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妇女体育的发展比较研究
——对妇女解放历史的反思

2012-08-15 00:52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竞技妇女历史

张 燕

(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中心小学,甘肃 定西 743011)

中国与西方妇女体育的发展比较研究
——对妇女解放历史的反思

张 燕

(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中心小学,甘肃 定西 743011)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社会人文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的妇女体育发展状况也不可能一致。其中,妇女解放的历史模式对妇女参与体育的状况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中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回顾及比较将对中国进一步发展妇女体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妇女体育;发展;历史

1 中西方妇女解放的历史回顾与评述

1.1 西方妇女解放的历史

妇女解放是按照一定顺序逐步进行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只能侧重于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西方妇女解放的顺序相对比较清晰。西方妇女解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古罗马时期。第一次妇女运动发生在公元前215年,运动的结果是迫使政府废除了《奥庇乌斯法》;第二次是发生在罗马内战期间,政府被迫做出让步,取消要求妇女捐款用于内战的法令。这两次运动说明,罗马妇女已具备强烈的参政意识,并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影响罗马国家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的制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变化是客观形势的变化即妇女本身地位的提高所带来的一种自然的结果,但妇女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历史上看,西方女权运动的发源和兴旺的原因,不是因为西方人都文明了,都懂得尊重了,而是女性们发现性别身份和困境并未因为国家的文明而同步改观,甚至更加处于矛盾和难以选择的困境,所以才产生了性别意识自觉,才有性别立场,才有了诸多伟大的女性学者的探索。

1.2 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在建构新的性别关系时是以男性为模式,不仅未把男性作为批判的对象,反而是以男性为榜样。虽然也讲阳贵而阴贱,但同时主张阴阳调和、阴阳互补,这使得中国性别关系似乎处于一种基于“男尊女卑”下的和谐状态。中国有轻视妇女的历史,但没有仇视妇女和诋毁女性的运动。因此,妇女对于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一直是比较温和的。这也使得男子占主导地位的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成为可能。

毛泽东早上1940年就指出,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提高妇女在经济、生产上的作用,这是能取得男子同情的,这是与男子利益不冲突的。从这里出发,引导到政治上、文化上的活动,男子们也就可以逐渐同意了。在毛泽东看来,由于抗日战争所带来的生产力匮乏问题必须要借助妇女的力量来解决,因此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公共生产,从特定的抗战大局来说,就成为势之必然;但另一方面,他显然并没有仅仅把妇女参加生产的意义局限在经济的层面上,也注意到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政治上的文化上的效应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对于原有社会格局或家庭格局的冲击。因此,他颇有意味地强调,要能“取得男子同情”,要使得他们“逐渐同意”。可以看出,在毛泽东那里,选择“生产”作为妇女工作的突破口,本身就是覆盖着多重考虑的,是希望能够将抗战的需要、妇女活动以及同一阶级的男性利益都结合在一起的。

妇女解放的主导者因为是男性,其真正目的有时并不是为了解放妇女或者根本就不是为了妇女而是为了自己。当然,历史没有为社会发展提供统一的道路,妇女运动也不一定会采用同样的模式。西方妇女运动是在主体意识觉醒的条件下开始的,中国妇女在社会革命过程中,同样可以不增强主体意识,从而取得一定的成果。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性别矛盾也自然应该居于次要地位。提高妇女素质,进一步唤起女性主体意识,既是妇女解放的条件,又是妇女解放的标志和目标之一。正是参与革命战争唤醒了广大中国妇女群体的民族解放意识和自身解放意识,改善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境遇与地位,为后来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提供了深厚的实践经验。

也正因此,中国的妇女解放历史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非常清晰的先后顺序。从表面上看,搭着民主革命战争的这趟“车”,中国的妇女一下子就全解放了。中国早在1951年就通过了“男女同工同酬”,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而美国到60年代依然没有同工同酬。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并审订,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将“男女平等”写进宪法,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少见。这意味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中国妇女的社会解放程度超越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为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妇女所无法企及。然而,从本质上讲,因为缺乏解放实践经验和主体意识,这种解放也可能会发生历史性的倒退,出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

