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唐代李绅《悯农二首》蕴含的人生哲理意义

2012-08-15 00:42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武汉430200
名作欣赏 2012年33期
关键词:宝儿生活

⊙张 成[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武汉 430200]

中唐诗人李绅(772—846)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眼见各级贪官污吏、各地土豪劣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日益苛重,作为头脑清醒、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用《悯农》诗加以揭露社会的黑暗,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悲悯之情。此诗题为“悯农”,明白告示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作的感情倾向。而且,作为客观存在的,如此巧妙精当地反映真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它给阅读欣赏者提供的信息是更为丰富的,读者可以“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探求其“幽微”。

一、为什么“人之道”竟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我们先看第一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用平实、自然、流畅的对句,具象生动地展示了农耕社会中人们最习见、最普遍的日常劳作的景象。然而,仔细想想却是真切地反映了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大,且是亘古流传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自“人猿相揖别”至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自远古发明了谷物种植的神农氏,到现今被誉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乃至普天下的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不都是依靠对谷物生长(“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运用,获得丰厚的产品,才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吗?若要问: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必然回答:吃饭问题最大。“民以食为天”啊!马克思也说“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从“文艺是生活的反映”这一根本标尺衡量,李绅这精当美妙的联句,堪称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它既具有个别、具体的形象生动性,又具有深刻、概括的典型共性。

如果说,诗的上一联句是侧重写人们面对自然成功地认识、运用其规律,获得预期的成果,遂可使自己生活得到温饱、富足。那么,下一联句则是写面对社会。因为一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个人与群体之间构成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要知道,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异常纷纭复杂,往往不是人们凭着善良的愿望所能支配和控制的。于是,作为上一联的对比、照应,这下一联便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丑恶现象:“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漫长的私有制社会里,剥削者、食利者的贪欲挥霍、骄奢淫逸,总是无法抑制,难以排除的;相反,这些却会千方百计、花样翻新、无孔不入地在社会上蔓延和传播。中国先秦的《礼记·大同》、西方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许多先哲、先贤的著作,都在精心探究人们私欲之所以发生和蔓延的根苗,进而寻求纠正、根除的良方。《老子》(七十七章)中曾指出人际社会中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历史上有许多忧国忧民之士,总是关注着黎民百姓应如何“藩吾生而养吾性”,不受“酷吏”“烦令”的侵扰。近代社会更有人提出“耕者有其田”“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工神圣”等警世、醒民的主张和口号。然而,只要社会上剥削者、贪婪者存在着,农民再辛劳勤勉,还是摆脱不了悲苦的命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便是历久常新的令人警醒感愤的妙联佳句。

二、能否正确对待“索取”和“奉献”,是“坦荡”君子与“戚戚”小人的根本区别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内涵意义,也是超出了“悯农”题意的。如果说,前一首诗的主旨可以归结为对历史、社会提出强烈的叩问:1.剥削者无厌的贪欲是怎样养成的?2.劳动者的悲苦是怎样造成的?3.怎样才能杜绝、排除这野蛮现象的发生?那么,与之相配合照应的第二首,便作了相应的设想和解答。

先看上一联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里,首先把劳动生产者的艰辛,生动具体、真切感人地展现出来。作了这一有力的铺垫之后,紧接着以劝导的语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恳切地教示人们:当你享受着、消费着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时候,定要意识到一切成果和产品都是来之不易,是他人辛勤劳作所产生的。诗作这样描写表现,实际上又是启示人们,应该认真严肃地对待人生必然要面对且人人无法避开的重大问题:怎样地进行“索取”?怎样地作出“奉献”?

