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霍加特与F.R.李维斯:接受与疏离

2012-08-15 00:42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2年15期
关键词:加特工人阶级批判性

⊙陈 欣[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作 者:陈 欣,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领域。

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是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思想家,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倡导把文化研究作为大学里一门学科的重要先驱者。与他同时代的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E.P.汤普森(E.P.Thompson)以及霍加特的继任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相比,作为文化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山鼻祖理查德·霍加特反倒显得“默默无闻”。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于霍加特最深刻的印象也仅仅在于他的《识字的用途》(The Uses of Literacy)一书,该书的出版让霍加特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由于深受F.R.李维斯的影响,霍加特身上的精英主义情结难以磨去;但同时霍加特又是一名工人阶级文化的倡导者,在这一点上他与李维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F.R.李维斯不仅在文学批评领域颇有造诣,而且也是一位相当著名的文化批评家。在他的代表作《大众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Mass Civilization and Minority Culture)一书中,李维斯认为,仅有少部分的人能够欣赏和判断文化。这一观点是他文化理论的基础。在李维斯的眼中,能够欣赏和判断文化的少数人指的是文学上的少数派。李维斯认为文学承载着“生活”的价值,因而文学不单单是众多知识学科中的一门,更是捍卫人类价值的集合点,是“我们文明的意识(和良心)的中心”。因此文学的重要性不在于文学本身,而在于文学所包含的传统和创造性的智慧。其次,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学作品能够正式地记载经验并且通过语言的表达使之永恒地存在。而文化的中心则是语言,只有通过语言表达,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传统才能得以传递。在现代社会,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工具很多,比如说计算机,甚至电视剧等;但这些语言都是抽象和乏味的,无法和生动形象的人类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生动的、形象的,并且给了人们可以想象的空间。

除了给予文学高度赞赏之外,李维斯的精英主义立场还体现在他把文学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在李维斯看来,现代工业社会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少数人的文化,另一部分则是大多数人的文明。他欣赏前者的同时贬低后者。他把文明看成是文化的对立面。文化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文明则属于大众。文化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的文学、艺术、音乐等;而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畅销书、电影、广告等等都属于文明的范畴,这些恰恰是李维斯所抨击和不齿的。作为一名精英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坚定捍卫者,李维斯对大众文化的流行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文化是一种“标准化的与向低水平看齐的文化”,对人类的文化遗产会造成危害,因而应该“训练公民去区分与抵制”。

通过以上的梳理,不难发现F.R.李维斯的精英主义立场是非常明显的。而霍加特的精英主义立场较之李维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霍加特的精英主义意识深深地打上了李维斯的印迹。事实上,在霍加特的代表作《识字的用途》一书中,他是支持工人阶级文化的;但霍加特同时认为,工人阶级文化并不等同于凝聚了英国智慧和想象的最伟大的成就。在霍加特眼中,文学和艺术凝聚了英国智慧和想象的最伟大的成就,其地位是在工人阶级文化之上的。他说:“一个没有伟大艺术的国家,不过是一群兴旺发达的乌合之众而已。”霍加特还认为艺术在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良知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李维斯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霍加特也强调了文学独一无二的重要性。霍加特认为,“文学不是现实,而是一面镜子,但它比其他任何想象性的活动都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识字的用途》的第一部分题为“‘旧式’的秩序”(an“older”order),通过对霍加特早年生活的英格兰北部工业区的社区生活的社会人类学式的回顾,展现了一种和谐的城市工人阶级的公共文化。这种公共文化体现在酒吧、工人俱乐部、报纸杂志和体育运动甚至个体日常生活的结构之中,而家庭角色、性别关系和语言型式中都能透出一个社区的共识(common sense)。霍加特把这种工人阶级早期的文化版本的失却看做是一种文化上的衰落,口吻和李维斯对19世纪的文化衰落极其相似,无意识地落入了文化—文明传统的窠臼。有意思的是,霍加特在第二部分“让位于新文化”(yieldingplacetonew)中回到了李维斯主义的立场上去,否认“二战”后的工人阶级社区文化同样也是根植于普通人的活文化之中的。

