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在学校体育锻炼中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2012-08-15 00:54徐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5期
关键词:调节体育锻炼大脑

徐军

(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江苏张家港 215600)

学校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锻炼中,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每次锻炼时情绪的好坏都直接影响本次锻炼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忽视锻炼中的情绪调节,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不良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体育锻炼时情绪的调节。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提升学生锻炼的效果,使人体的工作能力增强,低落消极的情绪则相反。因此控制好学生体育锻炼时的情绪,用不同的方式调节情绪,对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锻炼任务完成情况基本与学生情绪的好坏成正比。在锻炼前情绪饱满、较好的136人中,完成好锻炼任务的有85人,占总数的63%,且完成了全部锻炼任务;在锻炼前情绪较差的89人次中,完成任务好的只占9%,完成差的占30%,未完成的占17%;而那些情绪状态一般的学生,完成锻炼任务的情况也不那么乐观。这一结果说明了:学生参与锻炼时的良好情绪,对锻炼的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情绪则影响锻炼任务的顺利完成。

目前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还不太重视,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注意过学生锻炼中的情绪变化,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练,结果对学生锻炼效果的好与坏也不分析原因,只认为学生练得太少,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我认为教师既然是教的主导,学生是锻炼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该多动脑筋,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锻炼时的情绪,并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这样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有帮助。

另外从具有丰富锻炼经验的教师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情绪也与锻炼项目有关。如男生在进行足球、篮球,女生在进行篮球、健美操等项目锻炼时,学生的锻炼情绪明显好于其他项目,锻炼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短跑、跳的项目又优于长跑与投的项目,而后者情绪稍差,这是由于长跑枯燥无味、投掷项目动作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从学生各方面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球类项目很有好感,在锻炼中能够顺利较好地完成任务;而投掷项目动作技术复杂,且需要较大力量,锻炼起来难度大,又易出现伤害事故,所以学生的情绪不高,信心不足,心里发怵,故而掌握这些项目的技术水平较差。这都说明情绪与锻炼项目有关。

2 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完成锻炼任务

以上分析充分说明了情绪对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很大影响。大脑皮层与皮下神经中枢共同活动使人们产生情绪,当某种情绪状态产生时,人体的生理反应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如学生在锻炼中处于积极向上的情绪时,平衡和灵活性较好,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适宜,就能有效地作用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就能协调肌肉的运动、较大的激发出工作效率,相反当学生处于消极、低落的情绪状态时,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不灵活,学生的动作能力就会下降的明显。

我们所接触的客观现象虽然是产生情绪的触发原因,但人的情绪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我们指导学生锻炼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节,控制好学生的情绪,为学生完成锻炼任务,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2.1 积极活动法

情绪的产生不仅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且由于肌肉活动所引起的生理过程的变化也将导致我们学生情绪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大脑皮层的活动和肌肉的活动是双向传导并成的关系,也就是说亢奋冲动不但可以从大脑输送到肌肉,而且也可以从肌肉输送到大脑,如果肌肉活动积极,肌肉输送给大脑的活动越多,大脑就越亢奋,就会有高昂的情绪。比如在进行一项体育练习时,同学们都抢着做,使自己的练习次数增加,这样多次反复地练习,使肌肉活动积极性增加了,兴奋冲动不仅从肌肉末梢神经传人大脑,而且也从大脑传到全身各部分肌肉上的神经末梢效应器,使人情绪大增,形成积极增力的情绪,这样练习任务就能很快完成。当学生的情绪过于紧张时,应做一些节奏速度较慢的、动作幅度大并柔软的练习,来降低情绪的兴奋,缓解紧张感。当情绪低落时,应做一些速度节奏感较快、动作幅度较小并灵活性较多的练习,这样可以振奋精神,使情绪提高,如做一些韵律操等,便可有效地缓解学生情绪。

2.2 呼吸调节法

调节呼吸频率是改善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深呼吸能稳定学生情绪,使心理产生踏实感,如当学生做动作遇到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变得由慢而快,此时,我们可让学生有意采用缓慢的深呼吸练习,并在心里默念几遍“我的呼吸平稳有节奏”、“我不累”等,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落时,采用长吸气和强有力的呼气方法并配合手臂动作,则可提高情绪的兴奋性。用生理学观点解释这一现象,是由于呼吸频率加快,机体获得氧气量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增多,结果导致血液中的CO2与O2的比例失调,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性抑制,此时如果采用加深呼吸的方法,消除紧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使呼吸变得平稳而有节奏。

2.3 按摩法

按摩法是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按摩作为我国的一项治疗技巧,能舒筋活血,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使身体产生舒服感而且有安定镇静、稳定情绪的作用。如我们做练习紧张时,可在身体的某一局部用轻而软的手法进行按摩,这样可以起到调节心境、稳定情绪的作用。当情绪低落时,则可采用较重的快速的手法按摩,使血液循环加快,血糖升高,皮肤和肌肉的温度上升。

2.4 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它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由于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与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人的情绪体验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自我暗示是调节与控制情绪状态的最最佳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如当情绪过分低落或激动时,采用暗示法语言,如“沉着,不急不躁,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它”、“一定能完成”等等,通过心理调节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我们在做练习时,往往一到后半部分,由于力量的缺乏,情绪开始下降,做动作非常吃力,出现厌烦心理,这时我们站在锻炼场上,应这样暗示自己,“我不累,我一点也不累,我有的是劲,有使不完的劲”;如此一来,再做动作就会感到自己有使不完的劲,而且动作轻盈、准确,这实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它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完成锻炼任务。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奏效,用心理学观点解释,其原因是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带来积极的内心想象和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给机体以良好的影响,能增强学生掌握技术的信心。

2.5 音乐欣赏法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能使人心情愉快、舒畅和欢乐。据心理学研究,音乐还能使人产生镇静、平衡和兴奋三种不同的情绪。当锻炼前学生情绪过于紧张时,听一听有节奏的轻音乐,可以起到稳定情绪、调节心境的作用。当情绪低落时,听一些欢快活泼的、积极向上的音乐,能使机体的交感神经产生心脏活动加强,变得兴奋,改善大脑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可缓解抑制状态,使情绪变得兴奋,学生也会情绪高昂、精力集中、信心倍增、肌肉力量增强。

2.6 锻炼中调节法

观察锻炼前,根据情况在锻炼中进行针对性地调节,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情绪。观察和了解学生情绪的好时机是锻炼前的几分钟,这几分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掌握大部分学生的情绪状态。如有的学生急于了解锻炼的内容、有的学生开始就急奔到器械,跃跃欲试、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小声聊天、有的精神疲倦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在锻炼时采用有效方法进行调节,如可做一些调节气氛的游戏、增加一些提高注意力练习。锻炼时对于太过亢奋的学生应及时稳定情绪,不急不躁,保持其良好的情绪;对于情绪低落的学生要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升学习情绪,使学生愉快的完成锻炼任务。

3 结语

(1)学生情绪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锻炼任务的完成,它与锻炼任务的完成情况成正比。良好的情绪可以促使学生产生锻炼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良的情绪则有碍锻炼习惯的养成。

(2)学生在锻炼中情绪波动是很大的,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以便在以后的锻炼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3)根据调查访问的结果,学生的情绪与项目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锻炼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各项技术动作。

(4)在学校体育锻炼中,影响情绪的因素是很多的,但通过有效的针对性的调节是可以调整的。学生在情绪变化中,只要合理运用调节方法,就能够顺利完成锻炼任务。

猜你喜欢
调节体育锻炼大脑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调节日光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