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技术现状与训练走向

2012-08-15 00:52林益波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重击教练员运动员

林益波

(1.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技战术分析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技术现状与训练走向

林益波1,2

(1.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通过资料查阅、专家访谈、赛事观摩等方法,对我国散打运动员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结合当前国际竞技搏击发展形势,就我国散打运动员如何加强训练、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散打运动员;技术现状;训练走向

我国散打运动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伴随着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职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散打运动国际化势头更加迅猛而强劲。为了让散打运动健康、持续发展,体现“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巩固国际竞技搏击之地位,我们必须加大研究和探索,寻找适合我国散打运动良性发展的训练要素和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我国散打运动员竞技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1 我国散打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所暴露出的弊端

中国武术散打运动从1979年至今,已历经30年有余的发展里程,无论是运动员的综合水平、教练员和裁判员的队伍素质,还是竞赛体制、赛事形式都有了巨大提高和完善,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优秀散打运动员。在放眼世界走职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中,与国际搏击频繁交流并取得可喜而辉煌战绩,这标志着散打运动发展已走向成熟。近观国际赛事,从1999年应战美国自由搏击、职业拳击开始,直至2011年6月在中国安徽合肥市举行中泰拳王争霸赛以来,这10年间,中国散打先后与国际自由搏击、美国职业拳击、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泰拳等多种国际搏击进行了激烈的对决和交流,除了2001年在“曼谷站”的“泰王杯”客场对抗中以1 : 4告负外,其余的几乎都是胜多负少,仍以总的优势占居前列,赫赫战绩。但冷静观察,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和弱点,尤其是与泰拳的较量中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为运动员体力分配不佳,专项体能素质仍然不足;抗击打能力比较薄弱,场上缺乏主动权;拳腿缺乏杀伤力,在技术运动上仅靠灵活的技法及点数取胜,没有自身强有力的制胜特长或杀手锏,进而造成技战术运用上趋于保守,出现或过多缠抱或满场奔闪以求得喘息与自卫的机会,整个赛场局势被动,给观众以势不如人之感,让散打显得不强不弱、不虚不实,即使以此为战术而取胜,也是赢得非常艰难,或者说是赢得有失光彩等现象。尽管近年来在国际赛事上也过有KO对手的场面,但仍有人对此保持偶然与巧合之嫌,而不是真正实力的体现,再加上地域的优势和不排除裁判员的向心力的作用,使散打的取胜着实难于让人尤其是国外选手输得心服口服。因此,必须对这些问题应加于深刻反思,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不加于研究和突破,必将极大影响着我国散打运动未来的发展。

2 武术散打运动员技术训练走向

2.1 加强专项素质训练,增强体力与抗击打能力

2.1.1 强化专项耐力素质训练从现代散打运动发展的形势上看,提高我国散打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应放在散打专项身体素质中的首要位置。在专项耐力素质训练中,除了采用基础性常规训练方法外,应根据竞赛动态特点进行强化训练。第一,超长时间踢打训练,动作密度、强度相对大,并保护实战意识的情况下,长时间的持续拳腿组合空击、踢打手脚靶和沙袋训练,量度多保护在20 ~ 30分钟左右,强度应保持在中等以上,一般采用间歇和持续练习法,训练时要根据“渐进的极限负荷”原则,逐渐加大每组负荷程度。第二,较劲互摔对抗训练。两人一组以竞赛实战方式,专门进行任意摔法较劲对抗实战训练。训练时间长度,应针对当前最多局数竞赛类型的要求,每局训练时间至少超过正式比赛的一倍以上。第三,超长时间的实战训练。两人一组和一对多人的轮流实战训练,每局训练时间与较劲互摔对抗训练相同。

2.1.2 强化抗击打能力训练所谓抗击打能力,就是人的机体对外界击打的承受力。力量耐力素质和抗击打能力本身就有内在的联系,并且是相互促进的,肌肉力量耐力的提高,使肌纤维增大,肌肉内部结构变化,质量增强,从而就能提高承受外界的压力(冲力)。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机体多是在外界较强的直接冲击中抗击的,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强烈的直接冲击,训练方法主要采用各种直接击打方式。训练时要根据自身的承受力,除了一些传统的、静态的外力作用于身体部位的补充训练外,关键还须通过强化散打实战训练才能更直接的达到实效。实战训练时尽量按相邻级别或超级别参插进行。

2.2 针对性目标,强化技术运用训练,提高拳腿杀伤力

拳腿的杀伤力体现在拳腿的力量上,而散打运动的力量是在动态中产生,它必须要与速度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其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在出拳出腿时合理有效地运用运动力学原理,充分发挥攻击力度和速度,形成拳腿击打的爆发力,达到重击的目的。这种力的产生也是通常所讲的“活力”。除了所采用常规的空击、击靶、打沙袋和借助器械等训练方法外,还须针对比赛实际和散打运动特点,强化训练培养运动员在动态中的重击能力。