第二,在秉承了李维斯思想的基础上,霍加特的精英主义意识更加强烈。与李维斯一样,霍加特是高雅文化的支持者;但是与他不相同的一点是,霍加特对普通大众的要求非常高。他认为普通大众都应该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意识和想象性的文化意识。霍加特认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有部分人不希望全部的大众都成为具有识字能力的人,他们甚至需要一个有文盲存在的社会。“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普通的识字能力,还需要批判性的文化意识和想象文化意识。”在他看来,“公民具有最基本的识字能力只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需要。对于一个发达、开放、民主的社会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霍加特倡导,“所有的公民都应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意识”。霍加特认为在民主社会里生活比在极权社会里生活更加困难。从表面上看,民主社会是公平的、自由的、开放的,对大多数公民来说充满了机会。但是实质上呢?民主社会里的公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民主。公民并没有享受到自由选择的权利,哪怕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选择死亡。在当今社会,种类繁多的欺骗和陷阱无处不在,而大部分的群众却没有意识到,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们更容易上当受骗。因此人们应当学会仔细地观察社会,勇敢地提出疑问,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就是霍加特所说的批判性的文化意识。霍加特认为,“培养人们的批判性的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开设这门课程,在儿童八岁之后就应该开始进行教育。”

因此,在霍加特看来,在民主社会里,批判性的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并且有价值的。他进一步认为下一步应该鼓励培养想象性的文化意识,虽然这比普及批判性的文化意识更加困难。想象性的文化意识意味着,在我们进行听、说、读等活动的时候,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还应当具有一种开放和想象的思维方式。换言之,霍加特提倡的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式。阅读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因为阅读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创造性阅读的好处在于,读者能够在思想上成为另外一个人,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而这些都得益于真实的文学。不难看出,在这里霍加特又再次重申了文学的重要性。他认为:“从孩童五岁的时候开始,就应该在学校里为他们培养想象性的文化意识。”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霍加特的精英主义意识是非常明显的。他始终站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来要求普通的大众。但与之截然不同的是,霍加特同时又是一位工人阶级文化的支持者和倡导者。当然这和他本人的工人阶级家庭出身以及他多年的成人教育经历是分不开的。在他的经典著作《识字的用途》一书中,霍加特用平实和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四十年间工人阶级的生活。在一次和约翰·科纳(John Corner)的访谈中,霍加特说道,“我写这本书的本意是为成教课程写一本教材;然而,到最后却无意识地挑战了李维斯的少数人的文化和多数人的文明这一观点。”霍加特认为,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和所谓的高雅文化有一些相似的价值观和特点。文化不仅仅局限在李维斯所认为的文学上的“伟大的传统”,还包括了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和李维斯不相同的是,霍加特扩大了文化的范畴。关于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观念的具体体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首先,霍加特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描述不太完善。《识字的用途》一书分两部分描述工人阶级生活。第一部分描述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霍加特赞美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和习俗的完整性。第二部分则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时,工人阶级如何抵制铺天盖地的大众文化对他们的侵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霍加特不仅仅是在分析工人阶级的态度或试图描述一种文化的变化;而是把工人阶级的生活看成是一种文化。霍加特仔细描述了工人阶级的家庭和邻里间的日常生活,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工人阶级生活画面。然而,公正地说,这幅工人阶级的生活画面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描述工人阶级的生活时,霍加特没有提到宗教、体育运动和政治活动等相关的东西。正如汤姆·斯蒂尔(Tom Steele)所言,到最后,霍加特也没能够描述出工人阶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政治联系。事实上,在《识字的用途》一书中,没有任何关于工人阶级政治运动的记述和评论。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在和约翰·科纳的访谈中,霍加特自己也承认,“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和政治工作有关的东西;没有提到工会;没有提到左翼运动;没有提到工厂和工业。”一些评论家认为,霍加特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描述不够完整,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描述娱乐和艺术上面,而忽略了其他的经验和活动。

