当下,每逢佳节来临,东北小品、东北题材影视剧往往会成为各地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首播的节目之一。在语言艺术领域,春晚后东北喜剧小品总会产生几个“流行语”。东北演艺界人士如赵本山、范伟、小沈阳等也成为影视剧作小品的领军人物。曾被人认为“土得掉渣”的二人转由东北转战全国,日渐火爆。“翠花,上酸菜”在北京长安大剧院变成了舞台剧,以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经典名句为话剧名称,充分显示了东北地域文化引领的新高潮。

文艺东北现象的蓬勃兴起绝非偶然,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格局。

二、文艺东北现象蓬勃兴起的原因

1.叙事主题的平民化文艺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叙事主题的平民化,可谓“为市井细民写心”。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冲击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老工业基地——东北的地位逐渐被沿海开放经济开发区撼动,伴随着宽松的政治和经济语境,东北影视艺术逐步摆脱了叙事宏大、政治教化的功能,扬弃了“英雄崇拜”情结,将叙事的主角和主题转向普通百姓,演绎着一幕幕身边的琐细之事和此岸的世界。

东北喜剧小品《卖拐》系列中,围绕大忽悠的“小聪明”展开,写出了他利用自己的得知同乡出车祸的消息,迅速做成了一副拐,结果他人没有用上,自己将拐杖卖给了一个健康的厨师,由此引发了“大忽悠”和上当的厨师斗智的系列小品。在《卖拐》系列小品中,赵本上等人将东北人的热情、乖觉、幽默和聪明演绎得淋漓尽致。《昨天·今天·明天》系列中,围绕农村夫妇白云和黑土两个人在富裕后的生活逐层展开,写出了农民在“有钱”后精神层面的追求,白云要学习英语,要去美容院,还要效仿倪萍也出一本书叫《月子》,在黑土与白云吵吵闹闹、磕磕绊绊、相互拆台的生活里,这条“生活变了”的“生命线”显而易见。东北喜剧小品不仅剖析单纯的农民个人的物质需求。《捐助》就向我们再现了农民在存款过程中为失学学生无偿捐助,并由此引发的两位亲家啼笑皆非的故事。东北喜剧小品不仅让受众了解到东北人的特点,也让人们品读出东北人无私的爱。不仅文艺界每年将小品关注的视角转向东北人,中央电视台在影视剧作方面也表现出对东北题材作品的极大兴趣。如《希望的田野》写了徐大地带领秀水乡的父老乡亲历尽坎坷,修筑并开通了公路,修建了贸易大厅,带领秀水人民逐渐迈向了繁荣。央视热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圣水湖畔》,将关注的焦点转向普通农民、转向农村的土地,让我们认识到尊重农民、保护耕地、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近期播出的《长白山下我的家》,叙事的主体再次转向东北延边朝族人民,写出来他们几代人在长白山脚下经历的风雨及时代变迁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由此可见,东北题材作品演绎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时代英雄们”的世界,而是回归普通民众,关注民生,解读大众情怀,贴近民生。

2.东北方言的感染力东北题材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使用东北方言。东北方言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特质使二人转、小品、东北电视剧更具感染力。

象声词即模拟声音的词的使用是东北方言的主要特色之一。这些象声词具有一定的声音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形容办事雷厉风行、果敢经常使用“咔咔”这个词;形容人唠叨等用“吧叽”一词;形容人说话含混不清等用“咴咴咴呜哇呜哇”;形容人声音大用“嗷嗷的”等。几个颇具声效的象声词的使用,可以把人物的情态描摹得形神毕肖、把气氛营造得逼真生动,为作品或文本锦上添花。

幽默诙谐是东北方言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东北二人转、喜剧小品和东北影视剧用粗犷、豪放、生动、诙谐的东北方言及大量的“俏皮嗑儿”使东北文艺作品独具风味,展现了无尽的东北深情。像《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等电视剧、《不差钱》《同桌的你》《相亲》等喜剧小品中除了用“老好了”“咋这样呢”“急头掰脸”“吵吵巴火”“得瑟”等台词之外,还有让观众捧腹的经典台词——“人的一生可短暂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此处省略一万字”“我长得比较着急”等。这些语言极具形象性和具亲和力,淋漓尽致地将东北人独具韵味的生活状态和语言特色发挥出来,拉近了和普通百姓的距离,使话语达到高度的和谐与融洽。