1.3 中西方妇女解放述评

从中西方妇女解放的历史比较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妇女,促进其解放的因素都带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最终使得解放成为必然的,对中国来讲,是中国的民主革命;而西方妇女不断增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的素质以及坚持不懈的斗争过程促使其也获得了解放。尽管殊途同归,我们却不能忽视对这一过程的研究。而且,妇女解放事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因此,针对这段历史,不能只看结果,还要从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找到中国妇女解放中的失误和欠缺所在,这样才能为不断解放的目标找到方向。

中国妇女运动与西方的妇女运动不同的是,主要从外在方面求得解放,只能以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女性自身缺少为获取女性权力所应当具有的主体意识、素质、要求以及奋斗过程。正因此,毛泽东认为,必须唤起妇女自身的主体意识。毕竟,妇女解放是自己的事情。“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疱是不对的。”妇女们只有自发积极投身革命战争,在革命进程中发挥主体性,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才能够不断争取并逐步获得一系列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检验这一论断最好的试金石就是体育。体育是自由人的一种纯粹自我意识的活动。社会主义阶段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在现阶段,在从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物质需求的减少到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即人们逐渐增加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求)。而体育可以从不同层面满足这些需求。

2 从妇女解放历史审视中国妇女体育发展

即使在近代后期,在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强势语境中,以妇女本位的“保身”呼声必然只是极微弱的。中国竞技体育近几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女运动员功不可没,以至出现了阴盛阳衰的情况。这与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有很大关系。例如,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派出的女运动员比例是所有参赛国家中女运动员比例最大的。从国家层面上讲,竞技体育不仅仅只是用于评价一国的竞技水平,它更多地是作为显示国家政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等方面优越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这种国家诉求更为迫切。因此,对能够在较短时间容易取得显著成绩的女子竞技体育给予更多关注。从女性个人来讲,现阶段,中国女子参与竞技体育基本上并不是其自愿选择的结果。因为,体育在中国被认为是二流职业,很多女运动员都来自偏远山区,是很多贫困孩子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而愈是贫困偏远的地区,妇女解放程度往往是最低的,在她们的观念中,仍然留有孔子男尊女卑的思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能够绝对服从教练,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女子成绩普遍优于男子的重要原因。可见,中国女子竞技体育成绩突飞猛进并不能说明中国妇女获得了解放。相反,它反而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中国农村反而有很多没有解放甚至没有“被解放”的女性大量存在。可见,以往以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认为中国妇女解放达到相当程度的结论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也就是说,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并不能充分代表和说明中国妇女解放的真实程度。而妇女参与体育锻炼即妇女群众体育活动基本上是出于自愿,且可以娱乐身心,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妇女解放的水平。有学者对中国和日本的妇女体育参与比例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广大妇女在参政议政、男女同工同酬等方面充分享受了宪法赋予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显优于同时代的日本妇女;然而,日本妇女体育参与参与率却高于中国。孟凡强的调查发现,所划分的13个年龄组中只有56~60岁年龄组中女性体育人口高于男性,其余12个年龄组中男性体育人口都不同程度的高于女性。由此可见,妇女要想从家庭中完全解放出来,现实中的困难还很多。

[ 1 ] 刘文明.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53,218.

[ 2 ] 杨共乐选译.世界史资料全刊罗马共和国时期(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6.

[ 3 ]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M]. 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0-143.

[ 4 ] Matthias Doepke and Michèle Tertilt. Women' s liberation: what' s in it for me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ember 2009:1541-1586.

[ 5 ] 范若兰.试论文化传统对妇女解放的影响——以西方女权运动、伊斯兰女权运动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为中心[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5):26-31.

[ 6 ] 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妇委的一封信[N].人民日报,1977,9(22).

[ 7 ] 旷新年.妇女解放的历史条件[ J ].天涯,2007(1):57-64.

[ 8 ] 揭爱花.国家话语与中国妇女解放的话语生产机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4):101-108.

[ 9 ] 金育强,刘颖,杨志伟,等.中日两国妇女的社会地位、闲暇时间与体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 10 ] 孟凡强.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

G812

A

1674-151X(2012)05-1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5.067

投稿日期:2012-03-12

张燕(1979 ~),小教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文化理论。

猜你喜欢
竞技妇女历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新历史
花与竞技少女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