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正确应用①

2012-08-15 00:54于国辉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5期
关键词:理论课以人为本理念

于国辉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1 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分析

“以人为本”旨在发现人的价值,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挥,以传递、融合、内化和创新文化的方式,培养个性化向社会化转变的人格,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但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得以开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充分发展的空间提供理念支持,从而达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注重人的自然性,又注重其社会性,并应该达到和谐统一状态,是适应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的社会性发展理论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并不是在学生与课程之间、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做所谓的二者选其一,而是在学生、学科和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组织教学中时刻以此作为中心。当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相互协作,学会合作,侧面激发注重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在教学双方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交流也得到增强。

2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及培养

2.1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世界教育改革为适应21世纪里的社会发展,主要以两种方式确定其发展大方向:第一,在外部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要旨;第二,在内部方面,以受教育者自我需要或道德需要为目的。由此看来,教育由近代走向现代转变的步伐愈加紧迫,也更反映了一个客观规律,即教育现代化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须相适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发展观念方面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新理念,也成为现阶段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强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培养“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新理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新理念,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创造人文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以民族创新为动力,以期达到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它通过身体教育,发展人的“主体性”,健全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逐步得到提高。

2.2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培养

培养“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应该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弘扬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指导原则,着眼于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注意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培养和关怀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实现“以物为本”的转变。

3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不当应用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又有矫枉过正的情况,比如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一味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偏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兴趣爱好,以至于竞技体育娱乐替代。进而在体育课教学里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的改革都出现了一定的缺陷,给改革增加了难度,改革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不当应用导致了错误的“以人为本”教学观,没有顾及学生的身体“感受”,使得“身体”教育也没有达到满意的状态,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和提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表面上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似乎使得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实际上这并不是体育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这样没有限制的“自主”还会造成学生“放纵自流”,很不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管理。

另外,在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有些学校在体育课的内容设置上只是机械地增加了一些单纯娱乐性的保健知识和游戏活动,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这样使得课程内设计没有系统可言,无法从深层次上把握课程理念。体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核心是人的发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所以,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在学生的运动的“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应有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从而以考核的方式提升到“质”的层次要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运动项目的愿望,顺利地实现预期体育教学目标。在提升人的地位,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彰显人的价值的原则指导下昭示人的个性,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4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正确应用

高校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注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正确实施和全方位贯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

4.1 教学目标

整个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学目标,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根本方向,这与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密切相关甚至是直接关系。所以为学生确定一个有效的长期的、可行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甚或是关键地位。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学目标应该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考虑进去,面对全体学生应该创设一个上下缓冲的弹性的区域。在教材的性质、技术的难易系数及对体能的不同要求等了解的前提下,首先对目标进行大的分类和更细的层次分类。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效价与期望值自主选择相应的目标层次,也以便因材施教,也让学生量力而行,激发潜能。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里,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该从“育体”为中心向“育人”为宗旨转变,使得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引起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各方的重视。认知目标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而应该是明确具体的,在认知的深度以及知识的拓展方面都应该有相适应的和具体的标准和范围。情意目标是达成其他目标的辅助手段,但应该注意到,它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把学生的精神、意志等心理品质体现出来。

4.2 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不应只是限于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系列技能教材,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构培养体育能力为主的以人为本、注重健身效果、弱化竞技色彩的内容体系,即适时地更新教学内容。但应该注意几点:第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教学条件、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基础体能等,制定运动项目偏重于非竞技,增强教学双方的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第二,注重对体育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第三,更新的教学内容要有更多的项目让学生能选择可选择。各校可根据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4.3 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始终要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原则,注重赏识教育、情感教育,把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研究新型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注意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特别强调通过内部激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课堂教学气氛。

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所使用方法的特点与师生的个性相融,提倡灵活性和针对性。现代体育教学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所以除了教师的教授法,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法。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索。

4.4 体育学习评价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对传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理论要采取批判思维进行充分吸收和继承。同时,要注意实现从以分数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向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综合考察转变。合理地采用综合评价法,充分运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1]郑建祥.高校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理念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6(1).

[2]王勇.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陈空清.“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孙再玲,翟立武.“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

[5]李培,田建强,贾珍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析[J].学理论,2010(6).

[6]王慧霞.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J].体育与科学,2009(2).

[7]孙福成.培养“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新理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1).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以人为本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