2.2.1 针对要害目标训练,提高重击效果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对承受打击的能力也愈来愈强,特别是国外选手。在训练时,要针对比赛规则所允许的要害部位设定为攻击目标进行强化训练,如头部下颚、太阳穴、颈部侧面、腹腔神经丛部位以及胸两侧软肋等薄弱环节受到重击都能引起休克而暂时失去战斗能力。在训练时,要设置对手在安全保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针对攻击要害目标进行专门实战训练。

2.2.2 强化防守后的重击训练主要针对进攻型对手,在防守的基础上,瞄准对方的进攻中的破绽,抓住时机回以重拳或重腿反击。训练时,设定不同对手采取不同技术动作和打法进行不同形势的强攻,练习方应把握时机施于重拳重腿反击训练。反复练习强化运用,以达到实际提高的效果。

2.3 全面完善技术,发挥特长,提高驾驭赛场能力

要在当今国际搏击竞赛中发挥其优势,必须在技战术全方位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特点选择最善长的技术和招法练熟练精,达到实用、管用的地步,使之发展和强化,形成个人绝招。做到既有拳法又有腿法和摔法;能够多点进攻,又有左右开打、上下连击;既有具备重击和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又有具备持久应战的体能素质,“远踢、近打、贴身摔,拳法上、腿法下”,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进攻态势。打法上既能主动进攻,又可根据对手特点打防反,既能消极灵活应对,又能见机猛烈强攻;既能全面技战术发挥,又有突出特长的优势,使对手防不胜防。

2.4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促进赛场战斗力的提升

心理素质体现在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两方面。自信心是实战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对手进行激烈紧张的较量中,首先相信自己的力量,要有必胜的信心,在心理上占有一定优势,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这是制胜的重要保证。而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没有这种品质,技术水平再高,一遇困难就不能坚持到底。在比赛过程中,特别遇到强手,会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运动员每一秒都处在对手攻击、反击及重击的威胁下。这就要求运动员沉着冷静、无畏强手、勇敢面对,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去迎战困难。另外,还表现在运动员在克服本身障碍的情况下(如伤病等),仍坚持训练和比赛,在严重缺氧或遭重击等情况下,仍克服障碍坚持战斗。这些都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最终战胜对手的思想保证。所以,平时训练,都要重视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常抓思想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树立运动员坚实自信和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3 建 议

3.1 加强教练员业务培训,促进教学训练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散打运动的发展,特别对身体训练等方面,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外国一些有效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上级主管部门要采用多种途径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力度,可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教练员到我国来讲授或选派教练员到国外去学习交流,并经常性邀请国内研究人体运动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训练等各类学术专家,定期进行训练指导,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拓宽教练员队伍的视野,充实教练业务水平,丰富和完善教学训练理论和知识,寻求适合我国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有效方法,使教学训练更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

3.2 建立机制,重视运动人才的保护和管理

我国很多运动员因各种原因而过早退役,造成人才过早流失,极大限制了运动员技术的持续提高和全面发展,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武术管理上层,要重视对散打运动员的管理和保护,应当建立运动员职业化长效竞赛管理机制和相关激励保障制度,打造一支真正能够与国际搏击运动抗衡的实力型职业化散打运动员队伍。

3.3 规范地方馆校教学训练模式,为后持人才打好基础

我国散打代表队运动员的最初来源,大多都来自各地武术馆校或县市体工队,再到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再由其选拔而进入国家队。由于各地的教学训练方法不同,导致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各异,在考入体育院校之前,其基础技术基本定型,如果要再次突破达到新的高度,其难度较大。因此,上层对地方武术馆校要加大干预,科学规范散打教学训练模式和方法,做到上下统一,着力于从基础抓起,在全面抓技术的同时,扎实基本素质和专项功力训练,为后持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 论

中国散打运动要走向世界,并立足于领先地位,除强化技术训练外,必须重视体能素质,提高抗击打能力和重击能力训练,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散打运动身体训练的要素和训练方法,使我国散打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此外,上级应高度重视,要不断完善运动员管理保护机制,提高教练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促进教学训练更加科学、规范,为我国散打运动技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1 ] 习云泰.中华搏击术—武术散手精粹[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4.

[ 2 ] 阳亚维.散手运动中的耐力和有氧训练[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

[ 3 ] 赵兴.搏击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J ].中华武术,1999(12).

[ 4 ] 王维.泰拳与中国散打技术特点比较[ J ].体育学刊,2002,9(3):52-53.

[ 5 ] 李勤.散打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生理学分析[ J ].体育学刊,2007,14(9):59-63.

[ 6 ] 龙行年.我国竞技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59-62.

[ 7 ] 姜传银.“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院,2010,36(1):44-47.

G852

A

1674-151X(2012)03-01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3.007

投稿日期:2011-12-24

林益波(1973 ~),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散打、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重击教练员运动员
A Bite of She 會家美食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What Is aSplit-second Decision You Made that Changed Your Life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对散打运动中重复重击的研究∗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