东北题材作品能迅速走红还在于它语言的独特东北味。东北方言不同于南方的方言,它贴近生活原貌,不经过“精细”的揣度,“拿过来就说”,显得比较粗糙。如“忽悠”“咔嚓”“哗啦”“扒瞎”“贼拉地”“扯蛋”“相当”“拐了拐了”等,但每当春晚后,社会上总会流行许多东北特色的语言,南方人也渐渐读懂了东北话。有人甚至说“东北方言已逐渐成为中国第二口语”。一些东北题材的作品用简短的几句“说口”形象地概括出某种社会现象,勾勒出某类人的外貌特征或性格基调,使之成为作品的“包袱”,还原事情的真相。如“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卖拐》);“不论在何处,无论多大肚,不管熟不熟,一麻干穷和。”(《麻将豆腐》);“洗桑拿和农村烀地瓜差不多,连洗带冲最后上屉蒸。”(《儿子大了》);“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老女人更难”(《说事》)等,俚语、俗语、歇后语、套话的应用,丰富了东北文艺题材作品的内容,创造出一种具有穿透力、带有鲜明喜剧色彩的“杂语”,幽默、夸张、戏谑又耐人寻味。

3.东北喜剧精神的彰显文艺东北现象之所以能异军突起,还因为其彰显了独特的东北喜剧精神。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北“二人转”已流传了二百多年。它演绎重大的历史题材、男女婚恋故事、闻逸轶事传说等不同题材的作品,都能以纵情不羁的情怀、浪漫狂热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来。体现了东北人无拘无束的生存状态、粗犷直率的人本性情,投合了东北民众“找乐”的心理期待,是解析与诠释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的典型范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地纷纷涌现出独具特色的喜剧小品。东北的喜剧小品堪称一枝独秀,它从内容到形式传承了二人转“俗”文化的特点,彰显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风格。它是东北民众生活态度和幽默心理的对象化,是对东北民俗文化喜剧精神的浓缩。

东北喜剧小品独特的文化品味在于融合了二人转的喜剧精神和世俗情调,同时还借鉴了二人转夸张的艺术表演。它通过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甚至借助政治术语、政坛风云来形容一些琐细小事,其喜剧、夸大、搞笑成分更浓。如《昨天·今天·明天》中把夫妻闹别扭说成“东西两院都弹劾我”,把能否重归于好说成“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这艘破船”;《拜年》中为了谄媚领导,把江主席访美、九八治水都归功于乡长,把下蛋的公鸡称为“公鸡中的战斗机”等。这些是典型语言方面的化用,它将官方严肃语言世俗化、平民化。东北喜剧小品正是抓住这种错位的对话和言辞构成一种游戏式的幽默效应,展现出普通人一种洒脱、宽容、淡化功名利禄的做人、处事之道。在表演方面,东北喜剧小品还借鉴二人转的夸张色彩。演员们以一种夸张、变形、滑稽的丑角形象出现,靠眼神、手势、身体动作在表演中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像赵本山的经典动作是从某处“忽悠”地跌倒、小沈阳的装傻充愣;《卖拐》中范厨师“愣头愣脑”的举止和“谢谢啊”的谈吐,都以一种夸张变形的表演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除了上述两种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样式之外,东北流行的民间故事、民俗语言、笑话和时政歌等都以鲜明的、不可混淆的地方特色彰显着东北文艺现象中富含的喜剧精神和独特意蕴。

文艺东北现象的兴起绝非偶然,它以独特的“东北人儿、东北事儿”来品味“东北情儿、东北趣儿”,使东北文艺题材作品在当下文艺界迅速崛起。

猜你喜欢
小品喜剧方言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初创”杯喜剧大赛
《临宋人小品》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杯具们的喜剧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爆笑喜剧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