其次,霍加特的女性主义观点仅处于萌芽状态。在汤姆·斯蒂尔看来,和同时代的人相比霍加特其实更加关注女性。他向女性所投向的关注和同情之情,是同时代的人所缺乏的。无论是E.P.汤普森,还是雷蒙·威廉斯,在他们的著作当中,几乎找不到和女性相关的字眼。但在霍加特的书中,女性却占了相当的比重。霍加特说道:“我正在重新创造我所熟知的工人阶级的生活,那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生活。一个六口之家的并不幸福的家庭,是由四个妇女和两个男士组成的。其中包括了祖母,两个未婚的阿姨,一个未婚的堂兄,和一个做白领工作的叔叔。”霍加特解释道:“以妇女为中心的生活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我自己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女性也见证了工人阶级的生活。”事实上,工人阶级的女性在创造当代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本应通过那个时代的女性研究而更加深入;但霍加特也只是对于工人阶级的女性投以类似同情的关注之情,并没有深入地体验到她们的具体生活当中去。我们只能说,霍加特的思想中闪烁着零星的女性主义光芒,并没有系统化、体系化。

再次,霍加特对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态度完全相反。事实上,“怀旧”是《识字的用途》这一本书的主题。霍本人也说过,“一方面,我们有着30年代的传统活文化,另一方面,50年代的文化却在下降。”在他看来,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以强烈的社区意识为特征。《识字的用途》前半部分重墨描写了工人阶级自给自足生活的具体实例。哪怕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在霍加特的笔下也变得意义非常。他以极大的热情描述着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他认为,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真正的文化。然而,霍加特的这一浪漫主义观点得到了一些评论家的批评。话锋一转,《识字的用途》后半部分却是在抨击5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工人阶级的侵袭。他认为这些流行的杂志、小说、报纸等娱乐方式破坏了旧的、健康的工人阶级文化结构。霍加特认为这些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之大。“青少年是最容易被新的大众娱乐方式所影响和腐蚀的一个群体。”值得注意的是,霍加特批评的是大众文化的提供者,而不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在他看来,20世纪50年代文化衰落的责任应由商业社会来承担。工人阶级是无辜的;相反,他们还是大众文化侵袭的受害者。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雷蒙·威廉斯的赞同。如同约翰·斯托瑞(John Storey)所评论的,《识字的用途》一书最大的弱点在于霍加特没有把对待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的态度延续到对待20世纪50年代的流行文化上。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同于李维斯的“仅有少部分的人能够欣赏和判断文化”这一观点,霍加特扩大了文化的范畴,把工人阶级的生活当成是一种文化。但霍加特对于工人阶级文化的态度并不彻底和完全。他所描述的工人阶级生活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他的女性主义观点虽有所显现,但未能系统化;他对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工人阶级的文化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同时,霍加特又认为文学的地位是在工人阶级文化之上的,这种观点本身存在内在矛盾。深受李维斯的影响,霍加特身上的精英主义情结根深蒂固,但与此同时他又与精英主义意识渐行渐远。他认为普通大众具有基本的识字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意识和想象性的文化意识。正是由于霍加特思想自身的矛盾性、模糊性和非系统性使他在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与他的后继者们相比黯然失色了很多。这是令人遗憾的。但“后浪推前浪”或许又是科学研究因此不断前行、不断获得生机与活力的普遍共识。

[1]Corner,John.Studying Culture:Reflections and Assessments: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Hoggart[J].Media,Culture and Society 13,1991:137-151.

[2]Hoggart,Richard.Between Two Worlds:Politics,Anti-Politics,and the Unpolitica [M].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

[3]Hoggart,Richard.Mass Media in a Mass Society:Myth and Reality[M].New York:Continuum,2004.

[4]Hoggart,Richard.Speaking to Each Other [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5]Hoggart,Richard.The Abuses of Literacy [J].Society 32,1995:55-62.

[6]Hoggart,Richard.The Uses of Literacy:Aspects of Working-Class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ubl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s[M].London:Chatto&Windus,1957.

[7]Johnson,Lesley.The Cultural Critics: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1979.

[8]Leavis,F.R.,and Denys Thompson.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M].London:ChattoandWindus,1964.

[9]Leavis,F.R.Mass Civilization and Minority Culture[M].Cambridge:Minority Press,1933.

[10]Miller Andrew.Contemporary Cultural Theory[M].London:UCLPress,1994.

[11]Steele,Tom.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Studies:Adult Education,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English'Question[M].London:Lawrence&Wishart Ltd.,1997.

[12]Storey,John.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troduc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猜你喜欢
加特工人阶级批判性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加特可e-Axle概念机型全球首发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最“牛”的减压方式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