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世上的人总是要求着“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为了保证这些,任谁都要向社会索取足够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资料。可是,多种多样的生活资料,不是靠一己或一家之力能够创造生产出来的,必须靠他人的提供,靠社会、靠群体的奉献。古语有云:“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因此,一切正常的人,处事公正的人,明智的人,善良的人,必然是能竭尽一己之力,多多为社会集体作出“奉献”,做到“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同时,也适当地、合理地“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关于人生在世应当如何处理好“索取”和“奉献”,爱因斯坦就有过精当的名言。他说:“是社会供养人以粮食、衣服、住宅,劳动工具、语言、思维形式和大部分思想内容。”因此,“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认为,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就可以作为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阐明和注释。爱因斯坦的话,李绅的诗句,共同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相“体谅”之情以及“报偿”之心。这“体谅”是指对社会上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产品的奉献者的勤劳、艰辛的体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就该具有这“四端”。我的理解,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端”的人,也必然具有对人的“体谅”之情、“报偿”之心。首先,自己是一个忠实的劳动者,是为社会集体尽力作出“奉献”的人,从而对社会上每一个忠实地劳动着的人,都怀着关切、认同、理解、体谅、敬重之情。理想的社会必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鲁迅的短篇小说《明天》,写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单四嫂子,她丈夫生前是卖馄饨的肩挑小贩,丈夫死后,她守着孤儿宝儿,日夜勤劳纺棉纱,艰辛度日,不幸宝儿得了伤寒病死了。作品写到单四嫂子对心爱宝儿的回忆:

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长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

这动人心魄的情景描写、心理刻画,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可爱的幼儿!他尚未接触社会事物,平日所习见的是父母双亲的辛勤劳作,生活虽清寒,却受到了勤劳谋生的淳朴家风的熏陶。不幸在幼年就经受丧父之痛,又亲见哀痛万分的母亲仍劳作不息,他便对母亲倍加关切体谅,恨不得自己快快长大,早日为母亲分劳,给辛劳的母亲以“报偿”。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千金难买宝儿心啊!宝儿要是能长大成人,他那勤勉之志(“长大了也卖馄饨”),“体谅”人之情,“报偿”人之心,定会发扬光大,在社会集体中大有作为。令人万分痛惜的是宝儿死得太早了。可是,宝儿那“人之初”(“性本善”)的心灵三要素:“勤勉”“体谅”“报偿”,是值得活在世上的少年们永远记得的。

遥想十七年前,世界华语大学生组队进行“舌战”辩论,总决赛的辩题是:“人性本善(或本恶)”;这命题本身是唯心的,参赛双方都在进行着诡辩。其实,我国自宋以来流传至今的《三字经》,其开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才是符合科学的认识论,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获得生命之初,受到父母的百般抚爱,使其感触到人世间是充满着温爱、关怀的,于是“善”的心态便逐渐养成。鲁迅小说《明天》中的宝儿,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寄语普天下的为人父母者,普天下从事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的园丁们:李绅《悯农》诗如此浅近、通俗、流畅,意味隽永,历来为少儿爱读,熟记。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真切体味其中深邃含义;通过读此诗,让他们从小就认知并牢记:以往历史上曾经有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黑暗、野蛮的年代。让他们在心中兴起不平之气,产生憎恶之情;决不让那野蛮、残酷的现象再度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让他们熟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打从幼小的时候,就深深认知:要正确对待“索取”与“奉献”。千万不要忘记你所“索取”的生活资料,都是他人辛勤的“奉献”;因此,你也应该尽力为社会多作“奉献”。此为人生至理,做人最起码、最根本的准则。——这样引导他们,对他们茁壮成长,会大有助益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中国古代深受儒家教养的士子,多是知书守“礼”(即封建等级制度)的谦谦君子。而今我们认定的君子,他们是认知和把握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了正确的处世态度的,亦即能从先哲、先贤的著述、文章中,体味其真谛,能以科学的眼光,公正、善良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好“索取”与“奉献”这一立身处世之大节,且服膺奉行终生。这样的人就是当今胸怀“坦荡”的君子。相反,若是对如何处理“索取”与“奉献”这一人生关键问题不重视,处理不当;活在世上只顾“索取”,甚至鼠窃狗偷,不择手段地“索取”,这就是终生“戚戚”于心的小人。总之,能否正确地对待“索取”与“奉献”是鉴别君子与小人,也就是集体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的最灵验的试金石!

愿普天下的公民,读了李绅《悯农》诗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能知所勉策,知所奋发。愿神州大地早日杜绝贪婪的“索取”和纵欲挥霍。每一个忠实的劳动者,都抱有对他人(辛勤“奉献”者)的“体谅”敬重之情和“报偿”感恩之心。人人都能合理地做人,幸福地度日!

[1]刘勰.文心雕龙[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8.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柳宗元.古代散文鉴赏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4]鲁迅.华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程登吉.幼学琼林[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6]陈灏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孟子.孟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9]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宝儿生活
望母龙
生活感悟
那不是我吗?
糖皮狼是糖做的
捉迷藏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